賣房捐校的慈善家田家炳辭世,他為教育做的事當被銘記!
16 人贊了文章
他少年繼承父業,
青年已成著名企業家,
後來他又成為澤蔭神州的慈善家,
他奉獻絕大部分資產,
不惜賣掉居住數十年的花園別墅,
在中國捐助數百所學校。
一顆小行星以他命名——
國際編號2886,
名叫「田家炳」。
小行星仍在運行,
他,田家炳先生,
昨日辭世,享年99歲。
少年承襲父業
輾轉創業成知名商人
田家炳1919年11月20日
生於廣東梅州的一個書香世家,
是典型的客家人。
16歲喪父並繼承父業,
17歲到越南辦公司,
兩年內成為越南最大瓷土供應商。
中日戰爭爆發後,
他失去產業,輾轉到印尼謀生。
二戰結束後,重新創業,
在印尼創辦樹膠廠、塑料薄膜廠,
成為著名的青年企業家。
1958年,田家炳把事業轉移到香港,
先後創辦田氏塑料廠、田氏化工廠,
成為香港人造革與化工行業的領軍人,
人稱「皮革大王」「化工大王」。
之後,又向房地產進軍。
到1980年代,
田家炳已是香港知名的億萬富翁。
後來的歲月里,
他用自己絕大部分資產和精力,
為自己樹立起了另一個稱號——
「中國百校之父」。
長記幼時父親教誨
不忘兒時星火心愿
在田老家裡,
有一幅他倒背如流的書法,
那是《朱伯廬治家格言》。
田家炳幾歲時,
父親就教他背誦《治家格言》,
要他「勤、儉、誠、朴」。
父親在他幼年時期的教誨,
數十年來田老無時或忘。
晚年時,田家炳曾回憶說:
「香港像我這樣的人可以說是滿街滿巷,
我今天能夠得到大家這樣的愛護,
完全是我這幾十年做人
得到大家的欣賞、重視。
也可以說是先父的教導,
讓我背治家格言,
我常常用這個來激勵自己。
這是我終身的享受,十分值得我懷念。
我至今可以記得,一字不落。」
年幼的田家炳曾經最感興趣的事情之一,
就是研究學校或其他地方
張貼的捐贈芳名錄,
最希望成為的就是芳名錄上那樣的人。
生意成功後,田家炳開始兌現當年的願望。
處在生意黃金時代的田家炳,
將自己的重心轉移到慈善事業,
從上個世紀80年代開始,
田家炳就以捐辦公益為業:
1982年,
他捐出價值10多億元的4棟工業大廈,
成立純公益性質的「田家炳基金會」,
將每年幾千萬元的租金收入用於公益;
1984年,他將化工廠交給幾個兒子經營,
自己成為職業慈善家。
這或許讓田家從生意上,
離其他大富豪的地位越來越遠,
但卻也在慈善領域
做出超越很多人的貢獻。
至今,
田家炳在全國範圍內累計捐助了
大學93所、中學166所、小學41所、
專業學校及幼稚園19所、
鄉村學校圖書室1700餘間。
全國34省市區,
都有田家炳學院或田家炳中學。
把「包袱」變成「財富」
最好的辦法就是做教育!
做慈善為何鍾情於教育?
曾有媒體(南方日報)報道,
田家炳基金會的捐助中,教育佔比90%。
田老為什麼如此鍾情教育事業?
16歲時父親去世,
田家炳作為家裡唯一的兒子,
剛剛讀到初二,就只能忍痛輟學,
接手父親的磚瓦窯生意。
小時候沒讀多少書,是田老此生最大的遺憾。
後來在印尼生活了20多年,
也走過歐洲一些國家,
他發現經濟發達的地方,
人們的素質都很高,
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教育的發達。
正是有了這些經歷,田老能深深地體會到
教育對個人的成長和創業,
對國家的發達興旺有多重要。
13億人口是中國的一個大「包袱」,
怎麼把這個「包袱」變成財富?
就是辦好教育!
「我記得很小的時候,
四億同胞,那時講『地大物博』,
現在十三億人,
是否還能講『地大物博』?
我很懷疑,所以我始終認為,
現在中國真正想要強大,
最重要的是人的素質需要提高,
就是要講教育。」
那麼多孩子有書可讀,乃畢生最大寄託
有個現象——
在田家炳基金會的資助中,
中小學、幼兒園佔了相當大的比重。
為什麼田老如此重視基礎教育?
田老曾經認真回答過這個問題。
他用了「回報率」這樣的字眼,
可其中對教育的用意之深令人恍然,
用情之切使人動容。
「要教育辦好,
首先是基礎教育要辦好。
基礎教育是最基本的,
如果搞不好,
北大、清華這些好的高校就不可能有好的生源。
而且,大學並不是誰都能夠念的,
但有了中小學,
每一個學生就都能有接受基礎教育的機會。」
「受基礎教育的孩子比例比受高等教育的要高,換句話說,
投入的捐贈所產生的效應可能更大,
『回報率』更高。」
「基金會90%的捐款都用在內地。
我最樂意到內地經濟較差、地處偏遠、交通不便的地區去捐款。
甚至有時覺得,
能在各地看到冠以自己名字的中學,
看到那麼多的孩子能因此而有書可讀,
感覺會是畢生最大寄託。」
為守捐助承諾,經濟蕭條時
曾賣房貸款做慈善
1997亞洲金融風暴後,
田家炳的企業和田家炳基金會的
收入受到影響,
以至於出現捐款承諾難以兌現的問題。
為讓捐款計劃順利實施,
83歲高齡的田家炳,
竟然將自己居住了38年,
金融風暴前價值過億港元的別墅,
以5600萬港元的價格低價賣掉,
然後把全部的款項投向了內地的學校。
「那時經濟比較糟糕,
但我已答應要給一些機構捐款,
人家做了計劃。
所以決定賣掉房屋。」
而據當時的香港媒體報道,
5600萬的售價,
比當時估算的市值高出了約300萬。
後來,田家炳曾講述其中的原因。
原來,買家是香港人,太太來自台灣,
見到自己的先生在
與田家炳討論房子的價格,
就勸說丈夫再加些錢,
支持一下田先生做好事,
也算作是他們自己為教育事業出份力。
大屋賣出後,
田家炳就在大屋不遠處的公寓樓里,
租住了一套130多平米的單元房。
田家炳曾笑稱自己變成了「無殼蝸牛」,
但他毫不在意,因為他認為,
賣出房子最大的效用就是
自己答應別人的承諾得以兌現,
而這筆錢又可以捐出20幾所中學,
這種效益會比自己住大得多。
被問到後來有沒有心疼過,
田家炳則回答:
「看到一幢幢教學大樓的興建,
聽到萬千學子朗朗悅耳的讀書聲,
不但經濟效益更大,
而且精神上的安慰也好得多。」
2003年,
為了幫助香港理工大學和城市大學
從政府爭取到更多配對資金,
在捐出自己承諾的款項,
又一時拿不出那麼多現金的情況下,
還貸款600多萬港幣捐獻給了很多大學,
這也成為香港公益事業中絕無僅有的美談。
2005年,
為提前清付落實的項目捐款並擴大捐資,
田家炳還將13萬平方米、
高24層的田氏廣場售出,
獲得款項近3億港幣,
將其全數捐獻給了數十所大學、中學。
最怕的不是錢捐得多,
而是學校辦不好!
慈善從來不是數字上的逐力,
對這一點田老很清楚。
他說,他雖然不是最有錢,
但一直在盡自己的綿力。
「捐資又不是浪費,它帶來的收穫和產生的效果,
絕對大過放在自己的口袋裡。」
「什麼是富?擁有什麼才叫滿足?
身家1億和10億
在生活享受上沒什麼區別。
最重要的是把錢用出意義來。
我的生活過得不苦,
精神上又能得到安慰,
這才讓我感到真正的幸福。」
據說,每建一所學校,田老都希望能親自去給學生「打氣」。
對此,田老自己回應:「能去的我都希望去,
去到也只是講故事而已,
給小朋友說些「腳踏實地」的故事,
因為,捐贈的目的是育人,
而育人最關鍵是「育品德」。
我有時會對老師說,
『我捐錢蓋了樓,不用你們感謝我,
你們能把我捐資的學校辦好,
我還要感謝你們』。
我最怕的不是錢捐得多,
而是學校辦不好!」
「如果你的教育做不好,
學校做不好,
把田家炳三個字寫上去,
不但不會榮耀田家炳,
反而會醜化田家炳,
家長就會講,
兒女千萬不要送到田家炳學校讀書,
那田家炳,就會是個恥辱。」
98歲時,
在田家炳基金會攝製的視頻中,
田老依然覺得
「將來還有好多自己要努力的地方」。
有人曾問過,
田先生一生獲得榮譽、頭銜無數,
哪一個最讓他開心和看重?
他說,是用他的名字命名的「田家炳星」。
那是天文學家們艱苦探索的成果,
卻用上了他的名字,
這是他人生中最大的榮耀。
不遠的昨天,
一位叫田家炳的先生
為祖國的教育傾儘力量,
遙遠的太空,
有一顆小行星,
它的國際編號是第2886號,
它沿著橢圓軌道繞日運行,
它到太陽的平均距離為三億五千多萬公里,
它繞太陽運行一周需要3.6年,
它也叫田家炳,
為了紀念這位先生,
他,曾為祖國的教育傾儘力量
……
人物
「在教師手裡操著幼年人的命運,便操著民族和人類的命運。」——如果你相信教育的力量,或許便贊同這句話。
於國家,於民族,教育是最需延續而不可中斷的事業。教育不能衰老,但做教育的人卻會老去。一代一代的教育家、賢師、名師,就像一座座山峰,既是教育途中一座座光輝的里程碑,也是一個個他人難以企及的高度,更是一塊塊幫助教育行至高遠的奠基石。
我們,銘記歷史,要為每座里程碑鐫刻名字,為每個山峰撰寫史志,為每塊基石梳理傳記——記錄所有屬於過往但不該被遺忘的教育者。
我們,關注當下,要為每個堅守初心且銳意創新的人抒寫年華——記錄所有正在行進且不斷反思的教育者,以及那些對教育有所啟迪的各行各業探索者。
關心教育就是關心民族、人類的命運,而關注和教育有關的人,就是關注其中重中之重的一環。
推薦閱讀:
※論教育懲罰的意義及其實現
※何為蒙氏教育敏感期?家長如何協助幼兒把握其敏感期?
※孤獨症系列講座(二十二)家長筆記 | 孩子常見問題行為解決方法,超實用!
※兒童理財教育的三大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