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時此刻,沒有誰比滴滴更期待無人駕駛的到來

此時此刻,沒有誰比滴滴更期待無人駕駛的到來

【請關注微信公眾號:徐老斯基自駕游,獲取更多關於無人駕駛的資訊】

1、前言

前幾天,和銷售一起拜訪客戶,酒過三巡,銷售就開始BB了:「滴滴太沒有商業道德了,CEO到現在還沒出來道歉!今天起就把滴滴APP給卸了!...」與客戶握手道別後,隨手掏起手機,叫了輛滴滴的順風車。

沒過幾天,銷售的預測神「准」,滴滴出行創始人和總裁果真出來道歉了:

  • 在短短的幾年裡,我們靠著激進的業務策略和資本的力量一路狂奔,來證明自己。但是今天,在逝去的生命面前,這一切虛名都失去了意義。
  • 滴滴不再以規模和增長作為公司發展的衡量尺度,而是以安全作為核心的考核指標,組織和資源全力向安全和客戶體系傾斜。

  • 順風車業務在安全保護沒有獲得用戶認可之前無限期下線。

這封道歉信,讓我想起前段時間宣判的上海殺妻冰箱藏屍案,案發前被告給妻子寫了份「道歉信」,前面是一段道歉的「模板」,結尾處一段文字赫然入目,大致意思是,如再出軌就用木炭把大家都燒死。

後來渣男真出軌了,只不過換了個更噁心的死法。而這次打算用戶木炭把大家都燒死的,就是滴滴:

  • 我們前幾年的發展,確實是靠著激進的業務策略和資本的力量一路狂奔來證明自己的;(翻譯成中文:我以前確實出軌過好多次,你只是不知道而已;)
  • 我們是以規模和增長作為公司發展的衡量尺度,安全問題沒怎麼考慮過;(翻譯成中文:這次算我倒霉,沒做好保密工作,竟被你發現了。)

  • 我們在市場一家獨大,因為安全問題讓滴滴在順風車業務上賺不來錢,那大家都別用了。(翻譯成中文:你既然如此愛我,不讓我出軌,那你就隨我一起陪葬吧。)

一個太會撒謊,一個太會健忘,到底是撒謊太多令人麻木健忘,還是健忘太多讓欺騙堂而皇之?

這就是發生在以滴滴為代表的出行共享領域的怪現狀與亂象,而產生這種亂象的根源有兩個:一是看似自由市場的權力壟斷,二是資本的貪婪對公共出行安全的漠視。

徐老斯基寫這篇文章的目的,一是為了戳穿這種種謊言、走出認知陷阱,二是思考出行領域的現狀,將如何改變無人駕駛技術的發展軌跡。

2、戳穿謊言、走出認知陷阱

真相1:順風車,本質是披著合法外衣的「黑車」和移動密閉的社交場所

在2016年交通部出台網約車監管草案出台前,順風車一直以黑車的形式存在,遊走在法律與監管的邊緣。在黑車市場里,潛藏了一個極為龐大的黑色群體:毒販、色魔、癮君子、逃犯、變態、殺人犯等。這些生存在社會底層的群體做起黑車的生意,一是為了養家糊口,二是為了把身份洗白。

通過黑車犯罪是慣用手段,也是社會案件的高發部位,因為車輛具備兩個利於犯罪的天然屬性:自由移動和密閉空間。因為社會運力的供應,無法滿足龐大的出行需求。因此到了2016年這個時點,結合互聯網技術將閑散的運力整合起來,以解決運力供應長期短缺的問題,同時打擊黑車犯罪,網約車監管草案出台後黑車從而被合法化,順風車則呼之欲出。

然而,司機除了原先的那兩撥人外,還多了一個互聯網時代下的新群體——「約炮司機」。這一撥人群,不是金錢驅動而是荷爾蒙驅動的。他們到處開著特斯拉、寶馬賓士和保時捷到處轉悠、獵艷。因為他們可以極低的成本,鏈接到彼此且能即刻驗明正身,簡直比陌陌便捷多了。

沒錯,順風車相比黑車,多了一個新的屬性,那就是社交屬性。滴滴曾經發生過一起強姦案件,當時司機和女乘客還中途下車,到海邊散步。兩個人聊得很hign,真是相見恨晚。後來是被女乘客的男友發現才報的警。

所以說呢,女乘客跟一個你不知道是色魔、變態還是殺人犯的人共處一個自由移動且密閉空間時,聊啥天呢?

真相2:網約車的透明化與在線化,讓公共出行更加安全

先看一個數據。

滴滴從事網約車業務的三年多,共判決15起強姦事件和2起姦殺事件,滴滴每天的訂單量大致在2500萬單,如果理性探討,相比於黑車,刑事案件的發生率應該是呈指數級下降態勢的。

GPS定位技術、駕乘行為的數字化及訂單的在線化等互聯網技術在順風車業務上的普及,對犯罪企圖起到了極大的事前震懾作用,同時提升了事中響應及事後追溯的效率,對社會的維穩其實起到了關鍵的作用。

比如,我問過很多計程車司機,現在計程車搶劫案件很少,因為車上已不再有現金。這是支付寶和微信發揮的社會價值。

所以說呢,滴滴APP你要刪就刪,如果你有更好的APP選擇的話。但如果因為若干事件的爆發而因噎廢食,我看大可不必。

真相3:滴滴無法從根本上杜絕順風車的刑事案件

因為有人,必有犯罪。有三種犯罪無法徹底制止:必死之心的犯罪、高智商犯罪和極其愚蠢的犯罪。因此徹底根除順風車的強姦案件,只有兩個辦法:司機與乘客不可同性(可別跟我鑽牛角尖哦);沒有司機。

第一種方法可行但極為愚蠢,第二種就是依賴無人駕駛技術的發展。應該說,沒有哪家公司像現在滴滴的心情,迫切地渴望無人駕駛的到來。

也許要再等五年。在這五年之前,要麼徹底關停順風車業務,把市場和牌照拱手讓給別人,要麼就是如履薄冰、戰戰兢兢地耕耘這個業務,不斷更換客服副總裁和被ZF約談,這對滴滴是最大考驗與煎熬。

所以說呢,滴滴的整改措施,仍然沒法徹底消除犯罪案件的發生,但可以將案件發生概率降到最低。例如:對司機進行認證,打通支付寶的芝麻信用,對有前科的司機禁用,對信用分較低的司機慎用,未來的司機的收入除了自身勞動外,將逐漸與社會信用體系掛鉤;提高客服在內部的部門地位,賦予更大的解決問題的權力;將安全作為一項公司長期的戰略等等。

真相4:踏足公共領域的商業公司,公共利益必須高於一切

順風車事件發生後,輿論為何會一邊倒,滴滴反而成了千夫指而非施暴者?為何通過陌陌、微信等社交媒體發生強姦案件,卻作為連接方的社交公司沒有受到與滴滴對等的懲戒呢?這和當年百度的醫鬧事件一樣,一是因為滴滴所處的市場壟斷地位,因為民眾普遍存在一種難以名狀的仇富心態和從眾心態,二是滴滴所踏足的是社會公共領域。

因為公共出行和食品、藥品、醫療保健、教育一樣,都是屬於公共利益的範疇。踏足這些領域的商業公司,與純商業環境下自由競爭的商業公司有很大的不同,因為承接了部分的政府公共職能,因此必須要承擔高於商業利益的社會責任。

公司越大、品牌形象越好、越處於有利的競爭位置,就越要有公眾意識及社會責任感,公共利益必須高於商業利益。一旦觸碰公共利益的底線,就會觸犯眾怒,在媒體的推波助瀾下就會爆發重大的社會輿情。

即使是滴滴通過安全整改措施,未來將案發率降低到99.9999%,即每百萬次訂單發生1次極端惡性事件的概率,滴滴仍然無法逃脫「媒體揭露——輿情放大——高管解職——停業整頓——主管部門約談——CEO向公眾道歉「的怪圈。

真相5:滴滴還會是那個滴滴

我相信基因決定論的。一家公司依賴什麼樣的文化與基因在一個市場中立足,也會以同樣的方式幫助其野蠻生長,否則就會動搖器生存與發展的文化根基。

滴滴仍將繼續依靠激進的業務策略和資本的力量一路狂奔來證明自己,以規模與增長來衡量自己。這是由滴滴所處的市場環境、壟斷地位、成長基因及資本意志共同決定的。

有什麼樣的市場環境與政策土壤,才會滋養出與這樣的環境與土壤相匹配的商業公司。政府需要做的是,如何營造更好的營商環境,破除壟斷,通過進一步開放市場引入競爭,以提高行業整體的服務效率和安全意識,為出行創造更好的安全和體驗。

如此,滴滴才會是不一樣的滴滴。

3、滴滴順風車事件對無人駕駛的發展影響

出行服務公司的痛點,即是未來無人駕駛的主流發展方向。順風車事件通過機制演化和技術演進,可以降低事件發生的概率,但無法從根本上杜絕類似事件的再次發生。

即使是極低的事件概率,仍會觸碰到公共利益的底線,因此破除這個魔咒的唯一方法,就是無人駕駛以及配套系統的演進。(無人駕駛技術在出行服務的普及,會衍生出另一個車輛自身行車的安全問題,詳見徐老斯基的文章《百度熬不過無人駕駛的「長平對決」IV》)

順風車事件對無人駕駛的影響主要體現在以下五個方面:

第一,會加快滴滴等出行巨頭在無人駕駛的布局及資本投入,加速無人駕駛的到來;

第二,未來出行服務公司的技術架構,會將高精地圖、路徑規劃、群體智能、調度優化會放在雲端,本地控制決策權下放至無人駕駛單車,從而形成集中管理、分散控制的雲管端的物聯網架構;

第三,無人駕駛網約車將作為整個物聯網運營系統的智能終端,運營中心將搭建基於可視化管理的全局調度及預警的基礎平台,例如,一旦無人駕駛網約車因網路攻擊或黑客潛入等偏離預定的軌跡或行駛區域,就會自動觸發預警,系統將根據預警級別啟動相應等級的預案,提高事後的應急響應水平;

第四,無人駕駛網約車將配備人臉識別、指紋或密碼等多重身份認證手段,同時結合遠程雲端認證後,確認環境安全後開啟車門;車輛抵達目的後,也將會由遠程雲端及本地確認環境安全後,開啟車門;

第五,當無人駕駛綜合安全技術演進到一定程度,將不再是無差異化的關鍵技術,未來的競爭門檻將體現在商業模式、功能、娛樂及體驗的差異上來,而此時的核心競爭門檻在於將駕乘行為數據化後,形成消費者行為畫像,並提供精準的廣告投放及消費服務。這時候,無人駕駛的春天才會真正到來。


推薦閱讀:

Deepdrive on Unreal Engine 虛幻4無人駕駛模擬-Introduction
為何說軟銀是自動駕駛最大贏家?
殺死經銷商、圍困汽車廠---無人駕駛驅動的「竭擁式深度汽車共享」
從無人配送淺談人工智慧降低失業率
自動駕駛計程車臨近落地,誰是最大受益者?

TAG:滴滴出行 | 無人駕駛車 | 自動駕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