獎勵和懲罰一樣,本質上都是控制

獎勵和懲罰一樣,本質上都是控制

周周育兒經

簡簡周 / 文

前幾天聽一位朋友感慨,這一屆的小孩實在難管,自我意識很強,腦子轉得又快,想讓ta乖乖配合聽話,更是難上加難。

最後的結論是,必要的時候還是得靠武力,簡單、粗暴、直接。

另一個朋友反駁說,懲罰只會讓孩子的行為更乖張,嚴重破壞親子關係,她更贊同用獎勵的方式來爭取孩子的合作。

因為與懲罰相比,獎勵更人性化一些。

表面看來,一個給甜棗,一個給大棒,自然是甜棗更暖心一些,孩子當然更喜歡。可是,獎勵的方式真的就比懲罰更好嗎?

未必。

1

無論獎勵還是懲罰,本質上都是一種控制。如果孩子沒有按照你的意願行事就施以懲戒,反之,就給予獎賞,這麼做或許暫時有效,但往往會把孩子的注意力帶偏,很難讓ta關注到事情本身的價值所在。

曾經有位媽媽來諮詢,說她女兒剛上初中,每次考試之前都會跟她談條件,而且想要的獎勵一次比一次大,讓她很是苦惱。

以前她確實經常通過獎勵的方式,來激發孩子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但她也不希望孩子學習就是為了獎勵。

可是,當她不再給孩子獎勵時,孩子就對學習表現得意興闌珊,考試成績直線下滑。沒辦法,她只得繼續給孩子獎勵。

這位媽媽的出發點是好的,可是她用錯了方法。她的本意是想激發孩子學習的積極性,沒想到激發的卻是孩子對「獎勵」的興趣。

更糟糕的是,她原本想用獎勵「賄賂」孩子乖乖聽話、認真學習,結果反倒被孩子挾「成績」來索要物質獎勵。

親子間的關係已經演變成了母女倆的權力之爭。

問題是出在了媽媽的教養目的上。她太急於讓孩子做她想要的事情,而不是讓孩子自發主動地去做。

2

很多父母其實也有類似的困境——

想讓孩子專心寫作業,可ta偏偏注意力集中不到3分鐘就要走神;想要孩子收拾一下自己的房間,ta卻視若罔聞;想讓孩子放下手裡的電子產品,感覺就好像是要ta的命一樣……為了讓孩子能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有些父母採取的是威脅、懲罰,有些父母採取的則是獎勵,短期來看,好像有些方式確實能奏效,但卻很難讓孩子因此而變得主動。

因為這些做法都是在鼓勵孩子為獲得獎勵或是避免懲罰去努力,ta的行動也不是基於自己的內在價值。孩子為了得到獎勵或是避免懲罰而專心寫作業,與孩子因為覺得學習本身很有意思而專心寫作業,有著本質的區別。

父母之所以在與孩子的溝通中常常敗下陣來,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在於,他們提出要求的方式,讓孩子感覺到這是一個「命令」——這是父母想要的,不是我自己。

懲罰和獎勵都是變相的命令。這兩種方式看似完全不同,但其實都是父母在以「權」壓人,以威逼或是利誘的方式,迫使孩子按照你想要的方式行事。

只要你堅持由自己來決定什麼是對孩子最好和最正確的,並讓孩子服從,都是典型的控制型育兒方式。可是,每個人都希望自己能夠選擇做自己想做的事,在人類的基本需求里,自主權是很重要的一項,孩子也不例外。

當父母的命令威脅到孩子的自主權時,反抗和爭鬥就開始了。這樣想來,孩子的很多「叛逆」行為也都「情有可原」了。

3

可是,既不懲罰、又不獎勵,難道在看到孩子的問題時,就這樣放任不管嗎?

當然不是。不使用獎懲的方式來控制孩子,並不等於父母就要縱容孩子的行為,更不等於你要放棄自己的需要。你只是需要再多問自己兩個問題:你想讓孩子怎麼做?你希望孩子為什麼會這麼做?

比如,之前提到的那位獎勵型媽媽,她希望孩子能認真對待學業,如果她能問問自己這兩個問題,結果很可能就不一樣了。

如果她希望孩子是基於興趣和自我價值的實現而專心學業,那麼,獎勵只會阻礙這個目標的達成。

但其實,在懲罰和獎勵之外,父母完全可以採用第三種方式來爭取與孩子達成合作。首先,父母需要了解一點,無論孩子的行為看上去多麼乖張且不可理喻,ta也是為了滿足自己的需要,這個需要有可能是關注和陪伴,也可能是選擇權和自主權。

這些需要都是可以被理解的,只是孩子採用了不恰當的表達方式,你所要做的,就是洞察孩子的需求,然後幫ta找到更好的表達方式。

其次,在孩子的需要和你的需要中,找到一個共贏合作的方案。

真正的合作是沒有任何強制意味的。你需要先學會更好地傾聽孩子,不要隨便評價、指責或是說教,尤其是要傾聽ta做某事或是不做某事背後的感受和需要,同時,也認真審視你自己內心的需要。

最好的辦法是,你和孩子一起探討,有什麼樣的方案,能夠既滿足你的需要,也滿足ta的需要。

4

舉個例子。我女兒上小學一年級,有一次考試,她錯了很多題,可這些題她明明都會,有些是漏看了題目,有些是寫錯了題號。

本能地我就想說,「你怎麼不再仔細一點」,可我生生把這句話逼停在了嘴邊。

這個時候,責怪是沒有任何意義的,反而會激起她的反抗。

許諾她下次考試要是能夠再認真些就獎勵她想要的東西,更是會轉移她對事情本身的反省和思考。

於是,我問她,「錯了這麼多題,你的心裡是不是也很不好受?」

當我說出這句話的時候,我明顯看到她的表情放鬆下來。之前,她一直緊繃著,幾乎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在我的反應上,相信如果我說的是先前差點衝口而出的那句話,一場對抗無可避免。

現在,她的注意力又重新回到了試卷上。之前還像一隻警惕的小貓,現在卻蔫蔫地一副沮喪模樣。其實,不需要我多說,她對於自己的考試也很挫敗。

在聽她傾訴了自己難過的感受之後,我又問她,「你覺得有什麼辦法可以在下次考試的時候避免這些失誤呢?」

她很認真地想了想說,「每次做完題之後都再仔細地檢查一遍。」

我很驚訝她能自己提出這個方案。事實上,她之後也真的進步了很多,雖然偶然還是會有馬虎的情況發生,但她已經比剛開始時認真仔細了很多。

我相信,如果我是以說教、命令或是獎勵的方式要求她,結果會完全不同。

在尊重的基礎上,與孩子達成合作,完全是有可能實現的事情。

但有的時候,尊重常常會被曲解,獎勵的手段並沒有比懲罰更尊重孩子,因為這本質上也是想要控制孩子按照父母的想法去做。

你當然可以對孩子有所要求,但更重要的是,讓孩子真正意識事情本身的價值,並且願意合作。當然,想要改變早已習以為常的溝通方式,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我正在努力,相信你也可以。

今日行動

「 關於獎勵你怎麼看 」

歡迎移步留言區

簡簡周靈小犀麻麻,昵稱「周周」

壹父母聯合創始人、高級家庭教育指導師

美國科恩博士親授遊戲力講師

到微信來找我:nine_miles到新浪微博來找我:@犀媽周周

- 版權聲明 -

文章版權歸壹父母所有,歡迎轉發到朋友圈

轉載請聯繫壹父母助理

推薦閱讀:

感恩,感謝(分享)
「說課」?是落實素質教育的有效途徑
經典教育的八項原則【陳傑思】
我國基礎教育改革中提到的批判性思維到底是什麼?

TAG:親子 | 育兒 | 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