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診「快餐化」,誰來疏導我們的情緒負擔

就診「快餐化」,誰來疏導我們的情緒負擔

1 人贊了文章

相信對於很多人來說,最怕的一件事,就是看病。

且不說挂號排隊多麼繁瑣,單說心理負擔,就可以讓人情緒過載。身體的不適,容易讓人浮想聯翩,加上現在各類絕症不絕於耳,在見到醫生之前,我們容易自己嚇自己;可是見了醫生,三分鐘面診,你還意猶未盡說癥狀時,醫生已經把單子打好了,沒有多少交流以撫慰情緒,沒有多少專業信息以平復心理,草草結束,就如一頓快餐。可留下的,又是你的捕風捉影,幻想幻想幻想,往壞里胡思亂想……尤其對於一些發展方向不明確的疾病,這種心理折磨讓人非常受罪。

其實,中國醫療最大的問題,就是對心理疏導的忽視。我們看到醫院裡來來往往愁苦的人,他們對自身疾病一知半解,對醫生的說法似懂非懂。偶然爆發的醫患衝突,直接指向醫患溝通不暢。

一方面,沒有充分是就診時間保障。在北上廣等大醫院,一個醫生一個早上可以看幾十個病人,三分鐘一人,這種速度無法讓每個看病人好好表達自己,與醫生充分溝通,撫平情緒。常常可見的場面是,病人沒走,另一個病人已經來了,看到一半,又有一些人拿報告問醫生;另一方面,心理疏導沒有得到充分重視。這是根本問題。其實大家都知道,情緒對健康有著很重要的影響。但現代醫療的「快餐化」,多注重身體上的病症,少注重個體情緒因素。同時,對情緒的疏導也缺乏明確要求與考核。久而久之,這個任務就只能交給患者自己了。

可對於非專業出身,如何科學看待疾病,多少人能做到正確認知、自我安撫?有一種極端情況,就是患者因為沒有心理疏導,看完醫生後,情緒負擔加重病情,情況反而更壞了。

在西醫經驗可知的範疇里,仍然有很多突發性疾病,沒有人知道具體誘發的原因。有臨床報告指出,情緒對人的健康有直接影響。所有的委屈、糾結、憤怒 終將化作一場免疫風暴。70% 以上的人會以攻擊自己身體器官的方式來消化自己的情緒,這是導致出現病症的最大原因之一。吃力、緊張多半引發腸胃疾病,常感到不如意、好強的人愛偏頭痛,優柔寡斷、缺乏自信通常是糖尿病人的情緒標籤。

中醫對情緒與身體,也有很多論述。華佗指出「善醫者,必先醫其心,而後醫其身」。好的醫生,先把病人的心理醫好了,再醫治身體。因為心理建設沒做好,就會有各種情緒。不同情緒會攻擊不同的器官,腎主恐懼、肝儲憤怒、肺藏哀傷……七情六慾對身體健康有直接、穩定的影響。在治療上,要認識到身、心、靈是一體,需要一體對待,哪方面欠缺都不行。

現在的醫療,太重視醫療儀器、身體硬體的修復,忽視了情緒的疏導、心理的建設。常常可見醫院各類先進儀器,人被當成物體安插各種機器,唯獨對話、交流、心理建設總是缺席。記得去年瓊瑤有一份給子女的信,說如果她患上絕症,千萬不要把她身上插上各種管子,讓她痛不欲生。她要自然走向死亡。這裡從側面說明了,過分注重器械搶救的醫療手段,逐漸被一些人拋棄。人之為人,不只因為有心跳、脈搏,還因為有思想、情感,需要被理解,被尊重。人之為人,不能只靠冷冰冰的儀器,還要有意志力協助,共同重塑肌體。

這裡舉個不太恰當的例子。美國有個基督教科學會,主張信心療法。基督教科學會(Christian Science Society)的創辦人愛迪夫人(Mary Bake Eddy)被譽為十九世紀美國最傑出的女性之一,她也是個極富傳奇色彩的人物。五十歲前,她百病纏身,婚姻失敗,與家人失和,孤苦無依;當她以八十九歲高 齡病逝時,她已集名譽、財富、權力於一身,成為數以萬計信徒臣服的宗教領袖。她最大的主張,即基督教科學會的理念之一,就是不用藥物的信心治療法(Faith Healing)。從百病纏身到89歲高齡,她也算一大奇蹟。不靠藥物只靠信念,是世界上不少宗教的主張。筆者並不贊同信念療法,但並不否認意志力的作用。意志力在疾病中,需要被激發,才能源源不斷給身體提供正能量。

在目前的醫療環境下,一方面希望合理的診療制度讓醫生髮揮專業作用,給病人更多指導,有時多點聆聽都會有很大作用;另一方面,每個人都應該補上醫療課程,學會通過專業網站獲得專業信息,甄別各類說法,對自己的身體有較好的把握,甚至對醫生開出的診斷意見心裡有譜。

心理建設,我們或許等不來就診模式的大變化,但可以先自救。無論何時,注重傾聽身體的各種情緒反應,尤其對憤怒、失望、傷心等負面情緒要更加警惕,盡量讓自己安然、舒適,這樣才能打下牢固的健康基礎。

健康,比什麼都重要。

推薦閱讀:

夏日無病三分虛,立秋以後如何進補?
女性健康剋星 子宮肌瘤的三大罪魁禍首
雙子座健康秘訣
健康的金鑰匙
【養生健康】初春時節,如何提高免疫力?

TAG:負面情緒 | 就醫 | 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