斜槓青年代表「一代好過一代」,還是自毀?

斜槓青年代表「一代好過一代」,還是自毀?

來自專欄史海無涯35 人贊了文章

(本文首發於華廣網公眾號)

人類有自毀的天性——魔鬼終結者T-800

繼「厭世代」那類負面看待當下青年生存環境的風潮後,台灣社會最近流行「斜杠青年」與「零工經濟」的概念,探討青年的出路。不過,我對「斜杠」有點意見。

70後抱怨80後,80後抱怨90後,90後抱怨00後..........。去年在Youtobe上看到馬雲演講的一小段,只看了兩分鐘就轉去搜尋funny cats,看看喵星人搞笑。我對成功人士的「成功方程式」或激勵人心的演講,沒有什麼興趣,不過倒是對馬雲這幾句描述「世代憎惡」的話特別有印象。

一代不如一代,這種心態應該大部分超過40歲(甚至30歲)的人都有,橫看,豎看,就是看新世代不順眼。不過這幾年,逐漸有一種「一代比一代好」的聲音,試圖矯正這類世代鴻溝的心態。例如瑞典學者漢斯.羅斯林(Hans Rosling)以可靠的大數據分析,大力鼓吹「世界其實愈變愈好」的論點,批判人們是因直覺偏誤,而有世界愈變愈糟的錯誤認知。

千禧世代(1981-2000年出生者),則以一連串的頭銜,在各種主流媒體上撰文,努力澄清上一個世代對新世代的普遍誤解,為自己被貼上各種貶義的標籤大聲抗辯,並不斷強調世界之所以愈變愈好,也是因為新世代勇於跳脫窠臼的結果。他們自稱,並樂於定義自己是」斜杠青年「,至於堅守傳統職場倫理與教條的老一輩,則已不合時宜。

如果一代好過一代,那麼大叔大嬸們反認為一代不如一代,是否乃根深蒂固的偏見?

大叔我呢,還是相信人型機器人T-800的洞見,人類有自毀的天性,無論一代不如一代,還是相反,都難以擺脫自毀的結局..........就算是T-800洗腦我的偏見吧。

只撿好的說,大有問題

自以為是,愛跳槽,媽寶,好逸惡勞,眼高手低,沒有忠誠度,不懂禮貌,這些都是老一輩對年輕人的印象,包含」輕熟男「的我也不例外。不過,年輕世代里的聰明者,認為這只是大環境變化下的自然演化,這點我贊成,因為上述的貶義詞,換個詞對應之,也說得通: 反窠臼,不願人生被單一企業綁架,重視勞工權益,聰明做事,追求夢想,忠於自己,反對偽善與吹牛拍馬。

說穿了,每一代價值觀的改變,都是因應社會思潮與經濟處境的產物,如此而已。這些年輕人自清的論點,是有道理,不過也有毛病,問題出在每一次的社會變革,都包含危機與轉機,而好與壞的概念,也在改變。

舉個例,農業社會,多子多福,是因為家庭需要勞動力維持。現在工商業高度競爭,變化快速,加上地球資源有限,人口暴漲,人們必須付出比以往更高昂的代價,以換取生存,和愈來愈高的生活品質要求,自然而然就以少子化來因應。

這個顯而易見的社會現象與變革,在生活品質的普遍改善上,是轉機,但現代社會人們彼此間的疏離,卻也是危機。在農村或游牧社會裡,大家彼此認識,養育孩子的工作,鄰居友人間可以相互支援,所以生養下一代的負擔相對較小,高度城市化的現在行嗎?

所以對於世代間的自我辯護,不能只撿好的說。一整個世代在工作倫理,人生態度,與道德價值的改變,對社會的衝擊是方方面面,有好有壞的。在年輕世代為自己辯駁時,也請思考,有些事可以變,有些事恐怕千年不變,潮流不能作為失職的借口,趨勢也不能成為失信的辯詞。

公司栽培你,結果你去兼職打零工?

「斜杠青年」是個新詞與新現象,亦即年輕人不再滿足於單一職業的生活方式,而喜歡同時多方嘗試,並擁有多種職銜。王某某,IC工程師/收藏家/攀岩教練/作家/演員,瞧瞧這斜杠一羅列下來,活似九頭龍,王某人生多麼精彩?

王某人生精彩,那給高月薪的IC設計公司怎麼辦?

斜杠青年的「隨附辭彙」,就是零工經濟(gig economy),在「職場專家」的解釋里,這現象是因應全職工作愈來愈少的趨勢,勞動者從原本的「工作保障」轉而開始追求「收入保障」。白話說吧,就是一份工作收入不夠,也不見得穩,所以人們進入兼職,接案,帶職創業等等打零工的生涯,此新趨勢創造了一種零工經濟。像Uber,滴滴這種兼職司機,就是零工經濟的現成例子。

無論我們對零工經濟的看法如何,在某些發達地區似乎確實是一種潮流,並逐漸解構了原來全職勞動生產的社會期待。上述王某的所有斜杠,都是打零工,而零工,則變成一種時尚詞兒。

從經濟學的觀點來看,零工經濟屬於後工業時代,服務業成為最大產業的現象,大量人才湧入娛樂,教育,文化,旅遊,餐飲等這類不事生產的行業,並以互聯網做為發展的支撐。那麼,此趨勢顯然由從事生產的企業發端,因沒有保障的未來造成員工的心態飄移,生產力下降,所以其結果也必然會回頭迫使企業做「組織創新」,例如矽谷就不得不改變傳統的僱傭關係,轉而變成大量外包僱傭兵的形式。這趨勢理所當然地導致了利潤分配上的差異,當人才不為企業所有,利潤分配上就必然削弱了資方的獲利,並轉成「傭兵」的利潤。

趨勢對零工有利,當然使得年輕世代不再對企業「忠誠」。不過,這裡面卻有一個矛盾以及一個陷阱。

其一,如果「斜杠青年」代表的是一種多樣化與自由的人生觀,當成為企業的傭兵時,真還能斜杠嗎,真的比較自由嗎?這是矛盾。

其二,不是所有人都有能力與意願搞「斜杠」,將此現象鼓吹為大趨勢,讓企業減少全職,增加臨時工比例,是否會危及企業中「無杠」勞工的工作權?這是陷阱。

看來,事情並沒有表面那麼單純是吧?

問題不在於「斜杠」,而在於「斜杠青年」

請細想上述的矛盾狀況,當企業將大部分的工作外包,這些遊離出來的工作者不再受制於一家公司,而進入接案人生,看起來很自由,但這形同自行創業,而創業,意味著比受雇於人更長的工時。在原來公司做全職,可能還擠得出閑暇時間搞斜杠,做個體戶,營生風險自扛,能斜杠嗎?

讓我們更清楚地界定斜杠,那些不得不兼兩份以上工作以維持生計者,或是富二代純粹花父母錢,什麼都沾一點玩玩看的,應該排除在外。一般狀況下,有多種頭銜者,其中必然有一頭銜是主要的營生職業,其餘可能都是玩票性質,甚至是純粹點綴生活用的。又或者,主要營生職業是自己沒興趣的工作,其他的兼職,才是興趣所在,但收入不夠。另一種可能是,主要營生職業做得很成功,也是興趣所在,其他頭銜僅是投資者身份,意在將資產滾大。

以上無論哪一種型態,都必須基於主要營生職業做得很穩固了,才能騰出時間精力做別的。換言之,斜杠可能適合事業有基礎的大叔與大嬸,但不適合那些連主要營生職業都做不穩的年輕人。

年輕人可能會抗議,認為就是因為主要職業不太保險,才會騎驢找馬多方嘗試。我認為這是錯誤觀念。所謂騎驢找馬,是想跳槽,不是同時做各種不同兼職。而如果你連一個工作都做不好,同時做很多工作也沒有可能做得好。

雖然在現今這個複雜,又變化快速的大環境下,多方嘗試可能是年輕人不得不的謀生方式,但有兩件事可能永遠都不會變,一個是做事的態度,一個是做人的態度,前者決定你能否將工作做好,後者決定你能否獲得他人的信任。而一般的狀況下,身兼多職,往往意味著什麼都做不好,並常常失信於人。

我曾好幾次與斜杠青年合作,沒有一次不是慘劇。有些人其實工作態度很好,能力也不錯,但因為兼職多,時間腦袋都不夠用,嚴重影響工作品質,最終也得不到他人的信任。這兩樣東西都搞不定,只會拖累身邊的人,並打擊你的自信。

其實商業媒體在談斜杠青年時,也特彆強調「先要做好一個領域」,沒有這基礎,斜杠就是自毀。

不妨試試橫杠

在台灣,青年確實遇到前所未有的工作環境危機,或說「未來危機」,連軍公教鐵飯碗都被砍年金,勞工也一樣有點朝夕不保之感。消極的青年得過且過,積極的青年亂槍打鳥,所以身上有很多前一代人所貼的標籤。

對於那些積極想尋求出路,想讓自己的生活豐富多樣化,並注意到「斜杠青年」與「零工經濟」趨勢的年輕人,在你還沒一個穩定基礎的前提下,我認為不妨試試橫杠。趁年輕的時候,給自己一段時間,專註於一項工作,嘗試把事做好,並取得他人信任。若兩樣都做到了,卻不想一生都被同類型工作所綁架,那就換下一個領域,再給自己一段時間,專註於一項工作。這就是橫杠,也唯有這麼做,你的職涯才會有正向的累積。

橫杠與斜杠都代表豐富多樣的經驗,差別在於,橫杠比較穩健,劃定時限專註於一件工作上,才談得上真正的經驗累積。

我不是職場專家,也不是世俗所謂成功人士,這篇文章只是單純指出「斜杠青年」在概念上與實務上的矛盾與陷阱,建議年輕人從斜杠轉為橫杠,則是因為大叔我就是橫杠人生,橫跨過好幾種不同產業與截然不同性質的工作,不怕從零開始,現在也活得好好的。目前雖有兩份收入,也算斜杠,但我將99%的工作時間投注在寫稿(這也是打零工的概念),主要收入卻不是稿費,而是另有穩定的收入基礎。

下一個工作是什麼?我不知道,我只想把現在的工作做好,也唯有如此,才能種下機會的種子,經驗就是這麼告訴我的。

每個人都有與他人迥異的處境,性格,境遇與成功的定義,所以沒有什麼固定的成功模式。單戀一枝花,只想終生待在一種工作環境,若做得開心,也沒啥不好,但若執著於表面上的豐富,自身條件不夠還追求斜杠潮流,並連累了家人朋友,那是不太好的。

所以我想反過來為老一輩說句話,請很有想法的青年們,在抗議受到老人刻板印象下的歧視與排擠時也先自我省視,你有沒有失職,失信?當老闆在你自我辯解時反問你「這是理由還是借口?」,這話代表他其實已經不太信任你了,而真的都是老闆的錯嗎?

都是別人的錯?那不是跟蔡女皇一樣廢?

雁默:視頻系列?

zhuanlan.zhihu.com圖標雁默:2018台灣地方大選系列?

zhuanlan.zhihu.com圖標雁默:雁默所有文章列表?

zhuanlan.zhihu.com圖標

推薦閱讀:

影像挑戰:青年女性,視物成雙伴眼瞼下垂(結果公布)
比爾.蓋茨對青年的忠告
《青年圖摘0410!》當一隻冰涼的手摸了你的脖子。

TAG:台灣 | Slash | 青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