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結果」可以成為「放棄」的理由嗎?

本題已加入圓桌 ? 「分開」這件小事,更多「分離」相關的話題歡迎關注,也歡迎參與想法 #分開這件小事# 討論。

在學校時,覺得「肯定得不了獎」的項目就不做了;

畢業時,覺得「走不到最後」的情侶就分手了;

求職時,覺得「好像要求太高了」的崗位就不考慮了;

……

「沒有結果」可以成為「放棄」的理由嗎?


題主所問的問題:「預測到可能沒有結果,是否可以選擇放棄?」,實際上就是個人主觀評估自己的現實狀況,並作出最終決定的過程。主觀上,人們對於自己現實狀況的評估都是不一樣的,也因此會在面對未知的不確定時做出不同的決定。

但不可否認的一個事實是:對現實的評估越客觀,越貼近真實,我們越可能做出正確的選擇。可以說評估現實的能力是做決策的基本因素

當然,「缺乏客觀評估能力」的情況也分很多種,有的評估過於樂觀,有的可能過於悲觀。

題主提到的情況是「對任何不確定的事情,都進行『肯定不行』的預測,所以準備好放棄」,這可能是屬於悲觀現實評估者的行為

什麼是悲觀的現實評估者?

心理學層面上的「悲觀」其實反映的,就是一個人對於自身和對外在世界總是做出消極的評估和判斷

1) 氣質類型

如果一個人總是對未來做出壞的預期,那麼就可以稱之為「悲觀的評估者」。他們之所以總是持有消極的看法,是因為他們並不相信自己的未來會是美好的。 ?

2) 解釋風格

解釋風格,指的是當負面事件發生時,人們去解釋、試圖讓事件看起來合理的風格和方式。悲觀評估者傾向於將壞事歸結為是自己的錯;認為壞事會持續發生;認為壞事會給方方面面都帶來影響。

3)動機層面

悲觀的評估者,面向未來的未知時,是「安全取向」。他們更關心如何防患於未然,甚至為了儘快確定風險,直接放棄努力,選擇最差的選項。

過度悲觀的現實評估會影響關於未來的決策

1)缺乏希望感

希望感是一種人們相信未來會更好,且自己有力量去實現美好未來的一種信念。悲觀的評估者通常鮮少覺察到生活中積極的方面,同時更多感受到無能為力,會有一種強烈的宿命感——「我註定一事無成」,甚至還會有被全世界遺棄的孤獨感

2)「自我設障」

比起冒險地去變好,悲觀評估者會不顧一切地選擇安全地留在原地。他們會為了逃避風險而選擇不做出任何改變。當預感會遇到挫折或失敗時,過度悲觀的人就會選擇放棄抵抗或不做努力。

就像題主所說,因為好像無法達到崗位要求就放棄了(因為也許嘗試一下會發現,對方沒有設定想像中那麼高的要求)。長久以來,這些人總是傾向於將一切挫折和失敗的原因歸結於自身的不足和缺陷,他們不認為這些是能夠被改變的。他們會低估自己改變的能力,而怯於做出改變。

**當然過度樂觀也不利於決策

過度的樂觀一樣會給決策帶來負面的影響。過度樂觀的評估者,或者說心理學意義上陷入「樂觀偏見」的人,他們總是高估了積極事件發生概率。另外,還有一些人的樂觀偏見,表現為「對自身能力的嚴重高估」。

如何提高現實評估力?

現實評估能力不足,會導致決策的失敗。

1)學習「防禦性悲觀」與「策略性樂觀」

?防禦性悲觀,指的是人們在事情發生前,想像出可能的最壞情境,並為之做好相應的準備,同時依然作出指向最好結果的努力。

策略性樂觀,指的是人們對於所預想出來的可能的最壞情境,抱持一種樂觀的心態——不認為這些壞情境會必然發生,不為自己的想像過度煩惱。

人們應該將兩種方式結合起來使用,既充分考慮可能的突髮狀況、做好準備;同時不花費過多的時間焦慮那些未必會發生的事情。

由於做好了全方面的準備,同時儘力做出嘗試,人們就有機會真正在任務中測試自己的能力。而且人們是在「全力做任務」的過程中,不斷清晰自身的能力水平的。過分警惕、不敢嘗試會讓你的潛力無法被激發,沒有做好準備直接上手,也會無從下手。

2)練習構造現實的能力

如何做出對自身、對任務更準確的評估,是一個需要人們反覆練習的過程,這個過程也帶領著人們去認識自己。在這個過程中,最重要的是,你要參與到這個過程中。不能因為害怕看清自身,為了讓幻想不被打破,而拒絕努力投身實踐。

當你面對抉擇時,你需要了解自己想要實現的願望,並想像出能夠擁有的最好結果。然後,你需要仔細去想,在達到這個結果的過程中,會遇到哪些可能的關鍵障礙,障礙會如何影響結果。最後,制定出可以應對或克服這些阻礙的計劃

在這個過程中,你會更為真切地感受到自己的每一個決策所能實現的願望與可能面臨的挫折。而且這個過程可以拉長人們做評估的時間,將一個籠統的未來細分為具體的方面參與評估,能夠極大提高人們對現實評估的準確度。

此外,長這麼大,你已經經歷過很多選擇,假使你存在評估傾向過於樂觀或者過於悲觀的問題,你的環境中一定已經出現過提示你的聲音或跡象——關鍵是,你是否拒絕聆聽和接收。假如你發現自己在很長一段時間中,為自己做出的決定屢次失敗或失意,問問你身邊親近的人,朋友、家人,你是否存在對自身評估不客觀的問題。

當然,在為自己做決定的過程中,比起找到「最完美的選擇」,「做出選擇並承擔相應的結果」才是我們逐漸獨立和成熟的表現。選擇、承擔、反思、接受真相。正是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會越來越有能力預測自己在不同選擇中的結果。究竟是否要放棄——也許每個人的答案就會自然而然的浮現。

以上。

想要了解更多的心理學專業回答,請關註:KnowYourself知乎專欄

點擊查看過往高贊回答:

為什麼有些人戀愛中感到不合適,就分手?

哪些你曾認為無比正確的事,後來發現真的錯了?

什麼時候你會覺得群眾是愚蠢的?

戳此免費領取:心理學習資料包


如果活著是為了結果,那一出生就去死,豈不人生大圓滿。

如果登山是為了去山頂,那來張纜車票就好了呀。

如果戀愛是為了結婚,那去趟民政局一天就能走完流程。

可這樣的人生有什麼意義呢。

你不能因為一條路的盡頭有沒有一顆長滿果實的樹來決定你要不要走這條路。

我是一個非常享受「無用」的人,有時候抱著貓在陽台上盪鞦韆,一盪一下午,無聊的時候對著手機認天上的雲。

如果按照結果來看我的人生,那簡直是失敗得一塌糊塗。

從很小就開始學圍棋,學了七八年。

小時候大家都說我聲音好聽,於是還去學了播音主持。

後來大家都說我跑步很快,於是我又參加了田徑隊。

再後來大家說我文筆很好,於是我又參加了寫作比賽。

再再後來老師說我邏輯清楚,於是我去學了理科。

最後我學了自己喜歡的生物化學,但在大學裡也沒多努力。

你說結果呢?

圍棋考到3段就不想考了。

主持只學了幾年偶爾在學校里派點用場。

田徑跑了跑市裡的比賽就沒再想繼續。

作文參加了省里的比賽拿了個二等獎也不想再比。

化學學到最後也沒什麼用。

其實我小時候還學了跆拳道,泰拳,古箏,游泳,書法,計算機,德語,日語,法語,但這一切都沒對我後來的人生產生任何影響。

就結果而言,我在自己的人生里沒做過任何對自己有好處的事情。

我的愛好也沒什麼意思。

喜歡吃,喜歡浪費一下午做一頓一會就吃完的飯菜。

喜歡做手工,做的滴膠和手賬都很漂亮,也刻過章,做過木工,做過布藝,做過陶藝,但你說有什麼用,那真沒什麼用。

喜歡看書,但又不怎麼寫書評,不怎麼交流,家裡堆滿書,佔地方又落灰。

喜歡旅遊,但又懶得拍照,去過哪看過什麼全靠一張嘴說給別人聽。

聖母病,喜歡關心不該關心的事情,捐了錢看不到自己的錢去了呢,幫了陌生人這輩子也不會再遇到。

我的愛情也沒什麼意思。

我一直保持愛的能力,陷入愛情的時候執著熱烈,脫身之後冷靜自持。

在愛的時候我從不考慮未來,甚至即使知道很可能因為現實因素分開也不會放棄當下的熱戀。

我甚至活得並不快樂,因為種種原因,因為過去現在和未來的種種困擾,我處在長久的消極狀態里。

可那又怎樣了呢。

至少我想做的事情我從不會不去做就放棄。

有沒有結果那是將來的事情。

可現在我就想去學一門語言,沒用就沒用,我開心,我樂意。

我現在就想好好煎一塊豬扒,是不是一口就吃完,是不是吃完想起沒拍照,無所謂。

我就想去學幾招花拳繡腿,是不是一下就能被打趴,是不是學了也沒高考加分,沒關係。

我就想去愛那個人,不管他會不會和我走到未來,至少現在他也愛我,那就去愛。

我就願意去爬山,就算爬到一半爬不動了,也可以下次再爬,誰說我一定要明早在山頂看日出了。

去做什麼當然都是有所期待的,去爬山當然是想看山頂,去愛自然想要走到最後,做了手工當然想別人看到誇誇自己,可這些都是你所做的事情的附加值,而不是他們本身。

人這一生,會路過無數棵樹,說不定哪天路上的榴槤好吃,吃了個夠,睡了一覺;說不定哪天岔路口左邊的芒果更大一些,你想換條路走;說不定走著走著,你就忘了你原本的目標是路的盡頭有棵無花果樹。

只想著結果實在太累,不想著結果也沒什麼意思,就這樣走馬觀花,朝著終點隨便走走,我覺得也很開心。

如果有結果,那自然是好事,如果沒有,那也不算多糟糕。


在學校時,覺得「肯定得不了獎」的項目就不做了;

畢業時,覺得「走不到最後」的情侶就分手了;

求職時,覺得「好像要求太高了」的崗位就不考慮了;

既然沒有結果,不如就此放棄。

不抱有太高期待去生活,雖然少了很多愉悅的可能,可是也避免了很多失望,

說到底,這是很多人的一種自我保護。

可是,在一段感情中,你想要的「結果」是怎樣的呢?

結婚生子,此生不渝嗎?這當然是很好的結局。

可是,如果兩個人在一起,而後因為現實因素分開了,就說明這段感情是失敗的嗎?

我想,把白頭偕老作為評價感情唯一的評價標準,並不公平。

愛情對於人的意義是什麼?

我想除了那些現實層面的家境,物質,共度一生的承諾,應該還有更多。

比如我們相識,相遇,經歷了彼此,豐富了彼此,然後變成了更好的人,帶著你的樣子,去繼續面對這個世界。

這些人最終沒有在一起,或許是因為矛盾,或許是因為現實。

但是他們如此濃烈的活過,愛過;

你愛上了一個人,你知道你們對事業有不同的規劃,你知道雙方的家庭有階級的不同,你知道ta很難出現在你的未來里。

但是你們如果就這樣放棄對彼此的喜歡,那其實是太可惜的事情。

你們可以去約會,吃飯,看電影,在回家路上下手牽著手;

你們可以養一條狗,用心去愛它,然後在它死去的時候一起痛苦流涕;

你們可以去很多城市,在每個地標下留下你們的回憶。

命運很殘忍,它不會放過你們,可是它無法阻止你們相愛。

在抉擇到來之前,你們可以盡情相擁,並告訴自己:

我愛你,我敢去,未知的任何命運。

活得理性,以結果為導向,對感情和事業保持克制,這並沒有錯;

只是如果你的人生沒有體驗過那種奮不顧身的時刻,其實是很可惜的事情。

而且,我們人生大結局都是確定的,不是嗎。

人生很短的,不過幾十年,你所擁有的一切的,都會灰飛煙滅。

你沉醉的事業,你賺的錢,或者是跟你相伴一生的人,都會在那個時刻消散;

仔細想來,人生好像最後的結局都是虛無,不是嗎?

可是,知道這個大結局,這並不會讓我們放棄我們的人生呀;

我們還是會吃美味的食物,去想去的地方,努力拚搏自己的夢想,去認真愛值得愛的人;

正因為人生短暫,我們才會去更加珍惜;

正因為人生終有一個必然的大結局,我們才會珍惜遇到的每一個人;

所以,既然在短暫的人生有幸遇到,為什麼要錯過呢?

以上

公眾號:男生請關注tednec,女生請關注taoyaoxiulianji,每天分享一個實用的情感攻略。

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接受戀愛和婚姻問題諮詢,諮詢請通過知乎付費諮詢功能


放棄該放棄的是無奈;

放棄不該放棄的是無能;

不放棄該放棄的是無知;

不放棄不該放棄的是執著。

——唐寧


這是一個標準的惡性循環:我覺得自己不配,於是我不做任何事去爭取那些我以為自己「配不上」的東西,這樣的長期結果是,我發現自己確實「配不上」那些東西。雖然那些東西我真的想要。

琳子曾經是我的來訪者。兩年前,她第一次去美國加州度假,回來之後念念不忘那裡清爽的陽光和海岸。比環境更好的是那裡的文化,畢竟是有著好萊塢,矽谷,和伯克利的地方,她遇到的每個人都活得自由而熱烈。

飛機降落到北京的時候,是個霧霾天,琳子的心情立刻灰暗下來。

「就覺得人家那樣才叫生活,我們這樣就只能叫活著。」

在諮詢中,她發出這樣的感嘆。

「所以你打算去那邊生活嗎?」我問。

她立刻搖頭:「那怎麼可能,就隨便感嘆一下。」話雖如此,她還是有點在意,「你覺不覺得很不公平?有的人生下來就可以過上那樣的人生。」

「但是,為什麼不可能?」我沒懂。

琳子也一臉懵:「就是不可能啊。我住在北京,我的工作在北京。」

「因為這份工作就不可能?」

「你是說讓我辭職嗎?」琳子變得警惕起來,「好吧,就算我想辭職,但我男朋友的工作還在北京啊,他手裡還有期權,做滿五年變現……」

「變現之後,不是正好投資移民?」

「那還不夠,現在投資移民的門檻高得很。還不如申請個研究生現實一點。」

「留學,那也是一個辦法。」

「什麼啊,」琳子笑了,「你覺得留學現實嗎?」

我說:「我怎麼知道,那又不是我的人生。」

我的感覺是,琳子力圖向我證明,她沒有機會,也沒有能力改變現在的生活。這樣一來,她的抱怨就顯得合情合理。她只是想要抱怨而已。

在抱怨的同時,她百分之百地確信,自己願意去那個地方,過另一種人生。那裡的生活無比美好,確鑿無疑。如果有人說:「其實你也沒那麼想去。」她只怕立刻開口反駁:好生活誰不想要?只剩下唯一的問題,要不到。

但在我看來,她未必是真的要不到,她甚至沒有認真考慮過怎麼要,更不用說真的做一些嘗試了。到那時為止,我知道她做過的嘗試,最多也就是到了解過投資移民的價碼而已,得出了一個讓她沮喪——換個角度,也說不定是令人心安的——結論:超出現有的承受能力。於是,剩下的都不用考慮了。

假如我繼續問琳子,為什麼她覺得留學不現實,想必她會給出相當有說服力的理由:離開學校太久了啊,英語不好啊,沒那麼多錢啊,對學習不感興趣啊。每一個理由都成立。坦白說,就算我真的有能力,挑出每一個理由的破綻,向她證明真的有人跟她有類似的情況,而成功申請到國外的學校,改寫自己的命運,想必琳子也一定會找到辦法向我證明:那樣的情況不適用於她。

事實上,她都不需要用什麼理由解釋,只要客氣地說一句:「是,看看吧,有機會再說」。這個對話就可以像閑話家常一樣,到此打住了。

所以我猜,琳子真正想說的是:

「我覺得自己過不上自己想要的生活。這種感覺,是不需要什麼理由的。」

我有一個老師,講過她年輕時的經歷。

她博士畢業之後,先後在兩個高校找到過教職,但總是不太滿意,覺得無法充分實現她的學術抱負,後來她又打算去一所新的學校申請職位。

那邊拋來橄欖枝,她買了飛機票來北京面試。

不出意外的話,她會得到那個職位。但就在那個航班上,她遇到本科時教過她一門課的一位老師。那位老師,當時已是古稀之年,是個精神矍鑠的老太太。兩人在飛機上攀談起來,我的老師說起想換工作的事。老太太就問:你覺得原來的地方不好,那為什麼不去最好的地方工作?去清華,去北大!

我的老師嚇了一跳,說清華北大隻怕不會要我吧。理由當然有的是,畢竟她這些年並沒有拿得出手的成績。她申請的學校,也只是二流而已。

老太太說:你問過他們沒有?

我的老師說:沒有。

老太太說:你問問去,你都不問,怎麼知道他們不要?

簡簡單單一句話,一下子讓我的老師呆住了。

這位老太太聲名赫赫,是北師大的張厚粲先生,國寶級的心理學家。張先生是張之洞的孫女,就憑這一句話,按俗話來說,就是純正的「貴族」范兒。所謂貴族,倒未必是錦衣玉食,寶馬雕車,有時就是自然透出的一份大氣。想要一樣東西,絕不猶疑等待,也不顧影自憐,而是從從容容伸手去拿。

故事的結局皆大歡喜。我的老師在飛機上下定決心,落地北京,立刻婉拒了那所學校的邀請,開始聯繫Top2學校的心理系,果然在那裡找到了機會。幾經努力,她最終爭取到了一份教職。——否則,我也不會認識她。

改變她命運的,只是張先生的一句話。

但這個結論給得並不公平。張先生的鼓勵固然重要,但我的老師能拿到這個機會,也是因為自身有很好的素質,此外,還有很多的運氣成分。所以這不過是一個結局恰好不錯的故事而已。我講這個故事絕不是想說明,只要伸手去要,就一定能要到。如果是心靈雞湯就會這麼講,但真實的世界不是這樣。

真實的世界裡,恐怕有很多認真計划過,努力爭取過,試過一切方法,最終還是失之交臂的例子。如果問琳子,她一定可以舉出許多這樣的例子:申請國外的學校沒有通過的,勉強通過,而沒有拿到學位的;拿到學位卻沒找到工作的;找到工作,卻拿不到綠卡的……更不用說她和男朋友還是兩個人,一切如她所願的概率就會小上加小。任何一點意外,都可能導致她的計劃破產。

世界可以這麼殘酷:你要了,也未必要得到。

但,即使真是這樣,「要」這個動作,也不是沒有意義。

第一,正如每個人都想到的,如果你不做任何事,希望只會更渺茫。

第二,當一個人試過一切方法之後,如果最終的結果仍不成功,他至少可以獲得內心的安寧。他會對自己說:「至少我試過了,我沒有什麼遺憾。」如果我的老師當時申請Top2而失敗了,那麼,不管她最終去了哪裡,至少她可以相信,她得到的機會是她能爭取到的最好的。終其後半生,她都不用在心裡暗暗計較:「如果當初,我那樣試一試……現在我的生活是不是會不一樣?」

我想,琳子在那次諮詢中,心裡就保持了那樣一份計較。所以她反覆糾結:「憑什麼有人生來就可以過那樣的人生?憑什麼我不可以?」

事實上,她不是在抱怨任何人。她的遺憾與任何人都沒有關係,真正讓琳子感到煩躁不安的,是她自己。她心裡一個潛在的聲音是:「我覺得我過不上想要的那種生活。」有那個聲音,自然會有一大堆證據來支持那個聲音。

這是一個標準的惡性循環:我覺得自己不配,於是我不做任何事去爭取那些我以為自己「配不上」的東西,這樣的長期結果是,我發現自己確實「配不上」那些東西。雖然那些東西我真的想要。——我沒法否認那個慾望。

我只好對自己說:別想了,這些東西跟你有什麼關係?

一旦意識到這一點,我們就可以改變。改變倒也不意味著必須矇騙自己,讓自己相信心想事成的那些鬼話。你可以實事求是,但用不著把全部的精力都用來證明那些東西自己一定「得不到」,以及為什麼「一定」。適當地分出一些精力,想一想,如果你想為「得到它」做一點事情的話,你會做什麼?

我問琳子:「如果十年之後,你真的住在了陽光明媚的加州,是的,想一想這件事真的發生了,你覺得,在這十年當中你可能經歷了什麼?」

她就笑,笑著搖頭:「不可能的。」

但是我一再邀請。我說,你不必真的嘗試什麼,只是在頭腦里做一個實驗。她才放下心,她說:「除非我跟男朋友認真談一次出國留學的事。」

我說:「這聽起來也不太難,然後會怎麼樣?」她就笑,說什麼也不肯想像下去,她說:「我男朋友會覺得我瘋了,我們在這裡活得好好的。」

這大概是兩年前的事了。

但在最近,我們的諮詢結束兩年之後,收到一封琳子寫來的信。她告訴我:移民越來越難了,不過她男朋友考慮加入一個在矽谷的創業項目。她也邊工作邊申請了加州一所大學的在線函授課程,正在努力跟上進度。如果一切順利,將來有希望轉為正式學生。她感覺希望不大,但打算一試。她說:「你能相信嗎?我離我想要的生活已經這麼近了!」我信。——她曾經覺得,跟男朋友開口談出國的事很瘋狂,她都已經開口了,那還有什麼事情是不可能的呢?

文|李松蔚


摩米Momself:有哪些看似聰明,實則很傻的行為?

摩米Momself:李松蔚:對於原生家庭的流行理論,我要扔三個炸彈

李松蔚專欄:每一句「再等等」的背後,都是「不敢要」

Momself:撕掉標籤。

關注真實,而非正確。

做不被定義的人,

過不被定義的人生。

看更多不一樣的心理乾貨,歡迎關注摩米Momself - 知乎


推薦閱讀:

社會心理學對教育的啟示
學了心理學,你最大的感悟是什麼呢?
臨近結婚,為什麼我們分手了?
18-25歲:也許是一生中最困難的時候|成年到底意味著什麼?
UCLA social psy L5自覺意識和控制處理

TAG:哲學 | 戀愛 | 社會心理學 | 挽回 | 分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