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人生路為什麼越走越窄?
時間不會等你
每天多一點認識
彭縈 改變自己主創
ZeeTea CEO | 創業者 | 撰稿人 | 性格分析師
聽了太多人說過,「我想要怎麼樣怎麼樣的生活,但是...」
想要過的生活可能有一百種,但是各種阻礙自己去過那樣的生活的理由卻有一千種。
本周末我會講講「我的讀書經驗」,如果你只有一個星期來學?個東西,你怎麼辦?如何實行費曼學習法?我會在語音里具體解釋。
你的人生路為什麼越走越窄?
作者:艾菲
來源:艾菲的理想(ID:xiaoyaolsh)
之前看過一篇文章,頗為有趣。文章說現在中國成年人的生活都是填空題,互相打招呼也是填空題。
我,今年____歲,在____上班,任____職位,有____套房子,有____部車子,有____個孩子。
只要其中任何一個數字填不出,或者數字難看,都可能會被其他人當作「Loser」。相反,如果這幾個數字填的漂亮,那麼不論這個人本身過得幸福或毫無幸福可言,他都會被眾人當作是人生贏家。
這讓我想起傅真在《最好金龜換酒》這本書里寫過的一段親身經歷。那時,她在印度旅行,住在一位印度叔叔家裡。當那位印度叔叔的小女兒走進房間的時候,他的太太指著她說:「這是我們的小女兒Jasmine,她是碩士,她在Fedex工作。」
傅真寫到:「真的毫不誇張,就在那一刻,我的汗毛一根根豎了起來。當一個活生生的人只能被簡化為學歷和工作,我是發自內心覺得可怕。」
一個人的工作和學歷其實只是一個人的一部分,即心理學中所說的「社會自我」。而在文章開頭的填空題中,一個人擁有的房子、車子和孩子都屬於「物質自我」。通過「社會自我」和「物質自我」,我們只能看到一個人對外界所展現的一切,但卻無法看到他細膩生動的內心世界與精神訴求。
而這,就是「精神自我」。如果說「社會自我」與「物質自我」是我們的外部自我,那精神自我就是我們的內部自我,它代表了我們對於自己的感受,代表了我們活生生的靈魂、豐富的精神與生動的心靈。
在將「自我」直接等同於「社會自我」與「物質自我」的時候,我們就等於選擇了「填空題」的視角來看待我們的人生並衡量我們的成就,
從而忽視了「精神自我」,而這種忽視一定會在未來某一時刻導致嚴重的問題與困境。
可是,如果不選擇與大多數人一樣的「填空題」式的人生,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這個問題在我心中已是縈繞許久,這也是我持之以恆進行向內及向外探索的原因與動力之一。
我們所在的社會告訴我們必須要取得成就、獲得成功;馬丁塞利格曼(積極心理學之父)在跟我們說應該要追求人生的幸福;弗蘭克爾(「意義療法」創始人)在跟我們說要去追求人生的意義;佛陀在跟我們說「緣起性空」、「一切皆為夢幻泡影」,羅傑斯和馬斯洛(人本主義心理學家)在跟我們說「活出你自己」、「自我實現」。在這麼多不同的教誨之下,我們究竟該聽誰的,我們又應該何去何從?
這個問題真的讓我思考了很久,而思考的時間不是以天來計算的,而是以年計。直到今天,我想我終於能夠給出一個方向了,那就是:人生向我們提出了問題,而我們需要用我們的一生去給予回答。
回答什麼呢?我們需要回答的是以下三道問答題。
- 01 -
「我是誰?」
1974年初,喬布斯決定去印度進行一次精神之旅。他說:
「我迷上了自我啟蒙的想法,想要弄清楚我到底是什麼樣的人,我該怎樣融入這個世界。」
對喬布斯而言,因為不知道自己想做什麼,沒搞清楚自己是什麼樣的人,因此從大學退學,後來前往印度,他一直都在追尋,他所追尋的正是關於「我是誰」這道問答題的答案。
追尋的過程是如此艱辛漫長,而我們也不是都想成為喬布斯的,那是不是可以不去思考與追尋,就這樣簡簡單單的過一生呢?答案當然是否定的。因為,如果你不夠了解自己,你會知道自己應該選擇怎樣的人相伴一生嗎?如果你不了解自己,你會知道什麼樣的職業才是最適合自己的嗎?
在缺乏對自我了解與認知的時候,我們是沒有辦法做出這些重大選擇的,或者說,即使我們當時做出了,在未來有一天當我們逐步了解自己的時候,也一定會感到深深的後悔與遺憾。
而對自我的覺知與了解,正是在幫助我們在面臨每一次抉擇的時候,做出更加適合自己的選擇。
同時,如果缺乏了對真實自我的了解與認知,也可能會導致「偽自我」的產生。「偽自我」這個概念是由著名心理學家與社會學家弗洛姆提出的,它的意思是:其實我們的很多決定都不是來自於我們自己,而是外部的建議或者環境的影響。而我們卻將這樣的決定都當做是自己的決定了。於是慢慢的,就形成了一個「偽自我」,將「真實的自我」取而代之。
既然認識真實自我如此重要,我們又該去如何認識她/他呢?具體的方法是:
通過一件件真實經歷的事、一次次的情緒反應,從不同的維度去進行自我覺知,逐步畫出「我」的模樣,了解到真實且多面的自己。
比如:依據「我」對問題的解釋風格可以了解到我到底是「悲觀」還是樂觀」;依據「心智」的變化方式,可以覺知到我究竟是屬於「成長型心智」還是「僵化型心智」;依據武志紅對「自我」五個維度的理論,我們可以從「自我穩定性」、「自我靈活度」、「自我的疆界」、「自我的力量」以及「自我組織力」去深入了解自己。
此外,我們還可以從天賦才幹的角度去了解自己,比如我的五大天賦才幹是理念、思維、學習、完美和交往,這些天賦才幹也在一定程度上勾勒出了我在一個維度的側影。
- 02 -
「可能的自我是怎麼樣的?」
今天,我想在這裡說的「可能的自我」來自於馬斯洛的自我實現理論,是對「自我」可能性的沒有限制的想像與追尋、思考與努力。當馬斯洛在講「自我實現理論」的時候,他說到:談論自我實現的意思是設想有一個自我要被實現出來。
這句話聽起來非常費解,那我們到底該如何理解呢?
我想也許可以用著名藝術家米開朗基羅的一段話來進行解釋。他曾在雕刻了著名的大衛雕像後說:「我沒有雕刻大衛,我不過是把大衛從白石中解放了出來,我去除掉了那些多餘的白石,於是大衛就出來了。」
現在,也許我們可以試著將「白石」(即大理石)理解為「當下的我們」,將英俊有力的「大衛」理解為「可能的自我」。因此,可以看到,「大衛」本就存在於「白石」之中,就像「可能的自我」本就存在於「當下的我們」之中,只是有的人能將「大衛」實現出來,解放出來,而有的人終其一生都只是在雕著一塊「白石」,除了白石的形狀稍微有點變化,其他都無變化。自然也就沒有機會看到「白石」里究竟藏著的是「大衛」,「維納斯」,還是「勝利女神了
」
。
馬斯洛說:「自我實現是一個人能夠成為什麼就必須成為什麼」。什麼意思呢?
就像白石里的是「大衛」就是大衛,是維納斯就是維納斯,是勝利女神就是勝利女神。這個自我本就是存在的,只是如果我們沒有去探索、去發現、去創造,它就不會讓我們看到。無論如何,我們都需要去一刀刀的雕刻,將本就存於其中的他們解放出來,而他們就是我所說的「可能的自我」。
因此,「找到可能的自我」不是一個結果,而是一個需要用一生去做的事情,是一個過程。
具體方法是:
對自己的感受與想法非常誠實,專註的傾聽自己內在的聲音,在諸多經歷過後發現自己的使命與召喚,不給自己設定限制,不能缺乏勇氣,也必須在認清之後做到堅韌不拔。
這也是我一直在做的事情:傾聽來自真實自我的聲音,不斷向內及向外探索,直到幾個月前,那種使命與召喚才開始漸漸清晰,它讓我意識到,是時候辭去工作追隨內心召喚,走上自我實現的道路了。於是,我辭職了。很多人問我辭職的原因,我說:「在現在的工作中,我已找不到任何的驅動力;同時,屬於我的使命與召喚卻變得越來越清晰,所以我知道是時候了。」
- 03 -
「我想過怎樣的人生?」
《你該如何衡量你的一生?》的作者曾在職業發展上遇到過諸多不順,最後終於找到了自己的天賦與熱情所在而有所成就。
他在這本書中寫道:「你應該找到自己的人生目的,你做的一切 – 包括你的職業生涯、你的人生生活或是你在何處擔任義工等,都與這個答案息息相關。也可以說,這是我一生學到的最有用的課。我向我的學生們保證,如果他們願意花時間好好思索人生目的,就會知道人生最重要的事是什麼。相反的,如果不想辦法釐清,他們就像坐上了一艘沒有槳的船,只能隨波逐流,在人生的驚濤駭浪中載浮載沉。人生有很多問題複雜又艱難,你必須自己努力去找答案。我花了幾十年時間才徹底了解自己的人生,但這確實是我人生中最值得做的一件事。」
正如作者所言,我們都必須去思考人生的目的,即「我想過怎樣的人生?」我們的人生究竟是該以成功為目標,還是以財富自由為目標;是該以狹義的幸福為目標,還是廣義的幸福為目標;是該以獲得人生的意義為目標;還是以不斷的「自我實現」為目標;是該全部圍繞自己,還是該心懷天下。這肯定是一個需要不斷去思索與實踐的問題。
同樣,在給來訪者做教練輔導的時候,我最常向他們提出的一個問題就是:
「請你自由想像一下,你所期望的5年或10年後的生活是什麼樣的?你希望那時自己的狀態是什麼樣的?」
這個問題提出的目的正與第三個問題一樣,我希望它能喚起每一位諮詢者的深入思考,而這個問題的答案將直接指向他們當下選擇的方向。事實上,選擇之所以令我們無比糾結,排除情緒與感性的干擾之外,無非就是如下兩個原因:第一,我們不了解真實的自我,第二,我們不知道自己究竟想過怎樣的人生
前者會導致我們做出與真實自我相悖的選擇,從而導致天賦才幹無法發揮、個性被嚴重壓抑、一次次的自我懷疑,甚至抑鬱等。而後者則會將我們引導至自己並不喜歡,也無法獲得真切滿足,或者是短時間滿足而長時間痛苦的人生境遇里。
- 04 -
總結
相信看到這裡,你一定會發現存在於這三個問答題之間的連續性。
首先,需要認識「真實的自我」,進行自我覺知,逐步了解自己。
其次,需要去傾聽自己內在的聲音與召喚,將「可能的自我」從自己的身體里解放出來、實現出來,不斷進行「自我實現」。
最後,需要對整個人生做一個全盤思考,那就是「我想過怎樣的人生?」、「我想賦予我的人生何種意義?」,「我的人生目標是什麼?」這裡不僅涉及到我們自己,還將我們的親密關係、我們與他人的關係、我們與社會的關係等其他部分的思考全都包含了進來。其中,第二個問題與第三個問題具有很大關聯性,它們是糾纏在一起的,甚至在最終會達到一致。但一般而言,第三個問題的範疇要比第二個問題更大。
對這樣三個問答題的思考與回答當然不是「一蹴而就」的,相反,它一定是持續的,艱難的,波折的;這個過程本身就是一個持續的自我追問與思考,不斷經歷與體會的過程,雖然艱難波折,但也豐富有趣。
當這些問題的答案逐步清晰的時候,我們就會在忽然間發現,人生是如此的美妙,我們竟然可以做到以前從來都不敢想像的「閃閃發光」的樣子。
很多人的人生路是越走越窄的,因為他們將自己限制在了「填空題」式的人生格局中;而有些人的人生路卻能越走越寬闊,因為他們選擇了格局更開放的「問答題」式人生。
何去何從,就看你的選擇了。
本文授權轉載自微信公眾號艾菲的理想(ID:xiaoyaolsh)
作者:艾菲,深度思考者,Gallup全球認證優勢教練,前500強外企大中華區市場部負責人,在自我覺知、自我成長與自我實現的路上已經堅定且投入的走了多年。微信公眾號:艾菲的理想(ID:xiaoyaolsh),與你一起探索蓬勃豐盈的人生,成為真實且閃閃發光的自己。
封面圖 by Mirko Ilic Corp.
本周末的會員語音
本周末我們來談談「讀書」,想要做一個終身學習者,閱讀是最低成本但是最高效的學習方式,我曾在三天之內寫完一個 PPT 並拿下了北京最好的商圈最好的一個位置,我在快速入門一些其它領域例如品牌、PR、管理的時候也是依靠讀書。我是如何建立閱讀習慣的,如何提高閱讀效率並有效輸出的?我會在本周末的語音「我的讀書經驗」里詳細分享。
今天你做了什麼改變
如果你準備在一堆人中挑出一個人來做某份工作,那就挑最會講故事的那個。至於他有沒有做過市場、銷售、設計、編程或其他什麼,倒並不那麼重要。可能有人不能理解邏輯,但能很好的理解故事。找投資人融資需要講公司的故事,做品牌需要寫文案,面試需要介紹自己,甚至和會講故事的人談戀愛都不會無聊。會講故事意味著思路明晰,懂得溝通,善於思考,講故事是每個人都可以學會的技能,彭縈會在上周末分享了語音「如何寫出一個好故事」。下面是語音反饋:
@會員 林琳
一個我很喜歡的寫作環境是在飛機上,很適合用來獨自思考,與自己對話,把思維從日常生活中脫離開。堅持寫作到現在,我自己感受到的好處還是挺多的,首先是能幫助自己理清思路,在講故事的時候會迫使你去把一些似是而非的問題思考清楚,轉換成條理清晰的要點;其次寫作能幫助自己察覺內心,這是一個與自己對話的途徑,尤其是在心情沮喪,遇到挫折和壓力的時候,寫作能夠發泄,同時會輔助我找到沮喪的原因,最後是對自己的認知升級有很大幫助,我的工作專業性比較強,正處於需要大量學習積累的階段,每天面對工作上很多需要思考解決的問題,一些行業大牛的發言和作品也需要時間去消化;很多即時的思考如果沒有系統的梳理和總結,就很容易在快節奏的生活中被遺忘了,集中時間針對一個話題進行寫作,是表達也是內化,可以讓自己在已知的基礎上再走一步。而在這一年多堅持記手賬的過程中,我曾經構思的想法也以片段的形式寫出來了一部分,這個習慣給我帶來的收益確實是超出了預期。
@會員 小慕
我很少看故事,唯一喜歡的故事是童話《猜猜我有多愛你》,一個沒有什麼衝突、簡簡單單的故事。這故事吸引我的地方在於愛這個人類永恆追求的主題,愛是本能,如何去好好愛,如何勇敢表達愛,是一種能力。
我很少講故事,講故事的能力也欠缺。描述一件事情的時候總是講得零零碎碎,沒有主線,更沒有吸引人的地方。
今後發朋友圈和日常講故事時,要注意三要素的邏輯性,以及語言的口語化與精簡,在重要內容處可以適當生動。
講故事時不要抱著「自言自語、說完了事」的心態,要知道聽的人的渴望或困難,吸引他們的注意,提供解決方法等他們感興趣的內容,或引起他們也想分享故事的慾望。
現在就加入會員
點擊「閱讀原文」加入改變自己會員,就可以在本周日聽到上期語音「如何寫出一個好故事」作為額外福利。
想知道
會員
能得到什麼?↓↓↓點擊閱讀原文,10 秒鐘加入我們。推薦閱讀:
※究竟什麼是女孩們最好的朋友?瑪麗蓮·夢露這樣說……
※「她有什麼罪過?她唯一的罪過就是太美麗。」
※滴滴整改後,又有女孩慘遭姦殺:網約車時代,拿什麼保護你我的女孩?
※冷丫專欄:什麼妖法?天花板都扭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