這個席捲網路的恐怖挑戰遊戲,最終目的是讓玩家自殺

這個席捲網路的恐怖挑戰遊戲,最終目的是讓玩家自殺

來自專欄極客視界5 人贊了文章

作為現代人每天都需要花費大量時間在網路上衝浪,除了帶來歡樂的沙雕網友,也有那麼一群人他們刻意在網路上散播負能量,尋找正處於心理脆弱期的同類,試圖擊潰並誘使這些抑鬱期的人傷害自己乃至自殺。

2015 年至 2017 年由俄羅斯心理學學生布德金髮起的「藍鯨挑戰」風靡全球,他在網路上尋找心理脆弱的獵物,並為他們列下了一系列擊潰心理防線的挑戰任務。

例如深夜觀看恐怖片、凌晨四點二十起床、在手臂上刻下藍鯨圖案等,這些挑戰一步步的使得原本就處于敏感期的青少年們的心理狀態更加脆弱,在挑戰的最後則會直接明了的勸說這些本就已經崩潰了的抑鬱症患者們去自殺。

雖然在各國的大力整治下,藍鯨挑戰隨著發起人布德金的落網而逐漸淡了下去,但其效仿者一直不斷並都與之有著相同的邪惡目的,那就是使用一切手段讓上鉤的人儘快結束掉自己的生命。

▲布德金

今年7月份在國外開始流行起來的 MOMO 挑戰,則直接致使了一名 12 歲的阿根廷少女在自家後院上吊自殺。

據警方調查稱,這名女孩參與了 MOMO 挑戰,對方通過黑客技術竊取了其個人信息並進行一定量的向外泄露,通過恐嚇、威逼、勸說等手段使其選擇在家中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病態的網路挑戰狂歡

挑戰的開端源於一個使用了詭異女孩作為頭像的 Facebook 專頁,該用戶稱呼自己為 MOMO ,並放出了三組 WhatsApp 號碼,以挑戰的噱頭吸引正處於「中二」時期的青少年們去主動與這個 MOMO 聊天交談。

據調查這三組號碼分別來自西班牙、哥倫比亞和日本,由於 MOMO 的頭像是來自於 2016 年特效公司 Link Factory 在東京銀座舉辦的一場展覽上,所展出的一座姑獲鳥雕塑,所以 MOMO 挑戰被認為是起源於日本。

▲遊客與MOMO原型雕塑合影

但大部分遊戲者都表明這個 MOMO 更慣於用西班牙語進行交流,第一起疑似因 MOMO 事件而自殺的 12 歲少女也是來自於使用西班牙語的阿根廷。

隨著 MOMO 挑戰的不斷升溫,吸引了許多好奇的吃瓜群眾,隨後使用英語與 MOMO 交流的聊天記錄多了起來,不排除是有人在冒充 MOMO ,進行著同樣邪惡的勾當。

與祖師爺「藍鯨挑戰」的心理誘導流不同,MOMO 更多的是使用簡單直接的隱私威脅。在與 MOMO 的交談中,對方首先會發來一些血腥、恐怖的視頻及圖片試圖擊潰聊天者的心理防線。

而在之後的威脅信息中,MOMO 會聲稱自己已經控制了聊天者的手機,並以泄露私人信息作為威脅強迫參與這個遊戲的人去做一些危險的舉動,例如站在高處或拿刀放在自己的脖子上。

▲你的手機已經被我控制

MOMO 甚至會發來一張前置攝像頭的實時拍攝照片來證明自己已經取得了遊戲者手機的控制權,以此來使得遊戲者陷入隱私被竊取的恐慌之中。利用隱私 MOMO 則會進一步的威脅參與者完成自己接下來的任務。

YouTube 網紅 JayStation 製作了一則 MOMO 挑戰的視頻,獲得了累積 149 萬次的觀看。在挑戰中他於凌晨三點撥打了 MOMO 的電話試圖搞清楚對方到底是誰,並在其後收到了一張拍攝自家中攝像頭的照片。

▲MOMO發來拍攝自JayStation家中攝像頭的照片

當然像這種視頻在 YouTube 上並不少,不排除許多是為了獲取點擊量而故意演繹出來的,但也正是這些人的推波助瀾使得 MOMO 挑戰反而流行起來,儘管警方發出警告也很難阻止好奇和自詡膽大的青少年們投入到這項遊戲中。

相較於循循善誘的擊潰心理狀態,使原本就患有抑鬱情緒的人更加的萬劫不復,MOMO 的打擊範圍則更廣。利用了黑客技術,以挖掘玩家不可告人的秘密作為最大武器。在秘密即將要被公開而又無法挽回時,則很少有人能夠做到堅強面對,在最後不得不選擇離開這個世界。

12 歲的阿根廷女孩則疑似是由於參與 MOMO 挑戰,被黑客掌握了隱秘視頻後在自家後院上吊自殺。這與《黑鏡》中的一集有著相似之處,主角因被黑客使用電腦前置攝像頭拍攝下其戀童癖的證據,不得不一步步陷入黑客的玩弄之中,最後舉槍自殺。

Geek 有話說

雖然 MOMO 挑戰目前來說還並未引起大範圍的傷害事件並且真假難辨,但有藍鯨挑戰作為前車之鑒,不排除一些反社會人格的殺人犯開始利用網路實施犯罪。這些隱藏在網路盡頭的殺人犯,以威脅、誘導、恐嚇的方式,使參與遊戲的玩家特別是其中的青少年,一步步陷入深淵,對人生產生懷疑失望乃至絕望。

網路上有許多帶來歡樂的段子,同時也有不懷好意的人利用著互聯的便捷實施犯罪,布德金被抓捕也表明了網路犯罪同樣會受到法律的制裁雖然他並未直接殺人。而作為普通網民,則不應愚蠢的去接近這些遊戲。


推薦閱讀:

Note06《部落化生存》
社交媒體充斥假消息讓希拉里敗選略顯美國民主政治疲態 傳統紙媒呼籲加強對互聯網媒體的言論監管
體驗如何用寫一封NB的工作郵件?
社交網路上的多數幻覺:你的朋友總是比你擁有更多的朋友嗎

TAG:遊戲 | 社交網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