驚心動魄的特效,這部電影讓全世界都顫抖!

驚心動魄的特效,這部電影讓全世界都顫抖!

來自專欄電影獵手8 人贊了文章

恐懼來源未知,同時也來源於沉浸在已知中醉生夢死。

8月即將落幕,但是很多地區的高溫依然在肆虐。前不久,颱風「溫比亞」又侵襲了壽光,連夜暴雨釀成水災,莊家、房屋、牲畜皆被浸泡在大水中。

壽光縣一片澤海

再向前推,八月初的高溫幾乎遍布整個北半球;日本、韓國以及歐洲等地均出現了前所未有的超高溫記錄。

有很多人在酷暑之下亡命,甚至就連我們平日臆想的冰天雪地的北極,氣溫也飆到了30度以上!

北極融冰之下北極熊母子

知乎、微博和各大頭條都曾一度上熱榜,北極高溫,再過40年北極熊將面臨滅絕。

這並非危言聳聽,而是自然環境日益破壞所必然的結果。

誰曾想過,詭異的極端天氣日益劇增,數億年的二氧化碳沉積在地下被開採,燃燒沖洗釋放到空中。

氟利昂的廉價製冷,破壞著我們頭頂的臭氧;溫室效應如果不加以節制管理,將會成為死循環。

除此外,南極洲著名的拉森冰架大裂縫最近迅速延伸,這將預示著南極冰蓋正走在脫離南極洲大陸的路上。

這讓菌菌想到了一部世界級災難電影《後天》!

《後天》

災難、驚悚、科幻

導演: 羅蘭·艾默里奇

編劇: 羅蘭·艾默里奇 / 傑弗利·納赫馬諾夫

主演: 丹尼斯·奎德 / 傑克·吉倫哈爾 / 埃米·羅森 / 達什·米霍克 / 傑伊·桑德斯

《後天》的導演是羅蘭·艾默里奇,他曾以《諾亞方舟法則》的科幻電影獲得過第24屆柏林國際電影節的最佳提名。不過,結合現實生活,菌菌覺得這部《後天》才是最具有感染力的一部作品。

羅蘭·艾默里奇

2004年這部影片上映的時候,我們或許就被它動感的特效和具有後毀滅性衝擊力的災難畫面所震撼。但在這之餘,想必當年更多的唏噓是這是一部科幻片,導演腦洞很大。

殊不知,影片中的故事正在悄然上演,十幾年後的今天只不過是開始——正想鏡頭拉近回放到《後天》的開篇般。

影片開始的畫面讓人難以忘懷,南極科考隊在厚厚的冰蓋上鑽冰取數據,一個塌陷,整個冰層斷裂處一條深不見底的溝壑。

而現今,在南極洲大陸上空俯瞰,我們看到的彷彿是被無形之力辟出的一條痕迹。松島冰架之上有一條1/4英里長的裂痕,在2015年至2016年的數據統計顯示,曾有一塊225平方英里的冰山從冰架脫離入海。

詹金斯說過「冰川溶化如此之快超出我們想像。」

的確,在過去四年時間中,南極附近的溫度升高近1華氏度;冰川融化的速度提升了4倍甚至更快。

也許我們正無憂無慮地刷著互聯網,觀看著金融區塊鏈的數據;亦或許我們沉浸在城市的喧囂和鄉村的寧靜中。

但是,看似遙遠的未來究竟有多遙遠?

19世紀法國小說家儒勒·凡爾納不久曾創作過一部《海底兩萬里》。在當時他的思想遠遠超越19世紀其他作家,但是在人類真正擁有了「鸚鵡螺號」類型的潛艇時,我們似乎又遺忘他「近似未來」的警示。

科技飛奔的同時,一個個冒著黑煙的煙囪似乎在勾了一副令人恐懼的畫作。未來距離我們並不想想像中那樣遙遠,幾十年,幾百年只不過是司馬遷筆下簡單的幾頁文字。

《後天》的片頭,是一場警醒式的隱語。而這場發生在電影中的「溫室效應」卻活生生讓我們體驗到了。

8月4日,美國亥俄州氣溫達到了43攝氏度,葡萄牙最高氣溫達到了史上最高的47度,堪比夏日的撒哈拉沙漠。

在德國,易北河已經乾涸,隨著水位降低,河底驚現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手榴彈、彈藥。

氣候專家認為,極端高溫天氣凸顯了氣候變化的影響正在擴大。

在影片故事中的氣候學家傑克,也曾提出過相同的問題。「溫室效應正在引發地球的大災難,北極冰川的融化,會讓地球回到冰河世紀那樣的劫難。」

只不過,這樣的提醒大多都會被認為瘋子或一副神的姿態搔首弄姿罷了。但是,當大自然施以回饋時,一切都晚了。

斗大的冰雹雜亂了東京喧囂的街頭,妖魔般的颶風撕裂了曼哈頓的大樓,更有拔地而起的海嘯灌進了洛杉磯自由女神像的領口。

這是《後天》中最驚險刺激的幾處鏡頭,無一不再告誡我們自然之力不可抗拒。

但是,這部電影在十四年後的今天。在網路化普遍全球之下,還能有多少人會重新審視這樣的現實生活?

即便我們用螞蟻森林在阿拉善、鄂爾多斯種上了無數植被;也遠不足以抵消現有的溫室加劇。

地球上的資源被人類貪婪無節制的使用著,即使歐洲聯合公布了《巴黎協定》,但是全球60+億人口,又能有多少人完全按照協定來維護環境呢?就連特朗普上任後,都立即退出了《巴黎協定》的公約呢。

雨果大師曾經說過「大自然是善良的慈母,同時也是冷酷的屠夫。」

影片的最後,地球的北半球又回到了冰河世紀中。在幾個特大號的風暴氣旋之下,武裝直升機都瞬間被冷凝,街道、陸地、植物動物在零下一百多度的極度嚴寒中融進了一片皚皚冰雪中。

影片中對溫室效應的擔心並不是誇張,而溫室效應之後也存在全球變冷的可能。影片中的冰雪世界就是形成在溫室效應的基礎上,雖然只是短暫的數十天,就讓北美等地人不得不逃到墨西哥。

歷史往往是起伏不定的,地球的歷史何況不是呢?

推演至寒武紀晚期和石炭紀至二疊紀等都是很長時代的寒冰時代,這一長時期被稱為大冰期。

與地球近四十億年的時間相比有些短暫,但是對於我們來說卻是數百萬年之久。

但是根據研究發現,我們現在生活的地球是處在一個小冰期的末端,所以這並不是地球最溫暖的時候。

《後天》這部電影雖然用感情線穿起了一部災難式歷險,但是也在告誡我們,冰川時期可能就會發生在未來不久的某一天。

如果《巴黎協約》沒有讓我們警醒,如果一個接一個的極端天氣沒有讓我們重視,那麼我們人類只能是在巨幅前進的工業革命之下,回歸到儒勒·凡爾納科幻之下和現實所呈現出來的必然與黑化。

《後天》榮獲了第五十八屆英國電影學院最佳特殊視覺效果獎,第14屆MTV電影獎 MTV電影獎最佳動作場面獎。

拋開這部電影所獲得的獎項不說,單單就主題上和切合現實的科幻就值得我們深思。

如果我們但年僅僅是將這部電影看成一部巨制的災難片,但是今天我們重新審視,卻不能不將現實環境問題和人類的生存發展作為一個必須重視的目的看待。

黃石公園火山的裂口需要縫補,頻頻抖動的大地需要安撫,看雲捲雲舒的愜意不能成為臆想,也希望《後天》永遠在未來的後天,而不是成為「今天」!

推薦閱讀:

伊隆·馬斯克反對人工智慧的真正原因——人類滅絕
熱點事件念念碎:ETO所映射的現實意義
美軍科幻戰艦再次出海
科幻世界的虛與實
【世界史】巨人的生理

TAG:科幻 | 災難 | 影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