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丈原之戰前期,諸葛亮壓制司馬懿的那些事,配套14張地圖解讀

五丈原之戰前期,諸葛亮壓制司馬懿的那些事,配套14張地圖解讀

來自專欄修正漢末三國和一些歷史的偏差230 人贊了文章

(本文是在先前一系列關於諸葛亮五伐回答的威力加強版)

234年,諸葛亮開始第5次北伐曹魏,2月出發,4月至五丈原,8月病死,歷時約半年。本文主要通過14張地圖,還原雙方前期在渭水和武功水流域的交戰,諸葛亮全面壓制司馬懿的戰況。

雙方交戰的地點,在關中平原的西段,即今寶雞市岐山縣,南段突出部,渭河和石頭河(武功水)呈T字型的交匯處。

戰場地理,渭水和武功水的T字型的交匯處

諸葛亮五伐,走褒斜道,出斜谷,踏上關中平原。

但諸葛亮所踏上的關中平原,僅僅是平原西段,在他面前,是一個渭水和武功水(今石頭河)T字型的交匯處,渭水將戰場分為渭北和渭南,武功水從斜谷流出,注入渭水,又將渭南分為東西兩岸,而當諸葛亮還在渭南時,司馬懿則在渭北靜候諸葛亮。

  • 圖1,武功水從斜谷流出,注入渭水,兩水而呈T字型,分為3塊,渭水北岸再往北20多公里,就是北山(即岐山)

「北原」又名「積石原」,面積廣大,屬於關中平原的西段

在渭水北岸,《三國志郭淮傳》出現了一個地名「北原」(注1),而絕大部分人認為「北原」是一個可以修築營壘的地方,這就大錯特錯了。

這「北原」又名積石原(注2),其中原可以寫成「塬」,積石塬是關中平原西段中,渭水北岸的組成部分,從西向東有西平塬、和尚塬、周塬、積石塬(原)等。先前諸葛亮出斜谷,也有抵達「渭水南原」的記載(注3),「南原」即是在渭南的平原。

  • 圖2,渭北是大片積石原,即是北原,從今寶雞到眉縣,面積約有數百平方公里,

司馬懿認為諸葛亮「若勇者,當出武功依山而東」,純屬嘴炮

司馬懿先前「亮若勇者,當出武功依山而東,若西上五丈原,則諸軍無事矣」(注4),這話純屬嘴炮,諸葛亮肯定不會用,因為諸葛亮一旦東進長安,深入300里,就是自尋死路。

司馬懿要是真的想阻止諸葛亮東進,直接在武功水東岸駐守,修築塹壘,堵住武功之路,就可以了,可司馬懿沒有那麼做。

首先,糧道補給線被拉長到幾乎100公里,會輕易地被司馬懿切斷。其次,即使諸葛亮僥倖到長安,蜀軍也沒辦法攻城,因為沒有攻城工具,而且長安周長非常長。

對司馬懿來說,魏軍糧道無憂,涼州刺史徐邈在涼州發展農業(注5),231年後,司馬懿還在上邽屯田(注6),糧草可以走陳倉渭水道,來提供渭水北岸的司馬懿軍隊。

  • 圖3,司馬懿要是想阻止諸葛亮東進長安,司馬懿應該駐紮武功水東岸,來堵住武功

  • 圖4,可實際上,畫風是這樣子的,司馬懿沒有堵路

  • 圖5,而一旦諸葛亮東進,直取長安。顯而易見,蜀軍補給線幾乎被拉長至100公里,司馬懿笑了,諸葛村夫中計了

郭淮YY諸葛亮佔領北原,而斷隴

諸葛亮還在渭水南原的蘭坑時,曹魏將領紛紛表示要屯兵「渭北」,而司馬懿強調為了保護「渭南」的人民財產,就率軍渡過渭水,在渭水南岸「背水為壘」(注7)。

就在司馬懿「屯渭南」時,郭淮認為諸葛亮會爭奪「北原」,甚至可以「跨渭登原,連兵北山,隔絕隴道」,而建議修築「塹壘」(注8)。

但是,假定諸葛亮佔領北原,就是下面這個局面:

  • 諸葛亮一字排開,不但要橫截南北30-40公里,還有保護從褒斜道而出的糧道
  • 諸葛亮的東西面,都是魏軍,陷入包夾之中

諸葛亮五伐,在關中斷隴,即使斷成功也沒有任何意義,因為諸葛亮壓根就沒有派兵去隴右,而且隴右因為徐邈和上邽屯田的存在,自給自足。在關中斷隴,周邊都是敵人,要守住開闊地幾十公里,才實現斷隴,完全是搞笑。

  • 圖6,郭淮說諸葛亮一旦「跨渭登原,連兵北山,隔絕隴道」,純屬胡說八道,畢竟北原面積數百平方公里,而且周邊都是敵人

  • yy諸葛亮連兵北山斷隴的,擊其首則尾至,擊其尾則首至,擊其中則首尾具至

司馬懿突然從渭水南岸,消失了

圖7,司馬懿還屯兵「渭北」時,怎麼不想著在「北原」修築「塹壘」?

  • 圖8,司馬懿認為百姓財產在渭南,就渡過渭水,在渭水南岸背水為壘

  • 圖9,司馬懿「屯渭南」,郭淮卻建議在北原修壘,而議者多謂不然,難道郭淮認為諸葛亮還會飛過司馬懿?

郭淮在北原修「塹壘」,是修一道渭水長城

諸葛亮強渡500米寬的渭水,暢通無阻

先前已經說明「北原」是指一大片平原,那郭淮在北原修「塹壘」(注9),不單是修建一座營壘,而是修建一道沿渭水北岸的圍塹,以防止諸葛亮渡渭水。

可是,諸葛亮客場作戰,強渡500米寬的渭水的船,卻由曹魏提供。

司馬懿企圖利用周當屯兵陽遂,吸引諸葛亮,但沒有用,諸葛亮強渡500米寬的渭水暢通無阻(注10)。

這裡需要注意的是,陽遂絕對不是《三國志集解》推測的那樣,在渭水北岸。陽遂要是在渭水北岸,而諸葛亮的目的是佔領北原,那搶佔陽遂就算是達到了目的。

  • 圖10,北原東西長達約5公里,單單修建一個營壘,壓根不可能防止諸葛亮渡渭水,或阻止諸葛亮搶佔北原的一個灘頭,所以郭淮修的「塹壘」,就是修築一道沿渭水北岸差不多5公里左右的,「塹壘」般的渭水長城。

  • 圖11,郭淮建議在北原修壘,議者多謂不然是因為司馬懿「屯渭南」,結果諸葛亮強渡渭水,司馬懿消失了

五丈原東西不過幾公里,幾乎肉眼可見,聲東擊西意義不大

幾天後,諸葛亮「盛兵西行」,貌似是進攻東面的陽遂,但這意義不大,畢竟東西相隔不到10公里,諸葛亮上午進攻,魏兵在中午就能強行軍趕到(注11)。

  • 圖12,諸葛亮派兵強攻陽遂

劃第6個重點,諸葛亮進攻陽遂,意義在於搶佔武功水東岸

之後,諸葛亮強渡武功水,踏上武功水東岸,進攻陽遂,以孟琰在武功水東岸距敵(注12)(注13)。

  • 圖13,雖然沒有成功攻克陽遂,但蜀軍搭建幾十米寬的竹橋成功,配合孟琰擊退司馬懿,在武功水東岸站穩腳跟。

  • 圖14,武功水東岸的馬冢是高地,諸葛亮暫且不攻,而命令士兵與當地百姓一起屯田,而「凡麥田常以五月耕」(《氾勝之書》),開始種植冬小麥,做好持久作戰的準備。

總結:

諸葛亮在渭水和武功水一帶,以弱國擊強國,主動對司馬懿發動一系列攻勢。

而司馬懿只能以極端被動的方式,比如修建沿渭水的塹壘,來消極防禦,阻止諸葛亮渡渭水。

而渭水南岸的司馬懿突然消失,讓諸葛亮暢通無阻地強渡500米寬的渭水。

這裡需要說明的是,諸葛亮即使搶佔北原,也隔絕不了隴道,畢竟從渭北到北山,有南北25公里寬,諸葛亮搶佔北原意義不大。

最後諸葛亮成功搶佔武功水東岸,在東岸平原與司馬懿對峙,直到發生司馬懿女裝事件。

(注1)三國志郭淮傳:青龍二年,諸葛亮出斜谷,並田於蘭坑。是時司馬宣王屯渭南;淮策亮必爭北原,宜先據之,議者多謂不然。淮曰:"若亮跨渭登原,連兵北山,隔絕隴道,搖蕩民、夷,此非國之利也。"

(注2)水經注卷十七:渭水又東徑積石原,即北原也。

(注3)晉書宣帝紀:二年,亮又率眾十餘萬出斜谷,壘於郿之渭水南原

(注4)晉書宣帝紀:二年,亮又率眾十餘萬出斜谷,壘於郿之渭水南原。天子憂之,遣征蜀護軍秦朗督步騎二萬,受帝節度。諸將欲住渭北以待之,帝曰:"百姓積聚皆在渭南,此必爭之地也。"遂引軍而濟,背水為壘。因謂諸將曰:"亮若勇者,當出武功依山而東,若西上五丈原,則諸軍無事矣。"

(注5)三國志徐邈傳:至,值諸葛亮出祁山,隴右三郡反,邈輒遣參軍及金城太守等擊南安賊,破之。河右少雨,常苦乏谷,邈上脩武威、酒泉鹽池以收虜谷,又廣開水田,募貧民佃之,家家豐足,倉庫盈溢。乃支度州界軍用之餘,以市金帛犬馬,通供中國之費。

(注6)晉書宣帝紀:於是表徙冀州農夫佃上邽,興京兆、天水、南安監冶。

(注7)晉書宣帝紀:諸將欲住渭北以待之,帝曰:"百姓積聚皆在渭南,此必爭之地也。"遂引軍而濟,背水為壘

(注8)三國志郭淮傳:青龍二年,諸葛亮出斜谷,並田於蘭坑。是時司馬宣王屯渭南;淮策亮必爭北原,宜先據之,議者多謂不然。淮曰:"若亮跨渭登原,連兵北山,隔絕隴道,搖蕩民、夷,此非國之利也。"宣王善之,淮遂屯北原。

(注9)三國志郭淮傳:塹壘未成,蜀兵大至,淮逆擊之。

(注10)晉書宣帝紀:亮果上原,將北渡渭,帝遣將軍周當屯陽遂以餌之。數日,亮不動。帝曰:"亮欲爭原而不向陽遂,此意可知也。"遣將軍胡遵、雍州刺史郭淮共備陽遂,與亮會於積石,臨原而戰,亮不得進,還於五丈原。

(注11)三國志郭淮傳:塹壘未成,蜀兵大至,淮逆擊之。後數日,亮盛兵西行,諸將皆謂欲攻西圍,淮獨以為此見形於西,欲使官兵重應之,必攻陽遂耳。其夜果攻陽遂,有備不得上。

(注12)諸葛亮《與步騭書》曰:仆前軍在五丈原,原在武功西十里余。水出武功縣,故亦謂之武功水也。是以諸葛亮《表》云:臣遣虎步監孟琰,據武功水東。司馬懿因水長,攻琰營,臣作竹橋,越水射之。橋成馳去。

(注13)諸葛亮《與步騭書》曰:馬冢在武功東十餘里,有高勢,攻之不便,是以留耳。

推薦閱讀:

論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玉器文化
有個謀士力勸韓信三分天下,差點讓「三國演義」提前三百年
北歐三國爭搶黃怒波
劉備不是傳說:趣說三國史實 關羽沒打赤壁之戰
正史中,三國五位年過七十並善終的大將!

TAG:諸葛亮 | 司馬懿 | 三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