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為何一個波蘭教士會成為明朝中國的使臣?

為何一個波蘭教士會成為明朝中國的使臣?

4 人贊了文章

提示:將下文與世紀文景最近出版的新版《南明史》配合食用,滋味更佳。對於那些已經讀過書的讀者,請再次留意書本第225頁第【2】條注釋,下文與注釋互相補充說明。

作者:世紀文景文學編輯 沈宇

(上)

1653 年,在梵蒂岡天主教會宣教部的大堂里,一位中年教士慷慨陳詞:

……既然中國皇帝陛下把這個艱難又光榮的事業託付於我,為了這件大事,我便冒著各種危險,經過澳門、果阿、莫卧兒、波斯、亞美尼亞、安納托利亞,又從那裡到羅馬來了……

然而,無人喝彩,眾人皆以狐疑的眼光望向他,不免有人交頭接耳,引出更多攻訐。這位自稱是中國王室派往歐洲之使臣的教士神情落寞地離開,腳步聲在身後的走廊里回蕩出一種悲哀。他就是卜彌格,波蘭人,耶穌會士,南明永曆朝派赴羅馬教廷的使者。

為何一個波蘭教士會成為中國的使臣?事情要從 1588 年西班牙無敵艦隊的覆滅說起。

* * *

自達·伽馬抵達印度、哥倫布發現新大陸、麥哲倫環球航行以來,西班牙和葡萄牙就分別控制了美洲和自好望角繞行至東方的航道,並通過托爾德西里亞斯條約薩拉戈薩條約明文劃定了兩國的勢力範圍。

憑藉印加帝國的財富和波托西的銀山,西班牙日漸強盛,為保障海上交通線和海外利益,組織起龐大的艦隊,海上霸主,一時風頭無兩。

西班牙不是沒有隱憂,當北方低地地區掀起反抗專制暴政與宗教迫害的運動並宣布獨立,英國也在伊麗莎白一世的統治下變得強盛起來,如何應對新興力量的挑戰,維持自己霸主的地位,就成了重中之重。

西班牙一方面暗中聯絡被伊麗莎白囚禁、同為天主教徒的蘇格蘭瑪麗女王及其支持者,一方面收買刺客試圖暗殺伊麗莎白,因事泄未成,瑪麗被斬首。自羅馬教皇號召天主教國家向英國開戰之時起,西班牙雖有了檯面上的宣戰理由,卻也不免走上了不歸路,要知道建造無敵艦隊的花費是殖民地五年的收入,一旦戰敗,元氣大傷。

歷史跟西班牙開了個玩笑,自從 1571 年參與擊敗奧斯曼帝國海軍的勒班陀之戰,笨重不夠靈活的划槳戰艦走入了歷史的墳場,西班牙熱衷起風帆時代的巨艦,但艦艏衝撞和接舷陸戰的深刻印象讓西班牙人預料不到過分依仗固有技術背後的風險。

無敵艦隊就是帶著這樣的意識踏上征程的。由於缺乏兵員,英艦幾乎沒有搭載陸軍士兵,加上英國是個島國,濫砍濫伐使得森林面積銳減,木料有限,船體普遍較小,可這兩個劣勢竟被英軍巧妙地轉化為優勢,英國人開始發展舷側火炮技術(西艦較英艦大將近一倍,炮數卻相當,西艦火炮威力稍大但射程較短,英艦則配備了射程遠射速快的長炮),以靈活機動來規避接舷作戰。而西班牙人開戰前,大將不幸去世,接任者戰術意識欠佳,不懂得發揮巨艦火力強板壁厚的特點,未能創造出近身接舷的機會……無力侵攻英國本土的無敵艦隊在歸途中又遭遇驚濤駭浪,已經受創的船體被海浪無情吞噬,損失慘重。至此,西班牙的歷史格局已定,在未來的數個世紀內,他還會被荷、法、美等國連番痛虐。

既然西班牙國勢轉衰,那麼葡西兩兄弟( 1580-1640 年葡西兩國曾因姻親關係短暫共王)的東方殖民地自然也被後起的英、荷等國盯上了。

自 16 世紀後半期,耶穌會為了獲得在中國、日本傳教所必需的資金,在中國採購生絲經澳門投資到運往日本的葡萄牙商船上。在利瑪竇的著作中記載著, 1603 年在澳門港準備出發駛往日本的葡萄牙商船遭到三艘荷蘭船隻搶劫,耶穌會為此遭受了巨額損失。

對葡萄牙商人而言,耶穌會是不可缺少的投資方,即便會因此成為在日本進行貿易的障礙,也不能與之斷絕關係。幕府的難題就是把與基督教傳教士關係密切的葡萄牙商人從貿易中趕出去。但是把他們趕出去之後如何才能獲得日本所必需的生絲,這一難題困擾著幕府。

代替葡萄牙人浮出水面的是荷蘭人。當時荷蘭人失去了與幕府進行談判的權力,只能依靠將軍的溫情被允許交易。在幕府看來,荷蘭人容易控制。

——上田信《海與帝國:明清時代》

澳門是一處可隨便出入的地方,無軍隊把守,只有幾座炮和一些工事。我們如果派出 1000 至 1500人的兵力即可輕易奪取,再加強防守,可抵禦一切外來攻擊。……

自我們與英國人率大批船艦到過日本後,澳門的葡萄牙人如坐針氈,萬分驚慌。他們在那裡加固工事,配備從馬尼拉運去的 12 座炮;此外,他們還將鑄造 5 座大炮。…………數年來,中國人與韃靼人連戰不止。韃靼人攻佔遼東並派兵駐紮。去年,他們曾屢次打敗中國人,並攻佔幾個要害地區。高麗也附屬韃靼人。四五年來,耶穌會士和其它傳教士均被趕出中國,但仍有 20名天主教士隱藏在那個國家。 1621 年 10 月,中國皇帝自北京下旨給澳門的葡萄牙人,令他們派 100 人協助他使用大炮,對付韃靼人。被逐出北京的耶穌會士又被召回,並得令帶去使用大炮的說明書。除伙食費外,他們每人得酬金 150 兩銀。葡人得此消息後興奮不已,希望藉此機會獲許進入中國,並使中國人皈依天主教。……

在中國沿海擱淺的英國海船 Unicorne 上的大炮均被中國人卸下運至廣州。

——摘自 1622 年 1 月荷蘭駐東印度總督庫恩提交給荷蘭東印度公司董事會的《東印度事務報告》

荷蘭人一直惦記著東方的商機,苦於沒有據點和恰當的方式。 1601 年,他們曾以兩船首航澳門,要求與中國人通商,被葡人所逐, 1603 年又以兩艦攻澳,亦被擊退。 1604 年 7 月荷人韋麻郎率三艦佔領澎湖要求通商, 10 月被率船五十艘的大明把總沈有容「把酒勸離」。韋麻郎臨行以「銅銃、銃彈及國產物」見贈,沈氏只取無直接殺傷力的銃彈留念,韋麻郎因而「感泣謝別」。明人也對荷蘭艦船留下了「器械精利,非諸夷比」的印象。

自 1605 年從葡人手中攻下香料群島中的安汶島、 1619 年佔領巴達維亞(今雅加達)之後,荷蘭人有了東方基地,打開中國與日本大門的願望也迫切起來。 1609 年起,荷蘭開始與日本進行貿易,並逐漸取代葡西成為日本鎖國時期唯一的西方貿易夥伴。

這邊廂,明代後期邊患嚴重,自顧不暇。萬曆四十七年( 1619)三月,明軍在薩爾滸之役大敗,此一衝擊激發許多官員引進西洋火炮的強烈願望,徐光啟就是其中代表。他上疏應從廣東「募送能造西洋大小神銃巧匠、盔甲巧匠各十數名」,並「買解西洋大小諸色銃炮各十數具」,且稱「福建監生伍繼彩自言同鄉有能造海洋極大銃炮者」,請求應「從厚給資,趨令星夜前來,聽候委用」。閩粵地區長期與澳門葡人、馬尼拉西人通商,曾有工匠在呂宋接觸到西方的鑄炮技術,又因南方木炭冶煉較北方用煤少硫,冶鑄質量較高,仿製「呂宋大銅炮」應是可行之途,但或因未能掌握關鍵技術,以致所造之炮僅外型相似,其冶鑄質量和炮身設計均頗有瑕疵,終未能在天啟元年 (1621) 的沈遼之役中發揮作用。

肇建奇功的反倒是英、荷沉船上的艦炮,徐光啟、李之藻、楊廷筠自行設法從澳門引入了四門大炮,這些炮可能來自 1607 年荷蘭人襲擊澳門時所損失的一艘船上,其中兩門由李的門生張燾自費運至京師,在寧遠之役中派上大用場。中途而止的兩門直到軍情緊急,才和廣東陽江縣、海康縣沿海撈起的「東南夷大炮」「紅毛番大炮」一起被要求輸京,由葡人銃師負責操練教習。「東南夷」即是英國,「紅毛番」乃荷蘭,明人當時將英荷視為一體稱之「紅夷」。

和蘭,又名紅毛番,地近佛郎機……(萬曆)二十九年,駕大艦,攜巨炮,直薄呂宋。呂宋人力拒之,則轉薄香山澳……其所恃惟巨舟、大炮,舟長三十丈,廣六丈,厚二尺余,樹五桅;後為三層樓,旁設小牕,置銅炮,桅下置二丈巨鐵炮,發之可洞裂石城,震數十里,世所稱紅夷炮,即其制也。

——《明史·和蘭傳》

庫恩報告中提到的英國船 Unicorne 正是陽江縣那艘沉船(他還在報告中提及一位率兵抵禦韃靼人、教名為 Paulo 的大將,似乎是指徐光啟)。此時英荷正合力打擊葡西的遠東勢力,庫恩發信後不久, 1622年 5 月荷蘭人就進攻了澳門,但遭到葡人拚死抵抗。荷蘭艦隊損失慘重(英國並沒有直接參戰,但他們幸災樂禍的豬隊友模樣讓荷蘭人很不爽,隔年就把安汶島上的英國商站給廢了,獨霸貿易),遂又轉到澎湖,向中方請求貿易,遭拒絕。雙方於廈門開戰,中國人才第一次知曉「紅夷大炮」的威力。

而澳門葡人在 1622 年那場大戰後開始建立鑄炮廠,為接下來的明清戰爭鑄造大炮、輸送銃師。到了崇禎年間,經過徐光啟等人的推動,明朝軍隊愈加依賴西洋的火器技術——薩爾滸等役戰敗,佛郎機銃等小型火炮為後金軍隊所獲,仍用這些兵器顯然難有優勢,「惟盡用西術,乃能勝之」,「教練火器,必用澳商」。徐光啟、李之藻等人在引進西洋大炮的過程中,還不斷強調耶穌會士均有相關知識,且「皆能造作」,使得耶穌會士在晚明的政治世界裡有了周旋迴寰的機會。

(下)

崇禎三年( 1630)元月,葡國銃師隊由公沙·的西勞率領抵京,並有耶穌會士隨行。公沙還作《西洋大銃來略說》,欲辨明紅夷(荷蘭人、英國人)與西洋(葡萄牙人、西班牙人)之不同,更強調這些大銃應稱作西洋大銃,紅夷為海寇,葡人則系「西極歐邏巴沿海國土人,在小西洋之西,故稱曰大西洋」,這些西洋銃是他們用以抵禦紅夷的。徐光啟也作出「紅夷之志,欲剪澳夷以窺中國;澳夷之志,欲強中國以捍紅夷」的一番背書。諷刺的是,這次北運的 10 門銅銃及鐵銃,均出自一艘被葡人繳獲的荷蘭船。

然而好景不長,徐光啟門生兼教友孫元化部下孔有德、李九成及子李應元於崇禎四年( 1631)閏十一月發動吳橋兵變。孔有德等人本為皮島毛文龍舊部,袁崇煥殺毛文龍後,為孫元化接收。皇太極遼東興兵,以精銳數萬圍困大凌河城,孫元化急令孔有德等馳援,孔「初無往意,勉強前赴,沿途觀望,至閏十一月二十七日,次於吳橋。」遼兵士卒與當地人屢有摩擦,縣人閉門罷市,有一士兵強取山東望族王象春家僕一雞,被罰「穿箭游營」,眾兵擊殺該仆,適時李九成又將孫元化撥付的購馬費用濫花殆盡,李氏父子遂率眾遼丁擁孔有德兵變。

孔有德回兵山東,張燾所屬之遼兵一半投降,又有耿仲明等遼人在城中內應,崇禎五年( 1632)一月登州失陷。叛軍擄獲了大量兵馬軍餉,最重要的還有紅夷大炮二十餘位,西洋炮三百位,城中葡人銃師 12人死亡, 15 人重傷。孫元化自殺未成(天主教徒自殺系重罪),不向叛軍妥協,孔有德念舊,於二月將孫元化、張燾等人放還。後兩人在京遭棄市。徐光啟在遭遇這次打擊後,心灰意冷,不再過問軍事。

吳橋兵變最大的後果是孔有德、耿仲明降後金,嚴重影響漢滿之間的軍力消長,其降書曰:「本帥現有甲兵數萬,輕舟百餘,大炮、火器俱全。有此武器,更與明汗同心協力,水陸並進,勢如破竹,天下又誰敢與汗為敵乎?」皇太極出郊十里迎接,以兄弟抱見之禮待之。當年李之藻曾擔心「銃到之日,或以付之不可知之人,不能珍重,萬一反為夷虜所得,攻城沖陣,將何抵擋」,不幸應驗,加之孔有德部炮術由洋人親授,與傳統炮手全憑經驗發射不可同日而語,「紅夷大炮」遂成「紅衣大炮」。

隨後清軍入關,憑藉西洋火炮和八旗鐵騎席捲大半個中國;南明諸王並立,亂象叢生。卜彌格正於此時進入永曆朝廷。

永曆即位之初,曾向澳門借兵。「葡國遣兵三百名,帶大炮數門來桂林助戰,以瞿紗微為隨隊神父」,與瞿式耜、焦璉等奉教重臣一道守衛桂林,一時穩固下局勢。永曆三年( 1649)初,卜彌格從澳門應邀請到達肇慶,協助瞿安德(即瞿紗微,德國人)的工作。是年局勢急轉直下,江西、湖南失陷,永曆倉皇西逃,兩廣旋失,南明小朝廷危機四伏。為抓住最後一根救命稻草,經奉教重臣、太監龐天壽斡旋,太后、皇后、皇子陸續受洗成為教徒,並遣卜彌格為特使帶著中國王室皈依的信息至羅馬教廷,後又派瞿安德澳門求援,葡人「遣兵一隊炮二門赴援」。


推薦閱讀:

吳三桂引清兵入關,原意是想恢復明朝!
明朝唐王世系
揭秘「麻城孝感鄉」真相12|明朝湖廣移民大多分布在哪些地方?
【清朝篇】清史稿·努爾哈齊之圖窮匕見
奇門遁甲(明朝真本注釋本)四

TAG:南明 | 明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