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The PhD Grind 二次讀後感 (完結篇)

The PhD Grind 二次讀後感 (完結篇)

來自專欄搖旗吶喊的瞬間124 人贊了文章

本來還是打算按照前兩篇的格式寫的,就是貼一段原文,再講一段我的感想,可是覺得貌似這樣寫沒法有個宏觀的big picture。所以這次換一下寫法。

之前兩篇的link在此:

李丁:The PhD Grind 二次讀後感 (上)?

zhuanlan.zhihu.com圖標李丁:The PhD Grind 二次讀後感 (中)?

zhuanlan.zhihu.com圖標


我想先來說一下郭生整個六年PhD的概況,梳理一下。

第一年:帶著滿滿的憧憬入學,前六七個月被老闆指派去做老闆很看好的一個project A,基本在做苦力,寫code跑實驗,結果投了沒中。後兩個月意識到自己有自帶funding於是開始閉門造車,自己苦思冥想,進展不是很大,然後暑假三個月在google實習度過。

第二年:暑假休整好了之後,帶著滿滿的憧憬回到學校,開始做自己暑假前想新領域的idea B,寫code測試自己的想法。這一年這個idea B投了兩次,都被拒了,部分原因是郭生和老闆都不是這個新領域的專家,寫的文章和做的實驗都不夠懂行,所以幾本就放棄了。與此同時,這一年郭生也去和隔壁實驗室的打下手打醬油做了一個項目 C,結果隔壁的項目 C不僅中了,而且還拿了各種獎項。郭生開始懷疑人生。

第三年:被導師和師兄鼓舞,郭生帶著滿滿的憧憬又回到自己一開始做的project A。雖然這時的郭生更有經驗更有幹勁,但是老闆畢竟已經tenured,帶頭師兄也在找工作,所以這個project A再次爛尾。

轉折點:第三年的暑假微軟MSR實習,第二年的時候郭生盲投,直接被拒,第三年的時候由於打醬油的隔壁lab的項目C,MSR的一個研究員就給了他實習的offer。郭生的manager也很年輕充滿幹勁。這個實習的項目不僅產出了一系列的論文,而且幫助郭生意識到怎麼樣做publishable research,同時也想出了個idea D可以試試。

第四年:帶著滿滿的憧憬回到學校,開始做idea D,這次的憧憬終於沒讓郭生失望。 在和好基友閑聊的時候發現附近的一個小workshop於是吭哧吭哧做了個idea D的雛形投了出去,還中了,而且還就此認識了Harvard的教授。和大家聊了之後,郭生接著回去把idea D做完,期間還跑去berkeley一個教授聊聊,得到一些啟發,在第四年結束的時候投了一個頂會,被拒了,但是他已經大概知道怎麼把自己的一個idea變成頂會的論文的流程了。

第五年:帶著滿滿的憧憬開始第五年,這一年郭生將會發表五篇一作論文,為畢業鋪平道路。在做idea D的時候郭生又想出了idea E,於是花了兩月把E也做了投了。D和E都被拒了之後,郭生重新包裝再投出去,問他老闆怎樣才能畢業,老闆又讓他做project A,郭生沒理,接著沿著D和E往下想了。這時又跑去和Berkeley的教授聊聊,發現這個教授可以做idea F。順便八卦一下,這個教授就是Jupyter/IPython的創始人。莫名其妙的idea F被同學po在reddit等各種論壇引起一陣風雲。第五年還剩兩個月,郭生找了個新來的教授抱團做了個idea G,把這個教授拉進自己答辯委員會。暑假郭生跑去google,google給錢讓他接著做idea F因為的確貌似挺有用的。所以這一年DEFG都投了,最終也都中了。

第六年:這年郭生自帶的funding用完了,但他的老闆很nice決定接著fund他,而且還同意讓他去哈佛找之前workshop里由於idea D而結緣的教授。到了哈佛,郭生和教授就討論出了一個idea H,在剩下的四個月里,郭生瘋狂寫code,最終在學期結束搞定項目投出paper,飛回加州。這位哈佛教授就是郭生的第三位答辯委員會的成員。郭生總共有DEFGH五篇一作文章,頂會雖然只有一個,其他都是差一點點的會,但郭生當時反正也不想找教職,所以整個委員會也都同意他畢業了,滿滿的憧憬終於變成現實。


二次讀完,感想很多,總結三大點吧:

1. 人生不可控

PhD期間意識到最大的一點,我覺得就是意識到了人生無常。很多時候命運的安排遠遠超出我們自己的能力的範圍。很多東西都不是我們自己可以控制的。作為一個computer scientist, 我下意識的就覺得很多東西都應該是deterministic的,就像是寫了個程序,它的輸出就是應該是十分確定的,可是人生的確是不可控的。

舉幾個例子吧。第一個,研究的方向。入學前兩年,多數學生都是clueless,基本都是靠導師提供一些想法和方向,而這個方向由於各種各樣的原因,有可能做了幾年是個dead end,有可能做了幾年變成deep learning一般的熱門方向。這種大方向的控制,基本都是學生自己沒法預測和控制的。

再舉一個,各種閑事瑣事的作用也是無法量化和預測的。在郭生的經歷里,他怎麼可能預測到自己和好基友閑聊從而聽說了某個workshop,從而認識哈佛的教授,從而幫他把idea D完善,從而在他博士最後一年能去哈佛訪問,從而發表博士論文的最後一篇文章,從而湊齊自己的答辯委員會。

當初,他怎麼可能預測到,和好基友喝的一杯咖啡和閑聊,能在幾年後幫助到他自己畢業呢。這就是無法預測,無法計劃的。

只能順其自然,做最好的自己,增大成功的概率。關鍵在於意識到身邊發生的很多事情是在自己控制以外的,成功了不必過於沾沾自喜,失敗了也無需太責備自己。

2. 不堅持就不會成功

雖然人生無法預測,但是個人努力還是十分重要的。基本沒有誰可以不努力就獲得很大的成功,就算不努力可以一時順利,也無法一直順利。

郭生雖然前面幾年都一直在撞牆,既沒找到自己研究的方向,也沒投出一作的文章,但是他一直在努力,沒有放棄。正是這些年的積累,能讓他在第四年第五年,厚積薄發,一股氣做完了四個項目,這種寫code能力寫paper的能力,都是郭生前幾年堅持的成果。

我的博士起步也是比較艱難,第一篇論文很快就做完投出去了,但是投會議被拒了兩次,每次被拒就是要接著花時間改進,這樣一年就過去了。之後轉投一個journal,經過再兩次major revision和一連串的minor revision,最終過了三年才present。不得不說這樣子的體驗是挺可怕的,我挺幸運的,各種機緣巧合能夠從谷底走出。

最近在讀一本書,Grit: The Power of Passion and Perseverance。書名里的Grit原意是小沙粒,後來延伸出「courage and resolve」的意思,勇氣和決心。不得不說Grit和郭生的Grind這本書有異曲同工之意。都是要慢慢研磨,堅持不懈。這本Grit的書里舉了很多名人成功的例子,發現他們成功的共同點並不是他們很先天聰明或者很有天賦, 而是後天不斷的努力,遇到困難也不放棄。讀Grit的時候總感覺自己在讀雞湯,可是那些例子貌似又的確挺convincing。之後有時間再寫寫那個的讀後感吧。

3. 導師太重要

這些年來,斷斷續續的也很多同學都問過我說怎麼選PhD offer。雖說這個是個幸福的煩惱(畢竟拿了好幾個offer),但如果選擇不當的話,的確可以造成多年困擾。

我覺得學校排名重要,地理位置重要,實驗室的同學重要,可最終最重要的還是導師。其實導師重要的原因太多太多,我也沒法一一列舉,就說兩個本科同學可能沒意識到的吧。當然,如果你的目標是天天划水,幾年後混個學位的話,就不用考慮以下的因素了。

  • 導師決定你的畢業時間。有的導師就是習慣五六年畢業學生,有的導師就是出名的拖著學生不畢業的,很多這些在理科生物化學裡面尤其為甚,工科的稍微少一點點。當然作為學生,自己的努力也會影響自己的研究進度,可是看回上面的第一點:人生不可控,畢業時間就是一個不可控的事情。
  • 導師能推動你的研究起步。你在不在導師的critical path上?要了解接下來導師五年的計劃,是不是要休sabbatical,是不是要忙自己的startup,是不是要休產假,是不是要partime去大公司。這些情況我都從自己的朋友同學那裡聽說過,都對新入學的學生的研究起步有很大的影響。如果你的導師能在接下來五年安心做研究,對你的發展會很有幫助。
  • 導師要付你全部的學費和工資。所以理論上導師可以直接fire你。作為學生,我覺得很重要的一點,就要認識到:要是你連著很長一段時間都沒法meet導師的expectation的話,趕緊好好溝通,如何讓雙方能on the same page.

說回到郭生的案例,他導師真是太不錯了。這些年郭生都沒有做導師的critical path上的project,導師也沒很大的意見。其中部分原因是郭生自帶funding,部分原因就是導師自己本身比較nice。在這種情況下,讓郭生做了DEFGH五個項目順利畢業,也是挺難得的。


終於寫完The PhD Grind的二次讀後感了,不知道幾年後再回看會不會有新的感觸。這次讀和五年前入學的時候的心境和體會是非常不一樣了。期待下一次的轉變。

推薦閱讀: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讀後感5篇
《狼圖騰》讀後感
《徒步中國與和平的信仰征途》
詩詞總匯論壇-談詩論詞-劉逸生先生《王維:渭城曲》讀後感
牽引力學員感悟 沒有特別幸運,那麼請先特別努力

TAG:讀後感 | 博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