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科學、哲學及神學的特點及本質區別

科學、哲學及神學的特點及本質區別

來自專欄個人、法律、制度4 人贊了文章

1事物三分法簡述及三類事物間關係

1.1第一類事物簡述

首先,我們將客觀世界中真實存在並且擁有實體的事物稱為第一類事物,這類事物包括西瓜、電腦、愛因斯坦、手機、導線、誒菲爾鐵塔等。通常,人類也稱之為自然事物。

這類事物的共同特點是他們真實存在於客觀實際當中,並且在客觀實際中擁有實體,或者說他們是由粒子構成的。顯而易見的,人類對這些事物在客觀世界為背景的相關研究大多是科學範疇的。

1.2第二類事物簡述

其次,我們將客觀實際中真實存在卻不擁有實體的事物稱為第二類事物,這類事物包括民主、語言、意識、世界觀、矛盾、邏輯、財富、道德等。他們的共同特點是真實存在於客觀實際中,但他們並不具有實體。更準確的來說,他們是人類通過自己的感覺,從客觀實際中抽象的提煉、總結出來的事物。

第二類事物的共同點是他們與第一類事物一樣真實的存在於客觀實際中,但是,他們在客觀實際中並不具有實體性。以民主制度為例,民主制度真實的存在於客觀世界當中,這種制度的存在可以直接影像與之關聯的組織。但是他們並不具有實體,它們只是人類從客觀實際中抽象的提煉出來的真實事物。通常來講,當今人類對這類事物在客觀世界為背景的研究更多的屬於哲學範疇。

1.3第三類事物簡述

最後,我們將客觀實際中並不真實存在,只存在於人類思想中的事物稱為第三類事物,這類事物包括上帝、孫悟空、地獄、輪迴、醜小鴨等。他們的共同特點是他們並不存在於客觀實際中,只存在於人類的想像世界中,他們是某一個(些)人通過大腦虛構出來的事物,並通過這個(些)人的語言描述而被其他人共同認知的虛構的事物。

這類事物的共同點是他們並不存在於客觀實際中,他們只能存在於人類的想像中,或者存在於由人類想像出來的一個背景中,並且這個背景與客觀實際不完全相符。以地獄為例,它在客觀實際中並不真實存在,它只存在於人類想像中,或者存在於由人類想像出來的某些神話故事或宗教故事的背景中,但是他們絕對不會出現於客觀世界中。

人類對第三類事物相關的學術研究並基本可以屬於神學範疇。需要強的是,這裡的神學範疇是廣義的。如當人類以電影《蝙蝠俠》為背景,以蝙蝠俠為主體的研究,我們將其認為是一種神學範疇的研究,這項研究虛構或「神化」了蝙蝠俠。

1.4哲學研究中要避免「神化」第二類事物

現實中,我們很少會對第一類事物去產生爭論。它們真實的存在於客觀實際中,並且它們擁有實體,擁有直觀性、可比性以及可測性。而第二類事物雖然真實存在於客觀世界中,但由於其抽象性,人類很難比較精確的掌握它們。因而導致了人類對其認知的模糊性,也進一步導致了人類時常會「神化」第二類事物。

比如「思維不能穿透一切,但智慧可以」。初讀這句話,很多人會認為這句話很有哲理,人類依靠客觀實際中真實存在的抽象的智慧完成了一系列令人振奮的成就。但實際上這是一個神學範疇的觀念。因為這句話中的智慧並不是客觀實際中真實存在著的智慧所具備的能力,這句話明顯「神化」了客觀世界的智慧。這樣的「智慧」只能存在於我們的想像中,至少現階段,客觀實際中真實存在著的「智慧」並不是萬能的,遠達不到「穿透一切」的程度。

類似的例子還有很多,如古希臘的泰勒斯認為萬物由水構成,水是萬物之源,他在思考世界本源問題的時候將水進行了「神化」。與之相似的是將火「神化」的古希臘哲學家赫拉克利特。

事實是,幾乎大部分的第二類事物在人類歷史進程中乃至在當今社會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被人為「神化」的情況。現實社會中,我們也經常會將民主、愛情、道德等一系列第二類事物進行一定程度上的虛構與「神化」(後文會較具體論述)。

1.5三類事物在客觀世界中的相互影響

第一類事物與第二類事物都屬於客觀事物,他們都真實的存在於客觀實際中。雖然第二類事物沒有實體,但他們依然會與第一類事物發生直接的影響或關聯。

比如意識,意識是無實體的,被人類從客觀世界中抽象提煉出來的事物。而客觀世界中,進化程度高的生物都擁有意識,意識影響著高等生物的行為。再比如智商或世界觀,人類在客觀世界的一切經歷都會直接影響到人類的智商或世界觀。

顯然,第一類事物與第二類事物是可以彼此影響,相互關聯的(第一類關聯)。

第三類事物與第二類事物也是可以互相影響的,長期被灌輸宗教思想的人,他們的意識必然與長期受科學熏陶且遠離宗教思想的人的意識有所差異,形成差異較大的世界觀。反之,這種差異很明顯會造成他們對第三類事物的認知。

所以,第二類事物與第三類事物也是可以彼此影響,相互關聯的(第二類關聯)。關於該點我們完全可以通過設計現實實驗來驗證。

而第一類事物與第三類事物能否不通過第二類事物形成直接的相互影響或關聯我們現在還無法明確判斷。但通過以上第一類與第二類關聯,我們可以推理出:通過意識、世界觀、價值觀等第二類事物的關聯,第一類事物與第三類事物在客觀世界中至少可以產生間接性影響(第三關聯)。最簡單的例子是,很多小時候相信聖誕老人的孩子們在客觀世界成長過程中逐漸不再對其信任。

2人造客觀公約事物及人造客觀公約系統

2.1人造客觀公約事物簡述

拋開以上三類事物,在人類社會中,我們還會遇到一類特殊的事物,這類事物在特定的環境(人造客觀公約系統)下會被人為的賦予其在客觀實際中本不具有的屬性或功能。

以撲克牌為例,在客觀實際中,它們是真實存在著的,擁有實體的第一類事物,它們具有體積、密度、硬度等一系列客觀屬性。但是,當我們將其置於不同的棋牌遊戲中(參與者對其規則共同約定後形成的客觀系統,這裡簡稱客觀公約系統),不同花色及數字的撲克牌又擁有了在該環境下特殊的屬性或功能。

現實生活中,這類事物隨處可見:鈔票、文字、數字、球門、指紋、玉璽等。他們在客觀世界中真實存在,同時擁有其在客觀世界中真實存在著的屬性或功能性。但是,當人們將其置於某種特定的人造的「背景」(系統)內,它們又擁有了該系統內特有的屬性或功能性,並且這種屬性一般在是其在客觀實際中所不具備的。

需要強調的一點是,人造客觀公約系統事物只能在人造的客觀公約系統中存在。這種系統最常見的是遊戲與體育項目。它們的共同特點是其系統內部含有人造規則,當參與者或相關人員(如觀賞者、裁判等)共同約定且遵守這些規則後,該系統成為一個客觀存在的新系統。

以足球比賽為例,當一群人共同約定了足球比賽的各種規則,並且至少某種程度上按照約定好的規則進行足球比賽。此時,這場足球賽對於球員、裁判以及周圍的觀眾而言就是一個客觀的人造公約系統。

而這場足球賽中的球門、邊線、底線甚至是足球就是這個人造客觀公約系統的人造客觀公約系統事物。如果沒有人來約定且遵守足球規則,球門於客觀世界而言就是個門形的鐵塊,但這裡卻額外擁有其客觀實際中並不天然具備的計分功能。邊線、底線與之類似。

2. 2人造客觀公約系統事物存在的本質

2.1中我們提到人造客觀公約事物在特定的環境(客觀公約系統)下會被人為的賦予其在客觀實際中本不具有的屬性或功能。

人類將客觀事物進行客觀屬性的賦予其實質是在人為創造出的客觀環境中將客觀存在著的事物進行替換,替換成客觀世界中不存在的事物。

直白點說,所謂的客觀公約事物其實質就是一個替代品。人類創造了一個客觀的「遊戲」(系統),同時也創造了該「遊戲」下的一系列規則。但由於客觀世界中沒有任何客觀事物的屬性能夠自然的遵守這些規則,於是人類就找了其他客觀存在著的事物對該系統內應該存在的事物進行替換。

以辭彙為例,人類能夠使用辭彙進行交流的根本原因就是辭彙實質上是一種人為公約後的替代物:名詞性辭彙是對事物進行替代的符號;動詞性辭彙是對事物運動狀態的替代符號;形容詞性辭彙是對事物自然屬性程度上的替代符號;副詞性辭彙是對事物運動狀態在程度上的替代符號;而數量詞性辭彙則是對形容詞或副詞一種量化後的約等價的替代符號。

這裡我們不對該觀點進行邏輯上的證明,但需要指出,人類社會中的任何一句話中的對應辭彙,都擁有以上特點。如「我買了雙紅色的鞋子」這句話中的「我」(人稱代詞認為是名詞性辭彙)是說話時,你腦中你自己的形象這個事物的替代符號;「買」是你當時的運動狀態的替代符號;「紅色」是對鞋子顏色(自然屬性)程度的替代符號;而鞋子自然是事物的替代符號。並且,這些替代關係是經過人類共同約定,並共同遵守的。

簡單的以名詞類辭彙為例,在人類目前任何語言下的任何語句中,名詞類辭彙都是都是一個對事物行使替代功能的符號。「我家的狗狗生病了」,這句話中「狗狗」是一個名詞性辭彙,它替代的就是說話時,你腦中所想的你家中所養的寵物狗的形象這個事物(也可以簡單理解成該辭彙替代了你家養的那條狗)。

而人類社會可以看成是一個龐大而複雜的人造客觀公約系統。對整個人類社會而言,人類又創造了語言交流這個系統(可以類比成足球比賽系統或者棋牌遊戲系統,但該系統更為複雜),也創造了該系統下的相應規則。當然,更為重要的是人類社會中大部分人都遵守這個客觀系統,都遵守不同辭彙所替代的不同事物、運動狀態或屬性程度等,所以人類才能夠使用辭彙進行交流。

如果我們不對辭彙進行客觀屬性的賦予,或者說不將這些事物當做共同約定後其他事物的替代品。那麼,這些辭彙要麼只是單純的一段語音,要麼只是單純的是一行字跡,人類是不可能用它們進行交流的。

人類社會中所有客觀的公約事物都存在該項特點。鈔票、撲克、麻將、球門、辭彙、玉璽、印章等等,這些客觀的公約事物的本質都是一種客觀的替代物。

2. 3人造客觀公約系統事物的六點說明

客觀公約事物不同於傳統人類認知的三大類事物,他們的重點屬性、功能或意義並不是天然擁有的,而是人為賦予的。人類對這些事物進行了新屬性、功能或意義的約定,並且主觀遵守後,該類事物才在特定的人造客觀公約系統下存在意義。在此,我們著重提及幾點說明。

一、客觀公約事物不可能是第三類事物

客觀公約事物的生存環境是人造客觀公約系統,該系統對於人類,特別是遵守該體系內部規則的人類來說必然是客觀的。而第三類事物是被人「神化」過的事物,只能存在想像或者想像體系中。這與人造客觀公約系統的客觀性相衝突,所以人造客觀系統事物不可能是第三類事物。

當然,第三類事物可以是人類共同約定的事物,只是在約定過程中人類對其進行了「神化」,使它們在客觀實際中不可能存在。以孫悟空為例,提到孫悟空所有人都認可他是從石頭縫中蹦出來的,擁有極高法力的「神猴」。它的一系列屬性都是被人類「神化」的,這種「神化」使得他不可能真實的存在於客觀世界,只能存在於人的想像中或者存在於小說《西遊記》中。

所以,包括孫悟空在內的所有被人類「神化」的事物都是非客觀的,它們不可能成為客觀公約事物。

二、客觀公約事物可以是第二類事物

客觀公約事物可以是第二類事物,比如法律、組織制度、語音辭彙以及數字等。首先,它們都是人造客觀體系事物,只能存在於人類社會中,最簡單的判別方法是它們對人以外的事物沒有直接的客觀意義。其次,它們都是客觀世界中不具有實體的事物,但又是客觀世界真實存在著的事物,屬於第二類事物。所以客觀公約事物可以是第二類事物,即它們可以是抽象的沒有實體的事物。

在此,我們要著重提一下數學,數學本質上講是語言學的一部分,屬於第二類事物中的客觀公約事物。

在人類沒有對事物屬性進行量化之前,人類首先使用的是形容詞性辭彙來描述事物的屬性程度。如「高」、「大」、「多」。「這棵樹很高」,「這個房子很大」,「這裡有很多人」等。

隨著人類能夠簡單的公約定義單位長度(m)、體積(m3)、質量(kg)等一系列事物屬性後,人類開始能夠使用數詞對事物的某些屬性進行程度上的替代(描述)。這時候出現了「這棵樹高5m」,「這個房子體積有60m3」等的語句。

再隨後,人類更是掌握了事物屬性間的關係,如事物的材質一定時,該事物的重量與事物的體積成正相關關係。人類又開始使用數學公式替代辭彙語句對這一客觀規律進行抽象的描述。

當然,如今的數學已經發展成為一個很成套的系統了。這裡擁有基本公理、定理以及定律,這些相當於人類依據客觀規律為整個數學體系設定的人造規則,只是這個規則與客觀世界的存在著的規律比較吻合。而這也是數學相較於其他人造客觀公約體系最為特別的地方。

其他的人造客觀公約系統中的人造規則往往在客觀世界中不能天然的存在。而人類一旦發現數學中的某些規則與客觀實際中規律相悖時,就會想辦法去更改、完善整個數學系統。但不管怎樣,數學都是人造客觀公約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而這個系統中的最重要兩個組成部分——數字與符號都是客觀公約事物,並且是三大類事物中的第二類。

事實上,數學源於客觀實際,又與科學息息相關,但為何數學一直不被人類歸為科學範疇,其根源就在於數學整體而言屬於人造客觀公約系統,它屬於人類共同約定的系統,並非客觀世界真實存在的系統。而這兩類系統最大的差別在於客觀公約系統中的人造規則可能會出現悖論,而天然的客觀系統是不可能出現悖論的(具體參見下文第五條)。

三、人造客觀公約系統事物不適合單獨列為一類事物

人造客觀公約系統事物必然屬於第一類或第二類事物,或第一類與第二類事物組合體(如國、家),同時它們肯定不屬於第三類事物。但我們也不適合將該類事物單獨分為第四類事物。

首先,人類可以隨意的創造出各種客觀的背景體系(如遊戲、體育等等),並且隨時可以賦予不同的客觀事物新的客觀屬性或功能。任意兩個人只要進行初步約定,就能創造出無數的客觀公約系統以及客觀公約事物。最簡單的如「石頭剪子布」遊戲,三個手勢就是一個客觀公約系統。而在此基礎上,我們還可以增加無數的手勢。

其次,客觀公約事物只能在客觀公約系統內擁有意義,當其脫離客觀公約系統後,它們又回到了其在客觀實際中的天然狀態。玉璽、聖旨等是中國古代皇權的重要象徵,在封建時代是一類極其特殊的客觀公約事物,但當封建社會逐漸瓦解,這類事物便失去了其在封建社會才特有的皇權象徵意義。

最後,任何一個公約系統內的公約事物都並非是特定形態的。以五子棋為例,想玩這個遊戲並非一定要使用黑白兩色棋子,使用小石塊與小木塊一樣可以當做棋子進行遊戲。如果我們要研究該系統下的客觀公約事物——棋子,我們還要對其進行嚴格的限定。

以上三點原因導致客觀公約事物並不適合被單獨劃分為某一大類事物,這不利於人類對其進行整體上的研究。

四、人造客觀公約系統事物極具研究價值與潛力

客觀公約事物雖然不適合單獨被劃分為某一大類事物,但同時,我們又必須著重提出這類事物。因為對於人類而言,它們具有普遍性;對於三大類事物而言,它們又具有特殊性。實際上,這是一個很有研究價值的領域。事實上,人類已經有很多的學術領域在研究這類事物或其系統了。

博弈論的實質就是針對人造客觀公約系統進行的研究。只是它涉及的更多的是體系內的規則以及人應該如何針對這些規則進行抉擇。但具體系統內的事物的屬性、功能性等同樣需要被深入的研究。

法律、制度、管理條例等是比較特殊的人造客觀公約系統,它由眾多條文(人造客觀公約系統事物)組成。企業、組織以及個人對不同的規章制度的研究會有助於他們的發展。

數學從整體上來說其實也是一個特殊的人造客觀公約系統,它裡面的數字與符號也都是人造客觀公約系統事物。所以當今學術界有一部分數學家認為數學的本質是一種「遊戲」,如希爾伯特曾提出一個極端觀點:「數學是根據某些簡單規則使用毫無意義的符號在紙上的遊戲」

①。而語言分析更是當今最火的哲學熱門領域。

個人、企業以及國家等的經濟行為更是組成了一個龐大的客觀經濟公約系統。有能量的個人的行為可能會導致企業乃至整個國家的經濟陷入危機;而有影響力的國家經濟行為會導致整個人類社會的經濟崩盤。

當今,人類已經與眾多的客觀公約系統及客觀公約事物緊密的聯繫在了一起;未來,人類還會創造更多的客觀公約系統及事物。人類在該領域的研究也將越來越廣泛。

五、以人造客觀公約系統事物為主體的學術研究不適合列入科學範疇內

科學範疇內的主體事物一般是第一類事物,這符合客觀公約事物大部分屬於第一類事物的事實。但科學更多的是研究第一類事物的自然屬性或其客觀運動的規律。而人造客觀系統事物的突出屬性一般都是人為公共約定的,是一種非自然性的。也可以說客觀公約事物除了受客觀世界規律的制約,還會受到人造規則的制約。因此,以第一類事物中的人造客觀公約系統事物為主體的學術研究往往都不被劃分為科學範疇。

這裡涉及到一個問題,即自然的客觀世界是不存在悖論的,客觀世界中的悖論只能存在於客觀公約系統中。通俗一點的理解就是自然界中所有事物都按照自然規律有序的運行著,一旦出現悖論,自然界將坍塌。而人造客觀公約系統則很可能出現人造規則不完善的情況。比如,理論上,任何一個足球聯賽都有可能出現找不出唯一的冠軍的情況(球隊為客觀公約事物,整個足球聯賽為客觀公約系統)。

自從人類將科學從哲學一詞剝離出來時,科學就含有了正確的含義,人類允許科學有誤差,但不允許科學有錯誤,所以科學不適合將可能出現悖論的人造規則容納其中。

當然,單純的從科學一詞角度來講,它屬於客觀公約事物,並且屬於名詞性辭彙。那麼,它所能替代的事物就需要人類共同去約定。如果所有人都認同科學可以容納悖論,則第五點說明無效。

六、哲學範疇可以容納人造客觀公約系統事物

與科學相比,哲學更多的包含思維層面的含義,甚至於當今社會依然有少部分人將神學範疇的學術視作哲學範疇。並且,在當今社會中,一個不可迴避的現狀是,以辭彙、語言為核心的學術研究普遍被認為是哲學範疇的。顯然,這兩個事物恰恰都是人造客觀公約系統事物。

語言是當今哲學研究的主流,邏輯是更早之前哲學研究的主流,但這兩者事物有著本質的不同。邏輯最早是人類從客觀世界中抽象提煉出來的事物,是客觀世界中大多數動物本來就擁有的,不需要人造,不需要人們去硬性遵守的。

而語言不同,語言的基本構成事物——辭彙更多是人類將其替代成不同事物、運動狀態或屬性後才擁有意義的,它更要求人類去遵守語言的人造使用規則。顯然,語言是客觀公約事物,邏輯卻不是。

泛指的語言是抽象的,不具有實體的,可以算做第二類事物。與語言類似的還有法律、制度等。與法律、制度等相關的學術研究中,有部分也是被人類列入哲學範疇的。比如死刑是否應該被取消,企業實行民主制度是否合適等。

更深入思考,造成科學範疇不適合容納第一類事物中的客觀公約事物而哲學可以容納該第二類事物中的客觀公約事物的最根本原因在於兩類事物的實體性差異。簡單而言,科學研究的主體事物都擁有實體性與可觀測性。理論上,只要我們對事物某屬性約定了單位程度(如長度m),我們可以通過觀察、測量第一類事物間屬性的對比來得出比較具體的關於該事物的屬性(多少m)。

而第二類事物具有抽象性,我們很難相對精確的描述,甚至很難精確認知這類事物,我們對其認知往往是功能性的(如正確的世界觀對人類及世界有何影響),而這也正符合大部分客觀公約事物的特點,尤其是第二類事物中的人造客觀公約系統事物。

2.4人造客觀公約系統

人造客觀公約系統是由人類共同約定後創造的一種客觀的系統。在這個系統中,人類會為其添加一些人造規則,並且會在一定程度上主觀遵守這些規則。

人造客觀公約系統可大可小,大到如人造客觀經濟公約系統可以影響全世界所有人類;小到任意兩個人都可以共同約定出一個客觀公約系統。隨著人類文明幾千年的發展、演變,人類越來越離不開客觀公約系統。人類對客觀公約系統的研究也會越來越重要。

人造客觀公約系統與科學、哲學緊密相關,卻又脫離了單純的科學或哲學範疇。這裡我們需要對人造客觀系統做以簡單的闡述。

一、人造客觀公約系統需與時俱進

就人類認知史而言,天然的客觀系統中的規律是幾乎是一層不變的。比如在地球上,同體積的不同物質,密度越大質量越大,並且二者的質量與其密度成正相關關係。

而人造客觀公約系統的人造規則則會隨新事物出現,舊事物更新,人造新規則的誕生,舊規則的完善等眾多原因發生人為更改。

近十年內,隨著網路的發展,手機、電腦等事物的更新換代等因素影響。人類只要通過手機或電腦就能夠完成工作、交易或者社交等活動。與此同時,人類也在不斷的創造新的人造規則,使這些人類活動符合時代的變更。

再如國家法律,企業制度。不同時代,不同階段的法律法規、企業制度都需要適應時代的要求。盛世施仁政,亂世用重典,國家與企業在不同階段必須採用不同的制度。毫無邏輯的借鑒其他國家或企業的制度,或者既定規章制度不與時俱進,國家或企業都有停滯甚至是走向衰亡的可能。

二、人造客觀公約系統容易出現漏洞、悖論

前文我們提到過,天然的客觀世界是不存在悖論的,它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客觀實際中的物質按照大自然的規律有序的運行著。也因此,以自然界為主要研究對象的科學也是幾乎沒有悖論的。

而人造客觀系統內必然含有人造規則,人造規則是非天然的,並且它屬於人類強行加入客觀世界中的。因此,它們很可能會與其他人造規則發生矛盾,或者有悖於天然的客觀規律。進而使客觀公約系統內部產生悖論。

人類歷史上的幾次金融危機都與客觀公約金融系統存在漏洞或悖論有關。當這些漏洞或悖論積聚到一定程度,整個系統中的人造規則之間開始出現很難調和的矛盾,最終導致了金融危機。比如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就是由於1971年以來的美元體系存在著缺陷而逐步導致的②。

此外,即便一個客觀公約系統已經被人類修補的比較完善。它依然有可能因新事物、新規則或者新客觀公約系統的出現而打破原本比較完善的客觀公約系統的平衡。

如前文所提到的手機交易,這種交易使得人類不再需要使用實體貨幣(實體等價物)就能完成。這已經開始對銀行業以及部分經濟學原理造成了衝擊。而信用卡的信用透支體系更是傳統經濟所不具備的。

最後,個人或組織不遵守人造公約規則或者錯誤使用規則也是造成客觀公約系統出現悖論的原因之一,並且是最常見的原因。

從客觀實際出發,理髮師悖論產生的最根本原因其實就是理髮師對辭彙的錯誤使用。假設這個故事真實存在於客觀世界中,那麼不管這個理髮師是否為自己刮鬍子,任何一個接受了初中以上教育的人都可以幫他更正標語(後文會從其他角度簡述該悖論)。

當然,更多造成客觀公約系統產生悖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最近在中國炒的火熱的明星偷稅漏稅事件。這一方面是由於中國的整體客觀公約稅收系統本身存在著一定的漏洞;另一方面也與部分明星不嚴格遵守客觀公約稅收系統的人造規則有關;實際上,這裡也有新公約系統的出現打破既有稅收系統的平衡有關。

三、人造客觀公約系統中悖論的解決方式

人造客觀公約系統從某種程度來說是很容易出現漏洞的,特別在是人類文明高度發達的今天。當今世界,人類所接觸到的大大小小的客觀公約系統相互重疊,相互影響甚至相互衝突。

特別是當一個大客觀公約系統中誕生出新客觀公約系統或者新的人類發明時,原有的大的客觀公約系統的完善性及平衡性便很有可能因此而受到衝擊。

馬克思認為,一切事物都是處於不斷發展變化的。並且,客觀事物都是處於普遍的聯繫的。從這個理論思考,新興事物或體系也必然會對原有體系進行衝擊。

已有客觀公約系統的完善性及平衡性受到衝擊後,該系統必然會出現漏洞,其系統內部的間的人造規則也就容易出現相互矛盾,或者是與客觀規律發生產生矛盾。

當新興系統或事物對已有客觀公約系統發生衝擊,並使該系統產生漏洞時,最簡單的解決方式是刪改原有人造規則或新增合理的人造規則,用以限制新興系統或事物對已存在的系統的衝擊。除此之外,我們還可以通過研發新事物或者創造新客觀公約系統對其進行制衡。

殺傷力強大的新興武器不時會被人類發明,這無疑會對原有人類社會產生威脅,而限制這些武器的基本方式有兩種。一種是研發新型克制性武器,另一種則是通過人造規則公約並限制人類或組織對該武器的使用。

四、人造客觀公約規則的產生方式

就目前的人類社會而言,人造客觀公約系統內部的人造規則的產生方式主要有兩種:一種是參與該系統的所有人共同約定,對引起異議的規則進行投票表決,最終依據少數服從多數的原則確立規則;另一種是由該系統內部少數人或組織制定,隨後將該規則推廣至系統內部所有人或組織。

第一種客觀公約規則通常也被人們稱為民主制,現在很多國家的最高領導人的選舉都是都屬於此;第二種則是人類社會中更為廣泛存在的方式,幾乎世上所有企業內部規章制度的確立都屬於第二種客觀公約規則的產生方法。

兩種客觀公約規則的產生方式各有優劣,對此,我們不在本文進行論述。但需要強調的一點是,對於第二種客觀公約規則的產生模式,其制定權必然是由客觀公約系統內部的少數人或組織掌握。而這多少都會為規則的制定者創造利益。

客觀實際中也是如此,無論企業或個人,誰若能拿到客觀公約系統的規則制定權,誰將在客觀公約系統或體系中佔據有利的地位。這一點在當今人類社會中的製造行業、藝術品行業甚至如哲學等學術行業中顯得尤為突出。

五、人造客觀公約規則的制定需要考慮客觀規律

人造客觀公約系統中的人造規則除了受其他人造規則的制約外,也會受到客觀規律的制約,特別是容易受到與人類有關的客觀規律的制約。因此,當我們在為客觀公約系統約定規則的時候,一定也結合科學、哲學將客觀規律考入其中。

人造規則必然含有人的主觀約定與遵守,這就要求人類在製造規則的同時必須考慮人類在客觀世界中的一切天然屬性。否則,客觀公約系統很可能會因為部分人類的不遵守規則甚至破壞規則而導致整個公約系統失衡。

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的跨進,封建社會向資本主義社會的跨進,甚至將來可能出現的資本主義社會向共產主義社會的跨進。都是由於新的客觀公約系統相較舊系統更加符合人類在客觀世界中生存的自然規律。

人類社會中的各類組織包括國家企業等,若想取得長遠而穩定的發展,就必須與時俱進的制定符合客觀規律的各項規則。這些規則既需要適應日新月異的人類文明,也需要充分考慮客觀規律,特別是與人相關聯的客觀規律。

3人腦影像與人類語言

3.1人腦影像

從客觀實際出發,人類能夠在大腦中勾畫出兩大類「影像」:一類是與客觀世界相符的客觀影像;另一類是與客觀世界不符的想像世界的非客觀影像。

客觀世界中,我們看到了高山流水,藍天白雲,這些都能映射到我們腦海中,同時在我們的大腦中產生比較直觀的客觀影像。此外,我們的大腦還擁有儲存這些影像的功能,使我們能夠回憶起這些影像,只是間隔時間越長,這類影像越模糊。

不管我們大腦中呈現的影像是否模糊,只要該影像與客觀世界相符(體現在影像內部事物屬性及規律上),我們就將該影像稱為客觀的人腦影像(簡稱客觀影像)。

而當我們腦中所呈現的影像與客觀實際不相符的時候,我們稱腦中的影像為虛構或「神化」的大腦影像(簡稱虛構影像)。比如,當我們腦中呈現了一個內褲外穿,能夠在空中飛翔的美國男人的時候,該影像必然與客觀世界不符,即該景象為虛構的人腦影像。

這裡我們需要著重提一點,電影《超人》無疑是一個客觀公約系統。當我們腦中呈現齣電影《超人》中的片段時,我們認為我們腦中的影像既屬於虛構影像,又屬於客觀影像,這取決於我們如何看待這個影像。

從影像本身來說,它在客觀世界中存在了,這個影像本身是客觀的,這個影像能出現的規律也是客觀的。但從影像的內容來說,它是虛構的、非客觀的,也可以說該影像內部中體現出來的規律與事物是虛構的,非客觀的。

3. 2人造公約背景體系

每個人都擁有不同的虛構的人腦影像,通常來講,最為常見的虛構人腦影像就是人的夢境。一般而言,人的夢境都會與客觀世界相悖。

而當某一個人將腦中所呈現的虛構影像通過語言與其他人闡述、分享後,使其他人也在腦中產生相似的虛構影像時,我們稱該影像為人造的公約虛構影像。

再進一步,當我們將大量的有關聯的人造公約虛構影像組合,拼湊成一個有邏輯的虛構世界(體系)。或者當我們以某一個公約虛構影像為原點,不斷為其增加更多的影像,從而使其構建成一個完整的虛構世界體系時。我們稱這些虛構的世界(體系)為人造虛構(「神化」)公約背景體系(簡稱虛構背景體系)。

虛構的公約背景體系在人類社會中有很多,各類小說、大部分影視劇從內容上來說都屬於這一範疇,比如小說《西遊記》。虛構背景體系內一定存在著與客觀實際不相符的一些被人類「神化」的事物或規律。如《西遊記》中的各類神仙。

與虛構公約背景相對立的是客觀公約背景體系,客觀公約背景的另一種說法是人腦對客觀世界映射的集合。這裡我們需要提的一點是,人類的大腦對客觀世界映射出的影像只可能是客觀實際中的一部分,每個人都不可能在腦中形成完整的客觀世界的影像。

比如我們看到了某個客觀世界的某個畫面,我們腦中對其形成一個影像,有碧藍的天空,翠綠的樹木等。但此時,我們腦中形成的影像只是客觀世界的組成部分。我們永遠看不到世界的整體面貌,也不可能在腦中形成對整個客觀世界的映射。

人類的科學也是一樣,任何一篇歸屬於科學範疇的論文都只是對客觀世界內部某一部分規律及某些第一類事物的描述,其描述對應呈現在人腦中的畫面叫人腦客觀影像,它是客觀公約背景體系(人腦對客觀世界映射的集合)的一個組成單元。

人類科學從整體上講,是由無數個科學單元構成的集合體,當然,每一個單元都可以被稱為科學,這是人類對科學一詞(客觀公約事物)的人造客觀公約規定。

與之相似的,哲學、神學所對應的事物,從整體上講也都是這樣一個個的單元組成的整體。事實上,蘋果、電腦、愛情、制度、神仙、龍等辭彙也都具有相同性質。這些辭彙從整體上講都是某一類事物的集合符號,但這些符號也可以用來替代其中的個別元素。這是人類在數千年使用辭彙過程中,對辭彙這個客觀公約事物或有意或無意的一種公約。當然,也有一些辭彙有特指,如地球、上帝、釋迦牟尼等。

3.3人造公約影像與人類語言

在論述兩大類背景體系與科學、哲學與神學三類學術關係前,我們必須先陳述一個客觀事實,即人類語言擁有約等價描述人造公約影像的功能。

「我昨天買了條狗」,這句話無疑是對說話者腦中所呈現的客觀實際中真實的買狗這個影像的描述。 「孫悟空打死了一個妖怪」,這句話描述的的是一個非客觀的影像,它屬於小說《西遊記》(虛構背景體系)中的影像。

2. 2中我們提到了辭彙的本質,辭彙是在人類社會(客觀公約系統)中經人類共同約定後的一種替代物。事實上,名詞類辭彙替代的並非客觀事物,而是人腦影像中的事物形象;動詞類辭彙替代的是人腦影像中事物的運動狀態;形容詞性辭彙替代的是人腦影像中事物屬性的程度。

「我昨天買了條狗」,這句話中的「我」與「狗」兩個詞實際上替代的是人腦中影像里出現的兩個形象,而非客觀世界中的事物。但由於我們認為這個影像與客觀世界相符,所以可以約等價的認同這兩個辭彙可以約等價的替代客觀世界中的我與我養的寵物狗。

很明顯的,孫悟空這個辭彙就只能指代人腦中的影像中的神猴,它不可能約等價的替代客觀實際中真實存在著的任何事物。

人類能夠使用語言對人腦中的影像進行描述,這是一個客觀事實。而從另一個客觀事實來看,人類同樣能夠通過語言,大致的在腦中構建與之相應的影像。當然,智商不同、生活閱歷不同的人通過語言構建影像的對應程度會有一定的差異,如智商越高的人解數學或物理應用題的能力越強。

經過長時間的教育,人類都能通過其他人的語言描述,在腦中形成一個與敘述者所描述的影像相似的影像。並能通過影像中的邏輯關係(影像中的規律)推測出一些結論。

不同的人通過語言向對方呈現自己腦中的影像或通過語言獲得他人腦中影像的能力,從而達到彼此間的交流是人類能夠優於其他生物衍化出高度文明的最根本原因。不同的人都可以通過辭彙的組合將自己特有的認知傳播給其他人,從而豐富人類的整體認知與學識。這在人類的發展進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人的記憶與認知都是有限的,但語言的使用,可以使人類將這些認知影像通過文字辭彙存儲於書籍中,並隨時通過閱讀在腦中再次構建這些認知影像。從某種意義而言,語言還可以促使人類加深影像的記憶。如我們可以通過日記記住自己曾經發生的一些事件。

3. 4人造公約影像與人類交流

語言可以與人造公約影像形成一種約等價關係,其根本原因在於組成語言的辭彙是人造客觀公約事物,它具有替代人腦中各類形象的能力。

而人類天然的擁有使用語音辭彙進行交流的能力,這就使人類能夠通過語言產生相似的公約影像,並就這些影像中的內容展開進一步的溝通。

某種意義而言,兩個人腦中所呈現的影像越接近,並且兩個人對該影像內容(事物、規律)的認知越相似,兩個人越容易就對該影像產生共識。而當兩個人對同一影像在腦中分別形成的對應影像存在的差異越大,對影像中的事物及規律認知差距也越大,則兩個人對該影像產生的觀點衝突就越大,也越容易產生分歧。

中國人婚姻中講究的門當戶對並非沒有道理,生活閱歷越相似,教育程度及經歷越相似的兩個人更容易取得相似的世界觀與價值觀。此外,我們也可以從行業角度來側面證實這一點。

礦物學相關專業的人才間可以就具體某種常見礦物的各種屬性進行很順暢的溝通。而相關專業的人才與門外漢就礦物的交流基本會發生很多差異。這就是因為二者對礦物在腦中所形成的影像擁有巨大的差異。

就人類日常交流而言,人類大部分的日常交流都屬於重複性質的,針對的也都是日常生活中常見的事物。這些事物在人腦中構成的影像會更容易接近,所以人類的日常交流相較專業領域的交流會顯得更容易。有時只要一個人說出影像中的關鍵描述詞語,其他人就能在腦中產生相應的影像。

3.5科學、哲學與人造客觀公約影像

如前文所述,狹義的科學、哲學以都是學術的集合。某一個由辭彙組合而成學術論述可以使人類在腦中形成對應的人造公約影像。

就人類當今認知,歸屬於科學範疇的學術論述所對應的人腦影像必然是客觀人腦影像,是客觀世界在人腦中映射出影像的一部分。並且這些影像中的事物形象一般都是由第一類事物組成的,影像中的規律一般也與第一類事物有關。

這裡我們需要提及的一點是,科學範疇的學術論述中有時也會含有第二類事物,如物理學中的力與速度,它們也是不具有實體的抽象的客觀存在。它們區別於其他第二類事物的關鍵性質是人類可以對其進行某些方面的量化(後文會具體論述)。

在當今社會,人類公約的歸屬於哲學範疇的學術論述所對應的人腦影像一般也都是客觀的人腦影像,該影像也是客觀世界在人腦中映射出的影像的一部分。只是這些影像中的主體事物形象一般都是第二類事物,即客觀世界中不存在實體的抽象事物。

這裡我們需要提的是,當今的哲學範疇與人類早期文明時代的哲學範疇是有一定差異的。人類發展史中,名詞性辭彙替代的事物發生變化並不罕見。如小姐一詞在中國古代曾替代富貴人家的女兒,而十年前,小姐一詞在中國則替代的是失足婦女。

哲學也是這樣的一種辭彙,在人類歷史過程中,哲學範疇包含過科學範疇,也包含過神學範疇。而當今的哲學一般都是就第二類事物在客觀實際中與其他客觀事物間的關係進行研究的一門學問。

當今世界我們已經逐漸將含有虛構及「神化」的事物或規律的學術論述從哲學範疇中剔除出去了,轉而將這類論述歸納入廣義的神學範疇中。或者是僅將有一定邏輯趣味的,同時含有虛構內容的學術論述暫居於哲學範疇內,但不對其進行具體的研究,形成一種名存實亡的狀態。

當今社會比較熱門的哲學分支如分析哲學、現象哲學、馬克思主義哲學、倫理學、政治哲學等都屬於以客觀實際為背景,主要針對第二類事物為對象進行的學術研究。當然,這裡更多的容納了人造客觀公約系統。

3.6神學與虛構公約影像

神學與科學、哲學相似,整體而言也是一類學術的集合。與二者不同的是,神學集合中的各個組成單元——神學論述對應的是虛構或經過「神化」的人腦公約影像。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人腦中的影像都不可能完全的與客觀世界中的影像完全吻合,只能做到與之接近。但只要人腦中的影像與客觀世界的某一視覺相符,我們就稱其為客觀的人腦影像。

而虛構的公約影像必然與客觀世界存在不相符的地方。由於人類擁有想像能力,我們可以隨意的為我們腦中的客觀影像事物形象進行加工,為其虛構其客觀世界對應的影像所不具備的屬性,進而使其成為虛構形象。

在此,我們必須提到的一點是,由於大腦的想像能力,人類可以很輕易的將腦中客觀影像變成虛構影像。腦中勾畫出一個客觀世界中猴子的形象,然後大腦為其賦予能說話的能力,再在它腦中塞進一根金箍棒,它就成為了孫悟空的虛構形象。

民主制度是客觀世界中真實存在的一種制度,是抽象的在客觀實際中不具有實體的事物。曾幾何時,由於發達的西方國家大多實行西方式民主制度,很多人便在腦中為西方式民主制度虛構其客觀實際中並不真實的先進屬性,甚至虛幻的認為其乃強國的根本性條件。

幾十年後,採用中國特色民主制度的中國發展迅猛,綜合國力逐年穩步提升。而世界上幾乎所有西方式民主制度的國家發展相較中國都相對緩慢。同時,世界最落後的國家中,很多都在實行西方式民主制度。

1. 4中我們提到,幾乎大部分的第二類事物在人類歷史進程中乃至在當今社會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被人為「神化」的情況,西方式民主制度就是如此。當然,很多時候,這種虛構、「神化」並不是人類有意為之,也可能是人類對客觀世界認知不足的原因。

現實生活中,我們時常會在網上看到一些民間科學家號稱自己發現了宇宙的奧秘,或者深刻領會了相對論的秘密。但這其中的大部分後來被發現是其在腦中無意的虛構了一些客觀規律,或「神化」了一些物理學常數。雖然大致上看與客觀實際相似,但根本來說,他們腦中的影像與客觀世界並不相符,完全屬於虛構影像。

人類學術中遇到的很多悖論問題也是如此,如2.4中提到的理髮師悖論。當我們「神化」了幾個關鍵辭彙的含義後,原本能與客觀世界相符的影像便成為了虛構影像。當然,這其中也與人類對辭彙的公約含義及其使用規則天然存在著漏洞有關。

在科學或哲學的學術研究中,我們一定要注意避免「神化」腦中的影像,一切從客觀實際出發。對於腦中的模糊影像一定要謹慎處理,通過客觀實驗或實踐來進行檢驗。

3.7神學在客觀實際中的意義

在客觀世界中,虛構的影像經常是很有用處的,並且虛構的背景系統大多也都是富有縝密的邏輯的。比如著名的科幻小說《三體》,雖然該書內容屬於虛構背景系統,但其中還是擁有非常強的邏輯性的。事實上,人類發展進程中的很多邏輯都是從虛構影像中得出的。如芝諾悖論,說謊者悖論等。這些邏輯極大了啟迪了人類的智慧。

而根據1.5中的三類關聯原則,虛構的想像也是可以對人類的意識、思想、世界觀、價值觀等產生直接的影響的。從而影響人類在面對不同的客觀事件時所做出的行為。

最常見的客觀事例便是宗教對人的影響,世界上幾乎所有的宗教理論及其內容都屬於神學範疇,這些理論及內容能在人類在腦中形成虛構的影像,從而影響人類的認知。

當然,人類流傳久遠的宗教,其理論或內容大多是以勸人向善為核心目標的,屬於一種善意的,有益的影響。也所以,在人類認知高度發達的今日,很多國家依然提倡信仰自由。

除此之外,人類社會中也時常會出現一些邪教。這類邪教的理論或內容同樣會影響人的思維。但這些理論或內容往往是邪惡的,會誘使人類產生不良行為,甚至最終危機整個人類社會,如恐怖組織的教義。

這裡筆者就人類信仰宗教或信奉狹義的神學表明個人觀點:原則上不支持,不抵制。人類擁有獲得真知的權利,所以,筆者反對宗教不負責任的虛假宣傳;與此同時,人類也擁有信仰自由的權利,所以筆者絕對尊重任何人的信仰。只是在此論述筆者認為的真知。

3.8神學的定義

論述至此,我們已經可以為當今人類社會中的神學一詞進行定義了。當然,在此之前,我們需要重新整合一下神學在當今客觀世界中所替代的事物及這些事物的核心特性。

首先,神學本質從整體上講是一個集合,是由辭彙組合成的論述集合。這種論述可長可短,長的論述可以是某一部著作以及人類圍繞該著作形成的一系列具有邏輯性的論述;而短的論述可能只需一句話,如「上帝創造了世界」,「孫悟空比豬八戒厲害」等。

當然,就當今社會已形成的人類認知習慣而言,神學有狹義與廣義之分。狹義的神學只包含與宗教相關的不符合客觀世界的公約性論述;而廣義的神學包含一切與不符合客觀世界的公約性論述,悖論也歸屬於這一範疇。

其次,神學屬於一門學問。學問包含兩層含義:一層是擁有公約性,另一層是擁有邏輯性。

前文我們說過,任何人的夢境都是一個虛構的影像,我們也都可以使用語言對其進行描述,但這類虛構的影像一般都不能稱之為學問。原因在於夢境往往是比較隨性,缺乏邏輯的,人類不會將一段雜亂無序的虛構影像視為某一門學問。同時,一個人的夢境影像一般對大眾認知方面沒有意義,而大眾共同約定(公約)的影像一般都對大眾認知有一定的意義。

最後,神學與科學、哲學存在著的最大差異特性是影像與客觀世界的關係。科學與哲學論述約等價的人腦影像是與客觀世界相對應的,而神學論述約等價的人腦影像必然是與客觀世界不相符的。這種不相符主要表現在這些論述對應的人腦影像內部事物(形象)及規律與客觀世界中的事物及規律不相符。

綜合以上今社會神學一詞所替代事物的三個特點,神學的定義為:神學是具有公約性與邏輯性的由辭彙組成的對人腦中形成的影像世界論述的集合,且該人腦影像中的部分規律及事物形象是有悖於客觀世界的。

4.第一類事物與第二類事物的性質及科學與哲學的定義

神學範疇的論述必然含有虛構事物(第三類事物)或虛構的規律、規則。哲學範疇的論述必然含有第二類事物;但科學範疇的論述也可能含有第二類事物,如物理學中的速度、力、電場、磁場等。基於此,我們必須對客觀事物進行更為深入的研究,並最終為科學與哲學進行定義。

除此之外,影響我們對科學進行定義的還有一個重要因素:有一些以第一類事物為主體的客觀論述也並不被人類歸納於科學範疇,這些第一類事物一般都是人造客觀公約事物。關於這點我們已經在2.3及2.4中進行了討論,此處不再贅述。但需要提的是,我們在對科學進行定義的時候,一定要將客觀公約事物剔除。

4.1第一類事物與第二類事物共性

第一類事物與第二類事物統稱客觀事物,它們所具有的特性為客觀屬性。這也是它們區別於第三類事物的重點屬性。

客觀性意味著第一類事物與第二類事物都真實的存在於客觀世界中。這一點又意味著它們擁有另外三點共性:與其他客觀事物的關聯性,受客觀規律的被制約性以及事物屬性、功能性具有程度性。

首先,某一種客觀事物存在於客觀世界中,它們必然會與其他客觀事物互相關聯,否則這種存在是毫無意義的。或者,按照奧卡姆剃刀理論,我們也可以認為這類事物不存在。所以客觀事物必然含有與其他客觀事物的關聯性。

其次,客觀事物與其他事物相關聯,這種事物間的關聯就必然會受到客觀規律的影響與制約。事實上客觀規律必然是含有序的,有邏輯性的。否則,世界將變得雜亂無序,更不可能出現穩定的環境體系。

最後,由於客觀事物所受影響的客觀規律是有邏輯的,這也就導致的客觀事物的屬性或功能性都是擁有一定程度性的。比如第一事物的質量屬性、導電屬性、體積屬性等都是具有一定的量的,它們不可能是無窮大的。

同理,第二類事物也一樣,如1.5中提到的人的智慧,人類智慧對人類發展起著很重要的作用,它的功能是無可替代的。但人的智慧也是擁有一定程度的,不可能世間的所有難題。

事實上,虛構事物基本上都是人類將其屬性或功能性的程度在人腦中無限擴大或縮小後的腦中形象。一旦我們在腦中將某個事物的屬性或功能性的程度無限擴大,那麼這個事物必然與客觀世界不相符。如果這個形象真實出現在客觀世界,將破壞客觀世界的規律,進而打破客觀世界的平衡,使其變得雜亂無序。

4.2第一類事物特性

第一類事物(自然事物)是擁有實體的事物,擁有實體意味著該事物必然擁有空間屬性以及結構屬性。而客觀事實是科學家早已發現自然事物(固體、液體、氣體)是由最小空間基本單元——粒子按照一定結構模式結合而成的。

依據人類現有科學認知,客觀世界中,體積大於1×10-8m的自然事物都是由原子按照不同結構模式組合而成的。而微觀粒子不同的結構模式使其組成物在自然界中呈現出不同的屬性差異。

客觀世界中自然物擁有眾多屬性:質量屬性、體積屬性、導電屬性、比熱屬性等等,不同事物在客觀世界中展示出來的屬性也是有差異的,這些屬性上的差異是由構成該事物的最小空間基本單元——粒子的數量以及結構模式受客觀規律的制約而成的。

與此同時,由於組成自然事物的粒子(質子與電子)擁有基本相同的屬性,所以,不同的自然事物在客觀屬性上天然的擁有可比性(自然事物特性一)。

自然事物的客觀屬性普遍存在著可比性,水的密度比木塊密度高,鐵塊硬度比石塊硬度大,金屬導電性比絕緣體導電性強……而自然事物的可比性與其實體性使他們相較於客觀非實體事物更容易被人類相對直觀認知,而這也是很少有人對自然科學的結論產生爭執的根本原因。

由於第一類事物的屬性具有可比性。因此,理論上來說,人類只要能夠製造出相應的測量儀器,並且為事物的某種屬性在程度上定義單位,就可以通過該儀器對某同一類自然事物的某些屬性程度進行大致精確的數值化測量。

客觀實際也是如此,人類已經將第一類事物的幾乎所有自然屬性都進行了量化。而人類將第一類事物屬性程度進行量化也客觀證實了4. 1中提到的客觀事物具有受客觀規律的被制約性以及事物屬性、功能性具有程度性。

綜合以上論述,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結論:客觀實際中的第一類事物普遍擁有可比性,可量化性及其被人類認知的相對清晰性三大特點。不過需要強調的是,第一類事物的以上三個特點是針對第二類事物而言的。對於虛構的事物而言,我們隨時可以在大腦中勾畫出一個擁有無窮大密度的事物,顯然,這在客觀世界中是不存在的。

4. 3第二類事物特性

第二類事物與第一類事物的根本性區別在於它們在客觀世界中並不存在實體,它們是抽象的事物。

對於不具有實體的事物而言,人類想要認知它們,一般有兩種方式:一種是通過自身感覺大致的認知;另一種是通過該事物與其他事物的關聯來認知。

人類對智慧、邏輯、愛情、世界觀等第二類事物的認知都屬於人類通過自身感覺對其產生出的認知。這類事物還有很多,它們有一個共性是都與人的主觀感知、主觀參與有關。但不可否認的是,這些事物真實存在於客觀實際當中。

人類對電場、磁場、速度等第二類事物的認知都屬於通過該事物與其他事物的關聯來進行認知。如磁場是人類根本感覺不到的,但人類能夠通過磁性物體在磁場中的運動規律來認知它們的客觀存在。

對於第一類事物,人類只要能夠掌握它們各類屬性程度與其組成物——粒子的結構模式間的關係,同時定義屬性程度單位,並製造出合適的工具,就能對其進行屬性程度的定量化測量。並且,這種測量可以認為是直接性對比測量。

而對於第二類事物,由於其不具有實體,所以理論上我們是不可能製造出一個同樣沒有實體的工具來與其進行對比的。我們只能主觀的對其進行感知,或者通過它與其他有實體事物間的關聯關係進行認知。

人類對第二類事物的兩種不同認知方式導致了第二類事物可以進一步進行劃分,即分成可量化的第二類事物與不可量化的第二類事物。通常來講,人類通過與第一類事物產生的關聯進行間接性認知的第二類事物往往具有可量化的可能性;而對於通過主觀直接性感知到的第二類事物的認知一般都是不可量化的。

根據人類已形成知識體系或學問體系而言,人類對可量化的第二類事物為主體,以客觀實際為背景的研究一般屬於科學範疇的研究。而以不可量化的第二類事物為主體,以客觀實際為背景的研究通常為哲學範疇的研究。

4.4科學的定義

綜合前文論述,科學所涉及的主體事物廣泛包含第一類事物與可量化的第二類事物,並且不包含可量化的人造客觀公約事物。而科學所涉及的內部規律為客觀世界中真實存在著的規律。

科學從整體上講與神學一樣,也是一個由辭彙組成的論述集合,論述可以約等價的在人腦中形成對應影像。由於科學的研究背景是客觀世界,所以科學論述的對應的人腦影像的背景也應該與客觀世界相符合。

這裡我們需要提一點,一個論述並非只要其對應的人腦影像的背景與客觀世界相符合就是科學範疇的論述,人類論述還有一種日常用語性論述。如「我昨天買了雙鞋」,這種論述只是簡單的對客觀實際進行了描述。不屬於人為公約的科學範疇的論述。我們約定的科學論述一般往往還包含對事物的屬性或其運動狀態方面的描述,並且一般會在論述中摻雜對自然規律的描述。如「地球是圓的」,「地球繞著太陽運行」等。


推薦閱讀:

歸正神學講座 唐崇榮牧師(07)基督論
儒家中庸之道和正統神學
從盟約神學看聖經的整體性
楊斌牧師《聖約神學》// 第二章【聖約】第五節
哲學與神學中希望的邏各斯

TAG:哲學 | 神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