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紙動畫大師王柏榮離世,我們又失去了一位傳統文化的守望者

剪紙動畫大師王柏榮離世,我們又失去了一位傳統文化的守望者

來自專欄動畫學術趴31 人贊了文章

中國動畫只有體內流淌著自身民族的血脈,繼承中國傳統文化,才能真正崛起。

文/小趴

剛剛,上海美影廠發布官方消息稱,著名動畫片導演、前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副廠長王柏榮老師,於2018年8月30日晚因病逝世,享年76歲

王柏榮,著名動畫片導演

曾擔任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副廠長

吉林動畫學院副院長

作品列表:

1962 沒頭腦和不高興(原畫)

1974 帶響的弓箭(動作設計)

1976 金色的大雁(動作設計)

1978 山伢仔(導演)

1979 刺蝟背西瓜(導演、造型設計)

1981 南郭先生(導演、編劇)

1981 抬驢(導演)

1983 老鼠嫁女(導演)

1984 火童(導演)

1996 熊貓京京(導演)

1998 京娃兒和兔兒爺(導演)

2001 風塵小遊俠(導演)

2003 冬日(聯合導演)

2006 三毛流浪記 (導演)

2010 三毛從軍記(導演)

或許很多人沒有聽過王柏榮老師的名字,但無論你是80後、90後還是00後,小時候一定都看過他導演的動畫片。

出生於1942年,王柏榮不到20歲就開始學習創作動畫,曾就讀於上海電影專科學校動畫系學生,與《寶蓮燈》導演常光希、《黑貓警長》導演范馬迪等人同班。他們班的畢業設計,就是大家都耳熟能詳的《沒頭腦和不高興》

從此,王柏榮老師就開始在動畫領域默默耕耘著。在他長達半個世紀的動畫創作生涯里,為一代又一代人奉上了無數經典動畫。

小趴小時候記憶中非常深刻的《熊貓京京》就是由王柏榮擔任總導演的。當時還是國內第一部大型26集系列動畫片,據說還發行到了全球20多個國家和地區放映。這也是中國系列動畫片第一次成功走向世界動畫商業市場呢!

王柏榮老師還將《三毛》系列改編成大型系列動畫片,於2006年搬上了電視熒幕。小時候看《三毛流浪記》,裡面無家可歸、孤苦伶仃的三毛緊緊牽動著小趴的心弦,當時只覺得三毛真慘、真可憐;長大回過頭重溫時才明白舊社會底層人物的心酸,才發現,這真的是一部好動畫。

可惜的是,現在像《三毛流浪記》這樣具有深刻社會意義的好動畫也越來越少了。

不過,王柏榮老師最大的藝術成就,還是在於他在美影廠時期創作的剪紙動畫短片。

還記得那個濫竽充數的《南郭先生》嗎?那就是王柏榮老師導演並編劇的作品,犀利諷刺了靠濫竽充數、溜須拍馬上位的小人們。

片中對戰國時期裝飾紋樣考據地極其細緻,還又非常具有現代設計感,比當今那些亂來的古裝劇要走心多了。在寓教於樂的同時,還能將傳統文化的美感傳遞給孩子們,當時美影廠動畫人的良苦用心可見一斑。

而王柏榮老師的另一部作品《刺蝟吃西瓜》里,則諷刺了當時社會上墨守成規、故步自封的現象。萌萌的小刺蝟和小兔子也在小趴的童年裡留下了非常深的印象,片子非常有童趣。

一提起中國經典動畫的代表,許多人的第一印象總是水墨動畫,但是剪紙動畫同樣是中國動畫的一大創舉,在很長一段時間裡都是中國動畫界獨有的技術手段。我們的剪紙動畫沒有受到海外剪紙動畫的影響,是美影廠前輩們完全獨立摸索、創造出的全新種類。

中國民間剪紙藝術的造型與皮影戲的裝配關節結合起來,加上中國傳統戲劇的表演風格,就形成了中國獨特的剪紙動畫。也正是得益於水墨動畫、剪紙動畫等,當年的中國動畫才能傲立於世界動畫藝林,被稱之為「中國學派」

然而,我們很少有人真正了解剪紙動畫,事實上,剪紙動畫才是全國各地民間傳統文化的大集合,具有很強的民間風俗趣味。例如王柏榮導演的《抬驢》,就使用了河北蔚縣剪紙藝術風格,色彩飽和,冷暖對比強烈,給人極強的視覺衝擊。

可以看到,人物臉上的腮紅和孫兒身上穿的褂子採用了蔚縣剪紙中常見的粉紅色,並且帶有宣紙的暈染效果。而驢的造型也模仿了剪紙中的螺旋紋,造型元素也因此變得有很強的當地鄉土氣息。

而王柏榮老師老師執導的另外一部《老鼠嫁女》,則採用了山東高密的剪紙藝術風格。山東高密的剪紙藝術講究粗細相間,陽雕陽刻兼顧而聞名,它以線刻為主,在線條中加入塊面形成對比。

《火童》則是王柏榮老師導演過最出色的影片。這部影片則採用了雲南少數民族蠟染藝術的線條特點,吸收了壁畫、油畫、現代裝飾畫的繪畫技巧,別開生面地運用線條分離形體的手法,把線條的感情語言發展到了一個新的高度,極大豐富了剪紙片的表現形式。

相信大家小時候看這些剪紙片時,很少有人會想到這些:其實每一部不同的剪紙動畫片,都是用的不同地區民間不一樣的傳統藝術風格!

如果說,水墨動畫代表了曾經中國動畫「雅」的一面,繼承了文人的風骨;那麼,剪紙動畫則代表了曾經中國動畫「俗」的一面,更具有鄉土的趣味。

剪紙動畫的源頭來自五湖四海的民間藝術,代表了我們中華數千年的文化沉澱,更象徵著無數人民面朝黃土背朝天凝聚的汗水與智慧。

我們許多人提起傳統文化,往往總是會往高大上的方向思考,卻忽略了民間才有著更具生命力的傳統文化。而美影廠的剪紙動畫人們,曾經深入到中華各地採風,去了解當地的生活習俗,傾聽他們的民間傳說,學習其獨特的民間藝術。

他們是那個時代里傳統文化的發揚者。而王柏榮老師,正是當年中國剪紙動畫人當中的中流砥柱。

然而可惜的是,隨著美影廠的落敗,剪紙動畫的輝煌也一去不復返了。當今的中國動畫里,幾乎都是數字繪畫和CG,幾乎再找不到剪紙動畫的痕迹。而剪紙動畫的衰落,僅僅只是中國動畫跌入低谷時期里的一個縮影。

從美影廠辭職20多年後,王柏榮對當前中國動漫產業的現狀痛心不已。

2012年洛陽舉辦的中國動漫人才培養高峰論壇上,在其他領導們大談中國動畫產量已達世界第一、大談四五百億巨額投資動漫產業園的時候,王柏榮老師卻站出來質疑。聲音雖然不大,語氣也不激揚,但堅定有力:

這些數據的真實性,真的有多大?

四五百億元的事情不是小事情,用掉了四五百億,回收了多少利潤呢,卻沒有後續報道。

全球動畫產量的第一大國,有多少作品在國際電影節、電影市場上獲獎,有多少影片是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俱佳的?

這些問題,同樣沒有後續報道。

房地上的泡沫,留下了一大堆的空置房。如果動畫產業成了泡沫,那會留下什麼呢?

我是不敢往下繼續想像。

王柏榮老師雖然熱愛中國傳統文化,但絕不故步自封。事實上,他曾經是改革開放之後第一批開眼看世界的美影廠動畫人。在擔任美影廠副廠長期間,為了使中國動畫產業走向世界,王柏榮主持引進了與國際接軌的動畫生產的流程,開創中國動畫片對外合作之先河,包括《狐狸列娜》、《不射之射》等中外合作動畫片。

但是在會上,他卻嚴厲批評了當下中國動畫人盲目模仿美國、日本動畫的現狀。

正如當年王柏榮老師那一代剪紙動畫人所做的,用完全源自民間的傳統文化,贏得世界的認可。正如王柏榮老師所言,中國動畫只有體內流淌著自身民族的血脈,繼承中國民族文化,才能真正崛起。

這,或許是這位退休老人在逝世前留在網路上最後的公眾影像了。雖然言辭激烈,但語氣誠懇,似乎仍飽含著希望。曾經的傳統文化傳承者,唯有默默地守望,期待中國動畫再次迎來曙光。

今天,我們失去了這位傳統文化的守望者,中國剪紙動畫的歷史也翻過了新的篇章。希望中國剪紙動畫的下一頁,不再是空白。

本文來自「動畫學術趴」,作者動畫學術趴,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我們需要 動漫二次元文化撰稿人、記者、運營負責人、新媒體運營實習生、兼職動畫影評撰稿人、小程序開發和UI設計員,有意者可以投稿至xueshupa@163.com。

【點我進入傳送門】

推薦閱讀:

TAG:傳統文化 | 中國傳統文化 | 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美影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