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好友申請都發了幾十年了,外星人怎麼還沒通過?
41年前,旅行者1號、2號相繼發射。旅行者1號在2014年被NASA(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宣布已經飛出了太陽系,成為了距離我們最遠的探測器(
距
地球約206億公里)。旅行者2號則飛掠了木星和土星,並首次揭開了天王星海王星的神秘面紗,之後繼續向太陽系邊緣飛去。
旅行者2號及其在飛掠木星時拍攝到的大紅斑。圖片來源:Wikipedia
來自地球的名片
太陽系這麼大,這哥倆是要去幹什麼呢?當時巧遇了176年一次的天文奇象,抓住這次機會能將拜訪四顆大行星(木、土、天王、海王星)的時間從30年縮到12年,它們就這樣應運而生。因為最後要飛出太陽系,所以它們身上還帶了一份給外星人的禮物:
一張特製的銅質唱片
。
旅行者號攜帶的「
金唱片」,唱片含有55種語言錄製的問候語和音樂,背面刻有地球的信息。圖片來源:NASA/JPL
不過,帶禮物上太空這件事,它們並非首創。先驅者10號(1972年)和11號(1973年)發射之時,就帶上了地球的名片——刻有地球和人類信息的鍍金鋁板。
先驅者號上的鍍金鋁板,其中男性形象抬起了胳膊,像是在說著你好。圖片來源:NASA
除了發名片,我們還干過什麼?
在探尋外星這件事上,人類一直飽含熱情。
人們嘗試過向一些區域發送信號
。1974年,科學家通過波多黎各的阿雷西博地理台,向距離地球2.22萬光年的M13球狀星團發過著名的無線電電報——阿雷西博信息
。去年,METI組織( Messaging to Extra-Terrestrial Intelligence,給外星高智生物的訊息)利用挪威特羅姆瑟的EISCAT天線面向系外行星GJ273b,連續三天發送了同一組信息。
阿雷西博信息解碼,包含地球大氣組成、人類DNA、人類外形、太陽系星球、望遠鏡等信息。圖片來源:Arne Nordmann/Wikipedia
人們還給地球戴上了更好的「眼鏡」
。比如有名的SETI(Search for Extra-Terrestrial Intelligence,地外文明探索
計劃
),就藉助各種望遠鏡探測外星的無線電、可見光和紅外線信號。
建造中的FAST。像FAST這類的大型天文觀測設備,如果有外星人發出訊息,也能迅速捕捉到。圖片來源:Psr1909/Wikipedia
人們還利用探測器跟各個行星進行了親密接觸
。拿火星來說,從水手4號第一次飛掠火星傳回圖片,到最近的快車號發現了火星上的液態湖泊,我們的認知經歷了一次又一次的革新。
歐空局快車號探得火星南極冰蓋下有大湖。圖片來源:
ESA
經過不斷的太空探索,我們已經在火星發現了大量的液態水及有機分子,在土衛二和木衛二發現了液態海洋,甚至在彗星中發現了氨基酸。但遺憾的是,
目前還沒有找到任何外星生命
。偌大的宇宙中,只有地球是唯一的生命家園嗎?如果有一天我們真找到了外星人,他們又是否會對我們造成威脅?
卡西尼號拍下的地球,一個暗淡的藍點,你找到了嗎?圖片來源:NASA
外星人在哪裡?
二十世紀90年代人們首次確認了
系外行星
,2002年起,每年都有超過20個新的發現。基於太空望遠鏡長期觀察表明,漫天繁星大都擁有自己的行星「粉絲」。而位於恆星宜居帶內,表面可能存在
液態水
並且
和地球大小相仿
的行星在銀河系內也並不罕見。
NASA在
宜居星球
的發現上獨領風騷。2009年發射的開普勒望遠鏡,發現了3500顆系外行星,其中有12顆被判斷為宜居。2017年發射的TESS望遠鏡,又繼續著宜居行星的探索之旅。基於不同種類恆星光度推測的恆星適居帶範圍。
圖片來源:Chewie/Wikipedia
它們使用的方法是「
凌星法
」:當行星移動到探測器和他們的主星之間時,會遮擋一部分星光,通過主星光度的變化可以找到它們。而對發現的行星,通過光譜分析進一步的確定其大氣組成,再結合科學推算能判斷出是否處在宜居帶內。
發射前的TESS探測器概念圖。圖片來源:NASA
也許,答案的揭曉就在前方。希望似乎在那個不斷推遲發射計劃的韋伯望遠鏡身上,據稱它是有史以來最強大的空間天文望遠鏡。
在美國德州展出的韋伯望遠鏡等比例模型,這個老賣關子傢伙或許能給我們帶來驚喜。圖片來源:NASA
有人可能會擔憂,外星智慧有可能會讓我們遭遇《三體》中「降維打擊」那樣的災難,甚至導致人類文明毀滅。
霍金在支持宇宙探索同時,也表達了對外星文明的擔憂,」如果我們遇到的是一個先進文明,結局可能就像是哥倫布第一次與美洲土著人相遇一樣——不會太好。」而FAST之父南仁東,則不止一次表露出對外星人友好的期待,甚至說可以問問他們,是怎麼在大的生存危機中存活下來的。
電影《阿凡達》中,淳樸善良的潘多拉星人。圖片來源:movie.douban.com
不管是否有外星人存在,這份好奇心和持續的探索都已經帶領我們前進了很遠。南仁東老先生是位認真在尋找外星人的科學家,他經常將「
我們是誰?我們從哪裡來?我們是否孤獨?
」這三個問題作為演講的開場白。FAST工程首席科學家兼總工程師南仁東(1945年2月19日-2017年9月15日)。圖片來源:ww
w.cas.cn
最後,以南先生在一次採訪中的話作為結尾:
人類從原始生命發展到如今的現代文明,推動著這種進步的,正是人類的求知慾
。知識點
高中地理必修1
宇宙中的地球——存在生命的行星
編輯:栗子先生
果殼少年
ID:guokr_junior
果殼為中學生量身打造的知識產品
還不快關注一下!
雖然還不能評論
但你在後台的留言我們都看得到
當然還有你的贊~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