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在魏晉南北朝的文化意義?
兩晉南北朝的奢靡之風與「以茶養廉」
中國茶文化確實是我國傳統文化的精華,它一開始出現就不同凡響。現在一提起茶文化,有人立即想起明清文人在茶室、山林消閑避世之舉,或者清末茶館裡斗蛐蛐的八旗子弟、遺老遺少。其實,茶文化產生之初便是由儒家積極人世的思想開始的。兩晉南北朝時,一些有眼光的政治家提出「以茶養廉」,以對抗奢侈之風,便是一個明顯的佐證。
我國兩漢崇尚節儉,西漢初,皇帝還乘牛車。東漢國家已富,但人際交往和道德標準,仍崇尚孝養、友愛、清廉、守正,士人皆以儉樸為美德。東漢人宋弘家無資產,所得租俸分贍九族,時以清行著稱。宣秉分田地於貧者,以俸祿收養親族,而自己無石米之儲。王良為官恭儉,妻子不入官舍,司徒吏鮑恢過其家,見王良之妻布衣背柴自田中歸。儘管在封建社會中這樣的官吏是少數,王公貴族也很奢侈,但整個社會風氣仍以清儉為美。漢末與三國雖門閥日顯,但尚未盡失兩漢之風。故曹操雖有銅雀歌舞,仍要做出點節儉的姿態,「親耕籍田」,並臨逝遺言:以時服人殮,墓中不藏珍寶。
兩晉南北朝時尚大變。此時門閥制度業已形成,不僅帝王、貴族聚斂成風,一般官吏乃至士人皆以誇豪鬥富為美,多效膏粱厚味。晉初三公世胄之家,有所謂石、何、裴、衛、荀、王諸族,都是以奢侈著名。《晉書》卷三十三載,何曾性奢,「帷帳車服,窮極綺麗,廚膳滋味,過於王者」,每天的飲費可達一萬錢。何曾之子何邵更勝乃父,一天的膳費達兩萬。任凱看著不服氣,一頓飯就花萬錢,還說:沒什麼可吃的,無法下筷子。石崇為巨富,庖膳必窮水陸之珍,以錦為障,以蠟為薪,廁所都要站十幾個侍女,上一趟廁所就要換一套衣服。貴族子弟,閑得無可奈何,以賭博為事,一擲百萬為輸贏。玩夠了又大吃大嚼,乃至「賈豎皆厭粱肉」。東晉南北朝繼承了這種風氣。南朝梁武帝號稱「節儉」,其弟蕭弘卻奢侈無度。有人告發蕭弘藏著武器,梁武帝怕他作亂,親自去檢查,看到庫內皆珍寶綺羅,還有三十間專門用來儲存錢幣,共有錢三億以上。
在這種情況下,一些有識之士提出「養廉」的問題。於是,出現了陸納、恆溫以茶代酒的故事。
《茶經》和《晉書》都曾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東晉時,陸納任吳興太守,將軍謝安常欲到陸府拜訪。陸納的侄子陸椒見叔叔無所準備,便自作主 張準備了一桌十來個人的酒饌。謝安到來,陸納僅以幾盤果品和茶水招待。陸椒怕慢怠了貴客,忙命人把早已備下的酒饌搬上來。當侄子的本來想叔叔會誇他會辦事,誰知客人走後,陸納大怒,說:「你不能為我增添什麼光彩也就罷了,怎麼還這樣講奢侈,玷污我一貫清操絕俗的素業!」於是當下把侄兒打了四十大板。陸納,字祖言,《晉書》有傳。其父陸玩即以蔑視權貴著稱,號稱「雅量宏遠」,雖登公輔,而交友多布衣。陸納繼承乃父之風,他做吳興太守時不肯受俸祿,後拜左尚書,朝廷召還,家人問要裝幾船東西走,陸納讓家奴裝點路上吃的糧食即可。及船發,「止有被袱而已,其餘並封以還官」。可見,陸納反對侄子擺酒請客,用茶水招待謝安並非吝嗇,亦非清高簡慢,而是要表示提倡清操節儉。這在當時崇尚奢侈的情況下很難得。
與陸納同時還有個桓溫也主張以茶代酒。桓溫既是個很有政治、軍事才幹的人,又是個很有野心的人物。他曾率兵伐蜀,滅成漢,因而威名大振,欲窺視朝廷。不過,在提倡節儉這一點上,也算有眼光。他常以簡樸示人,「每宴惟下七奠拌茶果而已。」他問陸納能飲多少酒,陸納說只可飲二升。桓溫說:我也不過三升酒,十來塊肉罷了。桓溫的飲茶也是為表示節儉的。
南北朝時,有的皇帝也以茶表示儉樸。南齊世祖武皇帝,是個比較開明
的帝王,他在位十年,朝廷無大的戰事,使百姓得以休養生息。齊武帝不喜游宴,死前下遺詔,說他死後喪禮要盡量節儉,不要多麻煩百姓,靈位上千萬不要以三牲為祭品,只放些乾飯、果餅和茶飲便可以。並要「天下貴賤,咸同此制」,想帶頭提倡簡樸的好風氣。這在帝王中也算難得。以茶為祭品大
約正是從此時開始的。
我們看到,在陸納、桓溫、齊武帝那裡,飲茶已不是僅僅為提神、解渴,它開始產生社會功能,成為以茶待客、用以祭祀並表示一種精神、情操的手段。當此之時,飲茶已不完全是以其自然使用價值為人所用,而且已進入精神領域。茶的「文化功能」開始表現出來。此後,「以茶代酒」,「以茶養廉」,一直成為我國茶人的優良傳統。
兩晉清談家的飲茶風氣
飲茶之風與晉代清談家有很大關係。
魏晉以來,天下騷亂,文人無以匡世,漸興清談之風。到東晉,南朝又偏安一隅,江南的富庶使士人得到暫時的滿足,愛聲色歌舞,終日流連於青山秀水之間,清談之風繼續發展,以致出現許多清談家,這些人終日高談闊論,必有助興之物,於是多飲宴之風。所以,最初的清談家多酒徒。竹林七賢之類,如阮籍、劉伶等,皆為我國歷史上著名的好酒之人。後來,清談之風漸漸發展到一般文人,對這些人來說,整天與酒肉打交道,一來經濟條件有限,二來也覺得不雅。況且,能豪飲終日而不醉的畢竟是少數。酒能使人興奮,但醉了便會舉止失措,胡言亂語。而茶則可竟日長飲而始終清醒,於是清談家們從好酒轉向好茶。所以後期的清談家出現許多茶人,以茶助清談之興。《世說新語》載:清談家王瀠好飲茶,每有客至必以茶待客,有的士大夫以為苦,每欲往王瀠家去便雲「今日有水厄」。把飲茶看做遭受水災之苦。後來,「水厄」二字便成為南方茶人常用的戲語。梁武帝之子蕭正德降魏,魏人元義欲為其設茶,先問:「卿於水厄多少?」是說你能喝多少茶。誰想,蕭正德不懂茶,便說:「下官雖生在水鄉,卻並未遭受過什麼水災之難。」引起周圍人一陣大笑。此事見於《洛陽伽藍記》。當時,魏定都洛陽,為獎勵南人歸魏,於洛陽城南伊洛二水之濱設歸正里,又稱「吳人里」。於是,南方的飲茶之風也傳到中州之地。有位叫劉鎬的人效仿南人飲茶風氣,專習茗飲。彭城人王勰對他說:「卿好蒼頭之厄,是逐臭之夫效顰之婦也。」說他是附庸風雅,東施效顰。《洛陽伽藍記》說,自此朝貴雖設茗茶而眾人皆不復食。可見當時的飲茶之風仍是南方文人的好尚,北朝尚未形成習慣。
今人鄧子琴先生著《中國風俗史》,把魏晉清談之風分為四個時期,認為前兩個時期的清談家多好飲酒,而第三、第四時期的清談家多以飲茶為助談的手段,故認為「如王衍之終日清談,必與水漿有關,中國飲茶之嗜好,亦當盛於此時,而清談家當尤倡之」。這種推斷與我們所看到的文獻材料恰好一致。
如果說陸納、桓溫以茶待客是為表示節儉,只不過擺擺樣子,而清談家們終日飲茶則更容易培養出真正的茶人。他們對於茶的好處會體會更多。在清談家那裡,飲茶已經被當做精神現象來對待。
南北朝的宗教、玄學與飲茶風尚
南北朝時,是各種文化思想交融碰撞的時期。尤其是南朝,自西晉末年社會動亂,許多士族遷移到南方,江南生活優裕,重視文化,黃河文化移植到長江流域,而且有很大發展。中國古代文化極盛時期首推漢唐,而南朝卻處於繼漢開唐的階段,無論詩賦、散文、文學理論都很有成就,尤其是玄學相當流行。玄學是魏晉時期一種哲學思潮,主要是以老莊思想糅合儒家經義。玄學家大都是所謂名士,所以非常重視門第、容貌儀止,愛好虛無玄遠的清談。這樣,儒學、道學、清談家便往往都與玄學有關,連作詩也有玄詩。玄學家的思想特點一是崇尚清談高雅,二是喜歡作自由自在的玄想,天上地下,剖析社會自然的深刻道理。這些人還喜歡登台講演,所講的人多至千餘,或數十百人。終日談說,會口乾舌燥,演講學問又不比酒會上可以隨心所欲,談吐舉止都要恰當,思路還要清楚。解決這些問題,茶又有了大用處。它不僅能提神益思,還能保持人平和的心境,所以玄學家也愛喝茶。茶進一步與文人結交。范文瀾先生在考察東晉南朝時期瓷器生產時曾經談到,早在西晉,文人作賦,茶、酒便與瓷器聯繫起來。而到東晉南朝近三百年問,士人把飲茶看做一種享受,開始進一步研究茶具,從而進一步推動了越瓷的發展。所以後來陸羽在《茶經》中才能比較邢瓷與越瓷的高下說:「瓷碗,越州上,……或者以邢州處越州之上,殊不然。邢瓷類銀,越瓷類玉,邢不如越一也;邢瓷類雪,越瓷類冰,邢不如越二也;邢瓷白而茶色丹,越瓷青而茶色綠,邢不如越三也。」陸羽對茶具的分析自然是後來才有的,但在東晉和南朝越瓷因飲茶而被推動起來這卻是事實。范老的判斷是很對的。
南朝時,古代的神仙家們開始創立道教。道家修行長生不老之術,煉「內丹」,實際就是做氣功。茶不僅能使人不眠,而且能升清降濁,疏通經絡,所以道人們也愛喝茶。佛教在這時正處於一個與漢文化進一步結合,艱難發展的時期,儒、道、佛經常大論戰,可是念佛的人也愛喝茶。各種思想常常爭得你死我活,水火不容,但是對茶都不反對。於是,除文人之外,和尚、道士、神仙,都與茶聯繫起來。南北朝時許多神怪故事中有飲茶的故事便是一個很好的證明。南朝劉敬叔著《異苑》,說剡縣陳務妻年輕守寡,房宅下多古墓,陳務妻好飲茶,常以茶祭地下亡魂。一日鬼魂在夢中相謝,次日得錢十萬養活自己的三個孩子。《廣陵耆老傳》記載,晉元帝時有位老太婆在市上賣茶,從早到晚壺中茶也不見少,所得錢皆送乞丐和窮人。後州官以為有傷「風化」,將老太婆捕入獄,夜間老婆婆自窗中帶著茶具飛走了,證明她是一個神仙。《釋道該說續名僧傳》說,南朝法瑤和尚好飲茶,活到九十九歲。《宋錄》則雲,有人到八公山訪曇濟道人,道士總是以茶待客。南朝著名的道教思想家、醫學家陶弘景曾隱居於江蘇句容縣之曲山,梁武帝請他下山他不出,武帝每遇國家大事便派人入山請教,號稱「山中宰相」。陶弘景就是個愛茶、懂茶的人,他在《雜錄》中記載:「苦茶輕身換骨,昔丹丘子、黃山君服之。勢丹丘子、黃山君都是傳說中的神仙口從這些記載我們看到,在東晉和南朝之時,飲茶已與和尚、神仙、道士以及地下的鬼魂都聯繫起來。茶已進入宗教領域。儘管此時還沒有形成後來完整的宗教飲茶儀式和闡明茶的思想原理,但它已經脫離作為飲食的一般物態形式。
總之,漢代文人倡飲茶之舉為茶進入文化領域開了個好頭。而到南北朝之時,幾乎每一個文化、思想領域都與茶套上了交情。在政治家那裡,茶是提倡廉潔、對抗貴族奢侈之風的工具;在詞賦家那裡,它是引發文思以助清興的手段;在道家看來,它是幫助煉「內丹」,輕身換骨,修成長生不老之體的好辦法;在佛家看來,又是禪定入靜的必備之物。甚至茶可通「鬼神",人活著要喝茶,變成鬼也要喝茶,茶用於祭祀,是一種溝通人鬼關係的信息物。這樣一來,茶的文化、社會功能已遠遠超出了它的自然使用功能。儘管還沒有形成完整的茶藝和茶道,對這些精神現象也沒有系統總結,還不能稱之為一門專門的學問,但中國茶文化已見端倪。所以,我們把中國茶文化的發端斷在兩晉南北朝時期。一般說來,某種文化總是先由有閑階級創立的。中國飲茶、植茶技術自然首先由民間開始,但形成茶文化卻要有必要的文化社會條件。西晉,特別是東晉與南朝,是我國各種思想文化在戰國之後又一個大碰撞的時期,南朝經濟的發展又為文化發展創造了條件。北方文化多雄渾、粗獷,南方文化多精深、儒雅。茶的個性正適合了南朝的文化特點,加之皆為產茶勝地,又有名山秀水以佐文人雅興,茶文化在南朝興起便是很自然的事了。
但是,當此之時,我們還只能說茶走入文化圈,起著文化、社會作用,它本身還沒有形成一個正式的學問體系。
推薦閱讀:
※歷史上被送往印度與歐洲的第一批中國茶苗來自浙江江山
※從一枚老郵票品中國茶文化
※古樹茶是什麼茶?
※有人說 人不同的身體體質適合喝不同類型的茶,這是真的嗎?如果是,那什麼人適合喝什麼品種的茶呢?
※悠悠茶韻:中國古代茶文化
TAG:茶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