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明烏克蘭史(三)第一部分第一章第三節
來自專欄歷史⑨課30 人贊了文章
第三節 基輔羅斯中期
上一節提到,斯維亞托斯拉夫派其三個兒子分別駐守基輔羅斯。其命喪東征途中後,亞羅波爾克以長子身份宣稱羅斯大公之位由他繼承。由於斯拉夫人沒有長子繼承的傳統,因此他的兩個弟弟公然抗命。奧列格駐守的地區離基輔最近,因此他便成為了亞羅波爾克首先下手的目標。奧列格被其用計殺死後,弗拉基米爾被迫逃往他們瓦蘭人一族的發源地斯堪的納維亞,後請來了瓦蘭人的軍隊對抗其兄。數年內戰過後,大勢已去的亞羅波爾克被手下出賣,大公寶座還沒坐熱便已命喪黃泉。弗拉基米爾最終成為全羅斯大公。眾所周知,弗拉基米爾在位最大的功績是將基督教引入了羅斯,這裡暫且按下不提,我們先來講講他其他的治國舉措。首先他鎮壓維亞迪奇人和拉基米奇人的叛亂,然後降服了國力重振的布加爾人。由於佩切涅格人的騷擾,加之克里木被拜占庭帝國佔據,基輔羅斯很難在南部黑海沿岸開展貿易、獲取食鹽。弗拉基米爾決定開闢西部地區。981年,他對最早臣服於奧列格、後被波蘭統治的杜列布人、霍爾瓦特人和底維爾人進行了征討,奪取佩列梅什利、切爾文等邊城。983年他又征服了布格河和涅曼河之間的立陶宛部族亞特維亞格人(ятвягi)。以他名字命名的弗拉基米爾城就是這一時期為鞏固邊防而建。至此,羅斯的商路便可以經沃倫和切爾文通向波蘭和德意志,經佩列梅什利通向匈牙利。不過,挑戰波蘭在這一地區的統治自然是與波蘭埋下了爭端的隱患,造成了兩國關係的緊張。弗拉基米爾雖採取了與波蘭聯姻的措施,令其長子斯維亞托波爾克迎娶波蘭王公之女,卻並未使局面有所緩和,反而埋下了另一禍患的種子。弗拉基米爾的另一重要舉措是修建抵禦佩切涅格人的要塞。由於游牧民族群落遷移不定的特點,採取主動出擊對其剿滅的方法難以奏效,因此弗拉基米爾選擇了構築要塞防線來被動抵禦其騷擾。在這一時期建立的城市有:伊爾片河上的別爾哥羅德、斯圖格納河上的瓦西里耶夫、特魯別日河上的佩列亞斯拉夫等。弗拉基米爾還有一影響深遠的措施是效仿其父,派自己的眾多兒子駐守基輔羅斯各地:伊賈斯拉夫派駐波洛茨克、斯維亞托波爾克派駐圖羅夫、雅羅斯拉夫派駐諾夫哥羅德、蘇季斯拉夫派駐普斯科夫、斯坦尼斯拉夫派駐斯摩棱斯克、斯維亞托斯拉夫派駐德列夫利安地方、姆斯季斯拉夫派駐特穆塔拉坎、鮑里斯派駐羅斯托夫、格列布派駐穆羅姆。他的兒子們在這些城市擔任長官,集行政權、軍權等於一身。這在當時是強化他大公權力的有效方法,但卻為日後像他繼位時的那種殘酷內戰埋下了隱患。事實上,他尚未去世時這種措施的負面作用便已隱約顯現:諾夫哥羅德的雅羅斯拉夫拒絕向他納貢,他欲發兵征討,但在召集部隊時不幸暴病而亡。
下面便是弗拉基米爾最大、最為明確的一項歷史功績:羅斯受洗。古斯拉夫人信奉多神教,認為萬物有靈。弗拉基米爾繼位之初信奉的是北歐神話中的雷神索爾的斯拉夫版本,雷神佩倫,他甚至置其雕像於基輔城中供人膜拜。後來隨著他治理國家的時間不斷增長,他感到多神教越來越不適應國家的發展,而且在國際上,此時的歐洲已是基督教的天下,西歐、北歐、拜占庭帝國的基督教由來已久,羅斯的斯拉夫兄弟們也都已紛紛引入基督教(862的年大摩拉維亞、864年的保加利亞、十世紀上半葉的捷克、966年的波蘭)。而東南方,於7~8世紀崛起的阿拉伯人奪取了拜占庭的敘利亞、巴勒斯坦等大片領土,攻滅薩珊波斯帝國,進軍北非,最終控制了從西班牙延伸到中國邊境的廣闊領土。以上地區成了伊斯蘭教的勢力範圍。此外四處流亡的猶太人也恪守著自己的猶太教。在當時的國際環境下多神教已無立足之地,改革宗教、統一信仰勢在必行。上述的宗教都在基輔羅斯擁有一席之地。以基督教為例,據說阿斯科爾德就是基督徒,奧莉加也是基督徒,弗拉基米爾的從斯堪的納維亞來的瓦蘭軍隊中不乏基督徒。基輔城內也擁有一座基督教堂。但以上事例並不能說明弗拉基米爾一上來便推行基督教。事實上,他首先選擇的是伊斯蘭教。當時的阿拉伯帝國文化繁榮,國家昌盛,因此阿拉伯人的伊斯蘭教對相對落後的羅斯很有吸引力。然而很快弗拉基米爾便放棄了它。因為伊斯蘭教的規矩稍多,例如割禮、禁食豬肉等,令桀驁不馴的羅斯人難以適應。特別是禁酒這一項,據說弗拉基米爾表示,「飲酒是我們羅斯人的樂趣,離了它我們沒法活下去」。至於其他宗教,猶太教的信徒們甚至沒有自己的國家,這使得弗拉基米爾感到猶太教的神靈太弱小,以至於保護不了自己的子民。而天主教的儀式過於繁瑣,而且如果加入天主教還要受教皇的控制,這對他的王權顯然是一種威脅。權衡之下,他已經有了初步的打算。不過直到989年,他才正式皈依了東正教。這要從兩年前說起。987年,拜占庭發生內亂,先皇尼基福爾二世(Никифор Ⅱ)的侄子瓦爾達·福卡(Варда Фока)佔領了小亞細亞,宣布自己為皇帝,在位的皇帝瓦西里二世(Василь Ⅱ)遂向弗拉基米爾求援,後者提出條件:迎娶皇帝之妹安娜公主。面對迫切的形勢,瓦西里二世一口答應。於是弗拉基米爾出兵,於989年4月徹底擊敗瓦爾達叛軍。但皇位坐穩的瓦西里二世又立刻反悔,拒絕了弗拉基米爾的聯姻之提。弗拉基米爾遂以武力相逼,攻克了克里木半島上拜占庭最大的殖民城市赫爾松奈斯—科爾松。面對大軍壓境,瓦西里二世別無選擇,只得同意外嫁一事,但條件是弗拉基米爾必須皈依基督教。是年秋,弗拉基米爾與安娜在赫爾松奈斯成婚,次年春返回基輔,下令基輔城居民必須到第聶伯河受洗,其餘地區也要儘快受洗。這標誌著東正教成為了羅斯的國教。
我們來看一下羅斯受洗的歷史意義,這其中大部分或許他無論如何也料想不到的。首先,他選擇了代表西方文明的基督教,而不是代表東方文明的伊斯蘭教,這就使得羅斯以後的文明進程與西方聯繫在了一起,與東方隔絕開來(當然這種隔絕並不是完全意義上的。如蒙古入侵,給羅斯深深印上了蒙古文明的痕迹)。其次,他選擇的是拜占庭帝國的東方正教,而不是羅馬教會的西方公教,這就又使其與拜占庭帝國的聯繫越來越緊密,並與西方的公教國家(特別是臨近的西斯拉夫國家波蘭)有了持久的宗教矛盾。正教支持世俗王權,教權勢力在王權之下,這保障了羅斯大公(以及後來的沙皇)的絕對權力,有利於統一中央集權國家的形成。而在當時的主要影響包括,凝聚了全羅斯人民的精神與文化,促進了與基督教國家(特別是拜占庭帝國)的聯繫,先進的拜占庭文明傳入基輔羅斯,極大促進了羅斯的發展,比如新的治國理念、新的宮廷儀式、編年史的出現、王族的徽記、軍事上的改良、民族藝術的發展、學院和圖書館的建立等,以上事例不再列舉。在弗拉基米爾統治後期,基本沒有什麼大的建樹,而且先前分派各子駐守各地政策的負面效果越來越明顯:長子斯維亞托波爾克串通其岳父波蘭王公博列斯瓦夫謀反,被發現後被剝奪王公權力並關進監獄;雅羅斯拉夫拒絕向基輔交納貢物。最終,1015年7月,弗拉基米爾猝死於發兵征討諾夫哥羅德前夕。因為羅斯受洗這一偉大事迹,他被後世稱為「弗拉基米爾大帝」,並被教會封聖。
弗拉基米爾逝世後,新一輪的大公繼承戰爭開始,佔據基輔的長子斯維亞托波爾克(他並不是弗拉基米爾親生,而是亞羅波爾克之子,在弗拉基米爾打敗亞羅波爾克後被其收養)派出殺手殺死了羅斯托夫的鮑里斯、穆羅姆的格列布和德列夫利安的斯維亞托斯拉夫這三個弟弟。諾夫哥羅德王公雅羅斯拉夫效仿其父,從斯堪的納維亞請來軍隊討伐其兄。雙方於1016年大戰於柳別奇,斯維亞托波爾克戰敗,基輔為雅羅斯拉夫所攻取。然而斯維亞托波爾克逃往波蘭向其岳父求助,領兵捲土重來,於1018年奪回基輔。同時為答謝岳父,將切爾文諸城讓與波蘭。雅羅斯拉夫亦不甘心,一年後重振旗鼓與其兄決戰於特魯別日河支流阿爾塔河(Альта)畔。這一次,斯維亞托波爾克徹底戰敗,再次逃往波蘭,後死於波蘭或捷克某地。以上是《往年紀事》的記載,然而據薩克森方面的記載,斯維亞托波爾克實際上在弗拉基米爾死後立刻越獄逃往了波蘭,再未回來。那麼鮑里斯等人又是被誰所殺呢?嫌疑自然落到了贏家雅羅斯拉夫頭上。對於其弒親的指控我們可以在斯堪的納維亞的歷史文獻中找到。無論如何,兄弟相鬥的內戰是殘酷的,這是新大公上位前的必然之事。
1019年,趕走斯維亞托波爾克後,雅羅斯拉夫登上基輔大公之位。然而前文提到,弗拉基米爾分封了眾多子嗣在各地,因此雅羅斯拉夫還要面對其他兄弟的威脅。其中實力最強的是特穆塔拉坎的姆斯季斯拉夫。此人在1022年征服卡索格人,其後攻佔了切爾尼戈夫,並在1024年與雅羅斯拉夫決戰於利斯特文(Листвень),雙方勝負未知,主流觀點認為是姆斯季斯拉夫獲勝。不管怎樣,兄弟倆於1026年議和,共同決定分治羅斯。以第聶伯河為界,西部以諾夫哥羅德為中心的地區歸屬雅羅斯拉夫;東部以切爾尼戈夫為中心的地區歸屬姆斯季斯拉夫。此後二人互相幫助,1029年雅羅斯拉夫助姆斯季斯拉夫征討亞斯人;1031年姆斯季斯拉夫助雅羅斯拉夫重新從波蘭手中奪回切爾文諸城。1036年姆斯季斯拉夫病亡,身後無嗣,羅斯東西兩部才重新合併,雅羅斯拉夫正式成為全羅斯大公(但值得注意的是,此時的羅斯並未達到弗拉基米爾時期的完整程度,比如波洛茨克地方就依舊歸屬伊賈斯拉夫)。
雅羅斯拉夫的治國方略基本與其父一致,重點在於國內建設,軍事行動以防衛為目的。雅羅斯拉夫支持波蘭內亂中的卡奇米爾·奧布諾維捷利(Казимир Обновитель)一方,在其成功登上波蘭王位後又將妹妹多布羅涅塔(Добронета)嫁給他。他的軍事行動則主要有:1030年征服芬蘭的楚德人,1036年重創企圖進攻基輔的佩切涅格人,迫使其遠遷至多瑙河一帶,1038年征服亞特維亞格人,1040年征討立陶宛,1047年收復馬佐維亞,1054年從捷克奪取西里西亞。對於抵禦游牧民族,他修建了兩條防線,一條沿羅西河與特魯別日河,建有博古斯拉夫爾(Богуславль)、科爾松(Корсунь)、加涅夫(Канiв)等城;另一條沿蘇拉河,建有盧布內(Лубни)、盧科姆利(ЛуКомль)、沃伊恩(Во?нь)等城。在雅羅斯拉夫的統治期間,只有一次戰役的起因和目的不明,那就是進攻君士坦丁堡。據某些史書的籠統說法是戰爭是由拜占庭的新皇帝科斯佳廷·莫諾馬赫(Костятин Мономах)對羅斯的敵意引發的,直接導火索則是一個基輔商人在君士坦丁堡被害。戰爭分兩個回合。第一個是1043年,雅羅斯拉夫次子弗拉基米爾率400艘戰艦直撲君士坦丁堡,但遭受希臘火的圍攻,加之風浪侵襲,弗拉基米爾的艦隊損失慘重並撤退。第二回合是重振旗鼓的羅斯戰艦於一個港灣中攻打拜占庭戰船,但至於勝負,則是眾說紛紜。這場戰爭的結果也如同起因一樣不明不白。不過,這是記載中的羅斯與拜占庭最後一次交手,隨後兩國和好,雅羅斯拉夫之子弗謝沃洛德迎娶了拜占庭公主瑪麗婭。
雅羅斯拉夫極其注重聯姻,為此獲得了「歐洲的岳父」稱號。關於他聯姻的情況:他本人於1019年迎娶瑞典公主因吉格爾達(Iнгiгерда,斯拉夫名伊琳娜),生六子三女。長女伊麗莎白於1044年嫁挪威國王哈拉爾德(Гаральд),其死後改嫁丹麥國王斯文—艾斯特利德森(Свен Естрiдсен);次女安娜(Анна)嫁於法王亨里希一世(Генрiх Ⅰ);三女阿娜斯塔西婭嫁匈牙利國王安德拉什一世(Андраш Ⅰ);長子伊賈斯拉夫娶日耳曼公主為妻(也有人說是娶波蘭國王之妹),另兩個兒子也娶了歐洲國家的公主。雅羅斯拉夫的兩個妹妹分別嫁給了波蘭國王和拜占庭皇子。由此可見,雅羅斯拉夫的稱號的確名副其實。在內政方面,雅羅斯拉夫對基輔進行擴建,城市面積比過去大了數倍。在擊敗佩切涅格人的地方他建了一座名為「聖索菲婭」的教堂,後又在基輔新城區建造了一個同名的教堂。有記載說基輔的教堂達到了400座——「金頂的基輔」這一稱呼就是從這一時期流傳開的。王公府也用新的石料修葺一新。還有涅斯托爾所在的佩切拉修道院,也是這一時期修建。雅羅斯拉夫還有一項重要成就就是編修《羅斯法典》,這是基輔羅斯第一部成文法典,在習慣法的基礎上修成,共十八條,很大程度上調節了社會關係,鞏固了社會秩序。
雅羅斯拉夫主要是以文治國,羅斯在他的治理下空前繁榮,不僅面積位居歐洲第一,藝術文化也有極大發展,因此他被稱為「智者雅羅斯拉夫」。在繼承問題上,他有感於兄弟內鬥的殘酷,於是希望建立一種順位繼承製度,他死後大公之位由長子繼承,從此開始,長子若不在世,二子繼承長子成為基輔大公,如此,繼承順序長幼依次替補。但這樣的問題是會出現一大批繼承權被叔父奪走的王公之子。並且他實際採取的做法仍是將兒子們分封在各地,長子伊賈斯拉夫統領基輔和諾夫哥羅德及周邊地區,二子斯維亞托斯拉夫掌管切爾尼戈夫、穆羅姆和特穆塔拉坎,三子弗謝沃洛德掌管佩列亞斯拉夫、蘇茲達爾和羅斯托夫,四子維亞切斯拉夫掌管斯摩棱斯克,小兒子伊戈爾統領弗拉基米爾—沃倫斯基。可以看出,他分封國土的做法與其父、其祖毫無二致,這種分裂國土、實際上鼓勵地方獨立的做法不可能從根本上改變親兄弟相殘的局面。況且在他之後,幾乎再未能出現他這樣的治世明君,羅斯就此走上了分裂、衰亡的道路。1054年,雅羅斯拉夫·弗拉基米羅維奇病逝於維什哥羅德(Вишгород),安葬於聖索菲婭大教堂,墓室至今猶存。
參考書目:
《烏克蘭: 沉重的歷史腳步》
《烏克蘭史》
維基百科相關詞條
例行宣傳: 波蘭-東歐歷史學習交流群
群號: 731688622
推薦閱讀:
※俄黑海艦隊否認向烏克蘭軍人發最後通牒
※烏克蘭女人願意嫁給中國男人的理由
※烏克蘭動亂新聞全紀錄1
※於時語:烏克蘭危機中的地緣政治
※烏克蘭藝術家Baranenko.Vitaly繪畫欣賞(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