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為何不要130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還拱手送給了俄羅斯?
09-03
中國為何不要130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還拱手送給了俄羅斯?
大家知道,17世紀末、18世紀初,中俄通過尼布楚、恰克圖等一系列條約,界定了兩國邊界。那時,中西伯利亞高原與東西伯利亞山地的絕大部分地區都成為了俄羅斯的地盤。那時,歐洲早已靠新航路的開闢積累了大量財富,歐洲文明發展水平已在華夏文明之上。不過,此時並沒有爆發工業革命,歐洲的領先優勢並不是很明顯。而彼時,俄羅斯屬歐洲文明的邊緣落後地區,中國的體量優勢更加明顯,所以說,那時只要中國鐵了心要爭北亞的話,會搞得俄羅斯非常焦急上火。
推薦閱讀:
11 人贊了文章
俄羅斯從東歐平原上的一個小小公國,成長為世界第一領土大國,與其一直致力於對外擴張的戰略有關。在不斷擴張過程中,俄羅斯佔領並控制面積有1300萬平方公里的北亞,是俄羅斯地緣實力得以迅速擴大的最重要原因。東歐平原如同俄羅斯的大腦,而北亞就是其龐大的身軀,作用非凡。
不過,之於許多中國人來說,俄羅斯的這龐大的身軀有些礙眼。因本身自然環境太過極端,北亞難以孕育出強大的本土勢力,只能依附周邊強大的地緣文明。比較而言,當時中國的實力在俄羅斯之上,而且,在地緣關係上看,北亞的中東部與東亞大陸的關聯更為緊密,再加上歷史上,中國政權也曾通過羈縻政策來管轄一些當地的土著部族。不過,事實上是,清政府在挫敗了俄羅斯向南滲透東亞的企圖後,便簽訂尼布楚等條約,成全了俄羅斯佔領北亞的夢想。
為什麼,中國有更大的優勢,北亞卻還是被俄羅斯捷足先登,成為了支撐俄羅斯龐大身體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究竟是哪裡出了問題,才給了俄羅斯可趁之機呢?雲石君將做簡要分析。第一、農耕文明的局限性。首先,農耕社會裡,有價值的土地必須要適合農業種植。顯然,北亞太過惡劣的自然條件,並不適合農耕。在當時中國眼裡,北亞開發價值極低,不值得過多投入。其次,這還是受當時技術發展水平的限制,使得人類難以有效克服北亞的大山大脈,荒漠冰原等的地緣阻隔。而當時中國認為,除了必須駕馭維度較低、適宜游牧勢力生存,且對自身構成威脅的蒙古高原外,對蒙古高原更北連游牧都不具備的地區,也對自己構不成威脅的地區,可以說是無欲無求的。當然,你可以說當時的清政府是鼠目寸光。不過,自古都以「天朝上國」自居的中國,如果不灌點猛葯,其實很難清醒的。轉念一想,在「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傳統世界觀里,清政府也不會對北亞太過置之不理。畢竟,北亞並非是一毛不拔之地,還有漁獵業產生的收益。北亞對中國而言,就像一根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又可惜。可是,中國最終還是放棄了北亞,這還得從另外的原因說起。
第二、北亞的性價比太低。古代中國之所以只佔據東亞大陸,而不進一步對外擴張,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周邊板塊土地質量不高。首先看北邊有蒙古高原,再往北是北亞地區,領土最西邊新疆再往西便是土地更加貧瘠的中亞地區,西南方有青藏高原的阻隔,南方是叢林密布的越南寮國緬甸一帶。而中國佔據的東亞大陸才是周圍土地質量最高的板塊。出於性價比考量,中國在佔據了適宜農耕的核心區,以及通過羈縻的方式,將核心區的周邊板塊化為內藩。自己有了足夠的安全保障,難免會失掉對外擴張的興趣。北亞的土地質量太低,對天朝之國來說,將北亞納入自己的地盤,需投入巨大,但收益卻是很小的。而且,在地緣阻隔下,中國很難有效的向北亞輸送影響力。而北亞土著勢力弱小零散,又尚未開化,難以威脅到中國。所以,中國選擇了用朝貢模式,從北亞獲得一些漁獵收益。
不過,中國和北亞的傳統平衡被俄羅斯打破了。比起北亞土著,俄羅斯勢力更加強大。而且當時歐洲沿海各國都在海外大擴殖民地,俄羅斯因受自身條件的限制,選擇了與東歐平原相鄰的北亞作為擴張對象。俄羅斯征服北亞的慾望比中國更為強烈。雖然,俄羅斯強勢進入北亞,但因當時中國的國力來說,還是有那個能力去和俄羅斯爭北亞的。不過,就算挫敗了俄羅斯,中國要如何控制北亞土著卻是一個大難題。也就是說,中原王朝沒必要為了些動物皮毛和珍寶來與俄羅斯大動干戈,畢竟戰爭將耗費更多的資源,這樣是一種得不償失的行為。所以,就算中國挫敗了俄羅斯,制止了其對 中國本土的圖謀,清政府也只願通過合約來維護北方邊境的安寧。
第三、清政府內部統治的需求。古代華夏文明體系中,鮮有少數民族統治漢族的政權。而清政府出身滿族,在漢人占絕大多數的中國來說,清政府自身的合法性會受到嚴重挑戰,同時,漢人人口佔優的國情也給滿洲親貴要維護自身統治提出了難題。於是,清政府主動融入華夏文明,爭取漢人認同的同時,也在拉攏蒙古各族,通過給予高於漢人的特殊政治地位,豐厚的物資補貼,換取蒙古的支持。蒙古高原適合游牧業,卻礙於本身土地貧瘠難以開展農業,是一種更落後的文明。可是,游牧勢力的軍事實力強大,他們通過經常性劫掠中國的方式,來獲取財富,維持生存。不過,劫掠過了頭,就會招致中原漢族政權的反擊,而將他們帶到了勞民傷財的戰爭上,那時境遇會更糟。而清廷給到的條件很誘人,蒙古人只要效忠清廷,便能不勞而獲,同時還有較高的政治地位。這對蒙古人而言,無疑是天上掉餡餅。當然,天上是不會掉餡餅的。清朝雖要靠蒙古的軍事力量威懾漢族反抗勢力,但也不能將其養肥,反過來吃了自己。所以,清廷通過限丁減丁的方式來防範蒙古坐大。倘若清廷欲在北亞與俄羅斯爭雄,清廷都必須依仗蒙古與北亞地緣關係更緊密,蒙古本身地緣格局的優勢,還有他們的軍事力量來對抗俄羅斯。俄羅斯畢竟不是北亞的土著,實力不可小覷,而且已佔據西西伯利亞平原並對其進行了初步開發,這就使得中俄雙方的對峙和較量的周期會很長,而且規模也大,最終也會消耗掉中國的國力。這給清廷發了危險警告:在軍事上不得不長期倚重蒙古各部,難免會造成各部尾大不掉,極有可能重蹈安史之亂覆轍(在沙俄進入北亞的同時,蒙古準噶爾部動亂,攪得清朝西北邊疆一團亂)。回到清廷為什麼重用蒙古的原因,是想借蒙古人之手威懾中原漢人。如果蒙古與俄羅斯長期纏鬥,這其實是一種本末倒置,同時,還會消耗清朝的資源。一旦蒙古威懾不了漢人,中原反清復明之類的大規模民族起義必定會攪得清政權權貴人心惶惶。所以,為了將蒙古人最大的作用發揮在威懾漢人上,鞏固清廷自己的統治地位,清廷也願意丟掉北亞這根「雞肋」,而和俄羅斯和談,劃清兩國的領土範圍,最終使得北亞落入了俄羅斯之手。受農耕文明的限制,北亞的貧瘠並符合農耕社會下中國的整體利益。北亞本身的土地質量差,農業開發價值有限,在與俄羅斯爭鬥後,就算得到了北亞,投入遠遠高於收益,是一種低性價比的體現。而清朝內部需要依仗蒙古軍事力量來壓制漢人勢力,來有效的維護內部統治,當權者不願意將蒙古各部勢力投入到與俄爭鬥中。基於以上的原因,儘管當時中國有比俄羅斯更多的優勢,但是,最終中國還是將北亞「拱手」讓給了俄羅斯。如今,北亞豐富的礦產資源儲量抬升了北亞的地緣價值。可是,北亞歸屬於俄羅斯已成為了既定事實。那麼,北亞對現在的中國又有何重要意義?未來的某一天,中國還有沒有可能,再重新做一次選擇?關注微信公眾號:雲石,雲石君在公號中的《為什麼中國需要北亞》一節繼續為您解讀。本文為雲石地緣政治系列279。解讀大國博弈內幕,剖析政治深度邏輯,請用微信搜索公眾號:雲石,收看全部雲石君地緣政治系列文章
推薦閱讀:
※元音老人文集菁華錄
※對看書與刷頭條、追熱點的思考
※河山畫會牽手齊魯晚報共祝30年 看山水藝術如何彰顯人文精神
※若我有閑,浪費時間也要讀《山海經》
※暫別了,我的簡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