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什麼是【榮格心理測試】?

在網上看到這個榮格心理測試很火,這是測試什麼的?在哪裡可以測試?


剛才找到測試了一下,還挺有意思的。鏈接分享到這裡:

https://st.music.163.com/c/rongge/index.html

外在天真,內在愚者。


理解、探索內在原型的過程通常被稱之為「內心的探索之旅」。它由「準備期」、「探索期」、「返回期」三個階段構成,分別對應著人類心理發展的「自我」(Ego)、「靈魂」(Psyche)和「本我」(Self)三個階段。(這不同於弗洛伊德的「自我Ego」、「本我Id」、「超我Superego」)

準備期包括天真者、孤兒、戰士、照顧者四部分。自我被視為靈魂的容器,構建完整的自我,使人們認識自己、學會生存之道,構建與外界的聯繫。

探索期包括追尋者、愛人者、破壞者、創造者四部分。與宗教界象徵永生不朽的靈魂不同,榮格認為靈魂是集體潛意識的同義詞。它象徵著更深層次的體驗與認知。

返回期包括魔術師、統治者、智者、愚者四部分。本我是個人內在探索的終點,它代表圓滿完整、內在的平衡;也代表旅途已然結束,個人的生命在新秩序下已經得到改

天真者

每個人都是由天真無邪的嬰兒開始的。從小得到充分照顧的孩子,會對世界充滿信任,認為這世界是安全的。他們願意接受來自他人的幫助,願意學習來自他人的生存技能。有朝一日,他也會為別人提供安全的保護,並將自己所學的傳遞下去。

天真者象徵著信任,它相信著一切外來的信息。如父母隨口的一句愚笨、懶惰,把成績不好歸結為自己不夠聰明;它會內化種族偏見、性別歧視、同性恐懼或階級意識;它相信別人所譴責的一切人或事物都是不好的。

天真者渴望著無條件的接納,畏懼著背叛與拋棄,它會拒絕接受失望。

如果否認受到虐待,就不用為自己作戰;如果將自己的過錯投射在別人身上,就不用作出改變;如果接受來自他人的敵意和傷害,就可以不用體驗面對批判、敵意時的無能為力感。

於是,天真者會陷入陰影面,它盲目地信任,不合情理的樂觀,否認著一切自己所不希望見到的事實。

許多宗教傳統都有紀念「失落純真」(Fall from innocence )的儀式。例如,在基督教教義中,人從伊甸園墮入艱辛困頓的塵世。經歷種種磨難,最後總會有救贖者來到,並解救人類,帶人重返天堂。

在西方文化中,樂園的失落是一種悟道方式,它象徵以真知灼見將我們自虛幻的假象中解放出來。我們跟隨大師們修行,以證得涅槃解脫而體驗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正如宗教、神話中所示的那般,只有經歷過失望、背叛,體驗幻滅等失落,在不幸中仍保持著信心的天真者,才能免入陰影面,重返樂園,成為睿智的天真者,樂觀信賴卻並不盲目。

倘若在喪失信心,那便是孤兒的故事了。

孤兒

內心的孤兒原型,是由兒時所經歷的遺棄、背叛、虐待、忽視所形成,也包括了老師的不公平、同伴的取笑、朋友背後說壞話、愛人的離去等等。

孤兒的特質,還包括對世界漸增的不信任。比如認為專家的話都不可信、不給紅包醫生不治病、商人會為賺錢而污染環境、官員全都貪污受賄、社會沒有自由民主的存在等。

感受到自己的痛苦、被棄、犧牲與無力的孤兒,往往會拒絕來自他人的救助。他們認為,如同天真者一般的信任,正是引狼入室,邀請別人再來欺騙自己一次的把戲。

於是,孤兒陷入自我孤兒化的循環,逐漸墮入陰影。

天真者在被逐出樂園時,曾得到上帝的許諾,只要保持信心,彌補過錯,便可得到救贖。但並不是任何人都能得到救贖,就像神話中的伊斯梅爾、路西弗、凱恩等人物,被永遠的拒絕在了樂園之外。

對於失去樂園引起心中的絕望和疏離、放棄對樂園希望的人而言,接受自己需要幫助的需求,和其他共同反抗權威的人相互依靠,在塵世間創造出一個新的樂園,才是最佳選擇。

戰士

人們一提到英雄,總會把他想像成戰士,一個逃開環境的羈絆、追尋生命寶藏的人。在此過程中,他必定會遭遇到困難險惡。這類的英雄,有過人的勇氣、崇高的理想和冒險的精神;他們捍衛疆土、保護弱者、護衛榮譽以免受到侵犯。

戰士原型的作戰理由是為了主張生活的權利。任何時候,當人們為老闆的不公、師長的偏心或其他權威的偏頗而採取行動,以保護自己或別人免於受傷害時,他就是戰士。

每當人們為理想原則而冒生命的危險時,戰士原型的積極面就在生命中出現,它也存在於所有受到壓迫族群的反抗掙扎中。

今曰,許多人厭惡戰爭,戰爭已不能成為解決國際紛爭的手段了。但是這並不是戰士原型的問題,而是我們應該讓戰士原型進化到更高的層次。

人若沒有保護疆土的能力,那麼文明、國家、個人將沒有安全可言。高層次的戰士原型,他的武器包括談判技巧、機智反應、法律知識、語言能力和組織同黨的能力。高層次的戰士可以將原始的掠奪特質轉化為世人可以接受的方式來表現。

簡單來說,戰士的陰影就是為了自我優越而戰。在經濟上、政治上,負面的戰士非常有競爭心,但這些努力奮鬥卻與崇高的理想或社會目標毫不相干,只以淺薄貪婪的方式來爭取第一。他們所要的只是金錢、權勢、地位,為此他們願意以卑下的手段來攫取利益。於是,他們變成惡棍,而非英雄。

照顧者

理想中的照顧者是十全十美的父母,充滿慈愛、無私忘我地照顧孩子,願意為孩子的利益而犧牲自己。嬰兒時期,照顧者會關注襁褓中幼兒的每一個需要,孩子漸漸長大後,它會督促孩子學習了解世事,逐漸地讓孩子茁壯成長、自我獨立。

類似過程發生在老師與學生、心理醫生與病人、護士與病患、老闆和員工、保護者與被保護者間。

照顧者是自我發展中最高尚的原型特質,它幫助人從自我層次提升到靈魂層次。

然而,如果某人照顧者特質太強,便可能完全為了迎合他人的需求而沒有自我。當別人開口要求時,它也沒有拒絕的能力。

它也可能會有強烈的衝動想要去幫助他認為需要幫助的人,不管別人有沒有請求協助。

事實上,許多人都以照顧別人來掩飾內在被遺棄的感覺,但其實他們真正需要的,只是照顧自己而已。

5.追尋者

人們渴望追求,總覺得心靈空虛、人際疏離、對局限感到不滿,但又不知道到底失落了什麼,只覺得在渴望一些難以言詮的東西。尋尋覓覓、攀登不同的生命高峰,探求新的視野尋找智慧,越過邊際探索前人未曾探索過的領域、完成前人未曾完成的夢想。內在的渴求回應靈魂的呼喚——去超越。

沒有人能免於未知的召喚。無論我們想像那召喚來自天之涯或海之角,無論它來自天外天或理想新世界,也無論我們所追求的是財富地位、政治自由或經濟繁榮,甚或就是追求明心見性、證入涅槃。

追尋內在滿足感可能發生在不同年齡的人身上,但特別容易吸引正進入青少年晚期和成年初期者的注意。這是一個探索時期,他們探求新境地、嘗試新觀念和新體驗,學習認識世界。

旅行異地、學習新知、嘗試體驗,正是這個時期的特色。

年輕人得到環境的足夠支持,會興緻勃勃充滿渴望地回應內心的呼喚,他對探索的熱切興奮之情,遠大於遠離父母和家庭的恐懼。這些新奇的冒險,也許是學校或工作的變換,也許是結婚、加人軍隊或出外旅行等等。

但不管你當時是什麼理由,它都幫助你邁出自己生活的一大步。矛盾的是,對自我而言,這種衝動冒險不見得是好選擇;但是對靈魂而言,卻能幫助它發展茁壯。

我們若不回應追尋者的召喚,它可能會轉換為陰影面。它會有強烈獨立的衝動,使我們孤立隔絕。若完全不理會它的召喚,它便會以不同的生理或心理異常狀態來表達。

想攀登靈魂極致的渴望,會促使人們以服用毒品的方式來達到興奮,或者以渴求危險刺激、或不擇手段的追求等負面方式來表達。通常這種追尋是渴求成功的世俗野心,但有時它也可能是未加節制的精神層面的追求。

西方神話中,路西弗追尋精神靈性極致的故事裡,本意是「帶來光明之人」的路西弗,大膽地偷取上天的神力,想找尋更多的光明,但是因為他不只想要登高,更想要遠高於眾人之上,結果卻反而墮入無邊的黑暗中。追尋者原型的陰影面常會以傲慢的形象出現。

依卡羅士則不知是因驕傲,或是被自我熱切的追尋所激勵,魯莽地飛近太陽,熔化了臘翼而墜沉大海。

破壞者

人常用瘋狂購物、大吃大喝或酗酒用藥等方式來麻痹自己、不肯清醒面對生命。但是早晚人會因為內心的失落、恐懼、痛苦,而開始探索生命自我。我們以為是自己主動開始探索生命的意義,卻不知道其實自己是在破壞者原型的影響下而做的選擇。

弗洛伊德認為「死之衝動」與「生之本能」都是人類生命中極其強烈而無法抗拒的力量。如果不是這樣的話,為何人明知抽煙會致命,卻仍繼續抽煙?為何人要從事壓力極大的工作?為何人要繼續讓自己處在被虐待的關係中呢?許多人都以自我獨特的方法,借著生活模式和自我毀滅行為,下意識地選擇死亡。

實際上,人沒有方法可以逃避死亡。對大多數人而言,甚至也不能完全逃避自我毀滅的行為。有人雖斷然放棄不良惡習,卻仍沉溺於某些社會可接受的行為模式中,如暴飲暴食、生活不檢或貪婪無度,似乎不能完全擺脫破壞者原型的影響。

於是,問題就可以簡化成是誰被毀滅?被誰毀滅?

如同所有的原型,破壞者也有正面和負面的表達形式。我們可以被破壞者原型的負面控制而成為罪犯或成為革命家,以顛覆的破壞者來改變高壓控制的制度。謀殺、強暴、虐待兒童和搶劫等破壞行為,都是破壞者病態的形式,全都會帶來自我毀滅。

若拒絕承認自己所造成的傷害,破壞者就會變成邪惡之人。最糟時,有些自我發展失敗的人,他們無法控制自己的衝動、道德感、或自制力,結果完全被破壞者控制,不但無能為力而且也無法停止自毀行為。

在正面形式中,破壞者特質幫助人們清理心靈衣櫥:在情感上,它幫助人們與不佳的關係分手;在精神上,它幫人們放棄不再適合的想法和行為。然而,當破壞者原型作用時,雖然是好的方面,內心總會因引發的破壞行為而產生負罪感。

愛人者

沒有愛,生命就無法與靈魂結合。孩子成長過程中的第一項任務,就是讓自己與某人或某事密切結合,最先是父母或代替父母角色的人,以後才是心愛的毪子或玩具。孩子漸漸長大,愛意執著的範圍就更大,包括住處房屋、遊戲玩具、親朋好友和各種活動。

人若與世界沒有任何聯結就會產生各式各樣的問題。從封閉自戀,到日常生活中無法對自己、對所愛之人、對工作、對倫理價值給予承諾。

當我們看到某處風景、從事某項工作、通過某種宗教或生活方式,而經驗到一種熱情,我們就體會到生之本能與欲力。工作時,當我們感到與某物的聯結特彆強,以至於當想到會失去它,就會引起無可忍受的痛苦時,這就是生之本能。沒有生之本能,我們雖活著,卻沒有生命的意義。

創造者

創造我們生命的,是靈魂,而不是自我。我們的靈魂會選擇以體驗疾病或失落痛苦來開啟更深的智慧,讓自我有所成長。這些方式,是自我所嫌惡的,因為自我的功用是用來幫助我們身體健康和功能正常。因此,當這類事情發生時,自我會覺得飽受迫害。

不管統整後的意識會變成什麼,不管對自己有多忠實,大多數的人們仍受到自我的制約、社會的束縛以及自然規律所限制。

如果還未開始自我探索,以及尚未發展一個強壯的自我,並與靈魂結合,人們就無法有意識地創造自己的命運。我們感覺自己的命運好似由別人所創造,而也許我們的生活,也真的是生存環境和自我限制下的產物;這種情形,就是我們被創造者陰影所控制,我們不想為自己的所作所為負責。

統治者

許多童話故事和傳說故事,都會以慶祝主角的身世為結局。一位歷經千辛萬苦,看起來好似普通人的主角,原來是國王失散已久的兒子或女兒。在故事中,英雄通常都是由普通人家養大的孤兒,生活中所歷經的艱辛困頓,讓他們學習到虛心謙遜和同情諒解的生活智慧,以及真正的領袖能力。

當統治者原型在生命中起作用時,我們整個人會被統整融合,準備為自己的生命負責。我們不會因為覺察到外在世界正反映著我們的內在,而躲避不願面對事實。

如果我們一直被侵擾,就意味著戰士原型未能保護個人的生存界限,而統治原型就應喚醒它來對抗。如果外在的環境艱難而且不友善,就表示照顧者原型的作用沒有發揮,統治者原型就應注意到而加以改善;相反的,如果外在環境豐茂繁盛就代表了內在的-圓滿統整。

任何時候,當我們覺得有一股衝動想操縱控制自己或別人,或是無法信任外界時,就是負面統治者控制了我們。我們只是為控制而控制,或為權力、為地位、為個人的傑出表現,而去操縱控制,而不是為彰顯個人更深的精神滿足而有所作為。

當我們落入統治者陰影的控制時,便無可避免地被隔離在更真誠、更人性、更健全的渴望之外。在這種情形下,我們可能會清楚地覺察到與自己的內在靈性分離,或者太過縈念繫心於探索靈性層面,以至於拒絕對人、對環境妥協。

邪惡的暴君會表現出所有負面統治者的特質,他們小氣自私、心胸狹窄、報復心重,同時,又沒有想像力和聰明才智,不是懶惰放縱,就是嚴肅偏執。當我們無法在生活享受和紀律控制之間、在自己和別人的需要之間以及在靈性追求與現實生活間取得平衡時,統治者陰影的特質就會出現。

魔術師

魔術師原型的力量,是借著改變意識層面來改變現實的力量。

魔術師是統治者的顧問,有如梅林之於亞瑟王一般。但是當國土荒涼不毛時(統治者原型作用不強時),它就只能獨力運作。在古代社會中,那些扮演魔術師角色的人有巫師、女巫、魔法師、治療者、算命師、僧侶和祭司。在現代社會,他們則是醫師、心理學家、諮詢顧問、甚或是市場的妖術家。

史達霍克寫了一本有關「威卡」傳統的書。書中將「巫術」定義為「一種以意志力來改變意識的藝術」。她解釋說,巫術可以「平淡無奇」(有若「一小頁傳單、一件訴訟案件、或是一場示威罷工」)、或是「神奇奧秘」地「涵蓋所有遠古以來能加強人類心靈意識、提高直覺和發展靈魂的方法技巧。」但不管是哪一種情形,巫術都能影響和改變現實,它的效果遠比我們辛苦工作掙扎奮鬥的結果來得快。

當我們意識到,並且探索內在及外在世界的象徵關係時,我們也可以用許多別的方法來影響世界。當我們建立起內在世界的秩序時,要外在世界井然有序就變得非常容易了。反之亦然,有的時候,我們只要清理冰箱、衣櫥或桌子後,心中就好像也清理過了。同樣的,如果我們希望世界和平安詳,就必須先由平靜自己做起。

智者

統治者原型和魔術師原型都想操縱、改變現實世界。然而,智者原型卻很少或一點兒也不想這麼做,他只想了解世界。智者原型的使命,就是找到與自己、與世界、宇宙有關的真理。完全發展的智者原型,不僅追尋知識,更要求得到智慧,就如同這句格言所說的:「追求真理的人,真理會讓他得到自由。」

神話故事中,追尋真理的人所要面臨的挑戰是,要解開自己為何要生、別人為何要活、以及宇宙為何存在的謎。然而,如果我們心智太過理性和一板一眼,我們就只能了解一小部分的真理,因為我們內在的智者有如古典神話中的卡桑德拉—般,雖然能預言事實,卻無法被人接受和相信。

大多數時候,智者會以謎語方式(如人面獅身獸,或導師以及禪師所使用的看似無解的公案)、金句格言(如耶穌和大多數的靈修導師的話)或是符號象徵 (如藝術家、詩人、能見未來者所使用)等方式來表達真理。

當智者陰影籠罩時,會有與現實分離的感覺,周遭所發生的事物,甚至於內心中的思考意念,都好似距離遙遠。知道發生了什麼事,但卻相當麻木沒有任何感覺。

因為極力不去執著,所以對人、對事、對理想,都無法給予承諾。有時會欺騙自己說,這樣會得到自由,但其實並未得到真正的自由,只是害怕給予承諾,以至於不能真正地與任何人或任何事產生關聯。

愚者

如果統治者原型所代表的是自我,那麼愚者原型就代表著超越自我的完整圓融展現;這個完整意指一種精神上的完整,而且不是建立在排他性的基礎上。因此,愚者原型既先於自我層次而存在,又遠超過它並且取而代之。因此愚者既是探索之旅的起程,也是終點。

愚者原型與人們常相左右、未嘗須臾分離。事實上,它的出現甚至比天真者原型還早。愚者是內在小孩的一面,它知道如何遊戲和享樂;它是人們的活力來源,它以原始的、孩子般的、自然的創造力來表達自己。

愚者沒有道德觀念、無法無天、目無尊長、不受拘束。

天真者的善良、內疚和孤兒的敏感、易受傷害,只不過是所謂的小孩狀態中的一部分而已。愚者有小孩般想嘗試一切、甚至想做一些被禁止之事的慾望。而他們也有神奇的能力,知道如何說謊以避免父母的處罰。

對這種行為,我們既不認為它好,也不認為它不好。若小孩有這種行為時,我們會認為他「頑皮」;若是成年人有這種行為,我們則認為他「不負責任」。

從正面角度來講,在成年人的生活中,愚者原型主要表現在創造、發明、製造上;但是如果讓它表現在生活中,它會給生活增添許多樂趣。

當年老時,也是愚者原型讓我們能放棄追求成就、理想、不平凡,而能夠安享晚年。在生命的所有階段中,愚者使我們免於無聊,因為它有無限的創意點子和逗人趣味,使我們免於生存的絕望。

負面的愚者特質可能會表現出未受控制和訓練的懶惰、不負責、貪吃、好色等感官享樂。當社會中被認為是中堅分子的人物,如企業家、官員等,突然傳出他們染指金錢、酗酒用藥,或傳出緋聞時,就是愚者原型的陰影在作用了。

這種情形通常就像一個人完全被分成兩半,一半是保守傳統的生活,另一半是無可遏止的貪婪、慾望、不知足等自毀行為。




DX你想AA VC!「想,


推薦閱讀:

薦書 | 新手媽媽必讀的四本精神分析育兒好書
我飛行12小時跨越7個時區,終於拜訪了弗洛伊德的家
精神分析療法究竟有沒有用?

TAG:精神分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