薦書 | 十八世紀,盛世中國的飲食樣本

薦書 | 十八世紀,盛世中國的飲食樣本

來自專欄人老豬黃88 人贊了文章

在中國,大凡做與飲食相關的工作,有一本書是繞不過去的,這就是《隨園食單》。今天,無論是餐廳酒家的商業宣傳,還是廚師創作的心得體會,行文中都會有意無意地從這本著作里引文,進而作為自己的理論依據。事實上,這是一本寫於三百多年前的隨筆,然而對當下中國餐飲,依然有著重要影響。

清乾隆五十七年小倉山房刊本

汪曾祺先生有言,「浙中清饞,無過張岱。白下老饕,端讓隨園。」《隨園食單》的作者袁枚,是傑出的文學家,康乾盛世數一數二的才子,也是清代三百多年間最有成就的美食家。他做過官,以詩文行走江湖,中年後辭官幽居,活的非常自我,有魏晉名士之風。

「凡事不可苟且,而於飲食尤甚」的袁枚本尊

袁枚一生著述甚多,晚年搜集天下名饌,創造性地彙編成這樣一本美食隨筆,這也是中文歷史上第一部全方位記錄食材、烹飪和飲食理念的文集。後世的飲食工作者,一直將其奉為中國烹飪的經典之作。

我大概是十多年前,因為寫美食專欄,第一次讀《隨園食單》。說實話,我是帶著實用主義的態度去讀的,除了前面的「須知單」和「戒單」部分,後面的菜譜更多的是當成工具書去看。我的一些前輩,也嘗試過復原《隨園食單》中的菜肴,儘管最終完成了宴席,但標本意義遠大於美味體驗,效果強差人意。原因歸結起來主要是兩方面:

一是,畢竟有三百年的「時差」,今人的口味和食物審美,與當初已經有了比較大的改變。

二來,中式傳統烹飪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藝術,很大程度上需要依靠長期訓練形成的肌肉記憶,很多菜肴的風味差異,往往最終依賴於操作者的「手感」。

袁枚號稱精於調鼎,但不是廚師出身,《隨園食單》也少有詳盡的烹飪工藝介紹,也就是說食單的實操性並不強。以現有在冊的三百多個條目,我個人分析,袁子才大部分清楚製作流程,還有一小部分是通過廚師製作的成品,也就是從菜肴的完成狀態,憑口味經驗推其斷製作方法,另有個別菜肴,則有道聽途說之嫌。

汪曾祺老先生最愛的高郵鴨蛋,袁枚也蓋過戳

此外,《隨園食單》還有其他方面的瑕疵。比如個人口味偏狹,獨重江南味道;比如厚古薄今,對明清時期一些流行菜肴點評失之偏頗……當然這都是站在今天角度的評判,對袁枚有失公允,也無損於這部作品的偉大。那麼接下來的問題是,我們今天讀這本書的意義到底在哪裡呢?

出版社寄來張萬新先生的這本繪圖譯作,我第一個感受,這是一本輕盈耐讀的小書

我和張兄從未謀面,但有很多共同的朋友,這些人眾口一詞,言稱萬新兄是一位「認真做學問的老實人」。我用了一周時間認真讀完,感覺翻譯的文字乾淨流暢。在這裡我必須感謝張萬新,如果沒有他,我可能至今還沒有勇氣通讀全文。

乾淨流暢的翻譯

其次,張萬新對袁枚和他的著作也有自己的理解和熱愛。在自序里,他認為這是一本中國人的飯前祈禱書,裡面的許多食物神秘得如同美。

書中憑想像手繪出當時的點心「雪蒸糕」

這一點我很同意。我想,對於今天的餐飲從業者和美食愛好者來說,讀這本書,可能使我們對全球化浪潮到來之前的中國其原產地食材、原生烹飪技法與繁複的古典飲食禮儀有非常確切的認知。尤其是美食工作者,多了解一點傳統,就能多一點智慧應對中國的當下。

第三,我一直認為,食物是我們探索世界最好的通道。透過這些描述美食的文字,我們可以更加理解自己身處的土地,不僅可以看到三百年前中國遼闊疆土的物產分布,也可以看到它的歷史流變,甚至可以看到那個至今讓我們引為自豪的太平盛世——我們不僅能通過正史、野史、宮斗劇去了解它,也可以藉助更多的日常生活細節,比如《隨園食單》。

書名:《隨園食單》

譯註:張萬新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作者:陳曉卿

------------------------------------

歡迎關註:

陳曉卿微信公眾號:人老豬黃(chen_xq2016)

陳曉卿微博:@陳曉卿


推薦閱讀:

牛肉乾全國爭霸賽 46個品牌130種只有這13款值得推薦!
一場穿越800年的咖啡冒險,我想說給你聽
排骨燜飯這樣做,不愛吃米飯的也能下兩碗,教程配方都教給你
《孤獨的美食家》·(一)
超級簡單的懶人美食---------------電飯煲燜雞翅

TAG:美食 | 歷史 | 閱讀 |

標籤:

薦書 | 十八世紀,盛世中國的飲食樣本

薦書 | 十八世紀,盛世中國的飲食樣本

來自專欄人老豬黃88 人贊了文章

在中國,大凡做與飲食相關的工作,有一本書是繞不過去的,這就是《隨園食單》。今天,無論是餐廳酒家的商業宣傳,還是廚師創作的心得體會,行文中都會有意無意地從這本著作里引文,進而作為自己的理論依據。事實上,這是一本寫於三百多年前的隨筆,然而對當下中國餐飲,依然有著重要影響。

清乾隆五十七年小倉山房刊本

汪曾祺先生有言,「浙中清饞,無過張岱。白下老饕,端讓隨園。」《隨園食單》的作者袁枚,是傑出的文學家,康乾盛世數一數二的才子,也是清代三百多年間最有成就的美食家。他做過官,以詩文行走江湖,中年後辭官幽居,活的非常自我,有魏晉名士之風。

「凡事不可苟且,而於飲食尤甚」的袁枚本尊

袁枚一生著述甚多,晚年搜集天下名饌,創造性地彙編成這樣一本美食隨筆,這也是中文歷史上第一部全方位記錄食材、烹飪和飲食理念的文集。後世的飲食工作者,一直將其奉為中國烹飪的經典之作。

我大概是十多年前,因為寫美食專欄,第一次讀《隨園食單》。說實話,我是帶著實用主義的態度去讀的,除了前面的「須知單」和「戒單」部分,後面的菜譜更多的是當成工具書去看。我的一些前輩,也嘗試過復原《隨園食單》中的菜肴,儘管最終完成了宴席,但標本意義遠大於美味體驗,效果強差人意。原因歸結起來主要是兩方面:

一是,畢竟有三百年的「時差」,今人的口味和食物審美,與當初已經有了比較大的改變。

二來,中式傳統烹飪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藝術,很大程度上需要依靠長期訓練形成的肌肉記憶,很多菜肴的風味差異,往往最終依賴於操作者的「手感」。

袁枚號稱精於調鼎,但不是廚師出身,《隨園食單》也少有詳盡的烹飪工藝介紹,也就是說食單的實操性並不強。以現有在冊的三百多個條目,我個人分析,袁子才大部分清楚製作流程,還有一小部分是通過廚師製作的成品,也就是從菜肴的完成狀態,憑口味經驗推其斷製作方法,另有個別菜肴,則有道聽途說之嫌。

汪曾祺老先生最愛的高郵鴨蛋,袁枚也蓋過戳

此外,《隨園食單》還有其他方面的瑕疵。比如個人口味偏狹,獨重江南味道;比如厚古薄今,對明清時期一些流行菜肴點評失之偏頗……當然這都是站在今天角度的評判,對袁枚有失公允,也無損於這部作品的偉大。那麼接下來的問題是,我們今天讀這本書的意義到底在哪裡呢?

出版社寄來張萬新先生的這本繪圖譯作,我第一個感受,這是一本輕盈耐讀的小書

我和張兄從未謀面,但有很多共同的朋友,這些人眾口一詞,言稱萬新兄是一位「認真做學問的老實人」。我用了一周時間認真讀完,感覺翻譯的文字乾淨流暢。在這裡我必須感謝張萬新,如果沒有他,我可能至今還沒有勇氣通讀全文。

乾淨流暢的翻譯

其次,張萬新對袁枚和他的著作也有自己的理解和熱愛。在自序里,他認為這是一本中國人的飯前祈禱書,裡面的許多食物神秘得如同美。

書中憑想像手繪出當時的點心「雪蒸糕」

這一點我很同意。我想,對於今天的餐飲從業者和美食愛好者來說,讀這本書,可能使我們對全球化浪潮到來之前的中國其原產地食材、原生烹飪技法與繁複的古典飲食禮儀有非常確切的認知。尤其是美食工作者,多了解一點傳統,就能多一點智慧應對中國的當下。

第三,我一直認為,食物是我們探索世界最好的通道。透過這些描述美食的文字,我們可以更加理解自己身處的土地,不僅可以看到三百年前中國遼闊疆土的物產分布,也可以看到它的歷史流變,甚至可以看到那個至今讓我們引為自豪的太平盛世——我們不僅能通過正史、野史、宮斗劇去了解它,也可以藉助更多的日常生活細節,比如《隨園食單》。

書名:《隨園食單》

譯註:張萬新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作者:陳曉卿

------------------------------------

歡迎關註:

陳曉卿微信公眾號:人老豬黃(chen_xq2016)

陳曉卿微博:@陳曉卿


推薦閱讀:

牛肉乾全國爭霸賽 46個品牌130種只有這13款值得推薦!
一場穿越800年的咖啡冒險,我想說給你聽
排骨燜飯這樣做,不愛吃米飯的也能下兩碗,教程配方都教給你
《孤獨的美食家》·(一)
超級簡單的懶人美食---------------電飯煲燜雞翅

TAG:美食 | 歷史 | 閱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