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人、疫病、災禍、中國神話中的上古神怪們

食人、疫病、災禍、中國神話中的上古神怪們

來自專欄藝術與時尚的冷酷仙境237 人贊了文章

中國古神話中其實滿是一個個恐怖傳說,只是因為年代久遠,人們只傳頌著古神中惠及人類一邊的如盤古,女媧等神明,又有一些神靈如西王母之類在流傳中變了模樣。古神們的恐怖一面則完全在時間中模糊掉了。

說起古神,自然要從《山海經》說起。最初的古神沒有多少神話感,只是以怪獸的面目出現。《東山經》中說道,「北號山有獸焉,其狀如狼,赤首鼠目,其音如豚,名曰獦狙,是食人。有鳥焉,其狀如雞而白首,鼠足而虎爪,其名曰鬿雀,亦食人。」

這兩種怪獸屬於初級古神,只是將各類猛獸的特徵混合而成,應該是先民們在躲避猛獸襲擊時口耳相傳中誕生的東西。

隨著定居生活的開始,先民們的生活安全了一些,這時,莫名其妙的失蹤事件開始成為一些恐怖神明的故事起源。先民把離開定居點而不歸的眾多人命歸於兩個古神,窮奇與狍鴞。

這兩個古神不光是形象兇惡,更各有自己的殺招。《海內北經》說,「窮奇狀如虎,有翼,食人由首使,音如獆狗。」據說窮奇的叫聲能震懾獵物,使獵物失神,難以逃脫。

而狍鴞出現在《北山經次二經》,「鉤吾之山有獸焉,其狀如羊身人面,其目在腋下,虎齒人爪,其音如嬰兒。名曰狍鴞,是食人。」狍鴞的造型集人,虎,羊於一身,能發出嬰兒的哭聲,如果有人上當靠近,就會被吃掉。

到這裡,古神們已經進化了一些。再後來,神獸們開始進一步進化,出現了性格。九尾狐的始祖蠪姪就是其中的典型形象。

「鳧麗之山有獸焉,其狀如狐,而九尾,九首,虎爪,名曰蠪姪,音如嬰兒,是食人。」宋代的《廣韻》一書中去掉了九頭的特徵,只提到了九尾,記載其變成姦猾的女人來行騙。九尾狐又曾出現在青丘,「青丘之山有獸焉,其狀如狐而九尾,其音如嬰兒,能食人。」

九尾狐的魔力是上古神怪中最強的,妲己和褒姒都是九尾狐化身,後來,九尾狐還東渡日本,化身鳥羽天皇的寵妃鳥羽前(玉藻前),被安倍泰成破了化身妖術,在那須野原被殺,化為殺生石。

十九世紀的妖怪學者,法國伯爵哈爾夫奧恩認為,妖神的標誌是身體出現過剩或欠缺的部分,如四角牛或一足鳥,或是身體各部位顛倒錯亂,如眼睛長在腋下的羊。這裡的說法與山海經中某些神怪的形象如出一轍,讓人不能不懷疑上古是否真的曾有這些怪獸存在。

現在的神話體系中,日本的鬼和歐洲的惡魔都長角,其實,最早長角的妖神們都出自中國。在山精系統中,多數怪物都長有角,而且不止一個。在《莊子.達生》篇中說,「山多怪類」,足見山精們的興盛。《山海經》中提到的山精們有獓因,「三危山之怪獓因,體白,其豪如披蓑,頭上四角。」

諸懷,「北獄山之怪諸懷,其狀如牛,豬耳,四角。」

土螻,「崑崙之丘有土螻,其狀如羊,四角。」

日本妖怪學家中野美代子認為角是妖怪的具象特徵,是妖怪的本質。看來,中國的妖怪都是四隻角,應該是很厲害的了。

平原和山地都有神怪,水裡也不安全。其中最有名的為伊水地方的馬腹。「蔓渠之山,伊水出焉,而東流注於洛。有獸焉,其名馬腹,其狀人面虎身,其音如嬰兒,是食人。」

看來這些怪獸都一個特點,就是都會學嬰兒哭...

較晚期的《刀劍錄》一書中,稱馬腹為「人膝之怪」,一條腿在膝蓋的位置長著頭。後漢章帝曾為了制伏馬腹,特製了一把寶劍投入水中。

在《水經注》書中記載,「沔水有怪,形如小兒,鱗甲如鯉,箭不入,膝下如虎。」這也是馬腹。

馬腹的名字是唯一根據行為起名的古神怪。名字的由來是它會咬穿過河的馬的肚子...

馬腹的名聲直至後世,到宋代,在四川還有馬腹的雕像供攜帶參拜,以保佑人們不要受馬腹的傷害。下圖為宋代人膝形象馬腹獨腳俑。

古神除了吃人怪獸,還有索命鬼魂。在「病入膏肓」的故事中, 晉成公病重,打算去聘請醫術高明的人來給自己治病。醫生還沒到來之前,成公做了一個夢,夢見有兩個人在自己的肚子里談話。一個說:「成公這回請的人,醫術十分高明。那個醫生來了,用藥會傷害我們。這回怎麼逃哇?」另一個說:「不用怕!我們呆在肓之上,膏之下,那是藥力達不到的地方,醫生也拿我們沒辦法。」第二天,醫生到了。詳細地望聞問切之後,嘆道:「這個病,我的醫術無能為力。因為病根在肓之上,膏之下,我的藥力攻之不可,達之不及,葯不至焉,不可為也。」醫生說罷,面帶慚愧之色。 成公聽後說:「這是良醫呀,所診之病情,與我昨夜所夢,完全吻合。雖不能治,我也要贈之厚禮而送歸。」

公疾病,求醫於秦。秦伯使醫緩為之。未至,公夢疾為二豎子,曰:『彼良醫也,懼傷我,焉逃之?』其一曰:『居肓之上,膏之下,若我何!』醫至,曰:『疾不可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達之不所及,葯不至焉,不可為也。」公曰:「良醫也!」厚為之禮而歸之。

古神中的疫病鬼多是以童子形象出現,《太平廣記》中有這樣一個故事。有一位邵公,長期瘧疾,有一夜正發病,看見幾個小童出現在屋裡,邵公裝著睡著,等小童靠近,猛地抓住其中一個的手臂,小童化成了黃鷁,紛紛散去,他的病就好了。

除了小童鬼之外,還有獸形的疫病神,即蜚。「太山有獸焉,其狀如牛而白首,一目而蛇尾。其名蜚,行水則竭,行草則死,見則天下大疫。」

以上部分還都是怪獸之類的古神,以下的古神就得歸類為魔神了。吃個把人,傳染疾病之類還屬於可以控制的災害,但毀滅性的大規模天災就不同了。

下面介紹的都是魔神級別的災禍古神,專門給世間帶來災禍。首先是河南一帶出現的古神夫諸,它有四隻角,用洪水沖走房屋和田地,所到之處都變成大海,確實恐怖。「敖岸之山有獸焉,其狀如鹿而四角,名夫諸,見則其邑大水。」

水神數量眾多,勝遇,合窿,蠻蠻鳥這些都是,軨軨是其中的佼佼者,山海經記載,「見則天下大水。」

與水神齊名的當然是旱神,最有名的旱神是旱魃,在殷朝曾危害人間,《呂氏春秋.順民》中記載,旱魃曾連續五年危害殷商,致使民不聊生。

另外,南朝顧野王的書中記載,商湯之世,一首二身四翼六足之肥遺出於陽山,從此天下七年大旱。這也是出名的旱鬼。

旱怪和火怪一般一同出現。在山海經里,有名的火怪是回祿,傳說它曾在商滅夏之際出現在夏朝都城附近,加速了夏朝的滅亡。

後來回祿成了道教的役使神,有了人形,流傳至今。

次一級的火神是畢方。學界對它多有研究。其出自《山海經.西山經次三經》,「章莪之山有鳥焉,其狀如鶴,一足,赤紋青質而白喙,名曰畢方,其鳴自叫也,見則其邑有火。」

《中國神話傳說圖典》中認為,畢方的名字來源於著火時竹子畢畢剝剝的燃燒聲,這個解釋很有意思,畢方看來是名副其實的火神。三國時薛綜解釋後漢張衡的著作,稱畢方為「老父神」,確定了其古神的地位。

單純的凶神也是有的。最有名的凶神名為雍和,與雍和一起作伴出現的是耕文,二者形影不離,山海經也將二者記載在了一起。

《山海經.中山經次十一經》中記載,「豐山有獸焉,其狀如猿,赤目,赤喙,黃身,名曰雍和,見則國有大恐。神耕文處之,常游清冷之淵,出入有光,見則其國為敗。」

據記載,雍和一出現,洪水狂風加大旱摧毀一切,所以是大凶之神,人們將其起名雍和,多半是為了尊敬加避諱吧。

接下來是大古神們。就以西王母為首吧。

《山海經.大荒西經》中記載,「西有王母之山,壑山、海山。"西王母的來由就是這裡。其他古神都是「某某山有獸焉,」到這裡就直接王母之山了。整個山都歸她,地位上升了不少。不過相貌和其他古神一樣不像人,"其狀如人,豹尾虎齒而善嘯,蓬髮戴狌,是司天之厲及五殘。"初期西王母只掌管天災。到了後來的周朝,西王母已經變成了掌管不死葯的神女。後世的西王母地位不斷提升,住處改成了昆崙山,成了女仙之首。

漢代畫像磚:西王母像

西王母之後是女媧。女媧是古創世神,創造人類,補天填海,可以說是中國古神中和人類關係最密切的一個。

女媧神話最早記載於《山海經·大荒西經》:「有國,名曰淑士,顓頊之子。有神十人,名曰女媧之腸,化為神,處栗廣之野,橫道而處。有人名曰石夷,來風曰韋,處西北隅,以司日月之長短。」上古神話可以看出,女媧造人不是用泥,而是用自己的身體。而且造的不是完全的人,是人身而神格者,司天時。

晉代郭璞註解山海經中將女媧之腸改成了"女媧之腹"又雲"女媧,古神女而帝者,人面蛇身,一日中七十變,其腹化為此神。"將上古神話的殘酷性大大降低了。

《說文解字》:"媧,古之神聖女,化萬物者也。"這裡明確提出了女媧造萬物的說法。

女媧的神跡主要記載在《淮南子·覽冥篇》:

"往古之時,四極廢,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載,火炎而不滅,水浩洋而不息,猛獸食顓民,鷙鳥攫老弱。於是女媧煉五色石以補蒼天,斬鱉足以立四極,殺黑龍以濟冀州,積蘆灰以止淫水。蒼天補,四極正,淫水涸,冀州平,狡蟲死,顓民生。背方州,抱圓天。和春陽夏,殺秋約冬,枕方寢繩,陰陽之所壅沈不通者,竅理之;逆氣戾物,傷民厚積者,絕止之。當此之時,卧倨倨,興眄眄,一自以為馬,一自以為牛,其行蹎蹎,其視瞑瞑,侗然皆得其和,莫知所由生,浮游不知所求,魍魎不知所往。當此之時,禽獸蝮蛇,無不匿其爪牙,藏其螫毒,無有攫噬之心。

中國文化中,女媧可以說是付出最多,造福最廣惡的創世神了。

玉皇大帝的前身是東皇太一。《太平御覽》卷二《五經通義》中說,「天皇大帝,亦曰太一。」《史記.封禪書》說「天神貴者太一。」

楚地簡書記載,「太一生水,水反輔太一,是以成天。天反輔太一,是以成地。天地復相輔也,是以成神明......神明者天地之所生也。天地者太一之所生也。」此處稱太一為造天地者,和盤古神有重合的地方。不過上古各地分別有自己的創世神明,也是正常。東皇太一後來完全蓋過了盤古,成了天帝神。

《 莊子·天地篇》說:「主之以太一」,成玄英註:「太者,廣大之名。一以不二為稱,言大道曠盪,無不制圍,囊括萬有,通而為一,故謂之太一也。」王逸註:「太一,星名,天之尊神。祠在楚東,以配東帝,故云東皇。」

《星經》記載:「太一星在天一南半度,天帝神,主十六神。」

這裡可以看出,東皇太一實際是一顆星星,並無人形。直到屈原的時代,東皇太一仍沒有形象。以至於屈原寫《九歌.東皇太一》時完全沒有描寫其樣貌。

《軒轅黃帝傳》中寫,「黃帝居代總一百二十年,在位一百五年。自上仙后升天為太一君,其神為軒轅之宿,在南宮黃龍之體象。」到此,東皇太一承繼了黃帝的相貌,終於有了人形。

看來還是秦時明月中的太一還原度比較高,衣服里沒有人形,因為太一本就是無形。

好像跑題寫成神怪錄了。來個記載中申明是惡神的吧。

相柳。

相柳出處在《山海經·海外北經》。「蛇身九頭,食人無數,所到之處,盡成澤國。」

又有《大荒北經》記載,"共工臣名曰相繇,九首蛇身,自環,食於九土。其所歍所尼,即為源澤,不辛乃苦,百獸莫能處。禹湮洪水,殺相繇,其血腥臭,不可生谷。其地多水,不可居也。禹湮之,三仞三沮,乃以為池,群帝因是以為台,在崑崙之北。"

相柳,蛇身九頭,巨大得能同時覆蓋九座山吃東西,嘔吐毒液形成苦澀的惡臭沼澤,發出的氣味能殺死路過的飛禽走獸。它隨共工發洪水傷人,大禹治水途中打敗共工,相柳繼續作怪,禹殺死相柳,相柳的血液腥臭,流淌過的土地五穀不生,死前流出的口水形成了巨大毒液沼澤,禹三次填平沼澤卻三次塌陷,只好開闢整理為乾淨的大水池並為眾天神在池邊建造宮殿樓閣,稱為眾帝之台。

被記載為大惡神的沒幾個,相柳應該能算第一。

凶神中知名度較高的還有兵主蚩尤。蚩尤在各地的地位不一,在南方苗地被視為神主而非凶神,在漢地地位要低些,這和黃帝傳說壓制了蚩尤信仰是分不開的。

《山海經.大荒北經》記載:「蚩尤作兵伐黃帝。黃帝乃令應龍攻之冀州之野。應龍畜水。蚩尤請風伯縱大風雨。黃帝乃下天女曰魃,雨止,遂殺蚩尤。」

蚩尤能控制風雨,又能造兵器。實際上,蚩尤族的文明要高於黃帝族,當蚩尤族開始定居生活,有了金屬武器時,黃帝族還是游牧文明。

蚩尤練金屬武器的記載見《管子·地數篇》:「葛廬之山發而出水,金從之,蚩尤受而制之,以為劍鎧矛戟,是歲相兼者諸侯九。雍狐之山發而出水,金從之,蚩尤受而制之,以為雍狐之戟芮戈,是歲相兼者諸侯二十。」這裡的金就是金屬的意思。

但黃帝族能控制野獸,又有指南車辯位,這個比蚩尤族要厲害的多,所以蚩尤戰敗身死,中原就此換了主人,三苗九黎去了南方,再未回歸。

和黃帝爭霸失敗的還有刑天,《山海經.海外西經》記載:" 刑天與帝至此爭神,帝斷其首,葬之於常羊之山,乃以乳為目,以臍為口,操干戚以舞。

古凶神們經過女媧和黃帝一頓整治,到了羿和禹這一段已經沒幾個了,禹做掉了相柳和共工,羿又殺了猰貐、鑿齒、九嬰、大風、封豨、修蛇...上古凶神們就此消失在傳說之中。

《淮南子·本經訓》記載:"至堯之時,十日並出。焦禾稼,殺草木,而民無所食。猰貐、鑿齒、九嬰、大風、封豨、修蛇,皆為民害。堯乃使羿誅鑿齒於疇華之野,殺九嬰於凶水之上,繳大風於青邱之澤,上射十日,而下殺猰貐,斷修蛇於洞庭,擒封豨於桑林。萬民皆喜,置堯以為天子。"

猰貐出自《山海經·海內西經》:「又北二百里,曰少咸之山,無草木,多青碧.有獸焉,其狀如牛,而赤身、人面、馬足,名曰窫窳,其音如嬰兒,是食人。」今為四瑞獸之首。實際在古代乃是凶神之一。

《山海經·海外南經》:「羿與鑿齒戰於壽華之野。羿射殺之,在崑崙虛東。羿持弓矢,鑿齒持盾。」郭璞注:「鑿齒亦人也,齒如鑿,長五六尺,因以名雲。」以此看來,鑿齒也許是戴著野獸牙齒飾物的族群。

九嬰,水火之靈所化,是開天闢地時靈氣凝就而成,有九命,能再生。《淮南子.本經訓》中記載,"九嬰,水火之怪,為人害,之地有凶水。"後來被羿九箭連珠同時射中九頭殺死。

大風,根據《山海經》記載,「狀如犬而人面,見人則笑,其行如風。其現為大風災之兆。」又有說其就是風伯。

封豨、修蛇一般在一起,《淮南子 修務訓》記載"吳為封豨、修蛇,蠶食上國,虐始於楚。寡君失社稷,越在草茅, 百姓離散,夫婦男女,不埕居處。" 形象分別是野豬和蟒蛇。算是相當下級的凶神了。

山海經和淮南子的神怪太多,寫不過來,其實中國古代的神系一點不比別國少。今天就寫到這裡,下次見。


推薦閱讀:

行政主導的人力資本均衡可否持續:讓歷史告訴未來
真理失敬時代
歷史上的世博會與中國
春秋戰國——一段霸氣的歷史 第192節;迅讀網手機版
三分鐘看懂伊拉克歷史

TAG:神怪 | 歷史 | 藝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