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的另一個世界
4 人贊了文章原作者:李宗陶
摘自:《南方人物周刊》
梳妝台前的美人
1644年立朝的大清帝國總共延續268年,從1861年至1908年,它的實際統治者是慈禧太后。
47年間,慈禧發動過兩次政變,三度垂簾聽政,兩決皇儲,乾綱獨斷,原因何在?除去她的個性、能力,梁啟超在《論正統》中有分析:千百年來,歷代最高統治者自詡受命於天,獨掌專權,是為正統。專制制度到清代已高度成熟,皇權正統思想也深入人心——吳可讀以服毒自盡為同治爭嗣子,戊戌變法之後慈禧欲廢光緒,時任兩江總督劉坤一那句「君臣之分已定,中外之口宜防」都是實證。慈禧精於弄權,但她的手段也並非高深莫測,在歷次維護皇權的爭鬥中,助其一例不倒的,是那面正統的旗幟。
幾位見過晚年太后的西方人將她描述為身板挺直、面目秀麗、長著一雙鷹眼、有著明顯的韃靼人容貌特徵的女性。
「她的面容與其說美麗,不如說是活躍動人。她的膚色稍帶橄欖色,照亮她臉膛的是掩在睫毛後面的漆黑雙眸,其中含著恩寵時的笑意和暴怒時的閃電。」
1904年8月5日,美國女畫家卡爾進宮為慈禧畫像。她後來記道:「太后全體各部極為相稱。面貌之佳,適與其柔荑之手、苗條之身、黑漆之發,相得益彰。蓋太后廣額豐頤(史書載,武則天方額廣頤),明眸隆佳,眉目如畫,櫻口又適其鼻,下額極廣闊,而並不帶有一毫頑強態度。耳官平整,齒潔白如編貝。嫣然一笑,姿態橫生,令人自然欣悅……如以明鐺滿身,珠翠盈頭,其一副纖麗莊嚴之姿態,真有非筆墨所能形容者。」慈禧當年69歲,卡爾瞧著彷彿40出頭。
參照北京故宮博物院圖書館所藏慈禧大幅染色照片,載眾多扮演過慈禧的現代人當眾,日本女演員田中裕子在2010年的慈禧扮相似乎最為接近。
關於慈禧的身世,有滿漢兩個版本,分別在正史和野史間行走,從中或可窺見書寫者的心態。史學界採用滿人說:父親惠征,祖上三代都是清朝中級官員,母親富察氏。那拉氏家譜中記載著她出生於道光十五年十月十日(1835年11月29日),北京西四牌樓劈柴衚衕。據說出生後,有男差8人,婦差8人負責她的生活起居。也有太監回憶,太后晚年常說昔日家中困難,她曾為人代做襪底,貼補家用。
皇室滿文宗譜玉牒中記載著她在咸豐朝的晉陞:由進宮時的蘭貴人而懿嬪,而懿妃,進而懿貴妃。21歲那年,她為咸豐誕下了第一位皇子,母憑子貴。
這是以為「少而慧黠」「心思靈敏、突過於人」的女性。她曾對德齡說起青春往事:「入宮後,宮人以我美,咸妒我,但皆為我所制。」
慈禧愛美,她曾對德齡說:「一個女人沒心腸打扮自己,還活什麼意思呢?尋常婦女,把裝飾當成專給別人瞧的玩意兒……這真是太看輕自己了。即使只剩下我一個人在宮裡,我對於裝飾還是要講究的。」正如貼身宮女何榮所見,年輕時色冠六宮的太后頭上戴的、身上穿的、腳底踩的,沒有一處不講究。
她的衣服、首飾、衣料、繡花鞋分門別類登記在冊,由5個太監共同管理。她最喜歡淡紅和淡藍色的衣服,其上花團錦簇,均為手綉;她的睡衣前後都有金色團龍,所用絲線極細軟;大典時才穿的繡花鞋四面綴滿珍珠,鞋底很高——前來覲見的外國人常對她修長的身材印象頗深。她最愛的首飾是一個翡翠戒指、頭上的幾朵珠花、兩把張之洞進貢的檀香木扁方以及一件由珍珠串起的披肩。進宮時咸豐帝所賜的一對珍珠耳釘常年戴著從不摘下,她只需每日根據服飾另配一副——她有4個耳洞。何榮說,太后的東西,多是天下獨一份的,因為沒人比她更高貴。
直到晚年,她周身的肌膚依舊柔滑細嫩,一雙手尤其白膩,堪比少女,或應歸功於御制的玫瑰香皂、耐冬花露、脂油,每10天一茶匙的珍珠粉,滾面用的玉棍,摻有極少量鉛的米粉,由玫瑰花精鍊的胭脂,以及她從年輕時就開始喝的每天大半茶碗的人乳——北京第一歷史檔案館所藏清宮檔案中,確有長居宮中、專供太后乳汁的婦女名單。 保養雙手及長指甲是耗費功夫的事情,梳頭、洗澡更是大工程。每天早、中、晚,慈禧共停留在梳妝台前兩三個時辰。她要一絲不苟地出現在群臣面前,隔著一道紗屏,君臨天下。
黃紗屏後的主人
美國傳教士何德蘭1888年來華,在匯文書院任職,親歷清王朝最後20多年。他的妻子是慈禧太后和其母親,隆裕皇后的妹妹以及眾多格格、福晉的家庭醫生。他在回憶錄里描寫了晚清官員上朝的情形——
要是你半夜裡跟我一起來到前門口,你會聽見大門帶著凄厲的吱嘎聲盪開,過一會兒就有許多馬車和騾子載著官員們去上朝,隆隆聲和騾蹄踩在石頭地上的嘚嘚聲響成一片。要是你跟我在那裡待到天亮之前的一小時,你就會看到他們像悄無聲息的幽靈一樣盤腿坐在未裝彈簧的馬車后座上回家去。
在垂簾聽政的日子裡,慈禧清晨5到6點起床,有時4點即強起,唯恐王公大臣說閑話。二三十歲的慈禧,想為大清朝守住江山。
其時,清朝200年來尚無垂簾問政的先例。在慈禧手上,誕生了11條「垂簾章程」,核心是一切政務由兩宮太后裁定,集大權於一身。於是,養心殿上,雍正手書的「中正仁和」匾額下,載淳坐在寬大的紅木寶座上,從6歲坐到17歲;他的身後,是八扇精緻的黃色紗屏,紗屏後設御案,慈安居南,慈禧居北。議政王奕率內廷諸臣六部九卿在前殿肅立,殿外是頂戴花翎、袍褂朝珠的王公大臣們。此時年號已由慈禧眼中不祥的「祺祥」改為「同治」,所發上諭,都是以同治帝的名義。
這12年間,在恭親王的幫助下,慈禧一步步學習如何處理內憂外患:太平軍定都南京已8年,捻軍仍活躍,中亞浩罕汗國阿古柏率軍入侵新疆,沙俄侵佔伊犁……
她的學識,在男人的世界裡本不足道,但與同時代的宮中貴婦相比,她粗通漢文,善於學習,字寫得「端腴」,也因此有過一段在咸豐帝身邊「披覽各省章奏,通曉大事」乃至「代筆批答奏章」的實習期。
她能說滿語,但不識滿文,至於漢語程度——垂簾聽政後,30歲時,她親手寫的罷黜奕的上諭現存第一歷史檔案館,節錄如下:
恭親王辦事徇情、貪墨、驕盈、攬權,多招物議,種種情形等弊。嗣(似)此重(劣)情,何以能辦公事。查辦雖無實據,是(事)出有因,究屬曖昧,難以懸揣。恭親王從議政以來,妄自尊大,諸多狂敖(傲),以(倚)仗爵高權重,目無君上,看(視)朕沖齡,諸多挾致(制),往往諳(暗)始(使)離間,不可細問……若不即(及)早宣示,朕歸政之時,何以能用人行正(政)……
不足300字,錯字及不當十餘處,文句通順但粗俗,實非內閣文官所代擬。
40歲時,作賀母親70歲壽辰詩一首:「世間爹媽情最深,淚血溶入兒女身。殫竭心力終為子,可憐天下父母心。」也算留下了一條家喻戶曉的句子。
慈禧長年請兩位秀才出身的首領太監進寢宮坐更,午睡及晚間都要講一兩個時辰的史書。幔內有宮女一名,為她輕輕捶腰。宮女一擺手,講讀者遽然止聲,慢慢退出。太后睡著了。
慈禧聽的多是四書、《詩經》,她敬孔子,愛讀《兩都賦》和李白的詩,對《易經》不感興趣。戊戌之後二次垂簾時,她每感學問不足,便傳更有學力者輪值講讀,其中有位姚寶升尤得器重。
她生性剛毅,極自信,也執著;她重情,但更重理性,很能自控。她籠絡人的本事和她的硬心腸一樣出名。
有一次,她手持綠色玉杖,口作嚦嚦之聲,音色極婉轉,喚回了一隻放出籠而不肯回來的小鳥;小鳥自高枝落在杖頭,漸有昵就之意。世人稱奇,乃引申四海之大,無人(物)不俯服其意。
恭親王和肅順都是滿人中的傑出人士,論才智皆足以獨當一面,但同她較量時都敗下陣來——肅順人頭落地,奕伏地痛哭,晚年更是銳氣全消。被她重用的漢人曾國潘、左宗棠、李鴻章、袁世凱都對她懷有不同程度的緊張畏懼。
她知人善任,也懂抑揚有時,分而制之。她曾抑奕,揚奕譞;抑曾國藩、曾國荃、劉蓉,揚李鴻章、左宗棠;抑李鴻章、劉銘傳而揚左宗棠、張萬之、英翰……這些起落張弛的手法,並非她的發明,她只是在男人主宰的世界裡運用那些規則的「親爸爸」「老佛爺」。在那個世界裡,她喜歡人們把她當作男人。
她也是天生的女主人,她的應酬功夫和魅力不俗。庚子之變後,她開始接見並宴請外國公使的夫人們。她從寶座上走下來,對客人說:又得您瞧我來了,深感幸運。她會拉著女客們的手,問她們進宮來這一路是否勞累,點心是否合口味。她會對每位客人分別關注一小會兒,使得對她素有偏見的人也受到感染。當她聽說一位夫人在太平天國之亂時受過傷,立刻淚水盈眶,握著對方的手說:這種事兒不會再有了。宴席上,有夫人頗為失禮地向太后索要她用膳時與眾不同的碗,她稍稍猶豫一下,轉頭吩咐太監:去,給她備兩個(成雙)。
推薦閱讀:
※揭秘:慈禧太后為何常吃茯苓糕?
※被氣昏了頭的慈禧太后直接向十一國宣戰
※晚清盛行的菊花火鍋,為何能讓慈禧太后興奮得像個孩子?
※慈禧太后駕崩前都留下了什麼遺囑?
※1898年9月21日 慈禧太后發動戊戌政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