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密圈摘選 | 搖滾音樂節 VS. Trump 集會?
歡迎點擊上方「選美」,關注選·美公眾號
這是選·美的第
985
篇文章Trump 的現場讓人想起演唱會
以前關於 2016 大選和 Trump 競選活動的研究,主要是基於數據和民調的分析。
這一篇 Explaining Trump』s Support: What We Saw and Heard At His Campaign Rallies 則是一個老派的現場訪談。
(https://www.degruyter.com/view/j/for.2018.16.issue-2/for-2018-0012/for-2018-0012.xml)
有人可能會覺得,這些現場報導的任務應該是媒體都完成了的,但是作者認為媒體因為出發角度問題(比如收視率),更多的強調了現場的戲劇衝突,Trump 的反傳統/局外人/笑話,而忽視/淡化了現場的一些主要元素。
作者參加了 20 余場候選人的活動,其中五場 Trump 的,參訪了幾十人,樣本無法典型,但是因為不是記者,也選擇了更開放的談話,也得到了不少有意思的視角。
*Trump 的現場讓人想起搖滾音樂節/演唱會,有節日氣氛
在初選時,大部分候選人在小州/小城的活動,會選擇小規模的,最多數百人,在圖書館這樣的小地方更加直接對話的互動。但是 Trump 選擇的多是大型集會。這一情況只有在 Bernie Sanders 的競選有類似的。正好這兩位都是本黨的局外人,也都顯得 radical,更有草根支持,這種相似不難想像。
傳統候選人以對話方式互動,Trump 在大型集會上是以大家高喊 Lock Her Up 這樣的形式互動,讓選民參與。他會讓選民發言,然後表示自己的支持。這種形式在媒體報導看來有煽動性,看上去像是大家失去理智一般的在發泄,換到搖滾音樂會上,這種形式其實並不過分,歌迷上台唱一曲,也是其樂融融,大家都知道這是活動的一部分。媒體有時會忽略了這種形式裡面快樂,而過於糾結表面(take it literally)的問題。
*Trump 的選民來參加集會並非因為他們自己生活不順,受到了貿易/毒品的直接衝擊,而是相信美國夢不在:就是靠個人努力,遵紀守法,已經無法取得成功
看上去拿搖滾音樂節和政治集會相比較並不自然。但是這裡我要說的是,搖滾音樂節/大型體育場音樂會之所以能出現並成功,一個小原因,是 60 年代的年輕人參加了很多的政治遊行活動,這讓他們參加數萬人乃至數十萬人的現場活動不會亂。而且 60 年代的搖滾音樂節本身也是有很強的政治目的,這就是反文化試圖通過這些音樂活動,構建一個另人生活方式(alternative lifestyle)。音樂節就是這些人相互認識,互相肯定自己的人生追求的地方。(Janis Joplin 在參加了 Woodstock 後就感慨說,想不到我們有這麼多人,可以組成一個小世界了)
而所謂節日本身,就暗示著,這一天/這個活動,與平時不同。節日就如同做夢,是放棄舊規矩,擁抱新規矩的地方。(在十九世紀的南方,奴隸主會選擇聖誕節去奴隸家中看望,反轉了主奴關係)。
在 Trump 的競選活動上,Trump 的支持者往往要在不願和作者透露姓名的前提下才會發表意見,也反映了這種和現實世界分開的潛在意識。
*Trump 的表述方式,和選民的心態非常貼近,也符合這種氣氛
在媒體看來 Trump 非常直接的表達方式,不嚴謹,錯誤百出。然而在 Trump 支持者看來,傳統候選人支支吾吾,總是想把事情說圓,滴水不漏的說話方式才是讓人討厭的。當然這種怨氣並非是一日之功,是多少年的政治傳統一點點積累出來的。
以前的候選人試圖把自己打造得更親民,讓自己變成人民的一員。但是 Trump 從來不放下身段,而是堅持自己的大富人身份。同時,Trump 會表示支持選民的很多極端看法,並沒有去糾正他們(對比 McCain)。這可能是 Trump 也的確是這樣想的,因為 Trump 和這些選民一樣在政治上很外行。所以這樣做可以強調問題,而非解決方法(政策細節),也更揚長避短,讓 Trump 的活動更具體感性而非理性力量,是一種感情的宣洩。
由此打造 Trump 的 authenticity(對比 Hillary 和 Bill Clinton)。
總之 Trump 的很多點上,都戳到了傳統政治家的軟肋上了。
當然有很多細節和角度,傳統媒體也覆蓋到了。
對於我,最大的啟發,就是這個和搖滾音樂節的對比。除了上面提到的,有意思的是,authenticity 也是音樂人分析的重要題目:很多音樂人以 authentic 著稱,但是這實際是打造出來的。
還有就是,音樂史的論述其實也有類似於上面媒體對 Trump 活動報導的偏見。音樂史分析論述常常集中在對今世影響大,但是當時無影響的人和事。而在當時的主流觀念及其影響,卻有時會被視而不見。
最後一點,60 年代的搖滾音樂節,在幾年內就從興盛到衰退,其主因就是反文化試圖構建一個大的聯盟來支撐自己的這個 alternativ life style,但最終被證明,左派的這些組織很難有這樣強的共同訴求能讓他們構建出這樣一個自己的世界,左派一旦太極端就容易分裂。最後是商業利益最後把搖滾樂迷給組織起來,搞成了體育場音樂會這樣的大型活動,也就完了。
反過來看,Trump 現在也面臨著一個如何擴大自己的政治聯盟的問題。這一般意味著更靈活的政策,更松的底線,以團結其他群體,尤其是在反 Hillary 這個共同目標已經消失的情況下(共和黨現在明顯試圖用反 Pelosi 來替代)。但他現在應該是在用自己的強硬立場來脅迫共和黨的其他人。所以應該會讓自己的聯盟反而會變小。
如果這樣一路到黑,最終也 Trump 也就是一個在各地開「演唱會」賺粉絲錢的人。也許對他這就足夠了。
from talich
什麼是選·美小密圈?
2016年11月9日,我們最後一期通訊送抵各位會員的郵箱,結束了四百多天連續不斷的「郵件轟炸」。在那之後,不管是微信後台留言、專欄文章評論還是選·美讀者群討論,都有熱心朋友希望我們能恢復會員計劃,繼續分享我們對美國政壇的解讀。
選·美小密圈即選美 iAmElection 欄目經過一段時間的修整後,推出的全新會員收費模式,年費由過往超過400元降為現在的199元(人民幣)。
目前已經加入小密圈的嘉賓包括:大家都熟悉的 talich,哥倫比亞大學政治系博士林垚,財新世界說北美記者庄巧禕,政治風險諮詢公司研究員封楚誠,布朗大學政治系博士生張哲,新媒體 NowThis 編輯華思睿,印第安納大學法學博士生柯振興,北京大學歷史學博士生焦姣,福特漢姆法律博士生俞浚哲,亞利桑那州立大學司法研究博士生游天龍,選·美脫口秀「說沈馬」主播沈辛成,杜克大學醫療政策助理研究員錢靜遠,Fusion 傳媒記者牛牧歌,賓夕法尼亞大學社會學博士生劉冉,休斯頓大學政治學博士生李海默,賓夕法尼亞大學傳播學博士生、政見創始人方可成,社科院助理研究員刁大明,西北大學新聞學學士、碩士楊伊人......未來還將有更多北美各大高校的青年社科學者和在美國活躍的媒體人加入。
小密圈運行情況
當然說了這麼多,還是得上實例,以下是我們近日的試運行情況
歡迎加入知識星球,了解更多美政訊息!
推薦閱讀:
※音樂節,多一種不再裝睡的理由 柴子文
※【轉載】繽紛悉尼音樂節上演絢爛燈光秀
※談資 | 音樂節嗨到停不下來 你的髮型夠搶眼嗎?
※中國音樂節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波西米亞小碎花 五月音樂節就這麼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