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人為了保護孩子自尊,卻養出抑鬱症!這個育兒方法你用對了嗎
1 人贊了文章
孩子們愛玩兒,蹦蹦跳跳、你追我趕、撒歡兒瘋起來的那種是最愛。
咱們玩勝的教練們不僅能教授孩子們正確的運動姿勢,還會和他們玩好玩的遊戲。
課堂遊戲有多好玩?好玩到小會員上完課開心到不肯回家,等教練下班才願意離開場館。
可是,為什麼有些孩子,在那麼歡樂的氛圍下,選擇在一旁圍觀或獨自玩耍?
01
孩子怕輸不是慢熱
「我們家孩子比較慢熱,在家特別愛動,在外面會比較謹慎。」
「我家寶寶不是運動能力差,就是有點害羞,他在我們小區比其他孩子跳的都高。」
慢熱也好,害羞也罷,這都是我們對孩子行為的概括。面對喜歡的事情,卻遲遲沒能參與其中,孩子們的內心感受會是怎樣的?
緊張、焦慮、害怕......
「萬一我在遊戲中沒其他人表現得好怎麼辦?」
「萬一我被大鯊魚抓住了怎麼辦?」
他們不想輸。
輸有多可怕?可能意味著心靈世界的坍塌。對部分孩子來說,他們在遊戲中永遠都是勝利的那一方。
他贏了爸媽,爸媽抱起他:「寶寶真厲害。」
他贏了爺爺奶奶,爺爺奶奶豎起大拇指:「孫兒真棒,走,帶你去買糖!」
做長輩的希望孩子看到的世界是積極美好的,想改變「打是親、罵是愛」、「棍棒底下出孝子」的陳規舊式,讓孩子在愛和鼓勵中建立自信心、感受到「我能行」。
這種「象牙塔式」的教育方式和二戰之後美國盛行的「自尊運動」類似。
02
美國自尊運動
二戰之後,大批的美國教師和美國父母開始儘力提升孩子的自尊。
他們不斷地告訴孩子「你很特別」,帶領孩子說「我們為自己喝彩」。
他們廢除競賽、放棄智力測驗、對考試成績進行處理、降低教學目標,以免在這些事情上落後的孩子自尊受損。
「......我們做每一件事情的基礎都是自尊,因此,如果我們從幼兒園起就能夠讓兒童有很強的自尊感,那他們便可更明智地選擇未來。」
現代心理學之父威廉·詹姆士認為:自尊是一種感受狀態,這種好的感受植根於我們與這個世界的成功交流。
「感覺滿意」和「表現滿意」這兩部分的互動為自尊運動提供了理論依據,前者意味著「我認為我能行」,後者意味著「我做到了,我能行」。
在教育者實施過程中,過度重視了「感覺滿意」,而忽略了「表現滿意」的基礎性作用。
不切實際的肯定、讚賞和表揚讓孩子產生「我什麼都不需要做,我就是最棒的」核心觀念,一旦他們在行為上受挫,就不願再做出任何行動了。
因為只要不去做,就不會輸,自己依然是最厲害的那一個。
03
「感覺滿意」導致抑鬱
好的感受不是來源於真實的成功體驗,而是源於毫無依據的誇讚。
這導致美國在「感覺滿意」時代以及自尊運動開始推行之後出生的人,比20世紀三十年代出生的人,患抑鬱症的比例要高出10倍。
在養育著的肯定和誇讚下,孩子感受到自己是世界的中心,能控制身邊的一切。
當他們走出養育者的庇護,走進現實生活時,但凡出現力所不能及的情況,就會感受「失控」帶來的強烈恐懼,受挫之後就容易陷入抑鬱。
我們希望生活單純美好,可生活偏不。
小時候有難解的數學題,長大後有難以應對的人際關係。生活的壓力讓人喘不過氣,還時不時來個晴天霹靂。
好不容易跳出了原來的坑,結果成功落進了另一個坑。這叫人怎麼不沮喪不迷茫?
著名的精神病學教授弗蘭克爾認為,如果生命有意義,那麼遭受苦難也有意義。
在他看來,苦難是生命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人不應該問生命的意義是什麼,而必須承認是生命向我們提出了問題。
Ps
我們希望孩子們自尊、自信。或許,我們不應該問怎樣幫助孩子獲得自尊、自信,而必須承認,是成長向孩子們提出了問題。
那麼,怎樣才能培養孩子的自尊呢?
第一,放手讓他去嘗試;
第二,成功行為要鼓勵;第三,失敗咱們不迴避;第四,在運動中鍛煉自己。
我們之前發表過類似的文章,具體引導方式就不在這裡詳聊了,傳送門:《如何正確提高孩子自信心》
往期內容:
《怎麼樣判斷寶寶成長發育情況?收藏這份科普乾貨》
《驚了!孩子的焦慮,70%以上都是被父母「逼」的》
《孩子自控力太差?從這4種方法入手,提高孩子自控力》
註:本篇文章內容為玩勝體能原創首發,轉載請註明文章出自玩勝體能俱樂部(ID:wantseaclub),謝謝合作。
內容:情商教練 小仙女老師
編輯:小玩子
玩勝少兒體能
100+原創乾貨文章
情商,體能,早教
http://weixin.qq.com/r/okhvd17EUwMsrRoU9x2w (二維碼自動識別)
推薦閱讀:
※6句超傷男性自尊的話
※李小花:越沒本事的人,自尊心越強!(看完深思2分鐘)
※老好人、雙面人、說不出「不」,你也像他們這樣,是低自尊者嗎?
※如何培養孩子健康的自尊?
※培養孩子自尊的十個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