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王國創始人揭秘好萊塢頂級特效公司生存困境

數字王國創始人揭秘好萊塢頂級特效公司生存困境

4 人贊了文章

斯科特·羅斯(Scott Ross)的職業生涯始於1988年。當時的他在電腦合成特效的先鋒公司工業光魔(ILM,Industrial Light & Magic)擔任總管。1993年,他作為共同創始人與詹姆斯·卡梅隆(James Cameron)和斯坦·溫斯頓(Stan Winston)創建了另一個行業先驅公司:數字王國(Digital Domain)。

數字王國的聯合創始人斯科特·羅斯

近年來,羅斯忙於製作電影、參與教學,並致力於視覺特效貿易協會的成立。在此次採訪中,他講述了數字王國的創立和崛起過程、跟喬治·盧卡斯、詹姆斯·卡梅隆這樣的頂級導演合作過程中的一些不愉快但有趣的經歷、視覺特效公司目前面臨的生存挑戰、以及未來改變的可能性。閱讀此文,你可能會驚訝於好萊塢高度倚賴的這些頂級特效公司,竟然生存得如此艱難。本文截取自《Voices of Labor:Creativity,Craft,and Conflict in Global Hollywood》,原文較長,有所刪節,全文由第一人稱敘述。

「合伙人卡梅隆要解聘我」

在數碼技術剛興起的時候,我剛好去了工業光魔並參與到公司的重組。那時候很多環節已經改用數碼處理。這一新興技術的出現,可以更好地幫助我們在數碼領域操控圖像。

1990年代的舊金山灣區是創業天堂。每個人,不管你是誰,都在忙著創立公司。當時的我正在管理工業光魔,身邊環繞著一個由最棒的創意人才以及奧斯卡獎項得主組成的強大團隊。然而我們的老闆卻基本上不會露面,他就像是個隱形的地主。在我管理公司的五年左右時間裡,我見喬治·盧卡斯的次數,屈指可數,記不清是三次,還是四次。

為了拍《星球大戰》創立了「工業光魔」

五年的時間,我們把一家無盈利的公司變成了一家略有收益的公司,把一家技術停滯的公司變成一家走在時代前沿的公司。在這之後,盧卡斯拒絕了我們提出的管理層收購這一提議,於是我就退出了公司,並做了一個決定:創建我自己的公司——數字王國。

詹姆斯·卡梅隆聽說我創立公司後就來問我他是否能加入。到了跟詹姆斯開會的當天,斯坦·溫斯頓(當時世界上最有名的化妝特效師)也出現在了會議現場。就這樣,數字王國在三個創始合伙人的一次會議中誕生了。

詹姆斯·卡梅隆

1994年,我們拿到了詹姆斯·卡梅隆執導的電影《真實的謊言》(True Lies),這個項目的出現,讓大家看到了數字王國的存在,甚至因此被奧斯卡提名。那是收穫頗豐的一年,我們製作的百威啤酒廣告拿到了金獅獎大獎,和滾石樂隊合作的「Love Is Strong」的MV也拿到了MTV音樂視頻獎,我們成為了洛杉磯地區最受矚目的視覺特效公司。

電影《真實的謊言》劇照

視覺特效這個行業最大的特點是:它的製作是不定形的,是奇特的。即使身在行業內的人也不一定了解它。視覺特效更像藝術,而不是科學,十分複雜,總是有著無數個變化中的細節。

這意味著當你給視覺特效設預算的時候,只能:儘可能去猜。在好萊塢,幾乎所有的東西都是靠預算,負責做決定的人總是更在乎買賣的過程,而不是實際的價格。他們總是想在你給出的價格基礎上討價還價。

即使是詹姆斯自己的電影,他也無權去決定這部片子找誰做視覺特效。他能做的就是強烈地建議合作的電影製片廠把數字王國列在選擇範圍內。因為說到底,這筆預算是類似於20世紀福斯這樣的製片廠出,所以理所應當應該由他們最終敲定活兒給誰干。

在製作《泰坦尼克號》之前,20世紀福斯就已經和詹姆斯有過一些不愉快的經歷,因為他每次拍電影都會超出很多預算。所以當得知製片總管橋恩·蘭道(Jon Landau)決定來負責這個項目的時候,20世紀福斯比誰都開心,因為橋恩比任何人都了解電影該怎麼製作,換句話說,橋恩的出現也許能避免再度超支。

詹姆斯和橋恩為《泰坦尼克號》設置了一個在一億美元範圍內的總預算,視覺特效的預算則是一千八百萬。然而當我研究了項目之後,卻發現一千八百萬遠遠不夠,我們需要的大概是兩千七百萬。

電影《泰坦尼克號》劇照

那時候,數字王國最大的競爭對手是工業光魔。工業光魔的主管認為:「如果跟詹姆斯·卡梅隆合作一部電影,然而他卻請不起自己的公司做視效,那我就可以給數字王國致命一擊了。」抱著這樣的念頭,工業光魔錶示願意接受一千八百萬的預算,但最終可能會以兩千五百萬完成,這就比我們少花了兩百萬,而這兩百萬足以讓數字王國倒閉。

為了不讓公司陷入倒閉的危險境遇,在與董事會商量後,我們接受了這個項目。但詹姆斯遲遲沒有給我們電影素材,為了趕工,在原定檔期交付作品,我們整個團隊拚命加班,當時的每一天就好像瘋了一般地「燒錢」。

雖然依舊未能如期上映,但延期帶來的結果卻是令人滿意的。如果按照原定計劃在7月2日首映,那《泰坦尼克號》會和當時的其他幾部大片相撞。陰差陽錯鬧了這樣一出,片子在10月份才得以完成,11月首映,成功避免了和其他幾部大片的衝突,一直熱映到來年的夏天,並成為電影史上的票房冠軍。

「遲來的電影素材」卻帶來了意想不到的驚喜。雖然片子收穫了超高票房和口碑,詹姆斯和二十世紀福斯都從中受益,但我們卻好像在刀尖兒上完成了一項工作,不僅遠遠超支,名譽也險遭受損。

《泰坦尼克號》之後,有一天詹姆斯突然在公司宣布,他覺得也許數字王國需要一位新的CEO,他不認為我有能力管理公司。這突如其來的一切讓董事們感到震驚。他們要求董事會主席詹姆斯解釋原委。

詹姆斯態度很強硬:「我們不認為斯科特能勝任。」董事們也明確表示:「我們不這樣認為!我們不僅想要斯科特回來繼續當CEO,我們還想要讓你辭職,由他一人來擔任CEO兼董事會主席。」

詹姆斯聽完立馬抓起他的外套,甩在他肩膀上,正要離開的時候,轉過身引用了《泰坦尼克號》裡面的一句話:「先生們,和你們一起玩樂的確是一大榮幸。」 接著他就走出門了。我之後再也沒見到他,直到很多年以後斯坦·溫斯頓的葬禮上才再次相遇。

視覺特效的商業模式從來就沒成功過

每當人們以「想當年」作為對話的開頭,我總會潑以冷水回復:「錯了,從來就沒想當年的美好時光。」視覺特效的商業模式從來就沒成功過。

你非常賣力地工作很長一段時間去完成特效工作,從藝術的角度講,確實是為大家留下了一些非常經典的畫面,然而從經濟的角度講,可以說是兩手空空。

1994年左右,我嘗試著創立一個貿易協會,取名叫做AVEC,是法語的「和」(with)的意思。全稱是視覺效果創作者協會(the Association of Visual Effects Creators)。

我想要把視覺特效行業的重要人物都聚集到一起來形成一個貿易協會並改變現有的商業模式。但是最終它失敗了。

在視覺特效行業,運作公司的管理者往往並不是商人,而因為不是商人,他們害怕得要死。就像喬治·盧卡斯形容《星球大戰》工作人員的那句話:「如果你給他們足夠的啤酒和比薩,他們什麼都能做!」,視覺特效行業的人跟影迷沒有什麼兩樣,只要讓他們的名字出現在《星球大戰》的演職人員名單裡面,他們願意做任何事。

我們都知道這個行業的競爭非常激烈,並且老實說,彼此一點都不信任對方,但是問題在於客戶及商業模式。我們挨餓干所有的活兒,卻是他們掙億萬的錢。這個行業必須團結起來去阻止這樣的事情。

更何況現在情況又變了。現在每個視覺特效公司管理運營者已經變成了領工資的經理人,他們更沒有必要「上船」冒險了,反正過幾年也會因為不能讓公司盈利被炒魷魚,為什麼要出風頭來做一些長遠計劃的事情呢?

從製片廠的角度,他們從來想的是哪裡補貼最高。所以如果製片廠跟我說:「你搬去溫哥華,我就把項目給你。」那我就搬去溫哥華。如果突然間蒙特利爾給出了比溫哥華更好的價格,製片廠的人說:「我很想把項目給你因為我們有合作關係,然而……」製片廠心裡明白你會去蒙特利爾,這毫無疑問。從製片廠的角度看,所有的事情都很完美。

補貼到賬,卻不是直接給到視覺特效公司。好消息是如果你在倫敦,並符合補貼資格,那項目就是你的。壞消息是,項目是你的,並不是製片廠把補貼的一部分給視覺特效公司,而是他們一併拿走,並利用自己的能力儘可能減少他們付給視覺特效公司的錢。

視覺特效公司沒有辦法讓自己收支平衡,一直在虧錢。為了生存下去,只能去正確管理自己的現金流並控制人力開銷。

如果我是工作室的總管,我去哪裡省錢?我可以不給員工提供甜甜圈了,不過那有什麼用呢?我們不給加班費了,甚至減少他們的醫療保險,我們做一切可以省錢的事情。這時那些藝術家員工們還有種錯誤的印象以為經理們正在做賺錢的事情。不是真的!只有一群人在賺錢,那就是電影製片廠。

在我看來,目前最厲害的十個工作室是工業光魔(ILM)、索尼圖形圖像運作公司(Sony Pictures Imageworks )、數字王國(Digital Domain)、維塔數碼(Weta Digital)、Method、Double Negative、Framestore、比可蒙多(Pixomondo)、Prime Focus World。幾年前我還會把韻律色彩(Rhythm & Hues )也加進去。

我們討論的所有這些公司,頂尖的十個,沒有任何一家在盈利,他們都在水深火熱之中。如果我們四個公司聚在一起集資五億美元,那我們可以買下另外的5、6家公司。那時候我們就能控制整個電影工業。那就是「新公司」定價了。

所以要改善這個行業,未來可能的方向只有合併。你先買下來這些公司,把最好的人才鎖住,合併了之後就能薄利多銷。接著好好去管理,因為這些公司的管理都差強人意。有了好的管理和業務數量,成本就會降低。接著你可以回去和製片廠重新討論價格。因為最終,最厲害的製片廠大片都依賴於世界一流的視覺特效技術。

— The End —

延伸閱讀:數字王國的輝煌與挫折

  • 1993 年,工業光魔前任總經理斯科特· 羅斯與導演詹姆斯·卡梅隆、電影特效大師斯坦·溫斯頓三人合作創立了特效公司數字王國,貢獻《泰坦尼克號》、《變形金剛》三部曲等多部精品之作,並先後7次獲得奧斯卡的肯定。市值一度達到 4 億美元。
  • 2011年11月,數字王國登陸紐交所,市值一直穩定在3億美元,後由於過度擴張導致資金緊張,於2012年9月初申請進入破產保護程序。
  • 2012年,小馬奔騰美國公司聯手印度媒體巨頭「信實媒體」共同出資3020萬美金收購了數字王國,在中美電影界轟動一時。
  • 2013年3月28日,香港上市公司奧亮集團宣布斥資3.92億港元收購小馬奔騰美國公司擁有的數字王國70%股權,交易最終於7月完成,12月,奧亮集團更名為數字王國,宣布謀求轉型。之後的數字王國開始押注VR領域,並於2016年底用VR技術直播了王菲的「幻樂一場」演唱會。

參考資料:

①:Voices of Labor:Creativity, Craft, and Conflict in Global Hollywood(此文採訪於2014年)

②:mp.weixin.qq.com/s/MjyW

翻譯: 徐箏

編輯:Cai、費小丑

設計:溫小昭


推薦閱讀:

TAG:好萊塢Hollywood | 視覺特效 | 數字王國DigitalDoma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