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古寫今——搶人大戰之秦與六國
來自專欄以古寫今
導讀:最近各個省市都出台了優厚的人才引入政策,被稱為「搶人大戰」,動輒便是幾十萬的額外收入。當今國與國之間,也在互相引入他國的人才,產生了激烈的競爭。在中國這片土地上,兩千餘年前也發生了一場搶人大戰。最終秦國得到了六國的人才,從而統一中華。那麼為何秦在這場人才大戰中勝出,六國為何沒能保住自己的人才而為秦所滅?秦到底從六國得到了哪些重要人才,直接影響了歷史的進程?這些情況和現代是否很相似呢?這便是這篇散文的內容。
前面是文言版,更有感覺。後面是白話版,更加易讀。
選讀:有翼者,必思飛;有鰭者,必思游;有才志者,必欲奮其智勇以取功名。一旦不得其所適,必決然遠舉,雖投身絕域,寄命異國,冀一用而不顧,所謂北走胡而南走越者。
六國論(文言版,後附白話版可讀)
秦用六國人,於是滅六國。六國不能自用其人,故滅於秦。
吳起明於戰守,好謀而有斷,每畫計,雖智者不測其所出;善撫士卒,食不取厚味,行不倚良馬,必與士卒同,共其勞苦,故能得死力,然後行軍用戰,威加於天下。諸侯之所畏憚,時人之所推服。至於問民之不足,以因俗變政,而使國殷盛,一時亦無過之者。然起仕魯則疑於魯,仕魏則疑於魏,轉而之楚,期年而楚富強,及悼王死而起隨之,一世未盡其才用,此正豪傑之士所以深惜而恨之者。方起在魯、魏,擊齊軍,保據魯境;抑強秦,據有西河之地。功非不高,名非不著,才能非人所不知,猶轉於三國而不能自存,況於功小名微而才未顯者,必不能得用於諸侯。
有翼者,必思飛;有鰭者,必思游;有才志者,必欲奮其智勇以取功名。一旦不得其所適,必決然遠舉,雖投身絕域,寄命異國,冀一用而不顧,所謂北走胡而南走越者。昔者公叔痤將死,舉商鞅於魏惠王,惠王不信,於是鞅輔孝公,而秦始富強;范雎折脅斷齒,呻於魏廁,倉皇而西入秦,教以交遠人、伐近國,秦始蠶食諸侯;蔡澤見逐於趙,後輔秦昭王、孝文王、庄襄王、始皇帝,歷事四君,多決秦之重事;蒙驁遍試於諸侯而未為用,及入秦,下諸侯之城數十餘以為秦之郡縣,又至武、恬,三世事秦,六國破滅,武、恬之力多;至於始皇,用李斯之言而未逐之客,亦不知其數。
鞅、雎、澤、驁,皆秦任事之臣,拔城之將,昔負佐世之才,懷悃悃之誠,曳裾彈劍,希明主之一顧,六國君相,相笑而逐之,於是失歡於舊主,不得已而之秦。秦與其人素無故分,何一旦而盡其才用?樂毅曰「賢聖之君,不以祿私其親,功多者授之;不以官隨其愛,能當者處之」。秦每決事,必問其賢能之人;將授官,則委有功者,雖親與近,不預其政。故可以拔有能者於稠人之中,又樂用客而不疑其為人,此秦所以待六國之人,而六國之人所以爭入秦者。
治一郡縣者,必用一郡縣之賢才;治一國者,必用一國之賢才;欲以區區之地而謀天下者,必先致天下之賢才。六國之君競驅其士入於秦,秦人得之,以之得天下。故曰:秦用六國人,於是滅六國;六國不能自用其人,而滅於秦。
六國論(白話版)
秦啟用六國之人,從而覆滅六國。六國不能善用自己的人才,而被秦所滅。
吳起是懂得攻戰與守備的良將,喜好謀略,且能決斷,每籌劃計策,即使是智者也難以揣測。同時吳起還善於撫恤士卒,飲食不用厚味,行路不用良馬,必與士卒同甘共苦,人人都願意為吳起拚死。於是吳起每戰必勝,使天下畏服。在政治領域,吳起能夠了解人民所需,根據實際情況改革體制,使國家殷盛,在當時沒有比吳起更好的政治家了。然而吳起在魯任職則被魯國懷疑,在魏任職則被魏國懷疑。吳起轉而去了楚國,楚一年之間在吳起的變法下富強。然而楚悼王一死,吳起就立即被大臣誅殺,終其一世未能盡展他的才能,豪傑之士多為此感到深深的惋惜與遺憾。當吳起在魯國時,抗擊齊軍,保衛魯國邊境;在魏國時,抑制強大的秦國,使魏國佔據西河之地。吳起的功並非不高,名並非不著,才能也並非人所不知,尚且輾轉於魯、魏和楚之間不能自保。何況是那些功勞尚小,名聲尚微,而才能還未顯露的人才,必不能被諸侯所用。
有羽翼的鳥,必定想要飛;有鰭的魚,必定想要游;有才志的人,必定想用智慧勇力建立功業。一旦不能得到施展才能的環境,必決然遠走,只要可以施展才能,即使是去到絕域異國,也不計後果,這就是所謂的「北走胡而南走越」。曾經公叔痤將要病逝,向魏惠王舉薦商鞅,惠王不相信商鞅的才能,於是商鞅輔佐了秦孝公,秦國開始富強;范雎肋骨和牙齒都被魏國的宰相打斷,倉皇而逃到秦國,教秦昭王遠交近攻,秦便開始蠶食諸侯;蔡澤被趙國趕走,後輔佐秦昭王、孝文王、庄襄王、始皇帝四代君主,常常參與決定秦的重要政策;蒙驁投遍了諸侯也沒被任用,等到入了秦國,便攻下諸侯幾十座城池作為秦的郡縣,他的兒子蒙武、孫子蒙恬也成為了秦國的重要將領,祖孫三世在秦為將,六國破滅,蒙武、蒙恬都有大功;到了秦始皇,用李斯的諫言而沒有將六國的人才趕走,說明在當時不知道有多少六國的人被委以重任。
商鞅、范雎、蔡澤、蒙驁,都是秦國擔任大事的能臣,攻城拔寨的良將。昔日負有佐世的才能,懷著悃悃的誠心,投在諸侯的門下,希望能夠得到明主的賞識。然而六國的君王宰相們,嘲笑著把他們趕走了,於是不得已才來到秦國。秦國與這些人素來沒有交情,為何一下子能夠任用他們?樂毅曾說過「明智的君王,不把爵祿授予他們親近的人,而授予功多的人;不任用他所喜愛的人,而任用有能力的人」。秦國每進行決策,必定請教賢能才士;將要授予官職,則給有功的人。即使是親貴,也不能干預政事。所以秦可以在眾人中提拔賢才。秦又樂於用不同國家的人才,並不因為這些人的出身而懷疑他們,這便是秦對待六國人才的政策,也是六國人才爭相入秦的原因。
治理一個郡縣的人,必要用一個郡縣的賢才;治理一個國家的人,必要用一個國的賢才;目光放在天下的人,就要招攬天下的賢才。六國的君王爭著把自己的人才趕到秦國,秦國得到了這些人,又用這些人得到天下。所以說:秦啟用六國之人,從而覆滅六國。六國不能善用自己的人才,而被秦所滅。
喜歡公眾號內容的朋友可以點擊下面二維碼關注公眾號,新的文章會直接推送。也可以幫忙轉載分享。謝謝大家!
微信公眾號請搜索「以古寫今」
原創文章,版權保留,歡迎轉載,轉載請註明出處。
有朋友想發留言可以發到這個知乎專欄或簡書。
https://www.zhihu.com/people/ma-zhi-nan-56/columns
https://www.jianshu.com/u/85fd7aeeee7a
推薦閱讀:
※《青烏經》---秦朝.樗里子.著
※秦朝及秦朝三帝簡述
※中國歷史概述(七)——秦朝
※秦朝歷代皇帝列表(簡介、畫像)
※為什麼秦末的農民會把「大楚興,陳勝王」當成狐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