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波蘭-瑞典戰爭與基爾霍姆戰役——正說波蘭史(十九)

第一次波蘭-瑞典戰爭與基爾霍姆戰役——正說波蘭史(十九)

來自專欄歷史⑨課51 人贊了文章

摩爾達維亞大貴族戰爭(Moldavian Magnate Wars 1593-1617)

波蘭-立陶宛聯邦共和國的總理(財政大臣)兼「偉大蓋特曼」(最高軍事統帥)楊·扎莫伊斯基對外交和戰爭的態度是非常明顯的,他是前任國王斯特凡·巴托雷(Stefan Batory)戰略規劃的忠實擁躉。此計劃把聯邦的擴張方向從北方轉向南方,將奧斯曼帝國視作最大敵人,並對其實施戰略進攻,遏制其在巴爾幹、中歐地區的擴張。對此,羅馬教廷舉雙手雙腳贊同,教皇希克斯圖斯五世(Pope Sixtus V)強烈支持聯邦對異教徒的任何戰爭行為。

彪悍尚武,崇尚自由的哥薩克人與韃靼人的爭鬥由來已久,韃靼人素來喜愛劫掠聯邦東南部領土,而哥薩克人也很喜歡搶劫奧斯曼帝國的富饒地區。雙方之間每年每月都會爆發或大或小的戰爭與衝突,並且不存在和好的跡象。

喝酒唱歌殺韃靼,哥薩克人的幸福生活

  • (16世紀末,哥薩克人(Cossacks)和克里米亞韃靼人(Tatars)互相之間攻伐不斷。之前介紹過這兩個族群的由來,哥薩克是早期波蘭向加利西亞-魯塞尼亞地區擴張時,移民過去的冒險家,強盜土匪,破產者,不法分子和殖民者的後代,他們有波蘭人,立陶宛人,日耳曼人和羅斯人。這些人在頓河-第聶伯河流域逐漸成為半游牧半定居的群落,並且有了自己的文化,哥薩克人名義上是波立聯邦管轄的。)
  • (金帳汗國分裂後,成吉思汗長子朮赤的後裔於克里米亞半島周邊建立了克里木汗國(Crimean Tatars),是一個信仰伊斯蘭教的國家,與波立聯邦、哥薩克人和沙俄都有長期的戰爭史,他們從15世紀開始附庸於奧斯曼帝國。)

隨著1593年神聖羅馬帝國與奧斯曼帝國爆發戰爭,克里米亞大汗率領近30,000大軍開進匈牙利大肆攻擊掠奪,特蘭西瓦尼亞大公西吉斯蒙德·巴托雷(Sigismund Báthory 斯特凡·巴托雷的侄子)集結軍隊抵抗未果。此時,神羅皇帝魯道夫二世(Rudolf II, Holy Roman Emperor)的軍隊在摩爾達維亞站穩了腳跟。此時中南歐的局勢變得混亂起來,特蘭西瓦尼亞、摩爾達維亞和瓦拉幾亞三國之間的愛恨情仇足夠再寫一萬字,我有必要再簡單介紹下這三個國家,不然讀者會更加懵圈。(其實我寫到這也很頭疼)

特蘭西瓦尼亞公國(Transylvania):曾經匈牙利王國的一部分,莫哈赤之戰後,匈牙利遭滅頂之災,國家四分五裂。西邊的特蘭西瓦尼亞地區逐漸自治,形成一方割據勢力,巴托雷家族世代統治這裡。這也是三國中相對實力最強,最安全的一個。

摩爾達維亞公國(Moldavian):14世紀中葉,蒙古人被趕離了這裡,由一群匈牙利人和盎格魯·薩克遜人殖民者在摩爾達維亞地區定居,拓荒。一位名叫德拉苟斯的人被匈牙利王國邀請統治此地,他就是摩爾達維亞公國的第一任總督公爵(Drago?, Voivode of Moldavia)。後來的摩爾達維亞大公都在嘗試擺脫匈牙利的管轄,爭取獨立。15世紀中葉到16世紀初是摩爾達維亞的鼎盛期,偉大的斯蒂芬三世(Stephen the Great)通過靈活的外交手段斡旋與波蘭與奧斯曼帝國之間,維持了國家領土完整。但後來奧斯曼帝國勢力更加強大,摩爾達維亞大公為了免於遭受吞併,只能向奧斯曼帝國宣誓附庸。

瓦拉幾亞公國(Wallachia):匈牙利的統治者在15世紀初為建立奧斯曼帝國軍事威脅的緩衝區而生,他利用土地和一些優惠政策來吸引移民來此定居,號召他們拿起武器反抗奧斯曼人的進攻。匈牙利民族英雄約翰·匈雅提(John Hunyadi)接連擊敗奧斯曼人的進犯,一定程度上保護了瓦拉幾亞。隨著莫哈赤之戰的爆發,老大哥匈牙利再也不能對她提供幫助,瓦拉幾亞被迫向奧斯曼帝國效忠。

波,神,奧與瓦,特,摩六國格局

首先,奧斯曼帝國和哈布斯堡家族開戰了,雙方處於試探階段,神羅皇帝魯道夫二世率軍控制了摩爾達維亞,特蘭西瓦尼亞大公西吉斯蒙德·巴托雷支持瓦拉幾亞大公「勇敢的」米歇爾(Michael the Brave)取代伊瑞米亞·莫維拉(Ieremia Movil?)成為摩爾達維亞大公。

1595年,在魯道夫二世與西吉斯蒙德·巴托雷的首肯下,楊·扎莫伊斯基率領約8,000軍隊進入摩爾達維亞,在擊敗反對者與奧斯曼帝國的援軍後,將伊瑞米亞·莫維拉推到摩爾達維亞大公的位置上,成了波立聯邦的附庸國。然而奧斯曼人很不爽,因為他們也打算把某人扶植成摩爾達維亞大公。雙方劍拔弩張之際,老練的扎莫伊斯基派人去奧斯曼人的地盤,表達了自己對和平與談判的誠意。後來扎莫伊斯基與奧斯曼帝國大維齊爾(Grand Vizier 宰相的意思)談判,雙方簽訂Cecora條約,波立聯邦與奧斯曼帝國都成了摩爾達維亞的宗主國。

1599年,局勢再生變化,安德魯·巴托雷(Andrew Báthory)取代西吉斯蒙德成為了特蘭西瓦尼亞大公。同年,勇敢的米歇爾率軍北伐,在塞勒恩巴爾克戰役中擊敗了前者,成為了特蘭西瓦尼亞的統治者(雖然只有一年)。緊接著,他又在同年對摩爾達維亞發起進攻,將伊瑞米亞打的丟盔卸甲......1600年5月,勇敢的米歇爾以瓦拉幾亞、特蘭西瓦尼亞和摩爾達維亞大公這三個頭銜集於一身,短暫的統一了三國。他是一位有雄圖大志的統治者,試圖將三國統一成更強大的國家,以對抗異教徒的入侵。為此,他主動向波立聯邦示好,想要以三國統治者的名義成為她的附庸,但西吉斯蒙德三世輕率的表示拒絕,還派出扎莫伊斯基率軍對其發起討伐。

勇敢的米歇爾

  • (勇敢的米歇爾實現了三國的統一,儘管只有短暫的4個月。但這個偉大的壯舉也讓他成為了現代羅馬尼亞的民族英雄。)

1600年,扎莫伊斯基再次率領軍隊進入摩爾達維亞,勇敢的米歇爾也在此率軍防禦。雙方激戰一場,以米歇爾的失敗告終。伊瑞米亞再次被扎莫伊斯基扶上寶座,他的弟弟西蒙·莫維拉(Simion Movil?)也被扶上了瓦拉幾亞大公的位置。緊接著,一群匈牙利貴族在哈布斯堡家族的幫助下對米歇爾發起叛亂,隨即爆發米拉思勞戰役(Battle of Mir?sl?u 1600.9.18),在幾乎取得勝利的時候,米歇爾指揮全軍發起追擊,結果被對手喬治·巴斯塔(Giorgio Basta)反手使用重騎兵衝擊,致使全軍崩潰。

米拉思勞戰役後,米歇爾在特蘭西瓦尼亞的短暫統治也宣告終結。之後的歷史頗具諷刺意味,不屈不撓的米歇爾於1601年再次得到魯道夫二世的信任,他與之前的對手喬治·巴斯塔聯手擊敗了捲土重來的西吉斯蒙德·巴托雷。1601年8月9日,米歇爾被巴斯塔暗殺,幕後主使者自然就是魯道夫二世。

神羅皇帝魯道夫二世成了最大贏家,他幾乎沒有損失任何軍隊,就將三國的局勢大洗牌,把最有能力統一三國以及對自己造成最大威脅的米歇爾利用後再除掉,手段雖然卑鄙,但現在特蘭西瓦尼亞被納入了他的勢力範圍內。

又過了一年,第一次波瑞戰爭打響,聯邦必須抽調所有軍力北上應對瑞典。這樣的直接後果就是瓦拉幾亞的傀儡大公西蒙·莫維拉很快被趕下台,聯邦在南方的影響力有所下降,但摩爾達維亞還是聯邦的附庸國。17世紀的頭幾年,中南歐反而迎來了短暫的和平,聯邦依然對摩爾達維亞有宗主權力,特蘭西瓦尼亞被納入哈布斯堡家族的勢力範圍內,瓦拉幾亞則成了奧斯曼帝國的附庸。但這個平衡的格局將在五年後被打破,新一輪更加猛烈的戰爭正在醞釀,主角則從三小國換成了他們背後的三個大國。

第一次波蘭立陶宛聯邦 - 瑞典戰爭(Polish–Swedish War 1600–1611)

爭奪瑞典王位戰爭的失敗讓西吉斯蒙德三世非常不甘,幾年來,他一直在籌劃重新奪回王位的計劃,波蘭貴族認為他對瑞典統治權的渴望與聯邦的利益毫無瓜葛,因此大多數人對他的計劃態度冷淡。但有一件事是施拉赫塔們很在意的,那就是愛沙尼亞。在之前的利沃尼亞戰爭期間,瑞典也佔領了一塊領土,然而波蘭貴族認為利沃尼亞戰爭首要功臣乃是斯特凡·巴托雷國王的反擊,通過多次勝利擊敗了俄國人才獲得的,瑞典人最後分的這杯羹太大了,遠遠超過他們的戰爭貢獻。

而施拉赫塔們選舉西吉斯蒙德三世為國王的目的之一,也是希望他瑞典國王的身份可以把瑞典佔據的愛沙尼亞領土還給聯邦,然而現在他已不是瑞典國王,通過合法手段轉讓已不可能,那麼就付諸戰爭吧。

戰爭初期,聯邦在利沃尼亞地區的軍隊數量只有瑞典軍隊的三分之一,還有許多軍隊正在南方的摩爾達維亞作戰。雙方進行了幾次小規模衝突,雖然在野戰中聯邦軍隊沒怎麼吃虧,但因為總體數量偏少,所以瑞典軍隊佔領了更多地區。波蘭兩院議會針對這個不利情況,通過了增加軍隊預算的方案,以及召回在南方作戰的軍隊與將領。

Jan Karol Chodkiewicz,戰錘警告

楊·卡羅爾·切德卡維奇(Jan Karol Chodkiewicz)生於1560年,死於1621年9月24日(61歲)立陶宛切德卡維奇家族一員,17世紀早期聯邦名將,一生功勛卓著,戎馬倥傯。在波瑞戰爭,波俄戰爭和波土戰爭中擔任主要指揮官之一。在偉大的基爾霍姆戰役中,擊垮三倍於己的瑞典軍隊,並且將對方大部全殲。在1621年擔任主帥的科丁戰役中,指揮四萬餘軍隊大敗十餘萬奧斯曼聯軍軍,雖不幸馬革裹屍,但他依然為聯邦的最終勝利奠定了基礎。

柯肯豪森戰役(Battle of Kokenhausen 1601.6.23)

柯肯豪森堡壘是今天愛沙尼亞道加瓦河沿線最重要的據點之一,瑞典男爵卡爾·吉倫海姆(Carl Gyllenhielm)在年初就率軍將其包圍,至4月瑞典援軍尤其是重炮部隊趕來,柯肯豪森外部城鎮淪陷,但守軍依然堅守內城。後來波蘭援軍終於抵達,由立陶宛大貴族兼名將,綽號「迅雷」的克里斯托弗·拉茲維爾(Krzysztof Miko?aj "the Thunderbolt" Radziwi??)率領4,000援軍於六月開始包圍柯肯豪森外城約2,600人的瑞典軍隊。

6月23日,瑞典援軍已經集結至約5,000人,由900名步兵,4,000餘騎兵和17門大炮組成。波軍約3,000人,由300名步兵和2,700騎兵以及9門大炮組成,值得注意的是,波軍有相當數量的翼騎兵參加戰鬥,他們的指揮官就是「迅雷」拉茲維爾和切德卡維奇。雙方於河畔對峙,隨即戰鬥爆發。波軍搶先發起進攻,翼騎兵率先出擊,將瑞軍左翼瞬間擊垮,瑞軍一開始勉強抵禦住波軍在右翼的攻勢,但當翼騎兵前來支援時,瑞軍右翼也被攻破。瑞典步兵在亂軍中拚命擠在一起,試圖以密集長槍陣型防禦翼騎兵的衝擊,但翼騎兵衝到附近,拔出手槍開火......緊接著波軍的炮彈也落進了人群中。

吉倫海姆剩餘的騎兵部隊拒絕再與翼騎兵作戰,瑞典人留下了2,000具屍體撤退,波軍只損失了約200人。外面的戰鬥被城內的瑞典守軍看在眼裡,他們只能選擇向波軍指揮官投降,瑞典人的大炮盡數被俘。

很快,「偉大蓋特曼」楊·扎莫伊斯基也率領12,000援軍抵達戰區,瑞典國王查理九世被迫撤退。一年過後,聯邦收復了絕大部分堡壘,瑞典人在利沃尼亞控制的地區只剩下雷瓦爾、塔林、派爾努和塔爾圖。但連年的征戰也終於拖垮了扎莫伊斯基的身體,60歲高齡的他在軍營中病倒,很快就回到國內養病去了,切德卡維奇被任命為代理主帥。

維森斯坦之戰(Battle of Weissenstein 1604.9.25)

瑞典人不甘失敗,捲土重來。於1604年中旬,瑞典貴族「年輕人」阿爾維德·斯特拉姆(Arvid St?larm the Younger)與西班牙傭兵隊長阿隆佐·德·坎圖率領6,000軍隊圍攻維森斯坦堡,9月25日,他們與切德卡維奇率領的約2,300軍隊遭遇並發生戰鬥。斯特拉姆拒絕了坎圖的西班牙戰術風格,他認為對手的騎兵厲害,為防止己方步兵被分割包圍,於是他創造性的將步兵與騎兵混編搭配,這個舉動為他的徹底失敗埋下了伏筆。

斯特拉姆將左翼交給了德意志僱傭兵,右翼給了偏弱小但有沼澤保護的芬蘭人,自己率領瑞典本部軍隊在中心位置。切德卡維奇將他的排兵布陣看在眼裡,決定率先用翼騎兵和輕騎兵與步兵攻擊僱傭兵把守的左翼。波軍騎兵搶先出擊,走到中間的時候突然變道進攻瑞軍左翼,德意志傭兵猝不及防,但仍然拚命抵抗。翼騎兵的衝擊力量令久經戰陣的德意志僱傭兵都難以抵擋,隨著坎圖的戰死,瑞軍左翼宣告崩潰。斯特拉姆大為震驚,他急忙率軍進攻波軍主力,波軍步兵擋住了他的進攻,翼騎兵則閃電般的出現在他的後方。

Dopplesoldner 日耳曼都卜勒僱傭兵,極為驍勇善戰,擅長使用巨劍斬斷長槍,撕裂陣型

瑞軍被「推」到了沼澤地里遭到了毀滅性打擊,3,000士兵戰死,26支戰旗和6門大炮被俘。與之相對應的,波軍只有81人陣亡,100人受傷。在切德卡維奇晚年的回憶錄中寫道:「維森斯坦之戰是一場決定性的戰鬥,也是自己最大的勝利之一。波軍以微乎其微的代價給對手帶來了極大的損失。」戰後,西吉斯蒙德三世親自任命他為新任「偉大蓋特曼」。

基爾霍姆之戰(Battle of Kircholm 1605.9.27)

1605年,瑞典人發起了第一次波瑞戰爭中最大規模的攻勢,除了本國軍隊外,查理九世還花費重金僱傭了蘇格蘭、荷蘭和日耳曼傭兵。甚至俄國沙皇鮑里斯·戈東諾夫(Boris Godunov)都給瑞典人送錢,希望他們能打敗聯邦。當年中旬,瑞典貴族們再次抵達愛沙尼亞,國王查理九世於9月23日抵達里加,27日與前來增援的聯邦軍隊在里加東南約18公里處的基爾霍姆小鎮附近遭遇,基爾霍姆戰役打響。

查理九世是名義上的總指揮,還有一些日耳曼貴族協助指揮,他的兵力優勢顯而易見,2,500騎兵,8,368名步兵以及11門大炮,共計約10,868人。而切德卡維奇帶來的軍隊只有3,600人,1000名步兵和2,600名騎兵,由翼騎兵、重騎兵、哥薩克騎兵和立陶宛輕騎兵組成。瑞典軍隊的步兵組成了三十多個西班牙方陣,中心是戰旗,外圍是長槍手和火槍手混編,遠距離可以射擊,近距離用長槍防禦。每個方陣都有相當的空隙,以讓友軍騎兵通過。波軍的陣型是傳統的「老波蘭風格」,既將最強的部隊部署在左翼,其餘分配在中心和右翼。

油畫《1605年的基爾霍姆之戰》

切德卡維奇老練的派遣輕騎兵主動出擊,前往瑞典軍陣兩翼進行騷擾,然後佯裝敗退。查理九世不知是計,命令騎兵脫離主陣向前追擊。瑞典騎兵隨即遭到了波軍步兵的火力打擊,匆忙撤退。切德卡維奇抓住瑞典騎兵與步兵脫節的短暫空檔,命令右翼約1,000名翼騎兵對瑞典左翼的騎兵發起衝擊。在翼騎兵一往無前的衝鋒下,瑞典騎兵遭到沉重打擊,然而還在堅持抵抗。查理九世眼見騎兵部隊危急,就將自己剩餘的所有騎兵預備隊投入了戰場。

切德卡維奇像蟄伏在草叢中的蛇,開戰以來他等的就是這一刻,他將自己最精銳的剩餘翼騎兵也投入了戰場,猛攻瑞軍騎兵側翼。瑞典騎兵再也支撐不住,全面敗退,大量慌不擇路逃跑的騎兵一頭扎進己方步兵方陣之中,馬匹踐踏,士兵誤傷,給步兵方陣造成了很大的混亂,原本整齊的陣型自亂陣腳,敗軍的消極狀態也一定程度影響了步兵的士氣。

翼騎兵的衝鋒

開戰僅半小時,隨著瑞典騎兵的全面敗退,主力步兵方陣的兩翼失去保護。在波軍火槍手和火炮的掩護下,波軍步兵與瑞典步兵接戰,翼騎兵的強力衝鋒將瑞軍方陣撕開一道道巨大的裂口。瑞典軍隊雖然人數總體佔優,但他們將兵力呈棋盤布陣,也就是說瑞典步兵與波軍交戰的永遠只是第一排的方陣,後面的方陣無法進行支援,只能焦急的站在原地乾瞪眼。翼騎兵衝垮了一個方陣,馬上去進攻有步兵牽制的下一個方陣。當前排的方陣徹底潰散後,後排的士兵徹底喪失了鬥志,瑞軍徹底潰敗。

更慘的是,基爾霍姆附近不是森林就是沼澤、溪流,逃跑的軍隊很快被波軍輕騎兵追上,喪失建制的步兵完全無法反抗,他們要麼被追上殺死,被俘,要麼淹死在沼澤中。波軍總體損失極其輕微,只有約100人陣亡,200人受傷。查理九世孤身一口氣逃至岸邊登船離開,差點被波軍騎兵追上。他的軍隊遭到毀滅性打擊,死亡和被俘者高達7,600~8,000人。戰鬥結束後,切德卡維奇與基爾霍姆之戰名揚四海,羅馬教皇,所有歐洲天主教國王,奧斯曼蘇丹甚至波斯國王都給他寄送了讚揚信件。

1609年,切德卡維奇攻下了派爾努要塞,緊接著又在三月底的薩利海戰(Battle of Salis)中打敗了瑞典海軍,失去了薩利海港,瑞典人再也無法輸送補給進攻里加了。10月6日,切德卡維奇又在達戈維日瓦設伏擊敗了一支瑞典軍隊,在損失輕微的情況下殲滅了近千人。

又過了兩年,查理九世於1611年10月30日去世,雙方簽訂合約,第一次波瑞戰爭結束。

勝利下的致命隱患

雖然聯邦打出了一個又一個戰損比誇張的戰績,但問題也隨之出現。首先單看紙面數據,此時波蘭立陶宛聯邦擁有1000萬人口,而瑞典只有100萬,在冷兵器時代,人口是極為重要的,他直接影響了國家的戰爭潛力。但是在這場戰鬥中,聯邦軍隊並沒有任何人數優勢,相反,區區100萬人口的瑞典王國的動員效率遠遠強於波立聯邦,這就導致在幾乎每場大戰役中,瑞典人都佔有數量優勢。

這是不能被忽視的巨大隱患,的確,現階段的波立聯邦國力強盛,名將輩出,強大的翼騎兵創造了無數個奇蹟,但軍事實力的變化規律是無法被人為掌握的。現階段瑞典軍隊或許弱小,難保以後瑞典會強大起來,退一步講,即便同等數量下瑞典軍隊只能和聯邦軍隊打個五五開,可人家的總體兵力佔優,當聯邦軍隊的技術優勢和戰術優勢不復存在的時候,當雙方純粹比拼戰爭潛力的時候,誰人多,誰錢多,誰的贏面就更大。

當時波立聯邦的軍力人口比例是全歐洲最小的幾個國家之一,龐大的人口體量和稀少的軍隊數量成了一朵奇葩,究其原因,還是體製作祟。波立聯邦的戰爭體制是存在嚴重缺陷的,王權的衰落直接影響到中央政府的威信,過度分散的權力導致人口和財富被各地的瑟姆奇議會和施拉赫塔們掌控,除非威脅到切身利益,否則施拉赫塔和大貴族斷然不會向中央政府遞交充足的稅收和軍隊。波蘭-立陶宛聯邦的國家財政系統幾乎沒有任何儲蓄,往往是臨打仗了才通過開會-遞交稅收草案-通過-征戰爭稅的辦法募集軍費,冗長繁雜的程序極大制約了軍費徵集的效率和上限。

能不掏錢就不掏錢,能多扯皮就多扯皮

切德卡維奇具有卓越的軍事天賦,是當時的一流名將,1605年基爾霍姆之戰後,形勢對聯邦一片大好,但為什麼戰爭還是拖到1611年才結束。原因很簡單,當時聯邦中央政府的軍事開支已經枯竭,沒有軍費提供給前線軍隊了。切德卡維奇再能打,也不能讓士兵和馬匹餓肚子打仗,更別提武器裝備彈藥的損耗,這些都需要錢。實際上,切德卡維奇很長一段時間裡都是自掏腰包補充軍隊開支,切爾霍姆之戰後為什麼不能攜大勝之威席捲利沃尼亞,攻下所有瑞典堡壘,反而給了對手數年的時間重整旗鼓,導致切爾霍姆的勝利無法被充分利用,本來聯邦是妥妥的勝利者,但在合約中竟沒得到預想的好處,戰後的領土沒有任何實質性的增加。

包括以前的奧爾沙戰役打出逆天大勝,最後的合約也沒有撈到什麼好處,斯摩棱斯克還在莫斯科大公國手裡。斯特凡·巴托雷一路攻到普斯科夫,為什麼以撤退告終,軍事失利只是一方面,更多的是因為瑟姆議會不再給他提供更多兵員和軍費,無法維持前線士兵的開銷,被迫撤退。

因為鬆散權力的體制的制約,聯邦政府無法有效募集更多的軍隊,絕大部分的錢都被扣在了當地政府和貴族手裡,華沙的國庫空空如也!所以即便前線將士浴血拚殺,打出一個個輝煌勝利,然而捉襟見肘的軍費卻限制了他們無法取得本屬於他們的更加有利的軍事成果。再反觀瑞典,得益於相對較高的王權和一系列有利於軍事的徵兵法案,瑞典的募兵潛力得到充分開發,使得他們的總人口僅為聯邦的10%,即便在後面的戰爭中波立聯邦擴大了軍隊規模,也僅僅做到和瑞典持平。

總而言之,王權衰落引起的嚴重問題已經在此時顯現,只是現在的波立聯邦還算強大,隱患被暫時掩蓋。但這個問題將會一直如影隨形的給聯邦施加debuff,直到她滅亡的那天。

下一篇我將會講述西吉斯蒙德三世統治時期的一大重要政治事件:「澤布多瓦斯基叛亂」,這場叛亂對此後的波立聯邦的政治造成了長遠影響。還有很多人都有所耳聞的干涉俄國內戰,也就是發生於1605~1618年的波俄戰爭,只當了3年的波蘭沙皇,敬請期待!

本文參考書目資料:

[1]《波蘭史》;

[2]《波蘭通史》;

[3]《波蘭簡史》;

[4]《波蘭政治體制轉軌研究》;

[5]《論波蘭傳統文化的特徵》;

[6]維基詞條—西吉斯蒙德三世、第一次波瑞戰爭等;

對波蘭-東歐史感興趣的人,歡迎加群交流學習!

波蘭-東歐史學習交流群號:731688622

前期鏈接:

張益達:聊聊我們比較陌生的中歐國家——波蘭(一)

張益達:波蘭的統一之路、拔都西征與普熱梅斯爾王朝的統治——正說波蘭史(二)(補文)

張益達:波蘭立陶宛珠聯璧合 條頓騎士團百年悲歌——正說波蘭史(三)

張益達:波蘭立陶宛珠聯璧合 條頓騎士團百年悲歌——正說波蘭史(四)

張益達:波蘭國王血灑瓦爾納 ,十三年戰爭普魯士稱臣——波蘭史話(五)

張益達:十三年戰爭對決條頓 ,涅沙瓦法令鬥智斗勇——正說波蘭史(六)

張益達:波莫瑞重回祖國,條頓騎士團俯首稱臣——正說波蘭史(七)(上半部分)

波美拉尼亞重回祖國,條頓騎士團俯首稱臣——正說波蘭史(七)(下半部分)

波蘭兩院議會嶄露頭角,基輔羅斯風起雲湧——正說波蘭史(八)

張益達:涅瓦河,楚德湖,強敵折戟;莫斯科 漸崛起 驅逐韃虜, ——正說波蘭史(九)

伊凡 I 修築俄國基石 頓河王吹響反攻號角 —— 正說波蘭史(十)

張益達:伊凡三世的統一之路,諾夫哥羅德的毀滅和前三次莫-立戰爭——正說波蘭史(十一)

張益達:瑟姆議會,施拉赤塔和第四、五次莫-立戰爭——正說波蘭史(十二)

張益達:普魯士公國雛鷹展翅,博娜王后政治改革——正說波蘭史(十三)

張益達:波蘭-立陶宛聯邦共和國誕生,盧布林條約和利沃尼亞戰爭——正說波蘭史(十四)

張益達:一年國王、《亨利條約》和華沙聯盟——正說波蘭史(十五)

張益達:波蘭胡薩羽翼騎兵——正說波蘭史(十六)

斯特凡·巴托雷與利沃尼亞戰爭反擊戰——正說波蘭史(十七)

西吉斯蒙德三世的即位和波瑞關係的破裂——正說波蘭史(十八)

波西米亞胡斯戰爭番外篇:

張益達:偉大的殉道者:楊· 胡斯 ——波蘭史話番外篇(上)

張益達:聖杯派、塔博爾派與胡斯戰車 ——波蘭史話番外篇(中)

張益達:獨眼猛男楊·傑士卡與胡斯戰爭——波蘭史話番外篇(下)


推薦閱讀:

外媒:普京威脅佔領波蘭等北約5國首都
五彩繽紛的波蘭鄉村
波蘭尼的默會知識論
波蘭民族是怎樣煉成的

TAG:波蘭 | 東歐 | 波蘭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