繪畫里的透視原來是這樣用的(素描基礎入門指南4)
來自專欄繪畫基礎教程108 人贊了文章
如果你曾經和我一樣被透視折磨,花十五分鐘看完這篇回答,你就會由衷地發出了感慨:「原來透視是這樣用的!」
在我們學畫畫的時候,有很多同學被透視弄得暈頭轉向,不太理解透視到底是怎麼樣子的。那是因為我們的美術教學有一個誤區,我們的誤區就是為了教透視去教透視。而不是為了畫畫去教透視。
我們來看真正的透視學裡的透視到底有哪些知識:
怎麼樣?光看這些名詞是不是就有點暈,有點費神。
那透視這麼複雜,我學了他到底怎麼用呢?其實創立透視學的那幫人不是為了畫畫的。但是很多學畫畫的不小心學了他寫的東西,所以就麻煩大了。但是我們不是那些哲學家,我們要做的是什麼?我們是要畫畫,對不對?對畫畫有用的的透視才有用。其餘的部分對我們而言學了也沒什麼用。
所以我們只需要了解關於繪畫的那部分透視就可以了。來看一幅呈現在梵蒂岡教堂裡面的壁畫,拉斐爾的《雅典學院》
我們會發現這個畫面的空間感特彆強烈。
如果你把牆壁以及地板的邊緣線條一直往後面延伸,包括大理瓷磚花紋的線條也往後面延伸,最後你就會發現它們都能匯聚在中間的一個點上。
有大量的文藝復興時期的壁畫,都用這個套路在畫畫。
達芬奇《最後的晚餐》就是這個套路。
馬薩喬的壁畫也是這個套路。
尤其是每當你看到耶穌聖母,他們都會處於中間,仔細一找,都能找到這些莫名其妙的紅線,最後都能匯聚在耶穌或者聖母的身上。這是啥?這個叫做一點透視。
如圖所示,它還有一些專業名詞。那些在畫面中出現的隱藏紅線就是消失線,它們交匯的點就是消失點。而一點透視的消失點在視平線上。
視平線就是你目光直視前方所垂直相交的一條橫線。
我們開車行使在筆直的馬路上就能看到這種場景。
一點透視顧名思義就是只有一個消失點,以此類推,還有兩點透視和三點透視:
有兩個消失點的就是兩點透視。
生活中看大樓的時候會比較容易感受。
三點透視在我們剛剛看兩點透視的基礎上抬頭或者低頭就可以看到了
當我們仰視或者俯視摩天大樓時,我們看到的樓房是有三個消失點的。
這三種透視統稱線性透視。有些人還在琢磨這幾個透視到底是怎麼一回事,但我不再詳解了。原因有二:
1·知道它們是幾點透視又有什麼用呢?
實際繪畫的時候根本就沒多大作用。這些消失點基本上都在畫面之外了,消失線應該畫多長呢?消失點憑什麼在那個位置上呢?
重要嗎?
其實對於畫畫而言根本就不重要。我們不可能拿著尺子和量角器畫畫,那是施工圖不是畫畫。而且很多軟體自帶透視網格工具,根本不需要我們自己去找。
所以這些一點透視兩點透視三點透視的圖片,到底告訴了我們什麼呢?它其實告訴我們一個顯而易見的現象,那就是近大遠小。只要你畫出了近大遠小的特徵,畫面就的空間感就會得到加強。
2·我們的肉眼是很難看見線性透視的。線性透視不是人眼所見的視覺體驗。我們來做一個實驗:
拿一個長方體一樣的東西(它可以是一個藥盒,可以是其他包裝盒。)把它放在你的桌子上,然後拿著你的手機,打開照相機功能,請在同一個角度略微略俯視的從上往下拍照,你的眼睛也從上往下看,你將同時看到那個立方體。但是它們卻不一樣!
是不是看到我圖片中所示的奇妙場景。這也是西方繪畫和中國以及全全世界其他所有繪畫的一個最大的區別。
在照相機沒有發明之前,如果我們用肉眼看,實際上是看不到前面說的種種線性透視場景的。但是你會發現,這個照相機拍出來的感覺就是更加立體,空間感更加強一點。因為照相機形成圖像是嚴格符合透視規律的。線性透視是古希臘人通過數學計算出來的現象,靠眼睛是發現不了這種規律的。
也正因為如此,這才使得西方繪畫和其他世界上其它畫種發生了根本差別。所以文藝復興運動復興的是什麼?在繪畫界非常重要的一點就是復興透視學說。他們從古羅馬的萬神殿,古希臘的文卷中發現了線性透視這個現象,然後才把它運用到了繪畫中。
所以我們覺得在生活中,拉菲爾畫這幅畫之前有這麼多人,擺好姿勢讓他這麼去畫嗎?不可能啊!會有這麼一個宏偉的建築讓他去畫嗎?不可能啊!雅典學院里這些人都死了上千年了。
所以他就是根據透視規律來畫的。他是現安排好了一點透視的輔助線,然後才動手安排人物。拉斐爾透過那些隱藏的線條從而把觀眾的目光聚集在了中間那兩位主角——蘇格拉底和亞里士多德。
那這個線性透視的規律是什麼呢?其實線性透視規律的本質就是直線會引導方向
畫面中只要出現直線,它就會產生方向上的引導
圖中這條直線就給了我們一種不平衡的感覺,我們的目光會跟隨著這條直線的傾斜角度遊走。
如果再多上一條斜線,而且這條斜線會和另一條相交的話,那麼這兩條會相交的斜線就會引導出前後的空間感。它們看著就像一條道路。
我們為什麼看高樓大廈和衚衕馬路的時候覺得空間感很強呢?就是因為建築物的邊緣線和馬路的邊緣線極易形成相交的斜線!
因此,繪畫中想要表現強烈空間感的第一個手法就是強化消失線(營造相交直線
我截取了千與千尋中的一幀畫面:
這幅畫的欄杆和拉斐爾的牆角線一樣都是線性引導,而這個雲的排列很講究。為什麼呢?沒有一朵雲是一樣大的,而且A和B,A和C之間都形成了近大遠小的關係。
於是你會發現這兩組雲分別形成了了兩條方向。A和B的藍色方向是為了和紅色的消失線呼應,A和C形成的黃色方向是為了引導火車的方向。於是畫面中的每一個存在都產生了互為因果的影響,他沒有一朵雲是白畫的。一幅好作品就是你去掉他的任何一個細節都會使得當前的畫面不和諧,宮崎駿的這一幅畫面就已經做到了這一點。
而他就是利用欄杆的邊緣和雲朵的排列所形成的線條感營造了這廣闊的空間。這就是比較靈活的運用,而不是一定要借用馬路和高樓才能製造大空間。
這是千與千尋中的另一幅畫面。看這個天花板,是不是也有一個往後方引導的消失線?它的消失線在畫面外了。當這個消失點呈現在畫面中間的時候,畫面端莊穩定平衡。當它脫離畫面之外,存在畫面下端的時候,這個人物此時就產生了強大的壓迫感。我們的領導從身旁路過時就是這個角度呢!
他不但利用消失線強化空間,還利用這個空間巧妙地表現了人物的情緒。
如果畫面中沒有牆壁,地板,欄杆和天花板這些東西呢?那我們該如何製造直線?
沒有條件就要創造條件,我們來看另外一個版本的最後的晚餐:
這張相比於達芬奇版本的空間狹小很多,但是小有小的好處,觀眾可以更方便地關注十二門徒的表情。空間雖然小了,但是空間感並不弱。
大家有沒有發現最前面這兩個人的姿勢有點怪異?再看看這些門徒的排列狀態。我們就會發現:
這兩條腿完全指向耶穌,背後門徒的高低排線也形成線條感指向耶穌。這就是被強行創造出來的消失線。作者利用這些線條引導我們的目光往這邊看,不然我們憑什麼看耶穌?這就是沒有條件,我創造條件也要讓這個線出現。再強調一遍:線條引導方向。
這就是第一個手法。想要畫出空間感的第一個手法就是強化消失線,這也是西方古典主義繪畫研究出來的最重要的一個繪畫手法。
那麼中國古人的繪畫有沒有透視呢?有!國畫所畫的透視,就是人類肉眼所看到的透視。
我小的時候 有些不懂國畫的噴子就瞎噴,噴這個國畫沒有透視!現在這些人都被打臉了,因為他們太幼稚。
其實中國人畫國畫很老實,可能有些人有些覺得國畫畫得一點都不像,它不逼真。
這因為太老實了,所以寫實的出來的感覺變成那樣子了。什麼意思呢?我們來看一張風景攝影照片
大家來看這個場景。你看得到什麼消失線嗎?看不到吧?但是我們還是感覺到這個空間特別廣大遼闊。這個畫面的空間是靠物體邊緣線互相遮擋產生的。這就是疊壓
疊壓是產生空間感最簡單,最有效的一種手法。
這幅董源的《寒林重汀圖》在保證近大遠小的基本特徵之後,其實就簡單地運用了疊壓的手法在巧妙地排列空間,現在對比看下來,我們就知道我們的老祖宗畫畫有多麼寫實和老實了。至於什麼逼真質感之類的,主要是被材料限制了。
這麼好用的繪畫方法當然很快就被傳播出去了。
唐代傳到日本之後,日本人在浮世繪中也大量的使用這種手法來描繪空間感。
這麼好用的手法當然不只是畫家會用,很多電影鏡頭都會使用這種手法,比如周星馳的《大話西遊》
在這個畫面里,悟空和吃瓜群眾的背影都是疊壓關係哦!及時沒有消失線,這遙遠的距離感還是被烘托出來了。
這就是無比好用的第二個表現透視空間的手法——邊緣疊壓
接下來還有一個更加粗暴簡單的手法,在所有很多繪畫和電影里都大量使用過。
我們看這張圖片兩個紅圈裡的東西。是不是前面的比後面的清晰很多?這就是近實遠虛(近處的物相清晰,遠處的物相模糊)。
在海上鋼琴師(又名《1900》)里,這一幀畫面的空間感完全就是靠背景人物的高度模糊和前面這兩個主角容貌高度清晰所形成的強烈對比產生的。
那麼,空間一定是近實遠虛嗎?從現實角度來說那必須是這樣,但是從藝術角度上來說就不一定了。
在《怦然心動》的這幅畫面里,女主角明明很遠,但是卻很清晰。這樣仍然有強烈的空間感。事實上只要有虛實變化就可以產生空間感了。那麼導演違背自然規律反向處理虛實是為了表現主角的情緒。
其實這虛實很早就運用到繪畫里了,但是第一個系統闡述原理並使用該手法的是達芬奇。
他認為空氣就像玻璃,遠處的東西和我們隔著很多層「玻璃」,玻璃越多,光線就越難穿透,因此遠處的東西都模糊了起來。達芬奇依照此理論首創漸隱法:也就是把物體的邊緣線處理得很柔和,做出很多微妙的變化。
初學繪畫的人,剛掌握了空間規律,就特別急於想表現這種能力,通常會把空間感弄得特彆強,清晰的很清晰,模糊的特別模糊,大的特別大,小的特別小。
其實畫畫想畫強烈是很簡單的。難的是什麼?難的是微妙。
來看達芬奇這幅畫,他的每一根手指,每一根睫毛之間都是有空間的。我為什麼這麼說?我們看這個手臂的邊緣線,紅圈裡面是相對清晰的部分,綠圈裡面是相對模糊的部分。看到了嗎?一個紅圈伴隨著一個綠圈,一個綠圈伴隨著一個紅圈,清晰與模糊,一直相伴左右。這就是虛實相生。
不是說前面的東西全部都清楚了,後面東西全部都模糊了,那是非常粗爆的用法,達芬奇這個邊緣線的處理如此之講究。如果再單獨的看這個手,它每一個手指的感覺都是有虛實節奏的,這是節奏感。你從今天就會知道,邊緣線的處理是多麼的重要。邊緣性處理不是隨隨便便去處理的,達芬奇的空間意識深入到了每一個微小的細節里。
這就是第三個手法——虛實相生
到此,繪畫中真正會經常使用的三個透視手法我就介紹完畢了。
但這些手法並不是孤立使用的,不是說畫畫中只有虛實,只有消失線,只有疊加。不是的,他們通常都組合一起使用。
這是教父3電影裡面的一個鏡頭。看這個鏡頭,空間感很強烈。為什麼呢?因為它既有被強化了的暗示的消失線,還有輪廓上面一層一層的疊壓,虛實上面的變化也沒忽視,三種手法都用到了。所以就這麼一個小小的房間,有個這麼巨大的空間感。
我們再好好想想,知道那個消失點在哪裡重要嗎?不重要。知道它到底是一點透視還是兩點透視,還是三點透視重要嗎? 不重要。
重要的是什麼?重要的是你掌握了規律,並且用這個規律去畫畫,讓你的畫面空間感變強了,這才重要。繪畫是根據需求產生技法。
拉菲爾因為想要我們目光看到中間這兩個人,所以這些線條才傾斜才匯聚於這一點。
因為宮崎駿想要我們目光看向遠方,所以才匯聚於遠處。他有這種表達需求,因為他想讓我們知道千尋有多麼孤獨,有多麼渴望遠方,所以他才如此排列欄杆和雲朵。
接下來是l兩節15分鐘的講解視頻,第一個裡面對一點兩點三點透視的介紹更加詳細一點。 第二個就是我文章里所講的關於透視應用的三大手法。
線性透視詳解 https://www.zhihu.com/video/1018174252926836736 透視運用手法 https://www.zhihu.com/video/1018175941264203776關於透視就分享到此了,謝謝大家觀賞!大家點贊關注的話,我會更加有動力來跟新繪畫乾貨哦!
推薦閱讀:
※科勒超美艷透視裙裝獲贊 無敵巨臀再成亮點
※張馨予薄紗透視長裙
※從非法營運事件透視省人大的社管路徑
※廣東托養機構透視:公辦安養院數千人輪候,私立托養困境重重
※大表姐勞倫斯出席慈善晚宴 透視裝登場十足吸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