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爸 | 一切為了打贏!看地圖,蛋總笑而不語(看得懂的聯勤保障改革)

學爸 | 一切為了打贏!看地圖,蛋總笑而不語(看得懂的聯勤保障改革)

14 人贊了文章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跟蛋總一樣的感覺,凝望著中國地圖,又自豪又遺憾。自豪的是祖國的領土幅員遼闊,感謝祖先的開疆擴土;同時又很遺憾,亞歐大陸那麼大,怎麼不再擴一點兒。

這個問題蛋總想了很久,結論就是後勤能投送到哪裡,我們的疆土就能擴展到哪裡。之所以很多領土我們從未去開拓,之所以很多領土得而復失,主要是後勤能力的制約。

秦朝以前,中國人的活動範圍其實很小。但是從秦朝開始,中國人走上了基建狂魔的不歸路,後勤投射能力大大加強,有效加強了對邊疆的統治力度。

比如秦始皇在統一全國後的第二年,就開始修建以首都為中心的高速公路網——九條秦馳道,通達全國,有的現在還在使用。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歷史上所有強大的朝代,都注重後勤保障體系的建設,漢武帝也是、唐太宗、朱元璋、朱棣、康熙等個個都是基建狂魔分子。

明清對峙的時候,戰鬥力爆棚的滿清八旗曾經6次突破長城防線,但最後不得不老老實實撤回東北,因為他們的後勤跟不上。

明朝的滅亡,跟後勤系統出問題也有很大關係。明朝的後期,東林黨把持朝政,為了籌集軍需,但是作為地主階級的代言人,東林黨不肯向地主徵稅,就鼓動崇禎裁撤驛站,結果驛卒李自成失業了……

「國之大事,在祀與戎。」這說明自古以來,打仗就是國家的大事。而打仗講究的是「兵馬未動糧草先行」,一旦違背了這個規律,不注重後勤,註定了要吃虧,戰鬥力再強也不行。

志願軍戰士在朝鮮戰場雖然英勇無比,但是吃夠了後勤不給力的苦頭。當然,也正是從這裡開始,解放軍患上了火力不足恐懼症,走上了大炸逼主義的不歸路。

抗美援朝戰爭的長津湖戰役(第二次戰役中關鍵一戰),就是因為極其慘烈而聞名於世,慘烈到雙方都不願意去回憶,都在心裡罵國軍是個騙子。

戰役之初,雙方都有一定程度上的輕敵。在美軍眼裡,志願軍戰鬥力再強,也無非是國軍精銳的水平;在志願軍眼裡,全套的美械裝備的國軍又不是沒打過……

所以志願軍口號是:一個乾糧袋,從北打到南!而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更是自信滿滿,爭先恐後一個勁地搶著往北跑,整天想著「聖誕節回家」(當時已經11月底)。

由於戰事緊張,加上指揮上的輕敵,這場戰役志願軍的主力——第九兵團,從南方穿著單薄的衣服就入朝作戰了,原本隨後就到的被服,由於美軍的狂轟濫炸,最終也沒跟上。

雪上加霜的是,1950年的冬天,朝鮮恰恰又遭遇了幾十年不遇的極寒天氣,突降大雪,氣溫驟降,長津湖地區最低零下40度。

冷還是一方面,戰士們的口糧僅僅是兩個土豆。由於天寒地凍,並且隱蔽需要,不許生火,土豆都被凍成了冰疙瘩,根本咬不動,有的戰士乾脆餓極了只能吃雪。

原志願軍第27軍81師戰士翟義田回憶:手凍僵了擰不開手榴彈蓋,就用牙咬。拉環也摳不出來,手指凍得不聽使喚,得用舌頭舔,而鐵環一沾舌頭就凍上了,一扯一層皮……

由於溫度過低,志願軍的槍甚至都無法打響。戰鬥中大批的志願軍戰士,在衝鋒的時候突然倒地,不是因為中槍,而是饑寒交迫的身體,已經無法承受這種超出生存極限的惡劣環境了。

第20軍某後勤管理排長曲肇錄回憶道:從雪坡上朝山下滾,要捂著耳朵滾,不然樹棵子可能把耳朵給刮掉。在包紮所的傷員,有的腳被凍掉了,有的耳朵被凍掉了,很多人因此截肢。

志願軍老戰士劉伯清回憶說:「冷到什麼程度呀,講了你都不敢信,一些戰士的耳朵被凍得硬邦邦的,一碰整個就掉了,一點都沒的知覺嘍!」

某一天,一支美軍隊伍在冰天雪地里搜索前進。突然,指揮官大喊一聲:「Hold(停)!」因為他發現前邊有志願軍的埋伏。

隨後,眼前的情景令他大惑不解:對面有一排排的志願軍戰士舉著槍,握著手榴彈,但他們居然沒有開火。

幾個膽大的美軍爬上志願軍陣地,才發現整連129個志願軍官兵被凍成了冰雕,槍口卻沖著敵人來的方向,依舊保持著戰鬥的姿勢……美軍想把戰士手裡的槍拿走,卻怎麼也拿不下來,不得不掰斷了三根手指頭……

一名美國老兵多年後的今天仍然無法忘記戰鬥中的情景:在照明彈下,中國士兵一群一群從樹林里衝出來,不知道他們在樹林里藏了多久。

樹林邊有一條十米寬的小河,河上的兵已經我們的炮火炸開了,河水冒著水汽在緩緩地流淌。

中國士兵正在趟水過河,上岸後,他們的兩條褲腿很快就被凍住了,他們跑得很慢,因為他們的腿被凍住不能打彎。

我們的炮火很猛,他們的火力很弱,而且沒有炮火掩護,槍好像也被凍住了,他們像僵硬的原木在移動……

在這場慘烈的戰役中,志願軍戰士一方面要跟武裝到牙齒的美軍血拚,一方面還要跟寒冷的死神做殊死的抗爭。

最終九兵團15萬人,二次戰役減員接近5萬人,其中凍餓非戰鬥減員3萬餘人。其中三個連隊全員凍死在陣地上,被稱為冰雕連。

相反美軍那邊的條件簡直是在前線度假,借著飛機大炮的掩護,美國大兵可以安心躲在溫暖的工事裡邊,吃喝不愁,困了就鑽進溫暖的睡袋裡睡大覺。

就這樣志願軍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把聯合國軍悄悄包圍,並派敢死隊兩次炸毀了美軍南撤的必經之路——水門橋。然而依靠強大的後勤力量,美軍又在極短的時間內把橋修好。

志願軍不服氣,第三次組織敢死隊,把整座橋炸乾淨了,心想這回肯定接不上了,美軍最精銳的陸戰第一師肯定要被包了餃子了。

沒想到美軍從日本三菱重工定製了鋼鐵橋樑,然後用重型運輸機直接空運到戰場空投,美軍工兵很快就重新把橋接好,包好的餃子最終還是露餡了。

這場戰役讓美軍意識到了志願軍的頑強,志願軍也意識到中美兩國在後勤上的巨大差距,以及後勤的極端重要性,為解放軍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美粉奠定了基礎。

軍隊的後勤看似跟居家過日子差不多,包括財、衣、食、住、行、醫。但實際上有本質區別,因為軍隊必須時刻準備,面向實戰。因此如何做好後勤,是個頭疼的問題。

如果各個軍種各個兵種,甚至各個作戰單位都各掃自家門前雪,那麼平時都要養大量後勤隊伍,而真打起仗來,後勤又非常吃力。(平時嫌多,戰時不夠)。

如果平時後勤力量剛好,那麼平時忙於日常工作,就抽不出更多力量進行訓練,更沒有經歷進行更多的實戰演練(工訓矛盾),不訓練又沒法保障戰時的戰鬥力。

舉個軍改前的例子,某戰士在實彈演習中受了槍傷,被送到某軍醫院救治,該院的值班醫生面對這種情況竟然措手不及,表示已經多年沒治過槍傷,後來這名戰士不得不轉院治療……

而且存在重複建設的可能性。比如陸軍在某地有個大型後勤基地,附近剛好也駐紮了空軍,也要另起爐灶,另搞一套;萬一有海軍,可能還需要第三個基地。

將來的戰爭,很可能是海陸空一體化作戰。如果沒有聯勤,各作戰部隊不得不自帶後勤。各個後勤之間若不能協調配合,會影響整體作戰效率。

但是如果合併在一起,搞三軍聯勤,那麼這個部門到底歸誰管,存在利益上的藩籬。如果歸了陸軍,海軍和空軍搞不好會覺得自己成了後娘養的孩子。

從朝鮮戰場回來,我們就在後勤體制上進行了探索,周總理提出了三軍聯勤的構想。經過多次嘗試,依然沒有擺脫陸軍至上的特徵,更沒有突破軍種兵種之間的利益藩籬。

再看美帝,二戰後基本上每一任總統都要搞一場戰爭。小布希搞了兩場,把奧巴馬的名額用了。而美帝的每一場戰爭,其實也是我們學習的好機會,包括在聯勤保障方面。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阿富汗戰爭前夕,千里之外的美陸軍駐歐洲第200物資管理中心接到指令:為在阿富汗北部山區秘密活動的美軍聯合特種部隊提供一批馬鞍和飼料。

保障人員在德國緊急籌措物資,在最短時間內空運前方。這個戰爭的細節,折射出戰爭機器運轉中,聯合後勤體系的運行之道。

近年來,美軍對聯勤重要性的認識提升到了新高度。美軍2008年版《聯合後勤綱要》指出:「實施聯合後勤的原因在於,無論哪個軍種都難以獨立保障聯合作戰部隊。」

簡單的來說,作戰都聯合了,後勤也必須要靠聯合保障來支持。美國國防部的總部聯勤,有效地平衡了各軍種的利益,從宏觀層面迅速調用資源保障三軍。

在近年來的多場局部戰爭中,美軍總部聯勤與軍種聯勤相結合的聯勤模式得到了較好運用。在阿富汗,美軍地面部隊申請從本土獲取的緊急物資,最快可在2天內空運送達。

在全球範圍內,平均而言,美軍部隊從提出需求到得到保障的「用戶等待時間」較10年前縮短了近50%,陸軍約為14天、海軍約為11天、空軍約為5天。

聯合後勤模式的構建,有效提升了美軍後勤的效率,大幅減少了軍種通用後勤設施的重複建設。

如美軍組建國防衛生局後,各軍種醫療機構冗餘保障能力壓縮了25%至60%,三軍聯合實施「基地關閉與調整」計劃後,設施保障方面的經費壓縮了近50%。

十八大吹響了建設世界一流軍隊的號角,軍改大幕逐漸開啟。建立現代化的聯勤保障體系自然是應有之義。

這一軍改的聯勤保障部分,改革的非常徹底,跳出了軍種的束縛,組建了直屬軍委的聯勤保證部隊,建立了武漢聯勤保障基地和無錫、桂林、西寧、瀋陽、鄭州五個聯勤保障中心。

這個部隊的使命就是讓前線的戰鬥部隊沒有後顧之憂,要打仗有彈藥,想加油只管要,喝熱水隨時倒,有傷有病隨時瞧,想轉移車皮隨時調。具體咋辦到,那是聯勤部隊的事。

2017年建軍90周年的後勤保障方隊不但接受了檢閱,還為閱兵提供了後勤保障服務。

(聯勤部隊戰士正在架設臨時野戰輸油管道)

分工細化了,責任明確了,戰鬥力也就上來了。蛋總有幸作為群眾代表,參與了「相約強軍時代,網路名人進軍營」活動,其中一站到了位於漳州的解放軍175醫院,這裡有一群穿著迷彩服的醫生,穿著作戰靴的護士。

這所醫院於1948年誕生於戰火之中。為了減少作戰部隊的犧牲,他們寧肯犧牲自己。他們的信念是:「死也要把醫藥送上去,爬也要把傷員救下來。」

雖然我們覺得目前國家處在和平時期,但是他們沒有忘記戰爭,並沒有疏遠自己的使命,他們的口號是:心中無戰,就不配在175干!

他們在時刻準備著。他們曾經到漠北實彈現場演習,也曾隨海軍艦艇在洶湧波濤中顛簸的戰艦上練習怎麼做手術,還曾跟空降兵配合空投醫療器材。

蛋總體驗了一下他們平時訓練的顛簸平台,可以模擬飛機、軍艦、以及陸地車輛。大家站都站不穩,他們卻要在上邊完成很多醫護項目的考核。

為了踐行救死扶傷的理念,也為了鍛煉隊伍、積累經驗,他們積极參加國內的抗災救災工作,也曾派人到最危險的非洲戰亂地區參與維和。

更令人難忘的是他們的野戰方艙醫院。28輛車組成的方艙車隊,人員要在20分鐘內完成集結,要在45分鐘內完成搭建。

上級經常不定時的突下命令對他們進行考核,到指定地點搭建完成。其他考核項目也非常具體,比如在突然斷電的情況下,劃根火柴,護士小姐姐要精準、完美地在四五秒鐘完成穿刺。

為什麼這麼苛刻,因為戰傷救治中有「白金10分鐘,黃金一小時」的說法。為了減少前線戰士的傷亡,必須要跟死神爭分奪秒。

這個方艙醫院非常震撼,每天可實施80~100台手術,可以救助400名傷員。仗怎麼打兵就怎麼練,總之:一切為了勝利,一切為了前線!

可以說,在聯勤保障改革方面,「因戰而生,為戰而備」的175醫院走在了前面。為什麼是175?蛋總覺得第一是175的紅色基因,第二恐怕是它的地理位置決定了他的使命。

看地圖,蛋總笑而不語。最後放一張175的護士小姐姐鎮樓。

推薦閱讀:

山東好時節|最全的賞花活動地圖送給你,願君永日如花好!
香港電影地圖
澳門地圖展
骨灰級吃貨眼中的武漢燒烤地圖!夏天啤酒燒烤走起!
【No.24】中國的最東端在哪裡?

TAG:歷史 | 地圖 | 軍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