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絕泛娛樂化——這可能是一群人的「謀殺」
5 人贊了文章
現代社會,娛樂可以說是家常便飯,但是無論如何都不應該將一切事情看成表演,否則就會泛娛樂化這個世界——這樣的後果,就是「嚴肅」和「警惕」被抹殺。我的文章的思路來源於這段視頻,如果你有時間,不妨先簡單的看完這個視頻,再來瀏覽我接下來的話。
【爆神片】刷新三觀的《黑鏡S1E2》,你是科技的主人還是奴隸?_嗶哩嗶哩 (゜-゜)つロ 乾杯~-bilibili個人覺得凡事都很容易走向極端,不論是不是好的方向。科技改變了我們人類許許多多幾百上千年的習慣,同時也改變了我們的思維方式。我們很多時候都是在大大小小的娛樂的影響之下作出的抉擇,而這些娛樂化的心理是很容易摧毀一些本來應該得到尊重和嚴肅對待的事情的本來面目的。
泛娛樂化的危害在於人為泛娛樂所奴役而不自知。在大眾娛樂中,公民傳統政治參與觀念變得非常淡薄,對社會和政治事務的基本理解力在下降,容易成為表面生活的「專家」,娛樂「成為補償他們自己真實生活的碎片化和生產專門化的人們所認同的表面化生活的證明物」。
泛娛樂主義之「泛」在於娛樂的擴大化和超出了娛樂的建設性功能,反而成為虛假、被動、平庸、遮蔽、控制、默從、偏離等。任何嚴肅的題材,從政治到社會文化,都可以被瞬間解構與瓦解,能指與所指不再是穩定的符號系統。原始自我是精神活動的原動力,偽自我這個代理,打著自我的旗號,卻代表著人被他人期望所扮演的那個角色。泛娛樂時代的景觀社會中,我們看到的是偽自我的到處橫行,而真實的自我被消解在偽自我之中,無處尋覓。
泛娛樂主義一方面是現代互聯網技術的本然要求,另一方是遭遇現代性危機的人們面對強調結構、本源、終極、中心、等級、權威、真理等概念的邏各斯中心主義傳統的一種解構與重構,甚至是不屑與厭離。在互聯網上看到的真與假、實與虛、善與惡、莊重與輕漫等過往邊界清晰的概念,在泛娛樂時代都可以輕易地被打破。公眾領域不斷地自我私域化,私域化不意味著孤立化,基於共同的信仰、興趣、愛好為媒的自組織也在泛娛樂主義的場域中欣欣向榮地生長著,個體的私密表達、慾望、體驗、經驗等都成為溝通空間的主要內容。不過,我們仍然需要警惕的是,偽自我取代了真實的自我,真實生命體驗消解于海市蜃樓般的娛樂世界中。 ——《警惕泛娛樂化奴役自我》師曾智
不僅僅如此,泛娛樂化會根本導致的是我們的「無所謂」的心理,把一切當作表演。我們還記得我們一開始看待選秀節目中那些傾訴自己身世之苦的選手,是懷揣十分的敬意、同情,並獻上美好的祝福;現在,即使是的的確確吃苦受難的選手們的真情流露,我們都是習慣抱有懷疑、批判的目光來看待,甚至於不當回事,又甚至於冷嘲熱諷。這就是泛娛樂化後的人心,把一切當作表演、當作兒戲,讓這些本來面目變得難以捉摸。
我們本來會公開的聲嘶力竭的喊出我們的口號,現在卻被人當作一場表演,被懷疑是邀名的刻意之舉;我們原本會自信的傾訴我們的觀點,現在卻被人嘲笑只是想要顯擺,只是想要表現自己特立獨行。我們的尊重,頃刻間蕩然無存。
泛娛樂化,是一場靜悄悄的革命,但是這樣的革命卻不會是全然積極向上,而是會喜憂參半。《娛樂至死》說:「當我們因享樂而失去自由,當我們在對娛樂的無盡慾望之中,我們最終成為娛樂至死的物種。」又所謂「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卻無往不在枷鎖之中。自以為是其他一切人的主人,反比其他一切人更是奴隸。」(讓·雅各布·盧梭《社會契約論》),我們對待娛樂自以為的自由,可能就恰恰如此——我們自以為是娛樂主宰者,但也許是被主宰者。
更可怕的是,大眾的娛樂並不屬於大眾,它是被操控的。
這就引發了我們進一步的討論話題:你知道奶頭樂理論嗎?
什麼是奶頭樂理論
奶頭樂理論是用來描述一個設想:由於生產力的不斷上升,世界上的一大部分人口將會不用也無法積极參与產品和服務的生產。為了安慰這些「被遺棄」的人,他們的生活應該被大量的娛樂活動(比如網路,電視和遊戲)填滿。 社會動蕩的主要因素之一是階層之間的利益衝突。那要如何避免少數得益者與大多數的底層人民間的衝突呢?方法之一是給其「奶頭」,轉移其注意力和不滿情緒,讓他們更能接受自己的境遇。奶頭樂理論的來源
這一概念來自美國的前國務卿布熱津斯基.美國舊金山曾於1995年舉行過一個集合全球500名經濟界、政治界精英(與會者包括薩切爾、老布希、電纜新聞網路、惠普、日微系統的老闆等等)的會議。該會議的主旨在於為全球化的世界進行分析與規劃。會議上,與會者一致認為全球化的高度、快速、激烈的競爭將使全球80%人口"邊緣化",而這80%多餘人口與20%搭上全球化快車的人口之間的衝突將成為今後的主要問題。 在此基礎上,日微系統的老闆格基表示,屆時將是一個"要麼吃人、要麼被吃"的世界。布熱津斯基也及時獻計獻策,創造了一個新辭彙--"奶頭樂",英文titts"奶頭"與entertainment "娛樂"的組合,意指要使彼80%的人口安分守己,此20%高枕無憂,就得採取溫情、麻醉、低成本、半滿足的辦法卸除"邊緣化"人口的不滿。奶頭樂理論在中國 在中國更適合tittytainmnet的翻譯或許是「肥宅樂」,「肥宅」是一群只滿足於待在家中,用電子遊戲、虛擬社交或者膨化食品、碳酸飲料麻痹自己的人,他們抵觸現實社交與工作,寧願一個人孤獨終老。大多集中在20-30歲的年輕群體。要檢驗中國是否已掉進或正在掉進布熱津斯基的「奶頭樂」理論(tittytainment)的陷阱,可以通過觀察社會現象而窺探一二,主要表現在媒體的泛娛樂化,大眾對於娛樂和遊戲產業的高度關注和追隨等。ef="https://www.baidu.com/link?url=UjxpIJ7B2EypDxrkBw8dkjO51BdqryuRKdTIFX2gi4EwrX5f4397_F8amp6gw2qgEyf_ldkuqna9L0x6tMZbFxWv5cmPgkIqqLZw7IuF207BYcbV7szVgDU0AM4hT3Wi&wd=&eqid=9d534a0300054f20000000035b34d011">奶頭樂理論 - MBA智庫百科
所以,你還以為這是簡單的娛樂嗎?並不是,它或許已經成為了正在實施的陰謀,是對於人類的自相殘殺所布下的局。也就是蓄意的「謀殺」。
我們看到的也許只是一種人為製造的假象——一切都很平靜的假象,但是我們很難真正了解到上層精英的激烈競爭,可是我們又不得不承認,現階段我們只是「吃瓜群眾」,讓我們去做那些精英的活,我們做不了,也干不下去,到頭來還是要讓他們重回屬於他們的戰場。可是,我們也不能是羔羊,也不能是他們賭桌上的籌碼,被事實上看作「黑奴」來「販賣」,被壓榨自己的理想。我們很脆弱,理想更加脆弱,被電子娛樂所麻木,將扼殺我們自己的競爭力。我想,這並不是我們自己希望看到的。
這場「娛樂化的謀殺」,應該值得我們每個人關注和警惕,除非自甘墮落。
推薦閱讀:
※20「零」作業:一曲「應試教育」的輓歌——對話李志欣校長
※家庭教育莫成應試教育「幫凶」
※應試教育背景下,學什麼都等於零
※孫雲曉:應試教育讓女孩受內傷
※教授爸爸:應試教育體制下爸爸的角色與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