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早期的教育會損傷大腦,這個說法靠譜嗎?
來自專欄幼兒說6 人贊了文章
小朋友的暑假即將結束,5歲的英國喬治小王子又火了一把——這位幼兒園年齡的小娃,卻要上一年級了!並且人家學習的課程還是我們無數父母「嗤之以鼻」的:
不是說6歲前只能遊戲和玩耍嗎?
不是說學齡前不宜過多的教育和學習嗎?不是說小朋友學這麼多會損傷大腦嗎?……
這些我們無數父母信奉的「教條」,在小王子身上看不到半點兒影子。
小王子要學習的課程不僅多,並且還有家庭作業!老師還要求小王子的家長,即威廉王子和凱特王妃輔導小王子做作業!據說,這所學校是威廉王子和凱特王妃精心挑選的,他們十分喜歡這所學校的豐富課程。除此之外,入讀這所學校的很多孩子也是貴族。
▲兒童早期的教育會損傷大腦,這個說法靠譜嗎?
過去幾年,很多網路文視兒童早期的教育為「禍害」,說會如何毒害小朋友的大腦。幼兒說認為,很多事情其實不是只有「左」和「右」的。
來自美國著名神經科學家約翰?梅迪納的文刊中有一項研究,研究者把一群來自美國Ypsilanti的孩子分成兩組,A組和B組。A組被安排接受早期學習,B組沒有。一段時間後,經過綜合測試,A組的小朋友在智力、語言能力方面皆超越B組;接受過早期學習的A組孩子,在後來正式的學習過程中,患心理問題的概率比普通孩子少4倍,比如自卑、挫折等帶來的心理問題,他們進入大學的比例也更高。
這個結論,跟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的研究相似,蘇霍姆林斯基也認為,孩子的智力發展與早期教育有很大關係。
所以,兒童早期的教育會損傷大腦,這個說法不靠譜。
▲父母們,你真的了解小朋友的大腦嗎?
從我多年來與父母們的交流發現,他們大多數人,腦袋裡對早期教育的理解僅僅局限在認字、學英語、學算術這些狹隘的範圍內,也正因為如此狹隘的理解,所以他們才會對早期教育「嗤之以鼻」,更不用探討小朋友如何學習才是科學的。
其實早期教育的範圍很廣泛:
從寶寶用小手抓取玩具、觀察黑白圖卡片,
到兒歌童謠、舞蹈、樂器學習,再到過家家遊戲、捉迷藏遊戲,再到閱讀、詩歌朗誦、語言學習、算術啟蒙……
都屬於早期教育。
遊戲,毫無疑問也是小朋友早期教育的一種方式,卻不是全部。所以,盲從「學齡前孩子只能玩遊戲」的父母,很可能會錯過了什麼。
幼兒說經常提到,學齡前小朋友大腦的神經元非常發達,早期的經歷會「修剪」大腦的神經元。那些經常使用的,會被留下來,並且越來越發達,那些不常使用的便會消失。值得注意的是,小朋友其實需要遊戲和學習結合,如同大人不能一直高強度工作那樣,孩子也需要休息,尤其不能通過強迫的方式讓孩子學習。因為強迫的後果,將是負面影響遮蓋積極影響。
▲小朋友要學什麼,最好依從興趣,而不是年齡
記得我有一次帶孩子到少年宮。有一位小朋友的現場分享讓我印象深刻:
他4,5歲時因為看了月食的壯景,纏著他爸爸解答背後的原理。在家長的引導下,小朋友在毫不認字的情況下,看完了圖書館的所有天文繪本。小朋友覺得還不夠,要看高年級孩子的天文書,不認識字怎麼辦?纏著媽媽教。半年下來,書翻完了,還「意外地」認了3000多字。因為天文興趣越發濃厚,小男孩還在家裡做起了天文實驗……
所以,「套模子」般讓學齡前的所有小朋友「一定要做什麼」或「一定不能做什麼」的做法是不科學的。因為每個小朋友的興趣不同,他們的學習慾望也不一樣。
▲孩子太小,不知道喜歡什麼,怎麼辦?
給孩子一個環境。
有一位讀者媽媽曾經跟我分享過她家的小故事。她的女兒3歲那年,媽媽通過學舞蹈健身,順便把小朋友也帶上了。小女娃在旁邊看著看著,也跟老師學了起來,回到家後還有模有樣地跳給爸爸看。當媽媽學完了,孩子也跳得很溜。見孩子也喜歡,這位媽媽帶著女兒學遍了各種舞蹈。結果,舞蹈成了小女孩最大的愛好,街舞跳得特別好。小小年紀還懂得了編舞,後來甚至獲得了當地的舞蹈比賽第一名。
所以,當孩子太小,不知道喜歡什麼時,爸媽們可以給孩子一個環境,這是最簡單的解決「喜歡什麼」的方法。
比如,當你想讓孩子養成閱讀的習慣,經常領孩子到圖書館;
比如,當你想讓孩子畫畫,經常領孩子看畫展;又比如,當你想讓孩子學英語,讓孩子跟外國孩子成為玩伴……
我記得我的孩子去年問過我一個這樣的問題:
「媽媽,為什麼我們所有人都認為種子要放在泥土裡種?為什麼不能放在紙巾上面種?紙巾多好啊,不臟,又不會有小蟲子!」
我想到了無土栽培,是呢,為什麼身邊的所有人都認為種子要放在泥土裡種呢?
你以為「一定」的那些事情,其實並不總是「一定」!對於孩子的成長,也是同樣的道理。
關鍵字:早期教育、幼兒大腦、興趣學習、親子互動、育兒知識
幼兒說,(親子)心理諮詢師黃杏貞,學習幼兒心理研究和知識,分享科學、有趣、實用、有價值的育兒心得。
推薦閱讀:
※什麼是幼兒教育的好處?
※美林解答——如何辦理幼兒園相關資質?
※幼兒入園「十不問」保證孩子愛上幼兒園
※你還在給孩子讀錯誤的「簡單」繪本嗎?
※幼兒園二三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