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48年前,杜甫在耒陽結束了苦難的一生
來自專欄張佳瑋寫字的地方2,230 人贊了文章
湖南耒陽。
蔡倫出生在那裡。若沒有蔡倫,沒有蔡侯紙,中國文化史,勢必是另一個樣子。
他改革造紙術,用樹皮、麻布與魚網。
這讓我覺得,耒陽是個盛產樹木、棉麻、布料與魚的所在,應該還有許多的竹子吧?
《三國演義》里,龐統在那裡做官,百日不上班,張飛過來要罵他,龐統一天之內,斷了百日所有公案,張飛拜服。
當然,這故事大概是虛構,正史上類似的故事,發生在蔣琬身上。
但耒陽確實出過好官。
傳說1248年前,垂老的杜甫在耒陽,被洪水所困;耒陽聶縣令雇船來接他,贈送牛肉白酒。杜甫太餓了,一晚上吃完了,年近花甲的腸胃撐不住,過世了。
雖然間接撐死了詩聖,但這位聶縣令,也是個雪中送炭的好人了。
從蔡倫到聶縣令,耒陽似乎從來不算個富裕的地方。歷史有關他們的記載,也多是樹皮麻布漁網竹子洪水牛肉白酒。
但從蔡倫到聶縣令的事迹,都對文化頗有貢獻——至少是態度上的重視。
說到杜甫之死,順便說說杜甫。
杜甫在耒陽,牛肉白酒醉飽而死,很適合他顛沛流離的一生。
《新唐書-杜甫傳》很明白地,寫了杜甫諸多倒霉情狀:
少貧不自振。
少年時窮光蛋。
舉進士不中第,困長安。
北漂去長安,考不中公務員,估計住地下室吧。
安史之亂,避走三川。
安史之亂,逃難。
為賊所得,亡走鳳翔。
被安史反賊們捉住,逃亡去鳳翔見到天子。
時所在寇奪,甫家寓鄜,彌年艱窶,孺弱至餓死。
年景艱難。
輒棄官去,客秦州,負薪采橡栗自給。
都得親自砍柴了。
流落劍南,結廬成都西郭。
杜甫草堂說來好聽,其實是自己蓋的茅草屋啊。而且眾所周知,那個草廬可是一起風,就「卷我屋上三重茅」的。
大水遽至,涉旬不得食,縣令具舟迎之,乃得還。令嘗饋牛炙白酒,大醉,一昔卒,年五十九。
十天沒得吃東西。樂滋滋吃烤牛肉和酒,死掉了,可能還是撐死的。
但《新唐書》里以此做結:
數嘗寇亂,挺節無所污,為歌詩,傷時橈弱,情不忘君,人皆憐之。
就是在這亂糟糟的勁頭裡,杜甫還能寫詩。
這才了不起。
我不是在歌頌苦難,但是,挺過去之後,這些苦難多多少少成了杜甫的財富,成就了他森羅萬象的詩歌。他早年「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那種風格,不經歷點什麼,是不會「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的。
至少有一個大詩人認為,杜甫確實是因為流落饑寒終身不用,卻還忠直誠懇地寫詩,才得為千古一人的:
古今詩人眾矣,而子美獨為首者,豈非以其流落饑寒,終身不用,而一飯未嘗忘君也歟!
您如果覺得這話是站著說話不腰疼,那我補充一句。說上頭這句話的這位,與杜甫一樣,也是經過了各色流離苦難,才成就千古一人地位的:
說這話的人叫蘇軾。
千古說杜甫是詩聖,是詩史。
聖,是他爐火純青的技法,也有悲憫心腸。
史,是因為他就像一個伸到盛唐的鏡頭,記錄下了那些動態與聲音。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
久行見空巷,日瘦氣慘凄。但對狐與狸,豎毛怒我啼。四鄰何所有?一二老寡妻。爺娘妻子走相送,塵埃不見咸陽橋。牽衣頓足攔道哭,哭聲直上干雲霄。
況復秦兵耐苦戰,被驅不異犬與雞。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
千古以來,中國人類似的辛苦,實在太多了。
好詩就是因為真實,因為底層人民千年不變的哀愁,而格外動人。
中國人歷來很辛苦,而又擅長苦中作樂。
所以有蔡倫改革樹皮、麻布與魚網,讓人民可以書寫記錄。
所以有杜甫的長詩,記下了苦難之中,人民的苦難與奮鬥。
孔子筆削春秋,而亂臣賊子懼。
亂臣賊子,怕的不是孔子跑過去,像吃膾似的撕了他們吃掉,而是記錄與傳播。
畢竟安祿山史思明再氣焰熏天,都有過去的一天。
有了蔡倫的紙,有了杜甫的詩,記錄就更方便。
重要的是,將當時的一切苦難,挺過去,記下。
一朝一代的是非曲直,記得越久越清晰。
最後的贏家,總是時間與生活。
挺過去,記住,就是一切。
Viva la vida.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