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突然變睡渣,竟是媽媽惹的禍
4 人贊了文章
上周末突然接到朋友小芸的電話,跟我說了最近遇見的煩心事,她的兒子多多最近突然頻繁夜醒,而且一看不到她就哭的撕心裂肺,分分秒秒都要待在她身邊,否則小傢伙就現場直播如何驚天動地的哭!
聽到這些,不由將我的回憶拉倒幾年前,曾經剛開始回歸上班,晚上回去帶娃,那段日子是最最難熬的,經常一個神經沒繃住,就想要逃離這個家,但都咬牙堅持了一次又一次,所幸我堅持過來了。
其實小芸說的這個情況正是寶寶經歷分離焦慮期。寶寶突然開始「認人」,對陌生人很抵觸,對主要養育者非常依戀,往往會發展成媽媽不能離開自己的視線,陪睡要一直陪著不然就醒等情況。
相信很多過來的寶媽都有過類似的經歷:寶寶即便很困但就是不睡黏著你讓你陪他玩;寶寶很容易醒過來,看見你不在也會立即大哭......
今天小良就和大家說說
影響睡眠的另一個重要因素——分離焦慮
什麼是分離焦慮?PART/01
分離焦慮,是指嬰幼兒因與親人分離,特別是母親或者其他養育者而引起的焦慮、不安,或不愉快的情緒反應,出現害怕和哭泣的行為。
由於幼兒主要通過感官體驗來感受到安全感,所以當他們第一次與父母分離時,極容易產生無法再與他們見面的錯覺。
為什麼會出現分離焦慮症?PART/02
寶寶雖然是一個獨立的人,但是其實還沒有成為一個「完整的個體」。只有在家人的陪伴下才能感到安全自在。
而從孩子的角度來說,睡覺就代表著要和爸爸媽媽分開了,自己就要一個人呆著了。因此它們會通過哭來表示抗拒、害怕。
所以這是一種正常的本能反應,並不是孩子不乖,媽媽們需要理解並耐心的安撫。
出現分離焦慮是好事PART/03
在認知發展過程中,寶寶一開始以為東西只要看不見了就消失了,慢慢她才開始明白,原來東西即使看不見了,還是存在的。這是很重要的一個認知發展里程碑,叫「客體永久存在性」。
與之相對應的就是會開始出現「分離焦慮症」,這是因為寶寶開始明白了,媽媽不見了,但她還是存在的,我希望媽媽立刻出現,自然就會大哭。其實從寶寶發展來看,這是進步的表現。
分離焦慮影響寶寶睡眠該怎麼辦?PART/04
分離焦慮一般從7個月開始出現,高峰期在9-18個月,這期間寶寶對媽媽有非常依戀,需要媽媽陪在身邊才能安心入睡。那麼媽媽們該怎麼辦呢?
不要偷偷走,好好告別
我們經常會害怕自己離開孩子會哭鬧而選擇趁他不注意的時候偷偷的走,其實這樣不僅讓寶寶更加不安,還會讓他們以後會更加警惕。
每次要離開寶寶,不管多久,即使短到只是去上個衛生間,都要和寶寶說一聲,不要偷偷地去。如果我們經常偷偷離開寶寶,寶寶就會越來越黏人,因為她明白了「如果我不看著媽媽,媽媽就會離開」,這樣就形成惡性循環了。
只有告訴他,離開了之後還會再回來的,讓他有了「信任感」就不那麼焦慮了。
玩躲貓貓、蒙臉遊戲讓寶寶適應「分開」
平時可以在家有意識地多和寶寶做一些遊戲,讓她明白「媽媽離開一會沒關係的」。
教給孩子「雖然自己看不到,但這件東西其實仍然在那兒」的觀念。在遊戲的過程中寶寶也會慢慢增加對看不見媽媽的容忍度與接受度,逐漸適應短暫的分離。
提高清醒時間高質量的陪伴
大部分上班的媽媽在這個階段與寶寶的接觸時間會急劇減少,寶寶也會非常期待與媽媽多一些相處的時光,所以能夠緩解分離焦慮的方法首先就是清醒時間高質量的陪伴。
放下手機也放下其它的雜事兒,好好地陪伴寶寶,陪他玩遊戲、聽舒緩的音樂,積極回應他的每個動作和眼神,讓寶寶真正感受到你的陪伴和愛意。
過渡物品
如果真的要出門一會,或者暫時離開,可以給寶寶備一個他喜歡的玩具,作為一個陪伴寶寶的「過渡物」,這些都可以嘗試。
耐心等待這段時間的過去
如果因為分離焦慮而導致只認媽媽哄睡陪睡,那也只能是在採用上述方法之後耐心等待這個時間過去;如果寶寶因此常常醒來,還是要從情緒上去認同和引導。
推薦閱讀:
※孩子最重要的3-6歲,做好這9點最關鍵!
※用老經驗育兒 小心坑了娃-母嬰頻道-手機搜狐
※沒烤箱也能做的糕點,原來這麼簡單!鬆軟可口,健康快手,用來練咀嚼真不錯
※育兒新觀念:搗蛋鬼也能養成男子漢
※育兒分享群·精彩回顧:表揚和鼓勵的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