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慣的力量》讀書心得&摘錄

《習慣的力量》讀書心得&摘錄

5 人贊了文章

◆內容簡介(豆瓣)

如果你能發現自己的「習慣模式」,你就能徹底改變自己的事業和生活!

人生不過是無數習慣的總和。

你早上起來做的第一件事是什麼?你是先洗臉還是先刷牙?你走哪條路上班?你到辦公室時,是先看郵件,還是和同事聊天,又或者直接寫備忘錄?去餐廳第一個會點什麼菜?多久運動一次?你經常和家人和孩子聊什麼?晚上你如何入睡?

我們每天做的大部分選擇可能會讓人覺得是深思熟慮決策的結果,其實並非如此。人每天的活動中,有超過40%是習慣的產物,而不是自己主動的決定。雖然每個習慣的影響相對來說比較小,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習慣綜合起來卻對我們的健康、效率、個人經濟安全以及幸福有著巨大的影響。

習慣是怎麼回事?習慣究竟能不能改?

習慣是我們刻意或深思後而做出的選擇,即使過了一段時間不再思考卻仍繼續、往往每天都在做的行為。這是我們神經系統的自然反應。習慣成形後,我們的大腦進入省力模式,不再全心全意地參與決策過程,所以除非你刻意對抗某個習慣,或是意識到其它新習慣的存在,否則該行為模式會自然而然地啟動。你想改變習慣,先要了解你屬於你自己的「習慣迴路」

習慣迴路由暗示、慣常行為和獎賞三部分組成。

怎樣利用「習慣的力量」改變事業和生活?

《習慣的力量》融匯各行業數十個生動的案例,告訴我們:習慣不能被消除,只能被替代。只要掌握「習慣迴路」,學習觀察生活中的暗示與獎賞,找到能獲得成就感的正確的慣常行為,無論個人、企業和社會群體都能改變根深蒂固的習慣。學會利用「習慣的力量」,就能讓人生與事業脫胎換骨。

怎樣戒掉一個壞習慣?

怎樣建立一個好習慣?

怎樣識別自己的習慣?

怎樣利用習慣的力量改變自己和他人?

◆作者簡介 (豆瓣)

查爾斯?都希格

耶魯大學歷史系學士、哈佛大學企業管理碩士。《紐約時報》商業調查記者,撰寫了一系列極具影響力的報道。都希格先生獲得過美國國家科學院新聞報告獎、國家記者獎、喬治?伯克獎、傑拉爾德?勒伯獎等眾多獎項,併入圍2009年普利策獎最終提名。他也經常為《美國生活》、《奧茲醫生脫口秀》、美國國家公共廣播電台、美國公共廣播公司《新聞時刻》欄目以及《前線》撰稿。

◆目錄

前言 習慣療法

第一部分 個體的習慣

第二章 大腦的渴求 如何建立新習慣

第三章 改變習慣的黃金法則 為什麼習慣會發生變化

第二部分 成功組織的習慣

第四章 核心習慣 最重要的習慣

第五章 星巴克和讓人成功的習慣 讓意志力變成自發意識

第六章 危機就是轉機 領導者怎樣通過事故創造新習慣

第七章 連鎖零售商預知消費者的行為 企業如何預測或操縱你的習慣

第三部分 社會的習慣

第八章 蒙哥馬利公交車抵制運動 社會運動如何發生?

第九章 自由意志的神經學 我們是否要為我們的習慣負責?

賭徒巴赫曼/習慣的道德和選擇/誘惑、夢遊症和癮/重塑習慣的社會責任

附錄 讀者實踐指南

譯者後記

◆讀書心得

作為自己的第100篇讀書心得,我選擇這本名著——《習慣的力量》,藉此寓意,對自己一年多來養成的閱讀並寫讀書心得的習慣——點個贊,我履行了自己對自己的承諾、戰勝了潛意識中的惰性與「本我」、增長了大量豐富的知識、歷練了毅力與意志力,培養了受益終生的習慣。這是自己對自己的饋贈。至此,結合本書的內容與自己三年來的心路歷程,予以分享。

「靈魂受到重擊的地方,生長出意志力」。記得電影《無間道》3中,陳道明常把一句話「只有事情改變人」掛在嘴邊。曾經的坎坷與磨難,的確對於個人的觸動是巨大的,有人選擇墮落與逃避、而有人選擇堅強與面對,我選擇後者。

陀思妥耶夫斯基說過「我唯一擔心的一件事,就是我怕我配不上自己所受的苦難。」

每個人一輩子總會有過不順與低落期,面對的方式卻有很多,墮落消沉、麻木不仁、順其自然……當然,也有勇敢的面對與嘗試改變,心理學把這種狀態的人叫做:「擁有高自尊心理狀態的人」,弗洛依德的《自我與本我》認為這是「超我戰勝本我」、卡尼曼的《思考,快與慢》認為是「人理性系統二控制了感性系統一」,而達利歐的《原則》認為是「高級的自我征服了低級的自我」。

三年前的健身是我嘗試給自己植入的第一個習慣,面對跟隨自己30多年的「豆芽菜」的體型,與5年沒有用到過50次的跑步機,我決定對自己的這個「不滿」下手,「不是所有努力都有回報,但健身往往不會辜負你」,開頭當然是艱難的,而持之以恆更是難上加難,但我想向時間要一個更好的自己,於是給自己打氣、強迫自己堅持、給自己階段性的「獎勵」、看很多正能量(今天被很多人喻為「雞湯」)的文字與電影,很快,這項習慣植入了日常的生活中,同時,看到鏡子中的自己開始變化,這種幸福感與成就感是妙不可言的。我告訴自己:「如果容顏滄桑不可逆,那我要在未來遇上體型最好的自己」。

本書寫道:「如果人們在生活的某一方面加強了自己的意志力量,比如體育運動和理財項目,那麼,這種力量就會進入他們的飲食習慣和工作中。一旦意志力得到加強,它就會延伸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書中把這種情況叫做「小成功」「小成功是關鍵習慣引起廣泛變化這個過程的一部分。大量的研究表明,小成功在實現勝利過程中,有著巨大的影響力。康奈爾大學的一位教授在其1984年出版的著作中寫道:「小成功其實是細微優勢的穩定運用,一旦一個小成功完成了,就會推動下一個小成功的出現。」小成功能夠帶來改造性的變化,因為它能夠將細微的優勢轉變為一種模式,讓人們相信更大的勝利即將到來。」

通俗的說,就是「意志力」這種東西,你一旦運用它嘗到了甜頭,你就會「上癮」,從而像痴迷《指環王》中的那枚戒指一樣,痴迷於它的巨大的力量,從而摩拳擦掌的作下一次嘗試。

「健身與閱讀是提升自己最為廉價與有效的方式」,更有一位長者告訴我:「江江,記住,這個世界上只有身體與知識永遠跟隨著自己,別人拿不走與借不去」,於是二年前,我將「意志力」這枚「魔戒」用到了獲取知識上。

一方面,我報考自己極為感興趣的心理學方向的全國統考認證考試——《心理諮詢師》、《家庭婚姻諮詢師》,10年來沒有背過書、備過考、同時沒有任何心理學基礎的我,在興趣的指引下,手起刀落的於當年高分通過並拿到雙證,「心理學」是一門非常寬泛與通用的學問,不僅能幫助別人、更能夠駕馭自己,心理學認為:人們自以為對自己駕輕就熟,實則我們每個人都騎在不聽使喚的大象身上——這頭大象叫做「潛意識」,而本書探討的「習慣」其實就是「潛意識」的一種表現形式。

另一方面,面對自己身邊大量未翻閱或虎頭蛇尾的圖書,在2016年6月25日在微信朋友圈立言——每周讀一本書與寫讀書心得,這其實是典型的運用了許多心理學的效應,1、計劃機制的形成,將閱讀進行計劃安排從而形成明確的目標,這是習慣養成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細化、具體化、規範化;2、反饋機制的形成,讀一本書大多數情況是讀完就完了,沒有對本書從自己認知角度的反饋、和與他人分享交流的反饋,我們人類的心理天生厭倦沒有「反饋」的事物,想一想,如果你上班沒有工資與成就感的反饋、帶孩子卻得不到孩子逐漸成長的反饋、吃飯卻得不到可口與飽足感的反饋,是多麼痛苦的事情,寫讀書心得並分享到朋友圈,這就是我設計的一條培養習慣的「反饋迴路」;3、監督機制的形成,人都是要面子的,心理學叫「社會評價」,自己立言後,面對鼓勵與潑冷水的兩種態度,正負兩極卻帶來了同樣的效果——那就是刺激自己兌現自己的承諾,堅持不懈的完成自己的目標,而習慣的形成其實是這個過程的獎勵而已,因此,與其說自己好像在朋友圈秀「意志力」,實則是把自己放在最低讓朋友圈的每一個人「監督和鞭策」我的「意志力」。

健身是生理上的力量、閱讀是認知思維上的力量、而藝術的享受則是精神上的力量。

2017年6月25日,距離自己立言讀書正好一年,在朋友圈公布了自己60本書籍的同時,也將我的「魔戒」用在了另一個領域——藝術欣賞,要求自己每隔一天、將一則「視角藝術」與「聽覺藝術」交替分享出來,與讀書不同,了解並欣賞藝術作品的習慣,其實在此之前則已養成,之所以進行分享,一則是希望「獨樂樂不如眾樂樂」、二則是運用這樣「二次複述」的方式達到加深印象的目的,從而有效的進行「知識縫合」,同時,在挑選作品的過程當中,的確也捕獲了很多樂趣。

從小自己就有個習慣,就是對於接觸的事物不僅報以欣賞的眼光、更十分願意去嘗試,看NBA比賽自己手癢就要學籃球、看漫畫自己手癢就要學畫漫畫、聽流行樂自己嘴癢就要打開卡拉OK吼兩句,這個習慣持續到今天,演變為,聽古典音樂後不過癮,就要自己學半音階口琴(以前用複音口琴)自娛自樂,看了名畫後不過癮,就要學習攝影自己捕捉精彩的畫面……我把我自己這種行為稱為「互動」,這種過程是十分愉悅的,且很快可以進入「心流」的狀態。

高雅藝術往往令現在的人們望而卻步、總覺得太過於高大上、可望而不可及,實際上,當年這些藝術作品的受眾,無論是知識文化還是見識水平,都遠不及今天我們大多數的人,而其中的普遍價值觀和審美觀也與今日的區別無幾、相差不大,理解起來並不會非常吃力,如果你能夠通過短暫的學習體會到藝術的奧妙、從而養成欣賞品鑒的習慣,那你將比別人多出一個世界——一個生機勃勃、美好幸福的精神世界,從而成為一個擁有卓越精神力量的人。

今後的每一年,我都會饋贈自己一個好習慣,始終將自己置於「非舒適區」和「學習區」。心理學家埃里克森著名的「人格發展理論」認為:25歲——65歲(成年期)這段最長的時期,人們最主要需要克服的是「避免停滯感、獲取進步感」,有效處理好該問題,我們才能獲得身心的健康、以及高質量的生活。

習慣是什麼?習慣是一隻犬類動物,如果你細心栽培,它將成為人們最忠實的獵狗,終生陪伴與守護你;如果你任其滋長,它將變成一隻兇猛的惡狼,將你的人生一口一口的撕碎。

今天,很多人不惜花大價錢、甚至按揭貸款買一些自己覺得重要的身外之物,卻很難下決心用一段時間與意志力改變一條如鬼魄纏身的壞習慣、養成一條受益與伴隨終身的好習慣,讓自己的人生充實而富有,不斷的完善自我、逐日成長,從而不懼時光的流逝,然後很牛逼的說出那句:「都說歲月不饒人,可是,我又何嘗饒過歲月!?」

◆名言摘抄

前言

標註(黃色)-位置184

威廉·詹姆斯在1892年時曾這樣寫道:「所有人的生活都有其明確的形態,但其實都是由各種各樣的習慣構成的。」

標註(黃色)-位置204

本書的所有章節都圍繞一個中心論點:如果弄清楚習慣運作的原理,習慣是可以被改變的。

第一部分個體的習慣

標註(黃色)-第一章習慣迴路>位置447

科學家說,習慣之所以出現,是因為大腦一直在尋找可以省力的方式。如果讓大腦自由發揮,那麼大腦就會讓幾乎所有的慣常行為活動變成習慣,因為習慣能讓大腦得到更多的休息。這種省力的本能是一大優勢。

標註(黃色)-第一章習慣迴路>位置462

我們大腦中的這個過程是一個由三步組成的迴路。第一步,存在著一個暗示,能讓大腦進入某種自動行為模式,並決定使用哪種習慣。第二步,存在一個慣常行為,這可以是身體、思維或情感方面的。第三步則是獎賞,能讓你的大腦辨別出是否應該記下這個迴路,以備將來之用。

標註(黃色)-第一章習慣迴路>位置477

問題是你的大腦無法分別好習慣和壞習慣,所以,如果你有一個習慣,那麼這個習慣會一直蟄伏在你的大腦內,等待正確的暗示和獎品的出現。」

標註(黃色)-第二章渴求的大腦>位置697

「白速得為我賺了100萬美元。」霍普金斯在該產品上架若干年之後寫道。他說,其關鍵就在於他已經「了解到正確的人類心理」。這種心理的基礎是兩條基本規律:第一,找出一種簡單又明顯的暗示。第二,清楚地說明有哪些獎賞。

標註(黃色)-第二章渴求的大腦>位置888

習慣是這樣產生的:把暗示、慣常行為和獎賞拼在一起,然後培養一種渴求來驅動這一迴路。吸煙就是這樣。煙民看到暗示,比如一包萬寶路,那麼煙民的大腦就會開始預期尼古丁的味道。

標註(黃色)-第二章渴求的大腦>位置917

暗示加上獎賞本身並不足以讓新習慣長期持續。只有當你的大腦開始預期獎賞,渴求內啡肽的分泌或成就感時,你才會自覺地在每天早上系好跑鞋鞋帶。而暗示除了能夠觸發慣常行為,還必須能夠觸發人對即將到來的獎賞的渴求。

標註(黃色)-第二章渴求的大腦>位置928

他又說:「我覺得我應該感到欣慰,因為我讓自己養成了好習慣。我努力工作是因為我預期自己能從科學發現中得到自豪感,我健身是因為我預期在結束之後能夠感覺很好。我希望我能夠選擇,而且選得更好。」

標註(黃色)-第三章習慣改變的黃金法則>位置1059

他會耐心地解釋說他堅信球隊取勝的關鍵是改變球員的習慣。他想讓球員在比賽中不要做那麼多選擇,而是讓他們自動地、習慣性地對情況做出反應。如果他可以讓球員養成正確的習慣,他的球隊就會贏得比賽。

標註(黃色)-第三章習慣改變的黃金法則>位置1071

要改變習慣,你必須留住舊習慣迴路中的暗示,提供舊習慣迴路中的獎賞,但要插入一個新的慣常行為。這就是黃金法則。如果你用同樣的暗示,提供同樣的獎賞,你就可以換掉慣常行為,改變自己的習慣。如果暗示和獎賞不變,幾乎所有的習慣都是可以被改變的。

標註(黃色)-第三章習慣改變的黃金法則>位置1145

威爾遜問他的朋友是怎麼戒掉的。他朋友說:「我有了信仰。」然後開始大談地獄、誘惑、原罪和惡魔。他說:「你意識到自己被迷惑了,要承認這一點,然後你才會願意將你的生命交給上帝。」

他們的發現了改變習慣的黃金法則,而匿名戒酒互助社之所以成功,是因為該組織讓酗酒者用了同樣的暗示,而且得到了同樣的獎賞,但改變了其中的慣常行為。

標註(黃色)-第三章習慣改變的黃金法則>位置1282

對有些習慣來說,如果想改變它們,還有一個因素非常必要,那就是信仰。

標註(黃色)-第三章習慣改變的黃金法則>位置1376

研究人員發現,起作用的並不是上帝,而是信仰本身。一旦人們學會信仰某種東西,這種信仰就會擴展到生活的其他方面,直到他們開始相信自己能改變。信仰是將改造過的習慣迴路變成永久性行為的要素。

第二部分成功的組織機構的習慣

標註(黃色)-第四章核心習慣>位置1572

最重要的習慣是那些自身變化後,會驅動和重塑其他行為模式的習慣。

標註(黃色)-第四章核心習慣>位置1646

他找出了一個簡單的暗示:員工受傷。然後設定了一個自動的慣例:無論何時有員工受傷,分部總裁都要在24小時內向奧尼爾報告,並給出一個方案保證事故不會再次發生。之後還有獎賞:只有那些遵守這個安排的人才會得到晉陞。

標註(黃色)-第四章核心習慣>位置1717

能成為核心習慣的核心原因就是學術文獻中所稱的「小成功」。

小成功是關鍵習慣引起廣泛變化這個過程的一部分。大量的研究表明,小成功在實現勝利過程中,有著巨大的影響力。康奈爾大學的一位教授在其1984年出版的著作中寫道:「小成功其實是細微優勢的穩定運用,一旦一個小成功完成了,就會推動下一個小成功的出現。」小成功能夠帶來改造性的變化,因為它能夠將細微的優勢轉變為一種模式,讓人們相信更大的勝利即將到來。

標註(黃色)-第四章核心習慣>位置1882

這些因素都比不上另外一項,研究人員稱之為「堅毅」的品格,這能夠讓學員不斷挑戰,面對失敗和逆境,在看不到進步時,也能長年保持努力和興趣。

標註(黃色)-第五章星巴克和成功的習慣>位置1957

沒有人能傷害到你。你想變得多堅強,你就會有多堅強。

標註(黃色)-第五章星巴克和成功的習慣>位置2053

意志力不是一種技能,而是一種力量,就如同你手臂和大腿中肌肉的力量,用力過猛會感到疲累,肌肉剩餘的力量就不足以供給其他活動。」

標註(黃色)-第五章星巴克和成功的習慣>位置2054

研究人員基於這個發現,對各種現象做出了解釋。一些人提出,這個發現闡明了成功人士會抵受不住婚外情誘惑的原因(因為他們在漫長的白天過多使用了意志力,這就解釋了為什麼婚外情大多在晚上發生),解釋了為什麼一些優秀的醫師會犯低級的醫療錯誤(這些錯誤通常發生在醫生完成一項需要精神高度集中的任務之後)。姆拉文向我解釋道:「如果你想完成一些需要意志力支持的事情,例如在工作後跑步,在白天就應該注意節省意志的力量。」

標註(黃色)-第五章星巴克和成功的習慣>位置2076

如果人們在生活的某一方面加強了自己的意志力量,比如體育運動和理財項目,那麼,這種力量就會進入他們的飲食習慣和工作中。一旦意志力得到加強,它就會延伸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標註(黃色)-第五章星巴克和成功的習慣>位置2082

來自達特茅斯學院的致力於意志力研究的學者托德·希瑟頓說:「當你學會強迫自己參與體育鍛煉,或者開始做家庭作業,只吃沙拉不吃漢堡的時候,你的思維正在改變。當學會控制自己的衝動時,人們就在進步。他們將學會如何在誘惑面前分散注意力。而且一旦你形成了意志力鍛煉的習慣,你的大腦就會駕輕就熟地幫助你專註於你的目標。」

標註(黃色)-第五章星巴克和成功的習慣>位置2181

這就是意志力轉化成習慣的過程:在困境發生之前就想好解決措施,然後在困境來臨時依法處理。

標註(黃色)-第五章星巴克和成功的習慣>位置2211

我母親常說,『你將成為家族中上大學的第一個人,有一份體面的職業,光耀門第』。她總會問我這樣一些問題:『今晚的學習計劃是什麼?明天你準備做什麼?你的考試準備好了嗎?』這些問題促使我不斷設定新目標。」

標註(黃色)-第五章星巴克和成功的習慣>位置2214

他說,「而且我由衷地相信,如果你告訴別人他具備走向成功的條件,他就真的會成功。」

標註(黃色)-第五章星巴克和成功的習慣>位置2240

姆拉文向我解釋說,「當被要求去做一些需要自我剋制的事情時,如果參與者認為這是個選擇或者因為可以幫助別人而讓自己開心,那用到的意志力就會少很多。如果他們感到自己沒有自主權,只是單純地接受命令,他們意志力消耗的速度就會加快。」

標註(黃色)-第六章危機就是轉機>位置2571

危機是如此寶貴,實際上,有時候應該讓人感覺災難將至,而不是讓其就此淡化。

標註(黃色)-第七章連鎖銷售商能預知消費者的行為>位置2956

黏性歌曲就是那些你期望在電台中收聽到的歌曲。你大腦的潛意識裡想聽這首歌,因為這首歌和其他你所聽過與喜歡的歌曲一樣,會讓你覺得不僅很熟悉,而且還很喜歡,聽上去就是對味兒。」

標註(黃色)-第七章連鎖銷售商能預知消費者的行為>位置2958

這些現象為以下的觀點提供了佐證,即我們對「熟悉」事物的偏好其實是神經活動的產物。

標註(黃色)-第七章連鎖銷售商能預知消費者的行為>位置2990

舊瓶裝新酒,化生為熟。

第三部分社會的習慣

標註(黃色)-第八章蒙哥馬利公交車抵制事件>位置3162

羅莎·帕克斯和蒙哥馬利抵制公共汽車運動之所以會成為美國民權運動的核心人物和事件,不僅因為這一單獨的抵抗行為本身,還與整個社會形態有關。帕克斯的經歷昭示了社會習慣的力量,這種不假思索的行為,往往是很多人不會注意到的,但是這其中正蘊含了改變世界的力量。社會習慣能夠讓大街上擠滿示威者,他們也許互不相識,他們也許有各自的遊行理由,但是大家的方向是一致的。為什麼一些小小的行動會變成改變世界的運動,而另一些則無法形成規模?社會習慣就是其中的根本原因。

標註(黃色)-第八章蒙哥馬利公交車抵制事件>位置3211

社會學家認為,通常來說,物以類聚,人以群分。我們的好朋友當中會有一些比較有錢,一些比較貧窮,還有一些是來自其他種族,但總體上說,與我們關係最深厚的朋友,往往是那些性情與我們相近,收入與我們相當,並且與我們有共同背景的人。

標註(黃色)-第八章蒙哥馬利公交車抵制事件>位置3249

那些基本不認識羅莎·帕克斯的人決定參與其中是因為周圍人積极參与所帶來的壓力,這種被稱為「弱聯繫的力量」的影響,讓其他人不得不加入運動。

標註(黃色)-第八章蒙哥馬利公交車抵制事件>位置3297

友誼的強聯繫和同伴壓力的弱聯繫相融合,它們就能創造出驚人的能量。這時候,大範圍的社會變革就發生了。

標註(黃色)-第八章蒙哥馬利公交車抵制事件>位置3423

沃倫告訴我:「我們一直在努力思索應該如何讓信仰變成習慣,讓它滲透生活的各個方面,比如,如果你是靠嚇唬別人來讓他們信仰基督,這樣是不會長久的。」要想讓人們使自己的靈性成熟起來,唯一的辦法就是教會他們信仰的習慣。「一旦習慣形成,他們在精神上就可以自給自足。人們篤信基督並不是因為你讓他們去信,而是因為他們自己本身的原因。」

標註(黃色)-第八章蒙哥馬利公交車抵制事件>位置3503

金繼續說:「不管他們做了什麼,我們必須愛我們的白人兄弟,我們必須讓他們知道我們愛他們。耶穌曾經說過的話歷經千年至今依然回蕩在我們耳際,那就是『愛你們的敵人:詛咒你們的,要為他祝福!迫害你們的,要為他禱告』!」

標註(黃色)-第八章蒙哥馬利公交車抵制事件>位置3557

1964年,美國總統林登·約翰遜簽署《民權法案》,將所有形式的種族隔離以及針對少數族裔和婦女的歧視全部列為非法行為,他當時把參與民權運動的人等同於國家的締造者,而這種類比如果放在10年前可能會結束他的政治生命。他面對攝像機說:「188年前的同一個星期,一小群勇敢的人為了自由開展了長期鬥爭。現在我們這一代美國人響應召喚,繼續不懈地為維護國內的正義而奮鬥。」運動並不是因為大家突然做了同樣的決定而出現的。他們依靠的社會習慣模式一開始是作為友誼的習慣而存在的,在社群習慣中成長,並由改變參與者自我感的新習慣維繫。金在蒙哥馬利運動剛開始時就看到了這些習慣的力量。他在終止暴力反抗活動的那天晚上,面對教堂里擁擠的人群說:「在大家散去之前,我不得不提醒你們前路兇險。」在那

標註(黃色)-第九章自由意志的神經學>位置3840

對賭博成癮的人而言,差點兒贏看起來和贏了差不多。他們的大腦對二者的反應幾乎一樣。但是對非賭博成癮的人來說,差點兒贏和輸掉沒什麼區別。沒有賭博成癮問題的人更容易承認差點兒贏意味著你還是輸了。」

標註(黃色)-第九章自由意志的神經學>位置3911

也許托馬斯和巴赫曼不同的結果其實很公平,因為人們更容易同情一位已經崩潰的鰥夫,而不是一位把一切都輸個精光的家庭主婦。

標註(黃色)-第九章自由意志的神經學>位置3915

亞里士多德在《尼各馬可倫理學》中寫道:「有些思想家認為人性本善,有的認為是習慣使然,其他人則認為是後天教導所致。」對亞里士多德來說,習慣至上。他說,不假思索就發生的行為是最真實自我的表現,所以就像播種之前必須犁地,如果學生要對事物的好惡有正確的認識,那麼就得養成好的習慣。

標註(黃色)-第九章自由意志的神經學>位置3921

每天有數百種習慣在影響著我們的生活,指導著我們早上如何穿衣,如何與孩子說話,晚上如何入睡。習慣影響著我們午餐吃什麼,如何工作,是否堅持健身或者下班後是否喝啤酒。每一種習慣都有獨特的暗示,也提供特別的獎賞。有些習慣簡單,有些習慣複雜。它們利用情緒誘因並提供微妙的神經化學獎勵。但是,不管習慣有多複雜,每一種習慣都具有可塑性。極度酗酒之人也可以戒酒。最混亂的公司也可以改變自己。高中的輟學生也能成為成功的經理。

標註(黃色)-第九章自由意志的神經學>位置3926

要想改變習慣,就必須有改變的決心。你必須有意識地去努力尋找驅動著你的習慣每天發生的暗示和獎賞,並且找到它們的替代品。你必須知道自己可以控制習慣,也有足夠的意識去使用習慣。本書中的所有章節都在盡量為讀者展示不同的角度,讓讀者看到為什麼人的確可以控制習慣。

標註(黃色)-第九章自由意志的神經學>位置3934

也許患有夢遊症的殺人犯有理由辯稱沒有意識到自己有這種習慣,這樣他就不用為罪行負責任。但是,大多數人生活中幾乎所有的行為模式都是我們所熟知的習慣,比如怎樣吃東西,如何睡覺,如何與自己的孩子說話,如何不假思索地分配自己的時間、注意力和金錢。你知道習慣可以改變,你就有自由也有責任去重塑習慣。一旦你明白習慣是可以重塑的,你就能更輕鬆地把握習慣的力量,剩下的唯一選擇就是動手干吧。

標註(黃色)-第九章自由意志的神經學>位置3938

威廉·詹姆斯說過:「我們的生活在某種程度上有其固定的形態,但卻是習慣的集合體。有現實生活的習慣,感情生活的習慣,還有思維習慣。這些習慣系統化地構成了我們的喜怒哀樂,讓我們走向自己的命運。不管最終命運如何,我們都無法抗拒。」

標註(黃色)-第九章自由意志的神經學>位置3952

「我認為,昨天是我人生中的一次危機,到明年之前我會接受現實,拒絕幻想。我自由意志行動的第一步應該從相信自由意志開始。」

標註(黃色)-第九章自由意志的神經學>位置3960

要相信自己可以改變,相信的意志是其中最重要的元素,後來這一思想廣為流傳。而要讓自己相信自身可以改變,最重要的方法之一就是利用習慣。

標註(黃色)-第九章自由意志的神經學>位置3974

水是習慣運作方式最貼切的類比。水「先是自己衝出一條路,之後這條水路變得越來越寬,越來越深,在停止流動之後,水會回到原來的地方,重新開始流動之後,這條水路又會沿著原來的軌跡出現」。

附錄

標註(黃色)-位置4169

理解框架:?找出慣常行為?用各種獎賞進行實驗?將暗示隔離出來?制訂計劃

朱江

2018年4月18日星期三


推薦閱讀:

培養4.6億用戶數字閱讀習慣,打造最大的數字閱讀產業生態圈
【爸媽學堂】閱讀習慣最好的養成方式,是我和你一起做這件事
三招培養孩子的閱讀習慣
你是怎麼培養孩子的閱讀習慣的?
防困小妙招來襲!晚上看書這樣做,效果絕對不會差!

TAG:閱讀習慣 | 意志 | 讀書心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