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著名工業設計師的非典型發展史(拾伍?結局之後)

非著名工業設計師的非典型發展史(拾伍?結局之後)

來自專欄說你懂的設計1 人贊了文章

(這是我芬蘭家裡的寫字檯,面試都是在這裡進行的)

很快,大家各自都知道了自己的狀況,幾個中國小夥伴全部被裁了,強調一下我認為這個結果並沒有歧視的因素,因為裁撤人數最多的還是芬蘭人,歐美等其他國家的設計師也占很大部分。比較令人惋惜的是兩個年齡最長的芬蘭設計師也被影響到,一個是諾基亞第一個工業設計師,1983年就開始在諾基亞就職,截至到離職大約在諾基亞供職32年,裁員的時候他58歲(也有可能浮動一兩歲,記不住了),馬上就可以退休了;另外一個是在諾基亞供職超過20年的芬蘭老設計師。通過跟他們聊天能感覺到,在那個年齡失業是一件相當為難的事情,因為他們的經驗,收入讓他們很難找到匹配的職位,在芬蘭本土的設計公司規模都不大,而且設計公司往往是由收入待遇相對較低而且流動性很大的年輕人組成的,對設計要求也相對較低,如果他們去這種公司,一方面他們的能力得不到發揮,另一方面收入也會大打折扣。這讓有時候也不免為自己20年後的境遇擔憂,想來想去也想不出個結果,只好把眼前的事情做好,爭取讓未來的自己有足夠的資本去化解自己未來的問題。

儘管已經被當面告知受到裁員的影響,但由於整個過程對於公司來說很複雜,所以距離真正離職大概還有一個多月。那段時間從微信朋友圈得知,北京辦公室那邊隔三差五的就出去團隊聚餐,團隊旅遊,團隊卡丁車比賽,團隊出去做手工等等我以前都沒做過的事情,畢業前的生活可謂異常豐富而精彩。而芬蘭人民的娛樂相當的匱乏,大團隊在一起就是喝酒吃難吃的芬蘭冷葷,而且芬蘭人似乎對聚會不是很感興趣,次數少得可憐,我們幾個大陸人在一起主要也就是聚在一起吃飯聊天,去森林采蘑菇或燒烤這種體力活,當然我們也有各自去旅遊,我坐船去了瑞典,Y坐船去了俄羅斯,M姐以外的兩個姑娘去了倫敦,但總覺得不如北京那邊來的歡快。那時我好想回到北京辦公室跟熟悉的同事朋友們一起愉快的以中國熱熱鬧鬧的方式慶祝畢業。

除了畢業前的慶祝以外,每天的工作就是做作品集,找工作。我是芬蘭中國小團體第一個完成初版作品集的,這份作品集費了我不少時間,截至到當時的最後一版,整個作品集結構性的大改有6次,小改就無數了。由於知道自己要面對全英文的面試,我把每一頁要說的內容都寫出來,還盡量把別人可能會有的問題也列了出來,並且計時試讀很多次,不停地修改已達到我期望的效果。一份「好看」的作品集是讓你獲得面試機會的工具,而一份「好」的作品集是幫助你在面試中達到目標的工具。面試是一種需要花功夫去研究的技術,面試本身不難,你什麼都不說,甚至是講個笑話時間也能過去,而如果你想在這有限的時間裡最大化的展示自己並吸引別人並且達成你的目的就沒有那麼容易了。為了做好面試,首先你要有一份有針對性地作品集,何為有針對性呢?就是你面試Manager就需要讓作品著重集體現Manager的能力,你要面試Leader的職位作品集就得能看出你具有Leader的能力。其次你必須揣摩面試者對你的職位有什麼預期,並把這些結合作品集反映在面試中。有的人可能覺得自己口才好,很輕鬆就能出口成章滔滔不絕,面試不在話下,確實口才好的人在面試的時候有一定的優勢,但如果輕視了面試,這種優勢很可能讓你看起來像個傻瓜。這個話題比較複雜,篇幅有限就不在這裡說了,以後有機會再寫吧。

作品集大致成型後,我開始瀏覽各國的工作機會,結果幾乎令人絕望,不知道是不是我的渠道有問題,但我找到的整個歐洲的工作機會用雙手幾乎都能數的出來了,而且很多國家的工作還都要求你會當地語言…也有一些歐洲的獵頭找到我,但人家聽說你不是歐洲公民,就會委婉的告訴你辦理工作簽證是相當費時間的很有可能你趕不及很可能得不到這個工作機會。獵頭給找的英國的工作機會也不少,但跟歐洲也是差不多的情況,人家國家當地人才也不少,除非是非常難找的高層,否則人家才不會花大精力和時間去幫你弄繁複的工作手續。美國是大陸以外工業設計師工作機會最多的國家,我目測比全歐洲加英國機會還多,並且在美國歧視是很嚴重的事情,他們都會在職位描述下面追加一大堆什麼不分人種,性別,年齡等等的聲明,但這隻針對美國公民…有一兩家跟我聯繫的美國公司HR開口第一句無非就是「請問您是美國公民嗎?「」您在美國並有美國的工作許可嗎?「我回答不是…之後就是短暫的沉默和」好,再聯繫~拜拜「。

最終在所有我自己從網上找到的工作機會中,只有一家來自德國做兒童座椅和兒童推車的公司向我發出面試邀請。不過我前面也說過,自己網上找只是其中一條通道,其實在同一時間我還有其他四個機會。其中一個是獵頭推薦來的大陸某跨國公司在深圳的設計Manager或Leader的職位;還有兩個是通過芬蘭的清美小夥伴才女JN姐在校友圈發現推薦給我的,分別是一家美國知名企業在上海的設計部門的Leader職位和某荷蘭企業在上海的Consultant職位;最後一個是DELL公司在新加坡的設計中心的老闆直接發郵件到我的郵箱建立聯繫的(據說他說是聽人介紹的,但他說的介紹人我根本不認識,囧)。這幾個機會充分說明了人脈的重要性,我自己辛辛苦苦網上搜羅的海外機會大概也有二十個,居然只有一個能面試。而通過人脈還沒怎麼找就出現了四個,而且其中兩個都是借用人家的校友圈,正如我之前說過的,名校除了學校本身帶給你的能力和光環以外,最重要的就是能將你拉入一張龐大而高效的人脈網,雖然我沒上名校,但僅僅是有幸傍上清美前輩們的大腿就能如此收益。

這五個機會由於時間線不同,最終只面試了四家我就已經做好了決定。第一個面試的是大陸的公司,荒唐的這家公司第一輪面試居然是跟HR,而且居然還跟我談論設計,給我感覺並不是很好,有種不被尊重的感覺,感覺到對方是在不停地試探我,似乎想從我的言語中證明我的作品集有水分,整個過程沒有什麼真誠的交流,我只能敷衍了事。一般來說設計師這種專業性工作面試都是直接招聘的老闆進行,覺得你合適了HR只是談下待遇等細節的,就算先讓HR面,HR也不會去跟你談專業。其實這家公司已經聯繫我很久,當時來說並非我的首選,而且我知道北京的朋友也有在我之前參加面試,所以之後就採用拖延的戰術,把跟專業老闆的面試往後拖…一方面看看北京同事那邊的情況,另一方面也是想多看看其他的機會。

第二個面試,也是第一個專業面試是那個德國的公司,雖然都在歐洲,但畢竟跨國,所以採用的視頻電話的方式進行的面試,面試我的是設計部門總監,資深設計師外加一個HR,整個過程持續了一個半小時,前半段主要是我展示自己的作品集,之後他們進行專業上的提問交流,最後HR談談期望的待遇和工作地點的等等瑣碎的事情。面試這家公司的時候我的作品集用的大概是第三次升級的版本,面試完後,我第一感覺就是作品集還得改,一方面是講的時間過長,另外就是從面試者的反應和提問中發現我的重點不夠突出也沒有準確的抓住他們想要了解的東西。其實經驗就是這樣在一次次實踐中積攢起來的,很多人執著於通過學習提高經驗,在我看來幾乎是不可能的,能被學習東西的叫理論,而經驗是被轉化為自身能力的理論,而讓理論轉化的方式只有實踐,所以多做做什麼都有了。

第三個面試機會是DELL,有了之前的經驗,這次感覺淡定了一些,不過還是出了大問題,直接導致我的面試不成功…因為面試的時候他們用的是我之前發給他們的作品集,而我的作品集已經更新過了,所以面試到一半才發現我說的頁數他們對不上…其實我有發給他們最新的作品集,並且在開始前提醒了一句最新版本的文件名,但還是造成了誤會…面試完了我很崩潰。不過依然還是從面試中發現自己的一些問題,繼續修改作品集和寫好的台詞準備下一個面試。也許有人會好奇,難道每次面試作品集都要改嗎?對的,我認為人在能力的提升空間幾乎是無限的(當然也有可能是因為我笨拙無法一步到位吧),至少在我工作的這幾年,無論我之前的工作多麼認真投入做出來的東西,在能力進一步提高以後都會發現很多問題,無論是從設計或者工作方式或者其他什麼地方。用作品集面試更是這樣,本身面試的次數也不多,所以發現問題是非常正常的事情,如果每次都可以做出適當的調整,作品集和面試的質量自然就會越來越高。如果短短几次你就覺得自己的表現無可挑剔了,有可能你是天才,但更大的可能你就是高估自己了。反正即使到目前,我還覺得自己作品集有很大的提升空間呢。(不過即使是到了2018年的今天,我的作品及依然在不斷升級,我在以後會分享作品及和面試的心得,請多點贊多關注)

第四個面試是上海的荷蘭公司,面試者是上海設計中心Director還有一個目前任職的Consultant。這次大概是一個小時,整個過程比較流暢,雖然還是有些遺憾,但當時我自己覺得能給自己打80分吧(百分制,目前看50分吧...)。

另外那家上海的美國公司,雖然我投遞了簡歷,對方的經理(JN姐的清美美女學姐)也跟我溝通了幾次,雙方感覺也不錯,但因為才剛開始發布招人的信息,面試還需要等一兩個月…所以那時是處在暫時等消息的情況,其實這家公司提供的職位我非常感興趣,在這幾個機會當中對我的吸引力排第二。

——時間戳:首次寫於2016年,最後修改於2018

推薦閱讀:

點趴網正式更名為葵普MAKE
為什麼蘋果手機不能在美國製造,只能Made In China
一個簡單案例告訴你什麼是設計思維(Design Thinking)
設計的未來是胖子
孩子們腦海中的「Dream Car」是什麼樣子?

TAG:工業設計 | 工業設計師 | 設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