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的相親節目,假得很
《中國統計年鑒2017》顯示,我國單身人口總數達2.4億。
在中國社會中,適齡的年輕人還單著,彷彿就是一件天理難容的事情。如何脫單?那就相親吧。
2018年,相親綜藝玩起了「代際相親」「沉浸式相親」乃至「夕陽紅相親」,並且用「大數據配對」等方式再次躋進中國人的話題榜單。
近些年,社會變化太快,唯恐落在人後的中國家長越來越著急了,開始催子女找對象,催結婚,催生孩子,催生二胎......可有人在第一個環節就遇上了難題。
對象不好找,怎麼辦?相親唄。
電視人也跟著著急,於是各式相親節目雨後春筍般在電視上出現。
相親綜藝將中國人的「相親」從家族、單位等小範圍的私人社交,用「海選」的形式擴展到了全國觀眾的眼前,收割了一大撥收視率。
2010年,某檔相親節目上,女嘉賓的一句「
寧在寶馬車裡哭,也不願坐在自行車後笑
」引爆了全中國,甚至入選了當年的十大流行語錄。這一年也成為了中國相親節目崛起元年。《非誠勿擾》女嘉賓的二次元造型。/ 視覺中國
中國相親節目進化史
1988年,電視行業方興未艾,為未婚男女牽紅線的《電視紅娘》成為中國內地第一檔相親節目。
隨後《非常男女》《玫瑰之約》等節目紛紛出現,節目組設計了小遊戲、跟拍戶外約會等橋段,努力促成男女嘉賓互生情愫,牽手下台。
中國的第一代相親節目在表現形式上還是比較含蓄的,只給單身男女創造相識的機會,很少涉及婚姻和更多價值觀的討論。
和中國人一樣,對於在電視上撮合單身男女這件事,老外也抱有相當大的熱情。
英國有一檔節目《Take Me Out》,讓素不相識的一男多女站在台上,一番自我介紹之後,開始提問、聊天,在規定的時間裡,聊得好的牽手下台,無人欣賞者黯然退場。
這個形式聽起來是不是和國內某些相親節目非常相似?
然而,《Take Me Out》在節目內核上完全不同,
聊天內容隻字不提工資房產還貸能力,求的就是「王八看綠豆」,看對眼就行。這種差異,或許來自於中外婚戀觀的差別。
相親類節目鼻祖《Take Me Out》
2010年前後,又一波相親節目熱潮席捲中國電視圈。它們雖然沿襲了國外的節目形式,傳遞的卻依然是非常中式的婚戀觀。
新一代中國式相親電視節目,以《非誠勿擾》《我們約會吧》為代表,男女嘉賓通過自我介紹和節目中的幾輪自由問答,相互了解,當場用「滅燈」與否作出最終選擇。
相親不分國界——讓全場亮燈的外國男嘉賓
與早期含蓄的「單身交友」不同,此時的相親節目潮多以「婚戀速配」為賣點,
男女嘉賓目的明確,問起薪資車房時毫不嘴軟,認準了足夠的經濟能力才是戀愛結婚的先決條件。
2018年,男女問答類相親節目已經顯現出疲軟之態,節目紛紛停播或者轉型。
「帶著爸媽去相親」「閨蜜考察式相親」甚至是「幫前任找對象」
等形式開始佔據熒屏,還衍生出明星相親和主打黃昏戀的「老年相親」。
節目組也不再將相親的場景預設在攝影棚內,而是在生活化的場景中,讓單身男女進行接觸,任憑兩人自由發展。
於是,相親從戀愛雙方的事,變成了全家人都踴躍參與的事,甚至牽涉到了閨蜜、前任。
相親節目也從一開始的婚戀交友,一舉通過「沉浸式相親」的形式轉型成為帶有社會觀察性質的節目。
著名演員伊恩·麥克萊恩在上海人民公園「掛牌」相親。/ 相親節目和線下的相親會,無論在形式上還是內核上,都在互相影響。
風口上的相親節目
自從第一代相親節目在中國出現以來,每一次的翻紅都將其帶到輿論的風口浪尖。
上世紀九十年代,初代相親節目出現在中國人眼前時,人們驚異於普通單身男女之間的婚戀竟然被搬到大眾面前,每一個細節都被觀察和討論。
到了第二代相親節目,
速配的節目形式所折射出的速食婚姻觀念和浮躁的價值觀,又一次讓它們受到了無數口誅筆伐。
相親節目是中國式婚戀觀的大雜燴
今年,相親綜藝玩起了「代際相親」「沉浸式相親」乃至「夕陽紅相親」,還學會了用「大數據配對」的方式玩婚戀配對。
與此同時,相親節目上的套路和假戲,也在熱心網友的「扒皮」之下無處遁形。
節目組在真正參選的男女嘉賓中間,安插招募來的「演員」早已屢見不鮮,500元—2000元不等的報酬,讓這份「工作」成為不少容貌姣好的年輕人眼中的香餑餑。
所以,節目中那些語出驚人的「奇葩」不一定是本性如此,更多的是收錢辦事,按著劇本走罷了。
新技術大於節目內容,噱頭重於生活。不僅迎合觀眾的G點,也迎合觀眾的槽點。
始終遊走在風口浪尖上的中國式相親節目,即使從來都洗不脫身上的許多指責,也依然不妨礙它們成為群眾喜聞樂見的文化產品。
《中國式相親》與《新相親時代》讓父母走上相親節目
中國人為什麼愛看相親節目?
婚姻對於中國人的重要程度,幾乎僅次於生死。
「紅娘」文化在中國也由來已久。成了一樁婚,就成了一件大喜事、大善事。至於一樁不合適的婚姻所帶來的齟齬,那就不是「紅娘」們需要關心的了。
而《中國統計年鑒2017》顯示,我國單身人口總數達2.4億。
龐大的單身群體數量,也成為了社會焦慮的有效助推。
在中國社會中,適齡的年輕人還單著,就是一件天理難容的事情。
7號姑娘說非富豪不嫁,15號女士離異無孩,希望找個老實的程序員,3號男嘉賓是為了台上的女神而來的……相親節目中的男女嘉賓,就是小區里那些獨來獨往,等待撮合的年輕人。
相親節目的忠實觀眾們,操心完自家孩子不算,還要走出小區,放眼世界,為電視上的大姑娘小夥子們的婚戀捏上一把汗。
某相親節目上,主持人金星說:「一人脫單,全家光榮。」
另外,
現實中的相親多數是靠社交人脈建立起來的,畫風自然不可能如相親節目一樣奔放。
想問房子車子票子,在媒人、父母都在場的餐桌上,這些問題總要包裹圓滑,拐上幾個彎再問出口。
相親節目則不同。
它把人的慾望都攤開,任觀眾審閱。那些現實中需要包裝才能說出口的價碼,都被赤裸地放到聚光燈下,坦坦蕩蕩地索要、討論。
我們或許並不需要相親節目拍得像紀錄片一樣真實。它們只需要滿足觀眾的想像,安慰觀眾的焦躁。
從這個角度來說,大多數守在電視機前等著看相親節目的觀眾,看的是社會百態、人情世故,看的是最典型、最尖銳、最直接的中國社會現實,以此來收穫內心滿足,排遣平凡生活的乏味。
END
作者:葉丹璇,轉載自公眾號:新周刊(ID:new-weekly),轉載請聯繫原作者。
掃碼購買斑馬新書
推薦閱讀
「屎一樣的男人」如何贏得愛情?
的
被嫌棄的如懿的一生
誰還不被生活扇幾個巴掌,大不了就在巴掌印上補個妝
左右滑動查看更多
左右滑動,送你一枚小確幸
推薦閱讀:
※陳志武:兩次大金融危機留給中國的啟示
※中國古錢幣的歷史演變(網摘)兩宋時期
※物道 | 全中國最懂得生活的男人,非他莫屬
※【2015最全華語佳片盤點】別輕易說中國電影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