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用50年與黃河爭黃土,帶著「黃河清」的喜訊仙逝

他用50年與黃河爭黃土,帶著「黃河清」的喜訊仙逝

來自專欄 Dizzy In Science603 人贊了文章

這幾年,黃河清了。

若是未曾見過浩蕩黃河,便很難理解黃河的威勢,更不能理解「黃河清」意味著什麼。

黃河是母親河,席捲黃土為下游帶去了肥沃泥土,也還有災難。追溯2000年歷史,黃河決口不下1500次,每一次都是哀鴻遍野。自古帝王要義,「河務」都是安邦之重。但傾歷朝國力,「黃河清」現象也不過43次,最長的一次也不過20天

而這一次,執拗的黃河卻屈服了。黃土高原的許多荒地被一排排森林代替,流入黃河的土壤流沙從13億噸減少為3億多噸。

這一切都要歸功於那位執拗的老人——朱顯謨

朱老先生是我國水土保持研究的先驅。他大半生都在研究黃土高原,大半生都在與黃河爭一捧黃土。

2008年,一次採訪中,這位93歲的老人說出與其溫雅性格所不符的話——

「黃河不清,我死不瞑目。」

朱老先生的傳記

朱顯謨出生小鄉村,以致讀小學都是一波三折。因為鄉里只能讀到小學3年級,沒有門道的他只得輟學打工。幸而得到老師的舉薦才能又回到學校,因為他很用功,最後也成功考上了初中。

出身農家又加上到初中「見了世面」,他開始察覺務農的缺點。讓他感受最深的不是勞務繁重,而是收穫甚微。一年到頭都在田間勞作,真的有了些收成也只是勉強填飽肚子罷了。

他開始萌生改變農民境況的想法。

18歲這年,他考進上海最著名的中學,迎來人生第一次轉折。親友開始意識到他的潛力,決定資助他學習。

擺脫農務,朱顯謨成績更是優異,老師、親友都建議他以上海交通大學為目標。但他還是堅持考了中央大學農業化學系,選擇了土壤肥料專業。

上海中學龍門樓

大學畢業後,他到江西省地質調查所報到。在這裡的土壤研究室,他有機會跟著著名的土壤學家侯光炯學習。他隨著導師四處調查土壤,從導師身上學到土壤研究的知識,看了許多土壤學經典專著。

一代大師在塵土之間成長了起來。

真正讓朱顯謨成為一代大師的,是導師教會他去質疑。他產生了「盡信書不如無書」的想法,總是多問一個為什麼,執意親自找真相。在隨後的研究生涯中,他指出不少權威的錯誤。

一些觀點甚至刺痛主流,被視作「離經叛道」。

侯光炯

他曾指出蘇聯著名土壤學家威廉斯的理論漏洞。按照威廉斯所提出的:岩石經歷風化變成成土物質(被粘粒所填充的崩解物),再凝結作土壤。朱顯謨在太白山的工作發現,威廉斯的片面之處在於:忽略了地衣、苔蘚等微生物的作用。

朱顯謨提出,生物因素是岩石成土的內在動力,而威廉斯卻簡單將其歸作風化作用。這一觀點被實踐證明是正確的,讓當時不少以威廉斯理論教學的老教授都掛不住臉。

而且這一研究,不單單是打臉權威,還有益於制定改良土壤肥力方案。

他的學術生涯也不是一帆風順。

他曾對我國華南紅壤的分類提出異議,新的論點在當時學術界引起軒然大波。爭論從未停過,嚴重程度甚至導致他被調出了紅壤地區以外工作。但他並沒有因此失望,仍是旁徵博引,從土壤侵蝕和沉積學等角度,證明了自己是正確的。

憑著著眼於實際的研究,朱顯謨成為國內數一數二的土壤專家。而他最多被傳唱的,是他與黃河之爭。

那是1959年,功成名就的朱顯謨告別了南京的優質生活,支援大西北建設。他舉家遷居西北農村,住兩間平房,沒有衛生間和廚房,與村民共用一個水龍頭。

在朱顯謨的努力下,水保所從無到有,建立了數個研究室和標本室。同時設立了觀測站,取得了重要的科研成果。除此外,他著力培養出了一支專門從事土壤和土壤侵蝕研究的科技隊伍,後來從隊伍中走出的不少研究人員,都成了領域數一數二的大牛。在讀水保專業的學生都會發現,與土壤侵蝕相關的基礎工作多數來自於朱顯謨,無愧於學術泰斗之名。

他餘下人生基本都在黃土高原度過。為了更好考察黃土高原,他循著那些溝溝坎坎細緻研究不下20遍。三次跨越崑崙,兩度入疆,大量的研究奠定了他許多後期觀點。

也是這個期間,他尋到了與「黃河爭土」的技巧。

黃河巨大的水勢,每年都會從黃土高原帶走大量的泥土。大量的泥沙是黃河下游災患的根源,威脅這華北平原的經濟發展還有數以億計人民的生命。黃土高原自250萬年以來,堆積了厚約100~200米的黃土,是全球最厚、最完整的黃土地層。中國的黃土沉積,藏有著過往氣候變化的秘密,保護黃土同時也在保護歷史真相。

「深海沉積物」、「極地冰芯」和「黃土沉積」被認為是揭開氣候秘密的三把鑰匙

但近千年來,因為愛護不佳,黃土地早已千溝萬壑。土壤滲透和抗抗沖性能橫遭破壞,從而引起嚴重的水土流失。黃土高原破壞的嚴重程度在當時,已躍居世界之最,年侵蝕模數高達每平方公里3720噸。

這數值代表什麼?

是長江的14倍,密西西比河的38倍,尼羅河的49倍,也就是黃土高原才經得住這樣折騰。

朱顯謨將一生研究凝結成了「28字方略」:全部降水就地入滲攔蓄,米糧下川上塬,林果下溝上岔,草灌上坡下坬。

這句話分兩部分很好理解:

「全部降水就地入滲攔蓄」是總的戰略目標,是充分發揮水土資源潛力、消除地面超滲徑流從而防治水土流失。

而如何做到上面這個目標呢?則是通過後面部分的安排,「川、塬、溝、岔、坡、坬」是幾種地形*。

*註:這些地形名詞原本是當地的俗語,被朱顯謨引入地貌學,並成為國際認可的專有名詞。

峁,也是當地俗語,被引入了地貌學

簡單的28個字,簡而言之也可以是我們熟悉的「植樹造林,退耕還林」,但在當時確實讓許多研究者眼前一亮。

在什麼地形上,種什麼植物,卻不是簡單的一句話,而是通過考察和實驗,挑選最適宜合理、最經濟方便,效益才能最高。

李振聲(右)看望朱顯謨(左)

方略提出後,儘管沒有得到官方採納,卻已經有了許多實驗成果。各級水土保持實驗場所、群眾自發的治理實踐中,將近200多個成功樣板。只要滿足這個方略的核心思想的,就能取得預期的效果。

終於,浩浩蕩蕩的治河工程正式開始了!

生態環境修復工程很快也取得了成效。如今的黃河,依然氣勢蓬勃,是絕佳的觀光場景,但一些河段已經看不到以往的黃土色。如此成果,也就是近年取得的,對黃河沿岸的城市可謂大好消息。

但另一個噩耗也傳了來。

2017年10月11日,朱老先生離世。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的千名學子,自發為他禱告送行,他們用蠟燭擺出了「黃河清」。前線的好消息,與殯儀館中的沉默形成鮮明的對比。

或是一人半個世紀的堅持,就連黃河也不禁動容。

黃河清,老先生走好。

*參考資料:

學子悼念朱顯謨院士,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

岳長德. 朱顯謨院士簡歷[J]. 水土保持研究, 1995.

李銳. 嘔心黃土盼河清——祝賀朱顯謨先生九十華誕[J]. 中國科學院院刊, 2005.

朱顯謨. 再論黃土高原國土整治「28字方略」[J]. 土壤侵蝕與水土保持學報, 1995.

朱顯謨, 任美鍔. 中國黃土高原的形成過程與整治對策[J]. 中國水土保持, 1992.

朱顯謨. 論原始土壤的成土過程[J]. 中國科學(B輯 化學 生物學 農學 醫學 地學), 1983.

陳恆基. 嘔心黃土一世情——記資深院士、土壤學家、國土整治專家朱顯謨[J]. 中國水利, 1998.

唐克麗. 土壤侵蝕研究的奠基人和引路人──慶賀恩師朱顯謨院士80壽辰[J]. 水土保持研究, 1995.

推薦閱讀:

古書《地理人子須知》砂圖詳覽
地理謎-國家名-歐洲
館主力薦呼潤廷大作___玄空六十四大卦地理風水
真《地理賦》
蔣大鴻三元奧秘手抄本附新增地理辨正圖解掌訣(上下冊不分售) 李崇仰 翔大

TAG:黃河 | 地理 | 地質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