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養在生活的細節里,將「生存式教育」轉為「發展式教育」
來自專欄同一心理2 人贊了文章
昨日,在肯德基,一個大概三四歲的小男孩因為沒有告訴母親就頭跑到了肯德基外面,男孩母親在肯德基裡面焦急地大聲喊小孩的名字。經由一個認識的人提醒發現孩子在外面商場的門口處,立馬衝出門,一手抓住孩子,一手打孩子的屁股,猛一用力或者孩子沒有站穩,一下子跪在了地上,又一把將孩子拉起,向肯德基里走進來。母親一邊打孩子,一邊罵孩子。整個過程中,孩子都沒有出聲,只是很茫然地看著憤怒的母親。
當孩子走掉了的時候,母親是很慌張、害怕的,當看到孩子的時候,懸著的心放了下來,可是想著孩子不懂事,可能因此遇到的問題,既感到擔心又很生氣。所以,看見孩子的時候,又是打又是罵,希望孩子能夠長教訓,也能將自己的情緒發泄一下。不知道茫然的孩子是否能夠理解到母親的那份擔心,學會體諒母親,增長教訓。
那一刻的母親,被情緒淹沒了,來不及去考慮孩子的感受,她只希望孩子能夠平安,能夠「生存」就行。
養育孩子是一個既幸福又辛苦的過程。有時感覺陷入了幸福的蜜糖中,有時感覺身心俱疲,心如死灰。
很多的母親談到孩子時,幸福之餘也不免有些許憂心,特別是在這個充滿了焦慮的時代中,更是如此。他們很容易與別人家的孩子比較,發現孩子吃飯不如別人,孩子的生長發育指標不夠;又或者在很想休息的時候,孩子不停的吵鬧讓自己很煩躁;好不容易收拾整潔的房間,瞬間變得凌亂不堪,還要忍住心中滿腔的怒火;擔心孩子的英語不好,不能跟上這個要求「雙語」的時代……在種種的生活瑣碎中,父母不停的在這些「生存」時刻掙扎。
當問父母希望孩子成長為什麼樣的人的時候?絕大多數的父母都會希望孩子成為一個獨立、快樂、擁有良好的人際關係、過著有意義而充實的生活。
可是問到他們有多少時間有意識的培養孩子的這些品質時,很多人都會說自己會不知道怎麼做?或者說自己會交到學校或培訓機構;或者覺得需要找一個專門的時間來進行。
事實上,生活處處是教育,我們可以在生活的細節中教養孩子,培養孩子的各種能力。那些讓父母痛苦掙扎的「生存」時刻也正是教孩子獲得良好發展能力的好機會。與其避免孩子遭受挫折,不如幫助他們利用這些經驗來更好的認識世界,學會應對挫折。
比如那位在肯德基里因孩子偷跑出去而擔心害怕的母親,除了責打孩子以外,是否可以將這個「生存」時刻變為「發展」教育的契機,教會孩子學會理解他人及自我保護。
比如,在《媽媽是超人3》中,霍思燕害怕嗯哼丟掉,告訴嗯哼自己的擔心,並且在超市中進行模擬練習。
這位母親因孩子的走掉而感到很擔心,她可以將這份擔心與不安告訴孩子,而不是讓它們潛藏在生氣之下,那樣孩子可能就不會感到迷茫,而是能夠理解母親。這時,孩子也可能會說明自己走掉的原因,致使雙方能夠去溝通,並且去協商,達成一些約定。
母親也可以藉此機會教孩子一些自我保護的措施,因為不管將孩子保護得多好,孩子還是可能會有再次走失的危險。因此母親可以教孩子認識商場的各種標識,告訴孩子遇到問題向誰求助等。
在這個案例中,孩子不能完全理解母親的行為,所以感到很茫然。他沒有哭,也沒有表達任何的東西,而是將這些情緒壓抑了,對於這麼小的孩子很難自己去消化這些情緒,沒有家長的幫助也很難去理解和表達那些內容,這些未曾處理的情緒很可能就會潛藏在孩子的無意識當中,阻礙孩子的發展。
在生活細節中教養孩子,你不需要專門花時間來幫助孩子成長,你可以利用一切親子共享時刻,讓孩子變得有責任感,懂得關心他人,學會保護自己。
當你和孩子去商場或者散步的時候,你可以教孩子認識安全標識,告訴孩子遇到問題該怎麼辦?
當孩子與小朋友發生爭執的時候,除了拉開他們,你還可以去傾聽,教他們處理衝突方法;
當孩子不禮貌的時候,你告訴他那樣讓你覺得不高興,說出你的希望,並且進行示範;
……
同時,孩子也是父母的鏡子。當父母處於成長與發展當中,情緒平和穩定的時候,孩子也會從中受益,變得越來越健康。
曾經一位老師分享她的學習經歷時,她說:我現在努力學習英語、學習寫作是因為我想成為孩子榜樣,讓她因有我這樣的媽媽而感到驕傲。
最後,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榜樣,當你希望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請你就成為什麼樣的人。
圖片來源網路
推薦閱讀:
※道教養生學的形成與發展簡述
※窮養、富養,都不如這5條教養
※教養比文憑更重要
※大馬高官發表辱華言論 前馬華總會長:沒教養|馬來西亞|辱華
※32條教養禮儀,教育「熊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