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科學工作者,你如何對待外行?如何看待科普?
注意這是兩個不相關的問題。
相關問題:作為非科學工作者,你希望通過科普獲得什麼?覺得科普不應該是什麼? http://www.zhihu.com/question/19912263
小時候喜歡看科普,到了真正走上科研的時候,反而不看科普了,最多只是看看一些奇特的動植物。
所以就是,科普很大程度上滿足了人們獵奇的心理,同時對廣大中小學生起到了向上的作用,看到了一些奇特美好的事物而已,除此之外,幫助不太大,最多就是拓寬眼界和知識面,有一定的啟蒙作用。
科普很難寫好,不論是科研人員還是對於專門從事科普工作的人來說。如何把握文學性可讀性,同時兼顧科學性,的確是門藝術。
既然科普是一門藝術,那麼,他呈現的內容,很少有血淋淋的現實;而科研,面對的正式這血淋林的現實。所以我建議科普工作者們在呈現科學的美好的時候,最好能恰如其分的將科研的現實也滲透進去,那麼科普起到的作用,將會比僅僅呈現真善美要好得多,也耐得住玩味,也能讓更多的人來推動科研更好的發展。
打個不恰當的比喻,科研就是用著人類以往的智慧的結晶,和現代的未來的高精尖的儀器設備,進行茹毛飲血的荒野求生。而科普,帶給人們的是現代的產品和享受。兩者的距離,就是如此之大。我毫不掩飾,問出這個問題,是因為@孫尉翔 對他下面這個回答的評論讓我震驚,所以「想抓住他這個典型研究一番」(@孫 語):
http://www.zhihu.com/question/19911670/answer/13328421之後我就問了兩個問題,算是了解一下科學界和大眾對科普的看法。@孫 積極的參與也讓我有了更多了解,他問出的下面這個問題將科普與science literacy比較,顯出其對科普的理解的確和人不同。。。http://www.zhihu.com/question/19912833下面我就自問自答一下,答案將非常針對@孫。以下左邊有豎線的部分是按@孫的要求引用他的原話。
除了@孫,大家都提到了,「外行」這個概念是相對的,我也非常同意。我覺得很難理解為什麼
「除了你的老闆,沒人知道你做的東西到底是什麼」。你做的研究,無法發表嗎?因為假如真像你說的,你做的工作是無法發表的工作。
@孫 對V小姐的評論讓我大跌眼鏡......難道您的研究如此淺顯大眾?您實驗室的同事換到您的位置立即就能接手?和同事討論,和評審討論,和朋友討論,和非科學工作者討論,都要使用適當的語言,這應該是一個科學工作者的基本功。我學數學,對科學界以外的朋友,我從來只展示圖像;對數學界以外的朋友,我從來只展示結果;對數學界內的人,我還要依對方的領域調整我的證明用語。
可以說人人都互為外行,就算你是教授,也不可能什麼都精通。在數學上,我看誰都是外行,同時我知道,我也是他們所在領域的外行。@孫 對我講流變,就得按科普的方式講,你要按你們行內的講,我還和你急。科普,就是科學普及science popularizing,讓大眾接觸到科學。而@孫 對科普的定義好像是科學娛樂scientific entertainment(若有誤解請指出)。我認為科普應該是:真實的,嚴肅的;淺顯的,有趣的。- 真實是指不傳遞誇張或虛假,違背科學事實的信息。
- 嚴肅是指認真對待自己的言論,對說出的話負責。
- 淺顯是指根據情況,讓對方獲得必要的信息(不是充分)。
- 有趣是指有一定娛樂性,讓對方有興趣和好奇心。
雖然都做到非常困難,但接近不是不可能。
你的疑問,還有「水為什麼會幹掉」之類這些問題,都是人之常情。可是如果沒有正確的研究方法,根本沒有一種答案能經得起考驗。所以最後人們發現還真得按照科學的那種方法去研究才能得出能經得起考驗的答案,而且答案還得加上各種各樣的限定,使得一句話複雜得不得了。
以通俗的方式看到接近事物本質的抽象 能否舉個你覺得尚算成功的例子? 我覺得這是哲學小品的任務。
@孫 認為不可能用通俗的語言做出真實的論述,的確是沒錯;但不同的受眾,對「真實」和「通俗」的要求是不一樣的,我不可能用數學語言向大眾解釋數學概念,那樣最真實但最不通俗,大眾沒必要達到那樣的真實。但是嚴格的對概念的理解,也可以多用幾個例子來接近啊。
我覺得與其列舉出你這一問的錯誤地方,還不如把《生物化學》課本的相關章節抄給你看。這些問題,凡認真地討論都要涉及到從頭談起。跟上課有何異?
知識是有複雜的邏輯層次的,世界萬物的聯繫非常複雜,非用長難句表述不可。只有教科書的說法是對的。科普從來沒有真正地正確過。
@孫 多次提到教材,但之前四點同時也是一本好的教材的要求。區別僅僅在受眾上。比如,Landau的經典力學教材,我能看,也許你@孫 就看不懂;你學的物理學,你能看,別人也許就看不懂。如果你問出什麼問題,我不會要求你去看Landau的教材,因為你沒必要知道那麼多;那別人向你提問,你也不能扔出一本生物化學了事,因為他不必要知道那麼多。科普就是一本給大眾的教材,就是應該避免專業術語。
不是所有人都有那工夫去科學地研究「水為什麼會幹掉」,這也是為什麼並不是人人都是科學家。但那些不想去研究的人仍然能得益,因為有人幫他研究了,告訴他
「你放心吧」。那這些人就直接放心好了。如果要過問,那當然要具備過問的能力。又不放心又不懂的話,這個人就顯得很彆扭。因此,你遇到這種卡路里的問題,除了我認認真真地給你上課之外,就只有一條路,就是叫你「放心吧,書本是對的,你是錯的」。這又有何益?
在@孫 眼裡,好像要麼你想鑽研到底,要麼你就別好奇......每個人從小到大都好奇了很多事,鑽研了一些的只有一兩件。如果沒有「趣味物理」,沒有「十萬個為什麼」帶給我的好奇,我也不會走進科學界。知識是一點點積累的,思維是一點點鍛煉的,好奇總是第一步;好奇之後不鑽研,也是我的自由。
最後,不針對@孫 了,說一下科普之必要:保持大眾對科學結論的一定了解,可以避免大眾的非理性偏離太遠,保持社會對科學的尊重,並且保證科學隊伍後繼有人。
我覺得怎麼定義外行挺難說的,因為你要了解到個什麼程度才能算是個內行呢?各個科目劃分的太細了,雖然總體思想差不多,但是因為研究的越來越細越來越深,一個大科目的不同分支之間其實也都互為外行。比方說我是個醫生,相比搞數學的我自然是外行;而作為一個婦產科醫生,因為對其他科室的進展了解不足,相對其他科室,比方說消化科,我也是外行。「八毛門」不就是因為學口腔的父親自以為內行給鬧出來的嗎?再細分的話,極端一點可以說同一個實驗室,不同方向的個人之間,都是互為外行的。所以說,如何對待外行,其實就是如何對待其他人,這個問題太大了。大家都是外行,就互相尊重互相學習就好了。所以我覺得更重要的是,如何認清自己其實是個外行,應該用什麼樣的態度去做一個外行。
本著多研究些問題少談些主義的原則,關於科普我想就說說我對醫學科普的一點看法。我覺得正常社會的醫患矛盾,應該是由醫學發展不能滿足患者需求造成,患者要治病,醫生治不好,就有了矛盾。這就需要讓非醫務人員了解疾病、診斷、治療的來龍去脈,這樣就更容易理解治療過程中出現的一些問題了。這其實是很大的一個工程,因為如何把上萬頁的醫學知識系統、調理的用淺顯的話表達出來,是很難的一件事。這和其他專業的科普要求一樣,需要對所學科目真正的理解,而不僅僅是對概念的背誦,雖然被普及的內容只是很淺顯的一點兒,但需要的卻是大量的研究和知識的沉積,沒有十幾年甚至幾十年的沉澱,是很難做到的。
&>&>&>&>&>&>&>&>&>&>&>&>&>&>&>&>&>&>&>&>&>&>&>&>&>&>&>&>&>&>&>&>&>&>&>&>&>&>&>&>&>&>&>&>&>&>&>&>&>&>&>&>&>&>
看了@孫的評論,我想再補充解釋一下。我之所以說外行難定義,是因為「內」「外」是一個相對的概念。比方說提到現在中國醫療的問題,我和@孫相比我是內行,但是和搞公共衛生政策的人相比我又是外行,雖然我們都受過醫學相關的訓練,但是方向不同。所以你不能籠統的說對外行怎麼樣,而應該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先設立個對照,而且每個人都應該意識到自己其實也是外行。這個道理雖然淺顯,但不是故作謙虛,因為確實很多人某一專業做的久了就會自恃內行專家,自恃權威指手畫腳,甚至做出錯誤決策。我們常說外行領導內行,其實很多人在做到領導之前也還是「內行」的,只是後來對專業東西不再跟進,時間長了就會變成一個「外行」。所以我說,與其說如何對待外行,倒不如說一說以怎麼樣的態度來做一個外行。其實越是簡單的道理反倒越是難以真正做到,比方說誠實和寬容。
關於@孫說的醫鬧問題,那我以一個「內行」的身份來說一句,醫鬧是違法的,應該依法處理,這也不是你想像的那些原因造成的,關於醫患問題跑題了,我在其他問題里回答過。
關於科普問題,我當然不會指望靠科普就可以「醫治社會的失敗之處」,每個人對「社會的失敗之處」都會有自己的看法,這不重要,關鍵的是當你看到問題的時候,你有什麼方法能通過自己的努力對問題進行改善。我覺得中國法治不健全,但我不是法官不是律師,我沒辦法去改變;我覺得城市交通太擁擠,但我不是交通部門、城市規劃部門領導,我也沒辦法。在其位謀其政,不在其位的時候,你可以作為「外行」去說說人家的問題,提意見當然很好,而更好是作為「內行」去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作為一個醫生,我覺得我所處的醫患環境很差,我沒法制定醫療政策,我也沒錢去為別人提供醫療服務,我在本職工作之外能做的也只是盡量讓更多的人了解點醫學知識,增進理解,或許會有幫助,我覺得這就是我能負起的責任。而讓更多的人了解醫學知識,你不能簡單的扔給人家幾本教科書就算完了。我很不喜歡國內的教科書,編寫的沒意思是一碼事兒,還有一個問題是有一種高高在上的氣勢,是在灌輸給你知識,而不是引導你去探索,還是一種經驗醫學的口吻,這種態度其實很落後。而國外教材很能啟發人去探索,是一種循證醫學的態度,給出了大量參考文獻,更像是一種探討。所以針對非醫務人員的科普,絕不是簡單的縮寫或者重複一下教科書,而應該有自己的思想在裡邊。再扯遠點兒,我覺得中國的問題不是民主,而是法治和教育,科普就是教育中很大的一個環節,而不僅僅是對問題的簡單補充。
真的很高興能在知乎上看到這個問題!
我是一個只有大專學歷的科普工作者。
對於第一個問題:「作為科學工作者,你如何對待外行?」確實可以把前面的部分刪除,賣煎餅的也有內行和外行之分:)這個世界上的每個人都在從事著某種專業,哪怕是「流浪漢」「乞丐」,對於他們來說,我們就是徹底的外行!我看過了這些答案之後發現,對於"科普"這個專業來說,各位都是外行:)當然核心的問題就是,大家似乎都認為科普應該是「科學工作者」的工作,但很遺憾,科普應該是「科普工作者」的工作……所以我很贊同@talich 在這方面的答案,不再贅述……
那麼關於科普,我認為科普的基本目的不是傳授知識,而是引發興趣。
陳浩舉了個很典型的例子:「水為什麼會幹」,這個問題的答案可以是複雜的也可以是簡單的,但無論哪一種,都只是科普中最簡單的部分。這部分解決了一個問題,叫做「這是什麼」!那麼複雜的部分是什麼呢?複雜的部分是「這真有趣!」一般來說對於一件事還應該有一個問題是「這是為什麼?」很遺憾,我認為這部分應該是教育解決的問題,而不是科普。
關於「水為什麼會幹」這個問題:
普通的科學工作者會回答:「水會幹是因為水表面的流體粒子#*(%*¥#的反應」,文藝的科普工作者會回答:「水會幹是因為蒸發,至於裡面的過程……說了你也不懂」,
真正的科普工作者會:很可能會花費大量的精力設計形象、寫腳本、做動畫來把抽象的分子運動過程用儘可能有趣的方式展現出來……為了讓一個問題變得有趣,是非常困難且複雜的事情……最後,對於現在已有的幾個答案,我說說自己的看法:)
1、陳浩對於科普的定義,我基本同意,但接觸了這麼多科學家之後,我發現科普不一定是真實的,但一定是嚴肅的;不一定是淺顯的,但一定有趣的。例如,科普文章中經常會說的,宇宙起源於一次大爆炸,我們都知道這只是一個猜想,它不一定是真實的,一個嚴肅的科普工作者,會告訴大家,這只是個猜想,科學家們還在努力證實這種猜想。要解釋什麼是莫比烏斯環一定不是個淺顯的知識,但莫比烏斯環本身就已經足夠有趣……2、關於孫尉翔答案中的科普內容,我必須說,科普工作者的分類很多,科普作者只是其中一種,例如我,主要是給科技館設計展品的,也是其中一種,還有一些是科普的表演者,他們把枯燥的科學知識表演出來,還有許多或許我也不知道的科普工作者。
3、關於趙世奇的這句話「科普,僅僅是把內行引導外行去理解他倆產生內外關係的那個知識或者思維的過程。 」是一個多麼典型的「非科普」類語言:)無意冒犯~只是,我認為:科普,就是把科學有趣化的過程……
最後:人們為什麼需要科普……原因很簡單,因為我們都有好奇心!這是知乎上大早晨第一個讓我放下手機開筆記本的問題,因為這個問題讓我非常非常不爽!
如果論學歷我不算科學工作者,我不算科學工作者,很多人喜歡拿學歷說事,所以先擺上:)外行,它和內行是針對某個名詞的知識或者思維上對應存在的,說白了,內行比外行就是再某個知識或者某個思維上更完善。
如果相對來我來說的外行問我一些東西,如果他聽得懂一些名詞,我會直接用他聽的懂的邏輯解釋給他聽,如果是聽不懂名詞,我會舉個例子形象給他聽,甚至畫圖,找視頻。雖然我不喜歡干擾別人的思維和認知,但是我覺得通過自己的引導讓其他人在某個方向上的思維或認知偏向於科學一點是一件我很喜歡做的事情。 (邪惡吧?) 科普,僅僅是把內行引導外行去理解他倆產生內外關係的那個知識或者思維的過程。 所以科普要求是外行能理解,而不是內行能過癮,否則叫裝13.,或者應試教育(玩笑,叫失敗的科普吧XD) 好了,現在我變回非科學工作者了,我想通過科普學到更多我感興趣但是我不明白的東西,讓我的思維更加完善,更加趨近於我所追求的合理。 我覺得,科普就是讓我在我能理解的層次上明白我想理解的事情,任何我使我不能在我理解的層次上理解的科普都是耍流氓!恩,知乎上多少耍流氓的呢?貌似我也耍過……
推薦閱讀:
※什麼是大數據中的實時計算
※科普┃手把手教你識別扒手,讓他們現形
※乾貨分享 | 推算預產期的幾個小技巧
※科普貼-《哈勃望遠鏡》(圖文)1/2
※疼痛治療的「七種武器」——世界鎮痛日科普宣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