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語的起源與古詩詞的關係

粵語的起源與古詩詞的關係

4 人贊了文章

提地阿里郎申請入駐頭條號

2000多年前,偉大的始皇帝派50大軍入粵,從而拉了開漢民族遷徙嶺南地區的序幕,為漢民族的生存空間和繁衍做出了偉大的貢獻。

2000多年來,北方地區戰亂頻繁,人命賤如狗,嶺南地區因獨特的地理環境,一次次成為漢民族躲避戰亂的港灣! 隨著一次次人口的遷徙,嶺南地區的人口結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漢人成了嶺南地區的主體,他們所講的語言也自然成為該地區的主要語言,這就是粵語。粵語不但保留了很多秦漢唐時期的發音,更是北宋的主流語言,北宋官方出版的正音字典《廣韻》與現在的粵語相差不大,其地位相當於今天的《新華字典》。如果1000年以後人民研究今天中國語言發音,自然是研究《新華字典》了,所以,我們研究宋朝的語言發音,以宋朝官方的修訂《廣韻》作為標準,那是理所當然的,也是比較有說服力的。70年代末香港推行復古漢語,就是以《廣韻》為標準的,所以香港粵語發音有兩種,可是幾乎難以察覺! 因為唐詩宋詞創作時期的語言環境是以近似粵語的,所以唐詩宋詞只有用粵語才能念的好,從詩經到漢賦,從唐詩到宋詞到元曲,都一樣。中國的古詩詞文化得不到發展,是因為語言環境變了,朗誦詩詞不再押韻,不再體現出詩詞該有的感情。

  北方人總是鄙視廣東人沒文化,是文化沙漠,說粵語是鳥語,可是他們不知道,他們引以為豪的李白、杜甫、李商隱、蘇東波、陸遊的詩詞都是用近似粵語創作的!我不是地域,而是反對這些地域的人!請不要再嘲笑粵語為鳥語,請不要再出版那些「康有為操 著一口鳥語說服皇帝搞維新變法」的書了!

  2000多年過去了,滄海桑田,中華民族有很多的遺憾,有很多的變化。從文化傳承的角度來講,最大的遺憾是莫過於我們失去了宋詞的正確吟唱方法,澎湃激情的《滿江紅》、哀婉的《釵頭鳳》、飄逸的《水調歌頭》、滿腔柔情的《鵲橋仙》等等,如果有一天,能夠聽到這些閃耀千古的詞曲的正確吟唱,想來很多古詩詞愛好者死了也願意!

推薦閱讀:

2017 — 棋中王詩詞精選欣賞
【詩詞文化】圖說:描寫各行業勞動者的古詩詞
王悅笛詩詞選
【每日一題】古詩詞鑒賞(1)
【神州逸韻】汀水長流·詩詞薦賞

TAG:詩詞 | 中國古代歷史 | 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