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愛與痛的邊緣 | 十部電影,十個破碎之家

《空心人》是T?S?艾略特在1925年創作的作品,被認為是他描寫現代人精神狀態的代表作。然而詩中的種種意象,總是讓我想到某些影片中家人之間的狀態——互相倚靠卻迴避交談,會麻痹也會懷著脆弱之心戰慄,在動作和行動之間、在情感和反應之間、在渴望和痙攣之間、在本質和下降之間遊離……下面十部電影,正如詩中「漲水的河畔」,帶你走向「家」這個「最終的相遇之地」。

1.《八月:奧色治郡》

 

導演:約翰·威爾斯

編劇:崔西·萊茨

主演:

朱莉婭·羅伯茨 / 梅麗爾·斯特里普 / 伊萬·麥克格雷格 / 克里斯·庫珀

 / 阿比蓋爾·布蕾斯琳

上映日期:2013-12-27(美國)

片長:121分鐘

該片改編自同名舞台劇,因此場景變化相當簡單,刺激和反應在有限的空間內愈發有力而精準地迴旋,情緒被無限放大,人物關係張力十足。電影由父親比弗利引用T?S?艾略特詩集中的一句話「人生,如此漫長」開場,既暗藏了他厭世準備自殺的心情,也隱喻了這一家人,上從女主人維奧利特,下到小孫女珍,三代女人面對失控的家庭,背叛的感情,偏離正軌的婚姻與無法溝通的親情,那種除了通過口舌爭端、互戳傷疤來發泄怨氣之外,無力掙脫的宿命感和無從釐清的惶然。

很多電影都偏愛陰鬱慘淡的背景,藉由冷冽營造孤寂、冷僻的氣氛,導演約翰?威爾斯卻選擇將場景拉到炙熱的俄克拉荷馬州,讓故事的主人公們在超過四十度的環境中赤裸相對,逐漸邁向爆發的邊緣,正如片名同名詩中的意象,「陰鬱的梓樹上披掛著凝重的埃塵,夏蟬堅持重複著銳利的噪音,暑氣厚重地沉積……」

2.《只是世界盡頭》

 

導演:澤維爾·多蘭

編劇:澤維爾

·多蘭 / 吉恩-呂克·

拉加爾斯

主演:加斯帕德·尤利爾 / 納塔莉·貝伊 / 蕾雅·賽杜 / 文森特·卡索 / 瑪麗昂·歌迪亞

上映日期:2016-05-19(戛納電影節) / 2016-09-21(法國)

片長:97分鐘

離家十二年的路易,因罹患絕症生命將走到盡頭,他決定回到闊別已久的家,告訴早已疏離的家人這件事情。但當他推開家門,面對的是陌生的妹妹、脾氣暴躁的哥哥、嘮叨遊離的母親以及素未謀面的大嫂。

全片幾乎百分之九十以上皆使用超大的人物特寫鏡頭,再搭配上游移不定的對焦畫面,時而失焦、時而又聚焦,不僅觀影起來視覺壓迫感十足,也使觀眾多少產生些排斥及不適應,但是文本與表演足夠驚艷。電影從頭到尾,充斥著家人之間的吵鬧。男主離開家十幾年,與家人之間的溝通不是靠信件與明信片就可以維持的,他已經喪失了與家人親近、傾訴的能力。對他來說,家庭像一個黑洞,一個泥潭,陷入其中便無法自拔。即使互相愛著對方,也無法阻止突然爆發的爭端,而這些,是他無心和無力面對的一切。對於男主的家人來說,男主所在的地方,不是紐約,不是同性戀社區,而是他們互相都無法抵達的世界盡頭。

影片的最後,一隻誤入房間的小鳥,撞上時鐘,在屋裡頻頻碰壁,最後跌落在房間的門口、路易的腳下,路易低頭看看它,又看看後門外遠處的家人,臉上掛著淡淡的微笑,默默轉身離開。而他,正在經歷著這小鳥的命運,在家庭的壁壘里試圖尋找落腳的地方,卻遍體鱗傷。

3.《我殺了我媽媽》

 

導演:澤維爾·多蘭

編劇:澤維爾·多蘭

主演:澤維爾·多蘭 / 安娜·多爾瓦爾 / 弗朗索瓦·阿諾德 / 蘇珊娜·克萊蒙 / 帕翠西卡·圖拉斯內

上映日期:2009-09-15(加拿大) 

片長:96分鐘

《我殺了我媽媽》之於我猶如一幅鮮艷大膽的畫作,作品透露著直率、坦承,甚至帶點直面戲劇的殘酷氣質,哈維爾·多蘭的生猛,不僅體現在他對鏡頭節奏、構圖畫面的掌控以及高水準的藝術審美上,也發揮在他化身片中主角與母親近乎歇斯底里又萬分真確的對手戲中,那些宛若刀鋒般犀利的對罵字眼,毫無故做母慈子孝的偽善企圖,片中母親在攻防之間還會不時搬出成人的優勢地位加以反制,這也讓各自的無力感顯得更加真切。

當于貝爾被母親送往寄宿學校時,老師送了本書給他,那是繆塞的著作,她說:「讀一下218頁的詩,最後一節。」218頁,最後一節的詩作這麼寫著。「我的母親,我向你坦承虛偽世界的暗礁;撞開我那葉脆弱的扁舟。我願以所有幸福來換取母親的溫柔。」

加拿大導演阿托姆·伊戈揚參加金馬影展時,談及他電影中常見的家庭疏離時說道:「人在大多數時候都有選擇的權利,唯獨『血緣』完全沒有。」正因為這個無法切斷也不容否認的牽連,讓人們難免愛恨交織;甚至很多時候,恨即來自不得不愛。

4.《玻璃城堡》

 

導演:德斯汀·克里頓

編劇:德斯汀·克里頓 / 安德魯·蘭納姆 / 珍妮特·沃爾斯

主演:布麗·拉爾森 / 伍迪·哈里森 / 娜奧米·沃茨 / 艾拉·安德森 / 錢德勒·海德

上映日期:2017-08-11(美國)

片長: 127分鐘

故事開始於主角在紐約街頭與父母的不期而遇。就在父母的邋遢模樣與身著華服的自己形成強烈對比時,尷尬、羞愧、憤怒,是我們能從她表情中讀出的訊息。隨著主角珍妮特的回憶,我們能看到這個家庭曾經的模樣:孩子仰慕著無所不知的父親,支持他所有遙不可及的願望,像小獸一樣全然信任著親獸,靠著彷彿遺傳來的自由眼光認識世界。母親則是始終如一的,像個少女活在自己的浪漫中,遑論「教」,連「養」的功能都難以提供。

當孩子們大到能夠發現「自己照顧自己」並非世界一般運作的方式時,他們也高到足以看得見,曾經被視為無所不能的父親,其實只是個殘破不堪的屋頂,傾斜著勉強立著,隨時都有倒塌的危險。父親無疑是聰明的、曾經充滿光芒的,但這裡是現實,不動手就不會有城堡,更沒有玻璃造的旋轉樓梯。

電影的結尾並沒有刻意的寬恕或奇蹟,就只是理解和接納的氣氛在父女間靜靜流動,而這或許就是父親一生以來所尋求的——拆毀有時,建築有時。

5.《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

 

導演:中島哲也

編劇

:中島哲也 / 山

田宗樹

主演: 中谷美紀 / 瑛太 / 香川照之 / 市川實日子 / 伊勢谷友介

上映日期:2006-05-27(日本)

片長:130分鐘

松子的一生是取悅他人的一生。

從小到大,她生活在體弱多病的妹妹久美的陰影里。松子是孝順的女兒,可是父親總是為了妹妹而憂愁。如何讓父親開懷成了年幼的松子最強烈的渴望。她學了一個總能讓父親歡笑的鬼臉,以便可以時時見到父親的歡顏。甚至遵循了父親的願望,當了一名中學的音樂教師。

在此之前,松子的人生是為了取悅她總在憂愁的父親;而之後,她的人生是為了取悅那些她不顧一切而愛上的男人。

「生而為人,我很抱歉。」晚年的松子近乎絕望地在牆上寫下這幾個字,重現了太宰治筆下葉藏的頹喪與無望。《人間失格》的悲劇描寫,是大庭葉藏不斷懷抱對世人的恐懼,逃避著周遭的事物。但松子則相反,她總是能以「病人似的忍耐,康復者似的自信」一次次試圖挑戰世人。

6.《黑天鵝》

 

導演:達倫·阿倫諾夫斯基

編劇:安德雷斯·海因斯 / 馬克·海曼 / 約翰·J·麥克勞克林

主演:娜塔莉·波特曼 / 米拉·庫尼斯 / 文森特·卡索 / 芭芭拉·赫希 / 薇諾娜·瑞德

上映日期:2010-09-01(威尼斯電影節) / 2010-12-17(美國)

片長:108分鐘 / 103分鐘(威尼斯電影節)

電影講述了芭蕾舞者妮娜如何在與同事莉莉亦敵亦友的競爭中,所呈現的心理轉折變化,以及在母親、舞團總監不同「以愛為名」的長期壓迫下,如何藉由演出黑天鵝這個角色,擺脫了自我從小被塑造的乖巧形象的故事。她在從白天鵝到黑天鵝的角色蛻變過程中,也像鳳凰涅槃般,重生出內在真實的自我,找到了生活另一種可能的處境。

在妮娜的成長過程中,父親是缺席的,儘管她早已過了幼兒期,母親仍時常為她更衣,檢查她的身體,這並不是伊底帕斯情結的復甦,而是滯留。母女關係愛與恨的矛盾情感,變成炎症,反應在妮娜身上愈發嚴重的疹子。導演巧妙地在電影里揉進了人格與精神分析的元素,讓舞者在壓力下身心靈的轉變藉由想像與現實交錯發生,混淆也考驗著觀眾的觀影邏輯與思緒。在兩小時的劇情轉折中,觀眾與角色一同經歷感受著同樣的失落、緊張、亢奮等刺激,也同樣在虛實撲朔的世界中找尋出口。

7.《一念無明》

 

導演:黃進

編劇:黃進 / 陳楚珩

主演:曾志偉 / 余文樂 / 方皓玟 / 金燕玲 / 陳學文

上映日期:2017-04-07(中國大陸) / 2016-09-08(多倫多電影節) / 2017-03-30(香港)

片長:101分鐘

有關電影的名字《一念無明》,編劇陳楚珩解讀:「一念,指念頭,一念生萬念,說的不只是一個念頭,而是不斷堆疊的思想;無明,就是不明白、不知道、沒有智慧的意思。人不能看清實相,在生命中不斷互相傷害,同時折磨自己,乃是出於自身的無知和執著。」而電影,也正圍繞著這個主題而展開。

電影中沒有一個角色是壞人,他們是夫妻、母子、情侶,生活在同一屋檐下,他們彼此相愛,但不能彼此理解。人與人互相指責,妻子指責丈夫不能頂天立地,丈夫埋怨妻子過度強勢,兒子埋怨母親要求過多,母親埋怨兒子不理解自己的孤獨,男友埋怨女友不理解「孝道」的意義,女友埋怨男友不懂得經營彼此的未來……正是這一個個的「不理解」,編織成了一個瘋狂的世界。

導演黃進與觀眾分享說:「我是你的世界,你也是我的世界,電影裡面有很多關係,父子、情侶、母子也好,我不相信他們不愛對方、不需要對方,但是他們一直在互相傷害,他們看不到真正重要的事情,或者我們愛對方的時候找不到一個適合的方式相處,即是無明。」

8.《東京物語》

 

導演:小津安二郎

編劇:野田高梧 / 小津安二郎

主演:笠智眾 / 原節子 / 杉村春子 / 東山千榮子 / 山村聰

上映日期:1953-11-03(日本)

片長:136分鐘

鏡頭一開始是孤船、急駛的火車、成長中的孩童、喪夫的鄰居,再來才是即將探望在東京生活的孩子們的主角老夫婦。收拾行李中主角的對話,顯現出舊時代性別與家庭關係的互動方式,老奶奶問:「空氣枕頭呢?」老爺爺說:「昨天給妳了。」來回幾次都找不著,最後發現它在健忘的老爺爺的包袱里。鄰居探頭說「真好要去找孩子呢」。短短的幾幕,鋪陳了時間流變、親情與伴侶關係的命題。

接著空間從鄉間挪移到城市,畫面卻看不見過多的繁華,唯一的代表是東京塔,但發展與富裕的象徵在鏡頭遠處,那麼渺小。倒是排放巨大黑煙的煙囪,在夫婦拜訪不同子女時穿插出現,佐以一幀二媳擺放的戰死兒子的照片,歷史和孩子性格的轉變,就極其自然地被串連。小津透過這樣的安排,把人立體化,小奸小惡的緣由,都有了去處。不是鄉愿,而是人情。

夫婦倆因為兒女忙碌疏於招待流落街頭,倆人站在鐵路旁時,老奶奶忽然有感而發說:「東京這麼大,一不小心,就會走散了呢。」這句對白,既是現下的寫照,也是時代的象徵。一開始來到東京,她那麼興高采烈,來了之後,方知道舊的都將被擱置;二媳婦紀子堅持的友善對待,益發讓她愧對起來。人性的拉扯,彰顯無遺。

最後的安排,老奶奶過世。鏡頭重新呈現:奔喪的子女、急駛的火車以及孤船。不同的是,老爺爺贈與紀子亡妻的懷錶。紀子在火車上拿出懷錶,打開,雙手懷握著表於胸前,滴答滴答聲中,畫面置換成孤船。老爺爺獨坐,鄰居出現:「一個人生活真孤單呢。」老爺爺自嘲,笑著說應該對老伴更好的。生離死別,哪一次不是這麼深刻,但總有辦法以彼此都習以為常的話語互相提攜,走回日常。

小津安二郎的鏡頭,總是擺得很低,不卑不亢、不狂不躁,靜靜的、莊嚴的、謙卑的觀照著眾生。

9.《破碎之家》

 

導演:菲力斯·范·古寧根

編劇:菲力斯·范·古寧根 / 卡爾·喬斯

主演:薇兒拉·貝坦絲 / 約翰·海爾登貝格 / 妮爾·凱特萊塞 / 基爾特·范·朗拜博格 / 尼爾·德·卡斯德

上映日期:2012-10-10(比利時)

片長:111分鐘

該片講述了主人公愛麗絲在與迪迪爾一見鍾情後,生下了女兒梅貝爾。不料梅貝爾卻患上不治之症,他們的生活因此而發生翻天覆地變化的故事。這些看似相當公式化的通俗劇劇情,卻因角色的身份設定與導演非線性敘事的交錯剪接,而讓原本已經相當戲劇化的悲喜交織,更多了一層跳脫凡俗格局的悲涼色彩。

全身刺青的愛麗絲,隨著每一段愛情在身上留下印記,又在每一段愛情結束後,不惜忍受著痛楚磨去刺青換上其他圖案,宣示著她在情路上的大起大落與敢愛敢恨,更讓每一段愛情的開始都染上一抹終將預見終點的悲情。

當她和迪迪爾孕育了新的生命,生活徹然翻改,事事為新,愛情的質地一下子堅硬起來。女兒梅貝爾罹癌去世後,兩個人的生活頓時無以為繼,在哀傷與痛苦中飽受著折磨。電影運用不斷跳躍時空的交叉剪接,對照著伊莉絲和迪狄耶熱戀的樣子、育兒的瑣事,還有梅貝爾去世前後每一次的樂團演出,狂喜與狂悲交錯、一首首歌曲不斷地與男女主角的人生互相呼應,既豐沛又絕然。

10.《美國麗人》

 

導演:薩姆·門德斯

編劇:艾倫·鮑爾

主演:凱文·史派西 / 安妮特·貝南 / 索拉·伯奇 / 韋斯·本特利 / 米娜·蘇瓦麗

上映日期:1999-09-08(洛杉磯首映) / 1999-10-01(美國)

片長:122分鐘

表面上看似正常的家庭,實則波濤洶湧,每個人都不堪生活的索然無味,各自揣懷著各異的夢與開始各行其事,只因釋放替一成不變生活找岔子的衝動。這部電影精準捕捉親子間的疏離、夫妻間的隔閡、同儕間不如表面單純的友情、不可告人的秘密、人內心需要溫暖與寄託的本能渴盼。

飄舞著玫瑰花瓣的綺麗幻想,卻被禁錮在名為現實的牢獄之中,於是在自由的召喚之下,成為生活的逃獄者,沒有心力駐足欣賞或回溯一路走來的風景,但卻忽視了心若不自由,哪裡都是牢獄。一句赤裸裸的「我們的婚姻只是幌子,目的是為了表示我們很正常,其實根本就不是」,撕裂所有自認處於「正常」安逸地帶的保護網。而一句女兒珍脫口而出的:「不可能因為你今天心情變糟,我們感情就變好」,也硬生生戳破「家,是避風港」的一廂情願。

或許有一天,我們也會絕望的卡在某個生命的關口,以為山窮水盡。這時候,但願我們能有一刻清明。

圖片?電影截圖


編輯 | Tri

閱讀,讓一切有所不同

歡   迎   關   注

楚塵文化

楚塵讀書君微信號:ccreaders

推薦閱讀:

民族英雄鄭成功(電影·評書)
(1)電影放映市場價格策略運用
歷史由誰來寫——電影《王的盛宴》觀後
推薦十部高分懸疑電影 | 哪部讓你懷疑人生?
電影里的那種樓梯,你家裡會用嗎?

TAG:電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