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歲大腦才發育成熟?揭秘你不知道的《學習之道》
4 人贊了文章
2018-01-15 鏡心 鏡說我心
1
專註思維適合在特定大範圍內找尋答案,思考精密複雜的問題需要專註思維。專註思維模式下容易有思維定勢,好處是考試容易得高分,壞處就是不容易創新總是走老路。
發散思維適合尋找創造性方案、發明新事物的場合,處在放鬆狀態下,情緒比較積極時,發散思維比較活躍,人的思維比較跳躍,容易打破人為設立的學科界限及思維定勢等。
就我自己而言,在工作的時候,用到更多的專註思維,而且質量比較好。可以一直工作2個小時,都處在專註思維模式中。專註思維的時候,我能處理的工作:批作業、改試卷、做習題。而要涉及到試題的講解方法、課堂的設計等方面就要用到發散思維,不拘泥於常用的講課套路、講題模式,可以設計出更簡單、切入點更巧妙的解題思路以及課堂設計。
而我在看書的時候,可以先用到發散思維,講述的大綱翻一下,想像一下這本書大致的內容再快速的翻閱,理清楚作者這本書的答題思路和觀點。遇到重點內容,認真研讀細節,而且要反覆多讀幾遍,專註思維的時候容易完全按照作者的思路走,缺少自己的理解,這個時候就需要停一停,等一下還在路上的新觀點。
這也就是說,發散思維和專註思維可以根據需要轉換的人們,更能有效的解決當前的問題。
比如在在一個問題上,糾結了好長時間,找不出解決辦法,可以試著休息一下,做點其他的事或者睡一會,不去想那個問題,一段時間之後
2
讀書的時候,要注意專註思維和發散思維的轉變,要知道讀書的目的不是為了讀完這本書,而是把書裡邊的知識轉化為自己的能力,一口吃不了胖子,所以慢慢看,一點一點的轉化成自己的能力。看多了也消化不了。
專註於一個知識,進行深度思考,聯繫到自己的經驗,改正自己的行為,預期知識應用的場景。再利用發散思維,進行修正,預期場景。
發散時間足夠長,重新進入另一個知識點,進入一個新的循環。
學習的時候,要有自我監督,遇到瓶頸,拆分問題,調整學習的進度和學習方法。如有需要,和學習同伴一塊討論,尋求幫助和意見。
對知識的學習,要有方法的將短期記憶轉化為長期記憶,不斷的重複,不斷加深記憶。
高強度學習的同時,要保證充足的休息,畢竟人不是機器,鍛煉的人都知道,要給肌肉充足的恢復期,肌肉才會生長;同理可得,要想大腦得到開發,需要給大腦充足的休息:冥想、睡覺都是極好的途徑。
創造力,需要不設限的發散思維,是數量上的競爭,創造力中沒有失敗,只有更優秀。接收外界而給予的新思想,整合到自己的「知識體系中」,來創造出更加優秀的觀點。
例如:在參加社群之前,考慮問題是的思想是來自於自己以及自己從書中看到的,沒有歸納、重組以及實踐的意識,僅僅局限於懂沒懂,沒有想過自己可以做到。遇到高太爺之後,知識體系中就加入了高太爺的思想,並且高效地轉化成了自己的行動力。
3
拖延的往往是讓我們感到不安的事,一般都是不緊急-無趣-重要的事情。不想去做,是因為這件事情的吸引力不夠,或者說是自己對這件事的慾望不足。
原因可分為這幾種:沒有預料到未來的挑戰,沒有採取相應措施來對抗外界的、內在的誘惑;這件事之前沒有愉快的體驗;不想進行;沒有及時的獎勵、或者說獎勵不足以引發興趣;沒有同伴的監督,拖延的代價小;沒有設想理想生活的美好場景,沒有想像完成這件事情之後的美好願景;沒有設立足夠好的目標。
預防拖延最好的辦法是養成習慣,因為養成習慣之後需要消耗的意志力就會少很多,而養成習慣的過程是艱難的。
要有一定的程序:接收到做某件事的信號之後舉要立刻去做,排除其他干擾地高效完成(這個過程需要動用意志力和一些輔助措施比如說番茄鍾、每日工作量化成日程表、更多關注過程),動作完成之後也要有一定的獎勵,引發滿足感和成就感。
行為一次次地加強,最終形成習慣。
當拖延成為習慣,該怎麼辦?
首先,從習慣養成的四個方面去分析:
第一信號:拖延是一種不假思索的習慣,往往無意識的開始了拖延。——養成新信號,一回家就健身。避免破壞力最大的信號干擾,將信號移除自己能接受的範圍。
第二反應程序:很容易將注意力從學習轉移到不太痛苦的事情上——養成新習慣,25min番茄工作法,給自己休息的時間,做好準備工作比如填飽肚子。
第三獎勵機制:習慣的強大之處在於它能造成精神層面的慾望。要克服之前的慾望,就給一個超越之前慾望的獎勵,轉變才會發生。
第四信念:告訴自己:習慣的養成初始階段煎熬,但是經歷幾個番茄周期,一切就得心應手了。堅信自己的新系統的效果
其次,
第一心理對照:現實和理想的差距
第二更多地關注過程,關注和時間進程相關的行為。這是我現在需要著重強化的方面,不去想要做到什麼,而是把現在定的每日計劃做完做好。
第三,番茄時間:工作時間和休息時間都要立好標準,尤其是休息時間,休息時間,休息時間。
4
誘人的記憶力來自於專註模式下重複練習形成的記憶痕迹,也就是組塊之間的整合情況。
人們很容易將信息變成組塊進行記憶,(如果組塊生動明顯,那麼組塊之間就很難整合成概念組塊),通過組塊之間的內在聯繫整合成概念組塊,大大降低記憶的容量,有助於記憶的準確和長久。
而提高記憶力很有效的一個方法就是,睡前去回憶一下你今天的所學。不是單純地去看一眼,而是去回想,從你的記憶裡邊提取出這一段信息。我們看到知識點的時候,就產生自己已經背下來的能力錯覺。
正確的學習策略是用自己的語言去複述知識,用新學到的知識解決問題,並且在24小之內鞏固新學的內容。
在進行知識記憶的過程中,注意,標記的關鍵詞語越少越好,防止機械性地手動現象;標記關鍵詞,是只是對文字內容的二次加工,不單單是為了標記。
能不能用新學的知識解決問題就好像是學生和科學家的區別,都知道一個原理,但是科學家能用它來解決家問題,學生只是知道這個原理,該怎麼去用不知道。
慢直覺這個名詞,比如說生物相對論、萬維網都是慢直覺的產物,是發散思維的一個優秀產物,他要求多角度思考。
實例: 讀一讀,不做,預熱——複習講義筆記—— 重做課堂筆記中例題—— 完成作業——認真聽課、筆記、提問
鬧鐘習慣性部分小惡魔喜歡過程,因為它可以不用動腦子跟著走。所以,重視過程而非結果,在短時間內高效完成
5
搭建組塊是指掌握一個知識點或者一道習題或者一項技能。具體的行動措施是學習知識—紙上回顧—重新做一次,注意重難點—休息—第二天回顧昨天所學,並嘗試新題,擴充知識的廣度—之後主動重複所學。
這樣的學習方法適合學校教育,學生的學習方法。對於成人學習的借鑒之處呢?
第一 刻意練習
比如社群中學到「自動化思維」,每日一問仔細考慮然後去回答,第二天去回顧自己的所答,並將這種認知療法用於解決生活中的問題,比如出現的焦慮和拖延問題。生活中去刻意提醒自己新學到的這種調節方法,並將它變成習慣性思考方式。
第二 刻意練習重難點部分
正如書中給的例子,傑出的小提琴演奏者不會拿著一首曲子從頭到尾的去演奏,他會選擇其中最難彈的那部分反覆練習直至純熟,其他簡單的部分不用額外的再花時間去練習就可以很輕鬆的完成。
對於我來說,每日清單中最難最不願意去做的事情,我會放在第一件事情,當這件事情做完,今天的其他任務也會緊隨完成。而且,隨著不斷練習這件事情,能力得到提升,成為習慣,就可以去攻克其他的事情。當然,這個能力的培養持續的時間會很長,有可能是1個月,有可能是3個月,甚至有可能需要一年的時間。
今年我養成的習慣:
1.持續鍛煉。用了2個月的時間,將每周至少5次的鍛煉變成了習慣。(每日下班後的第一件事情 )
2.做思維導圖。1周時間養成做思維導圖的習慣,不管是用軟體還是動筆。看技能類或者敘事類的文章或著聽課,畫出脈絡後的成就感和對知識的掌握程度,讓我快速掌握了這個技能。
3.每日2杯薑糖水。1個月的時間養成。也是因為切實感受到了好處:安全度過了流感期,安全度過了痛經期。
4.寫讀書筆記。現在正在養成中,堅持1個月了,因為有社群的存在,讀書筆記變成了一件必須完成的任務。
5.寫作。至今還沒養成這個習慣,之前持續寫作過不到2個月的時間,現在還有畏難情緒,不願意去做,我需要調整自己的每日清單。2018年要把寫作刻意練習成習慣。(每天起床後的第一件事情)
6.反思日記:從社群開始的時候開始培養的這個習慣,不得不說是一件很解壓的存在,也是不斷修正自己監控自己行為的有力措施。2018希望可以養成第二個習慣。(每日下班前的第一件事情 )
第三 主動回憶,加深記憶
這個步驟,對於在校學生真的很實用。對於知識的掌握,理解老師的講解——正確解答習題——知識框架建立——無阻礙提取資料庫信息,解決生活中問題,這是個緩慢的過程,我相信除非刻意練習,極少的知識可以用運用到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大多數成績好的同學就是到知識框架的建立這一步。而要想做到知識可以用於生活中問題的解決,必須要有主動回憶,加深記憶這一步驟。(這裡也要用到艾賓浩斯記憶曲線所延伸出來的記憶方法。)
在進社群之前,從來沒有意識到過這個問題。意識到之後,就在運用這個原理來加深對知識的記憶和運用。比如,當天讀過的書,我會用於解答每日一問或者提問,還有聊天和寫作。回顧當天所攝取到的新知識,並加以實際運用。
第四 瓶頸
因為近一年一直在攝取各種各樣的新鮮知識,不管是系統不系統,不管是哪個行業,都一股腦的拿過來;但是之前一直是處於,散亂分布於大腦中,沒有分門別類的儲存,所以會感覺提取困難。
進社群,學到了系統性的知識管理和情緒管理,對於一些知識的積累,大腦有規律的分類了一部分;正是因為處於這個繁忙的搬運階段:既有新知識的進入,又有原有知識的編號入庫,交通量異常的大,很正常的就出現了擁堵,也就是瓶頸期。
我感覺,就是這周吧。生活上的一些事情對情緒上的衝擊,加上到年底了,知識的儲備快要撐破內存了,又沒有知識的系統梳理,之前對這種情況也沒有預見性,沒有提前做好防護措施,大腦亮起了紅燈。所以這周,完全打破了之前的學習習慣,從情緒到行為上低落到了極點。
第五 知識梳理
正是因為這種情況的出現,所以大腦就自動的緊張起來,對情緒和知識的梳理啟動了快速的應急措施。
比如情緒上,潛意識會告訴我,「這種現象的出現是正常的,不用驚慌,我們把目光放在如何解決這個問題上」;我開始全面放鬆自己的思想,不再專註於失落的情緒本身,做一些放鬆的活動,讓大腦處在發散思維的狀態;和朋友聊天,看書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經過了很難熬的黑色的一。
周,現在情緒好了很多,不知道是不是心理作用,感覺自己在思想還有抗壓能力上上了一個台階。
6
在校學習的時候,每周都有都有小測驗。這是很明智的會一直是的做法。
對於成人,每天也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我們要做的就是用積極的心態去解決生活中能每一件事情,而且注意用到新學的知識,不能用之前的套路。就好像我經常批評學生的問題,我也經常在犯。總是習慣性不假思索的用常用的模式去解決問題,已經學習了新的知識,為什麼不用新知識去解決問題呢?為什麼要放著新知識不用呢?
最近在讀陶行知先生的書,感覺陶老真的是位看清教育本質的教育家和生活家。
陶老說教育需要「自新、常新、全新」自新-常新-全新,自我創新-不停創新-外在里子都要新。——適合我自己的定製教育(這是一個發展方向,諮詢業) ——不斷地學習新的知識、和朋友交流、加社群、作總結、做預測 ——改變行為方式、加速思想改變,最後達到行為和思想的全部創新
7
自我剋制法:比如換上運動服去鍛煉, 妙用沉沒成本;專門的工作地點做專門的事
冥想:使對干擾想法視而不見
改造自己的關注點 羅傑班尼斯特-關注在如何以自己的方式達到目標而不是困難上, 正面思維有助於解決問題,負面思維只會讓事情更糟
自我驗證:計劃——實行——記錄自己的癥結所在
行動日誌:周計劃
合理、可行的待辦事項
前一天晚上寫好第二天日行計劃
起床後做最重要也最厭煩的事情
每件事設置番茄時鐘
學習和其他事情穿插著去做
有信念:必須按照計划進行,否則,後果是自己難以承受的
目標完成時間:下午5點
工作之後,一定安排時間來休息、放鬆,其他事情都不做
學習APP:計時器(番茄鍾)、 anki、 關閉手機
行動之前駐足和回顧——搜索資料庫,避免思維定勢——用自己的理智去決定,而不是跟著感覺走——理智會使激情持續時間更長
8
提高記憶的助記方法: 視覺圖像(圖像-右腦-強化記憶)、 歌曲、順口溜、 記憶宮(熟悉的地點 ——固定的行走路線,比如門口-客廳-餐廳-廚房-浴室-卧室)、內化關鍵內容
視覺形象的記憶技巧 :生動形象的比喻,為一個概念量身打造一個類比,在腦海中想像出來這個栩栩如生的場景
間隔重複:目的是工作記憶轉到長期記憶,新學之後重複練上幾天, 之後複習時間依次延長,不去複習的內容容易縮水
創造意群: 簡化學習內容
編故事
規律的鍛煉
9
天才是因為輸入了強大的記憶庫:容易引起思維定勢,導致創造力下降;為了防止鑽牛角尖,可以偶爾「多動症」,複雜問題用最簡單的方式來解決。刻意練習最困難的地方,達到天才的水平。
是什麼不重要,如何思考才是關鍵
當你的專註力不能集中於鎖定知識,所以更容易向其中輸入信息,更容易有創意 不小看自己。(二等生往往比智力超群的學生主動性、創造力、做好事情的能力上更優勢;熟練運用組塊資料之後,不會糾結於細節)
10
改變思維,改變生活:神經學之父,諾貝爾獲得者,卡哈爾,髓鞘二十幾歲才停止生長,青少年的意圖區與控制區連接未完全生成,很多人的大腦25歲才發育成熟
搭建深層組塊: 幾個小時觀察細胞——下午回像抽象畫——和顯微鏡中圖像做對比——接著回去畫——再修改——如此重複,直到畫出細胞的精髓。 攝影中,用藝術手段抽離出現實中的精髓。
合成思維,將知識組塊重新組合形成合成內容(關鍵思想):可以將概念從一個領域轉移到另一個領域:物理學家和工程師在金融領域比較吃香,語言的比喻類比等方式可以有效的幫助理解科學;發明BDT利率模式的德曼是物理學家;
科學方面的學習:用理解詩歌的方法來理解數學方程式(遷移):專註思維形成組塊——-通過遷移將概念遷移到其他區域
自學:從入門到精通,個人目標驅動
避免自負:過度自信,檢查做過題、檢查應用的公式的底層邏輯、 集思廣益。
合作更能認識到你自己的偏差
推薦閱讀:
※英語學習方法--反覆、用心、大量
※如何把困難的事變簡單?
※FRM學習筆記到底應該怎麼記?康奈爾筆記法了解一下
※讓荷爾蒙分泌成為學習好幫手!學習黃金時間的早晨,活用法如下~
※記憶被強化,知識被整理!確實能被理解並記住的2個高效「輸出學習法」
TAG:學習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