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文化重心為什麼會南移

中國經濟文化重心為什麼會南移

6 人贊了文章

中國經濟文化重心為什麼會南移

唐中葉以前,中國經濟文化重心在北方黃河流域。安史之亂後,重心開始向南方,尤其長江中下游一帶轉移,到了明朝時期,經濟文化重心完全移到了這一地區。

至於這種重心南移是因何發生的,眾說不一。今天讓我藉助錢穆先生的《國史大綱》,來給大家梳理一下錢先生對這個問題的看法,供各位參考。

1. 澄清三種看法

有人說重心的南移,是因為北方氣候的變化,之前比較溫暖,後來逐漸寒冷,你看,過去北方是有水稻和竹子的,後來為什麼這些植物都沒有了呢?肯定是因為北方變冷了。但錢先生認為,這種說法不靠譜,他考證出很多史料,證明北方一直有種竹子的習慣,由此可見北方氣候並沒有變冷。

有人說是因為北方降水減少,但錢先生說北方在唐中葉以後黃河水患增加了不少,如果降水減少了,北方水患為什麼反而會增加呢?

還有人說是因為和北方少數民族混雜之後,北方漢人血統退步導致的落後。但反例卻是,唐朝初期已經是混血的了,李淵他們家不就流著鮮卑的血嗎?怎麼唐前期卻迎來空前盛世呢?

由此,錢先生推斷這三種言論都不準確。真正的原因其實並不在於自然氣候的變化,也並非血統的原因,而是由於「人事不盡」。

2.人事不盡導致黃河水患

黃河水患,自周定王(春秋時期)五年開始,史料中屢有記載。但水患的發生呈現一個規律:凡是太平時期,有人治理,水患就少;戰亂時期,或因各種原因無暇顧及,水患就頻發。由此可以推斷,黃河的水患多是由於「人事不盡」導致的,這種特點在宋以後表現的尤為突出。

一是因為人們常常因為各種原因改變黃河水道,導致黃河流向失去自然本性,災患頻發;

二是因為政治腐敗,河工黑暗,常常花最多的財力,收穫最少的工程,導致整個北方水利網的破壞;

三是因為興修運河,只顧通航方便,忽略了治水工作,進一步加重北方水患。

因為人為原因導致黃河水患頻發,加重了北方的衰落;而北方的衰落,又使得人們更加無暇顧及水利工程,又進一步加重黃河水患,由此陷入一個惡性循環。

3.人事不盡導致生靈塗炭

除黃河水患外,北方社會受外族的侵略,久經戰亂,以及少數民族政權統治失當,政治黑暗,也是導致北方衰落的重要原因。

表現一:宋遼對峙,北方黃河流域處在邊界線上,經常遭受戰爭的蹂躪。

表現二:宋夏對峙,關中、河北社會遭受動蕩,元氣大傷。

表現三:金政權統治,政治退步,北方進一步蕭條。這裡尤其要說的是金的屯田兵。

金熙宗時期,為了防備中原地區漢人,金政權便向這裡派駐由女真、契丹等少數民族與漢人雜處,組成屯田軍,侵吞漢人大量的土地。而游牧民族得到土地又不會好好耕種,甚至毀了農田放牧,導致土地大量的浪費。

表現四:蒙古軍隊的殘殺,北方人口十不存一。

表現五:蒙古政權統治時期政治黑暗。漢人地位低下,屯田之外又有寺廟、皇室、百官侵吞百姓田地。

表現六:元末社會動蕩,群雄並起,北方愈加殘破。

表現七:明朝賜田給皇室,進一步鯨吞土地,加之明末流寇破壞,以及清初的圈地運動,致使北方始終處於水深火熱之中

大體上說,北方是中國歷史上一個(面對北方少數民族)前方衝擊區,安史之亂後,北方陷入長期混亂,但凡社會有識之士都遷往南方避難,北方剩下的百姓無組織無領導,對待黑暗政治沒有抵抗力,這又進一步加重了北方的衰敗,由此陷入另一個惡性循環。

與北方形成對比的,是南方因「盡人事」而導致的開發與繁榮。

4.盡人事而水利興修

其實南方長江流域的水患一點也不比黃河流域好,比方說太湖周圍的土地就經常被水淹沒。但是到了宋代以後,由於政治的推動,加之南方文化日益提高,開始有一些有識之士出來興修水利。這裡舉兩個例子。

一是歷史上著名的至和塘。因為江浙一帶有很多的沼澤,這些沼澤地是不能耕種的,怎麼辦呢?人們就想出一個注意,就是先用蘆葦和竹條編成的席子,支上骨架,做兩面寬二尺的竹席牆,牆與牆之間相距六仗。然後向牆裡面裝淤泥,等淤泥幹了,就成了土牆,這時候再把兩面牆當中的水用水車抽出,土地就露出來了。

二是太湖至長江入海口一帶的水利。太湖周圍有二百里的土地可以耕種,但是因為這片連接長江和太湖,而且地勢較低,經常被太湖水淹沒。而長江下游沿海一帶,因為江水平擴,地勢高於江面,得不到江水灌溉,導致太湖周邊水多,長江入海地帶水少。這時人們又想了一個辦法,就是打通太湖與長江,通過縱橫交錯的水利工程,巧妙地讓多餘的太湖水填補長江,這樣太湖周邊就不澇了,長江沿海就不旱了,兩塊土地就都可以耕種了。

除了興修水利之外,江浙一帶還改良了水稻品種,從福建獲得占城水稻的種子。這種水稻相對於原來的水稻來說,種植期更早一點,能夠充分利用南方的梅雨,而且收穫的時間也早一點,能夠有效避開秋後的寒冷。這種水稻對土地的要求也不那麼高,所以很快就在江浙一帶大規模種植開來。

南方水利興修,水稻種子改善,糧食產量增加了,這就讓南方人的地位提高了,政治力量中的南方人多了,這又反過來又促進對南方水利的興修,進入一個較為良性的循環。

5.經濟文化重心南移給南方帶來的問題

經濟文化重心南移,讓江浙一帶成為富饒之地,以至於當時有一句諺語叫:蘇常熟,天下足。蘇州、常州的糧食熟了,天下就富足了。但是這種繁榮也給這一帶帶來了不小的問題。

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土地兼并嚴重,北方人陸續遷徙過來,人口逐漸增多,一些政治勢力就染指民間土地,導致一些江南富戶對土地的兼并。

此外,因為這裡產糧食多,很多政權對這一帶的剝削很嚴重,繳納的賦稅遠遠多於其它地區。土地兼并和賦稅嚴重,不僅沒讓當地百姓從經濟發展中得到好處,反而讓他們生活更苦了。只不過因為這些地區財力雄厚,人丁興旺,一直都沒有中斷對水利的經營,才讓這一地區維持著發展。

以上就是錢先生對中國歷史上經濟文化重心南移的看法。當然,看了《國史大綱》之後,我覺得錢先生有些觀點還是受到了當時條件的局限性,他說的這些很多觀點不一定符合我們今天對歷史的認識。但是這裡要說的是,錢先生,以及他那一輩學者對歷史的考據,還是很下功夫的,這一點還是十分值得我們敬佩的。對於錢先生的這些觀點大家可以當作一種參考。

weixin.qq.com/r/LUTO1jT (二維碼自動識別)


推薦閱讀:

《酉陽雜俎·樂之卷》-簫韶九成
回顧歷史——夏商周篇
這個皇帝簽下喪權辱國的條約,只因為太摳門?
吃重金屬、服大姨媽,古人為了壯陽也是拼了
《資治通鑒》中的歷史第二卷【五】:一場不知所謂的刺殺

TAG:中國古代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