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事件:如何應對潛伏在你身邊的「危險人格」患者

滴滴事件:如何應對潛伏在你身邊的「危險人格」患者

來自專欄心理壹點靈5 人贊了文章

無論滴滴是否永久關閉順風車業務,那些有害人傾向的小部分順風車司機都不會消失。

這些「潛在傷害者」無非是換了個身份,繼續隱藏在人群中。

也許概率只有千萬分之一,但是,如果你真的在未來某一時刻遇見這些「潛在傷害者」,希望這篇文章能夠幫助你在第一時間察覺到對方的危險人格。

1

豆瓣上有部評分9.0的影片——《去他媽的世界》——講述的是關於一個「精神變態」的故事。

男主James,從小就是個精神變態。

八歲的時候就意識到自己沒有幽默感,聽著自己老爸講冷笑話只想一拳打死他。

九歲的時候,為了能讓自己感覺到些什麼,將左手放進老爸新買的油鍋里炸了一回,除了疼內心仍然沒有任何波動。

十五歲開始殺貓、殺狗、殺一切可愛的小動物。

上學對他來說太低級,唯一的好處是可以再學校殺一個「大一點的東西」。

於是,他挑中了女主Alyssa,一個滿嘴髒話、同樣憎恨世界的叛逆女孩。

看到這裡想必你已經猜到了。是的,後來James當然沒有殺掉Alyssa,兩個心中都充滿無限憤怒的小青年相處過後,發現彼此竟然會如此和諧。於是離家出走、釋放荷爾蒙......

先別急著腦補影片的後續。這一次,我們沒有要渲染兩個憤怒青年的愛情故事,而是:一個熱衷殺戮的「精神變態」有那麼容易被愛拯救嗎?

2

現實生活中的「精神變態」可沒有你想像中的那麼酷。上周看了一本書,叫《The Sociopath Next Door》,作者是哈佛大學醫學院臨床精神病學專家,Martha Stout。

中文名《當良知沉睡》,轉發此文至朋友圈,把截圖發送至公眾號後台,即可免費領取此書(福利截止至18/9/1)

首先讓人瞠目結舌的是作者給的一個數字——在美國,反社會人格比例是4%(東亞,包括中國的數字,低於這個)。

說到反社會人格,通常第一反應是連環殺手。如果這樣聯想到4%的比例,簡直讓人不寒而慄。

還好,作者說,並不是所有反社會人格患者都有「嗜血」這種愛好,同時也不是所有反社會人格患者都有當變態殺手的智商。

那麼,反社會人格到底是什麼呢?

他們有一個共性——沒有愧疚和後悔的情感,換言之,就是沒有「良知」。

舉個例子,殺人犯有很多種。很多案犯殺人,之後會後悔、會自首,哪怕逃脫在外,也會感到害怕恐懼,看到受害者的孩子遺孀會有內疚。但反社會人格者就不會。

為什麼反社會人格的人,體會不到高級的情感?

書中用了一個實驗,對實驗對象腦部掃描:

普通人在聽到「愛」「責任」這類詞的時候,大腦中亮的區域和聽到「鉛筆」「橡皮」時是不同的;

但對反社會人格,大腦中處理「愛」的區域,和處理「數學方程」的區域是一樣的。

這就說明:他們根本沒有「愛」「共情」「道德」「良心發現」這些功能。

對反社會人格患者,他們唯一能體會到的,是因為即刻的生理痛苦和歡愉而產生的「原始腦」情感。並且,他們能體會到的挫敗和成功都是暫時的,不能持續的。

3

「他遇到我之後笑嘻嘻地跟我打招呼,跟我說話。我問他為什麼那麼晚還在外面、我妹妹在哪裡,他說我現在準備回去了,剛下班。他笑嘻嘻的,很鎮定,還跟我說再見。」

這句話是上海「冰櫃藏妻」案中,女方表姐在案發現場附近碰到兇手時候的感受。

上海「冰櫃藏妻」案,兇手朱東因為瑣事殺害了自己的新婚妻子,將她的屍體藏在家中的冰櫃中長達三個月之久。

在事件發生後,朱東照常生活玩樂,時常出去旅遊,在家的時候就去樓下遛狗,鄰居都表示他看上去沒有什麼不正常,神情自若,還和別人有說有笑。

這就是反社會人格障礙的人另外一個顯著的特徵——毫無罪惡感和悔恨之心。

反社會人格障礙者在大多數情況下是不容易被旁人發現的,並不是因為他們因為道德壓力而守規矩,而是害怕違法付出的代價可能會很高。

但要是一旦有犯罪機會,並且他能逃脫法律制裁,更加有利可圖,反社會人格障礙者則會毫不顧忌的實施犯罪,不會有絲毫猶豫。

杭州保姆案,一把火,將一個原本幸福美好的家庭燒的支離破碎!

「我的女兒很漂亮吧?」「可是她沒了……她沒了啊!」這是男主人林爸爸說的話。

再看看兇手那冷漠的眼神:

留美學者章瑩穎綁架案,嫌犯殺人之後,還大搖大擺地參加死者追悼會,並跟女友炫耀殺人經過......這種變態心理真是令人震驚!!

這些案件令人震驚之餘又惶惶不安。

誰也不知道,身邊是否就潛伏著一個這樣可以瞬間翻臉絕情的熟人!

他們十分善於偽裝,可以不動聲色的將你的人生摧毀。

4

而那些反社會人格者,天生就沒有任何良知的感覺。

他們體會不到「愛」和其它深層情感,他們像學電腦編程一樣學會怎麼和人建立表面連接。這也是為什麼,許多連環殺手在法庭上常常具有迷惑力,看上去溫柔體貼、敏感內向以及有幽默感。

那麼,反社會人格是如何形成的呢?

(1)基因

反社會人格特徵最多可能有50%的影響來自先天。

(2)早期情感依附障礙

嬰兒期時,總是獨處而破壞了情感依附,便會罹患此類障礙,長大後無法與人建立情感依附。但目前尚無法確證早期情感依附障礙是形成反社會人格的成因。

(3)社會文化

強調集體文化的一些東亞國家(尤其是中國和日本),反社會人格者相對稀少,只有0.03%到0.14%。但在更強調「個人」、「獨立」的西方文化中,反而出現了更多反社會人格者,比例高達4%。

5

回到開篇提到的一個問題:一個熱衷殺戮的「精神變態」有那麼容易被愛拯救嗎?

答案是:現實終究不是電影,千萬千萬不要妄圖去感化TA。撒開腳丫子,逃吧,逃得越遠越好。離開TA,就是你最好的選擇。

反社會人格患者可能很有魅力,因為他們要擺脫無聊,所以通常非常具有冒險精神,而我們通常認為有冒險精神的人很酷(註:但並不是所有有冒險精神的都是反社會人格)。

他們具有遊戲心態,所以常常讓人覺得很有趣。

如果他們智商足夠,他們還可以輕而易舉學會操縱周圍的情感。他們會養寵物、生孩子,但不是因為他們愛小動物或小孩子,而是「寵物主人」和「為人父母」是非常好的保護色,更容易讓周圍人放下戒備。

他們大多數人會對有利用價值的人說:「我覺得我們真的很像很像。」他們在戲唱不下去的時候會裝可憐,會利用周圍人的良知,讓周圍人覺得,或許TA不是我們想的那麼壞,是我們誤會TA了。你反過來會自己愧疚。

日常生活中,碰到反社會人格者,我們應該怎麼辦呢?列3點:

(1) 三次原則,如果一個人傷害了你三次,遠離TA

一個謊言、一個未能履行的承諾或一個沒有盡到的責任可能是由誤會導致的。兩個謊言、兩個未能履行的承諾或兩個沒有盡到的責任就是嚴重的差錯。但如果是三次謊言,則說明你在跟一個騙子打交道,欺騙行為是缺乏良知的主要表現。

(2)警惕馬屁

人人都愛聽溢美之詞,尤其是來自別人真心的讚美。相較之下,諂媚則是一種虛偽的迎合。而且這種虛假的吸引力,總是含有操縱他人的意圖。

(3)同情心切勿泛濫,不要輕易可憐別人

「求求你了,千萬不要說出去」,這是竊賊、虐待兒童的人以及反社會人格者的慣用伎倆,說這話的人通常會痛哭流涕或者咬牙切齒。不要被這些話迷惑。你應該提醒其他人,而不是替反社會人格者保密。

本文參考書籍《當良知沉睡》


推薦閱讀:

心理學新發現
第二節 存在感
每天一點心理學 -
在俄羅斯教漢語,我跟學生聊了聊同性戀

TAG:心理學 | 反社會型人格障礙ASPD | 滴滴順風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