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問"林深時見鹿,海藍時見鯨,夢醒時見你。"的原出處是?
突然想起這句話但忘記出自何處。在網上搜索翻了很多頁,結果出來的都是一些欣賞和分析。有了解過的知友能麻煩回答一下這個問題嗎?感謝!
第一句原話是李白《訪戴天山道士不遇》樹深時見鹿,溪午不聞鍾。我個人看來,後面加的兩句實屬畫蛇添足的網路文學。原詩靜謐通達的氛圍強行改成小情小愛,不相呼應、平仄不符、韻腳不符、不倫不類。
個人挺不喜歡的。
本來看到這句「林深時見鹿,海藍時見鯨,夢醒時見你」,對其中「夢醒時見你」不太了解,便到知乎上搜一下,也沒有讀過李白的《訪戴天山道士不遇》,不知道原句是「樹深時見鹿,溪午不聞鍾」。沒想到看到的都是對它的鄙視,我雖承認自己深受網路文化影響,接受的更多是通俗文化,但是試問這句話有這麼值得鄙視嗎?雖然不說什麼你們通過貶低通俗文學來抬高自己的修養之類的話,但是通俗文學也有其存在的價值。參考普及率,更多的來說,我們接觸的都是什麼「待長發及腰,娶我可好」之類的文學,我們不必更驚訝,不同文學層次的人擁有不同的文學,高層次的文學也許不比底層次的深刻與有效,何況我們是通過什麼標準來判斷文學的層次。創作不一定是需要符合平仄要求,不一定需要符合人們對它的期待,也許是一次思想的碰撞,也許是一次無病呻吟,但總有起存在的價值。一種文化養一種人,如果這種讓你輕視的文化進入你的眼中,引起你的注意,說明你也在這種文化內,不必要太過於澄清自己。
首句原文出自李白的《訪戴天山道士不遇》中:樹深時見鹿,溪午不聞鍾。大意是說林間小道上時常都有麋鹿出沒,道觀中到了晌午該打鐘的時候,卻沒有聽到鐘聲,連喜愛幽靜的麋鹿也時常能夠見到。
作者原在表述林中風景,表達林深的幽靜,不知道怎麼就被後人改成了這句牛頭不對馬嘴,矯情又酸到掉肉的文字,連基本含義都沒理解到就強做新詞,簡直令人作嘔。
青蓮原詩:樹深時見鹿,溪午不聞鍾。顯而易見是一首五言。結合上下句,應當是,樹深/時見鹿的二三斷句,其義為詩人在小徑上行至樹林幽深處,常常見到的麋鹿兒出沒(時見鹿一句,時指時常,見則通現,若隱若現之)。而續文海藍時見鯨云云……顯然牛頭不對馬嘴,續作者沒弄明白原詩含義,望文生義的截取加以化用,可能一些喜好文藝卻不求甚解的年輕人喜歡,看似結構工整意象新奇且讀來上口有言外之意,但經不起仔細玩味考究,終究只是追求文字外表落了下乘,狗尾續貂莫過如是。
推薦閱讀:
※淺談地線干擾及其抑制方法 瀏覽文章 維修技術 維修吧
※【東學堂語文】如何寫好寫景文章(一):在寫景時做到多角度觀察
※文章編輯頁
※關於真愛的文章
※國軍預二師文章(五)
TAG: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