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壽春沒有發展成為大城市?
春秋戰國壽春是楚國的主要城市吧,楚國後面遷都於此,三國時袁術在此建都稱帝,三國後期淮南三叛,後面淝水之戰也在壽春附近, 可以看出它是個軍事重鎮,那壽春為什麼有發展成為一個大城市?
壽春為什麼沒有發展成為大城市?
討論這個問題離不開一個大背景,那就是整個淮河流域的持續衰落。
春秋戰國至秦漢,壽春能夠興起成為一大「都會」(司馬遷語),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它北臨淮北平原,有渦、潁諸水與中原相通,南憑江淮丘陵,溯淝、淠諸水,越過江淮分水嶺,可達江東與閩越各地,是南北交通線上的一個關鍵節點。
當時整個淮河流域的條件都比較好,灌溉便利、水運發達,聚落眾多,濉水、渦水流經的沛、譙等地也相當富庶,算得上人口稠密的膏腴沃壤,這都屬於支撐壽春「全國中心城市」地位的「經濟腹地」。
也正是因其連接南北的區位條件,凡是在分裂時期(三國兩晉南北朝、五代十國、宋與金元對峙等),壽春所在的淮河流域多處在割據政權的邊緣,南北雙方在此反覆拉鋸爭奪(司馬昭圍攻壽春、淝水之戰、梁武帝水淹壽春、劉仁瞻守壽州、南宋軍民發明「突火槍」什麼的想必大家都很熟悉啦),戰爭的破壞勢必造成淮河流域農業失時、水利失修、人口流失、漕運受阻,生產力嚴重倒退。
而隋代大運河修通以後,鴻溝、穎水、壽春一線的水運地位逐漸被汴渠、泗水一線取代,符離縣埇橋的地位上升,壽春則逐漸削弱。壽春此後雖然還是州、郡治所,但其轄境及轄縣已明顯較秦漢魏晉時期萎縮,唐代以後就基本失去了區域中心城市的地位。京杭大運河修成以後,南北水運幹線進一步東移,就更沒有壽春什麼事了。
必須一提的是,漢代以來黃河的多次奪淮,才是淮河流域持續衰落的最直接且主要的原因。黃河奪淮,大量泥沙淤積,給淮河水系帶來了根本變化。淮河(包括其支流)的河道滯塞,水患頻繁,成了一條害河,農業生產都無法保障,商旅航運什麼的就更不用提了。忘了哪條資料上說的了,金元之際的淮河南北竟然也是一處產馬地,出產「淮馬」,既然可以養馬,當地的農業條件以及人口密度也就可想而知了(當然也有部分淮馬是從更北之處運來售賣的,並非產自淮上)。
可以說,隋唐以後,整個淮河流域的城市普遍衰落,壽春只是個先行者而已,後邊還有埇橋(興起於隋唐,宋元時湮廢)、鳳陽(明代強行拔高,明以後衰落)甚至開封(沒錯,開封也屬於淮河流域)等許多港埠重鎮。他們曾經闊過,但最終都沒有發展成為大城市。
永嘉之亂後徹底成為戰亂區,直到隋朝建立才安定下來,結果離大運河太遠,說明了就是大運河區吸周邊小城市的血,那一片都差不多,沒什麼特別大的城市。
說來慚愧,我都不知道 壽春是哪。。。。
「壽制於淮」----《國語·讖拮下》
還疑古么淮南王劉安被廢后,壽春失去了都城地位,不再駐紮很多軍隊,合肥大受影響。再加上物資、礦產匱乏,沒有發達的手工業、農業和商業,衰落成為必然。
個人認為是黃河奪淮。因為壽春在北宋還是淮南西路的中心,升為府,也算區域內比較重要的城市,但是南宋初年杜充扒開黃河大堤導致黃河奪淮南下,徹底毀了淮河地區,整個區域的經濟社會遭受嚴重破壞。
就記得玩三國志11沒事兒就水淹壽春,絞肉機……
推薦閱讀:
※央行:7.2億平方米庫存房七成在三四線城市|央行|庫存
※低碳項目等同於低碳城市是誤區
※【樂享城市生存挑戰】遇見:陌生的信任
※廣東增城市長通報聚眾滋事事件:請民眾勿信謠
※世界未來的城市空間(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