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留學篇-從小事,看中美文化差異
來自專欄『飛躍計劃』DIY全球留學申請、生活7 人贊了文章
本文獲得 @朱雀Landon 的授權,根據他在知乎同名問題下的回答整理而成,原文鏈接:留學篇-從小事,看中美文化差異。著作權歸作者所有。
敬請關注[飛躍計劃]DIY全球留學申請、生活 - 知乎專欄以及相關的知乎 Live,解鎖更多DIY申請技能。
到美國那會,收拾完自己的房間,離開學還有大概10天。當初之所以定來這麼早的機票,是本能上覺得需要這麼幾天的時間來適應這邊的環境,畢竟人長得不一樣,吃的東西不一樣,吐槽罵街的話也不一樣。到了那邊才發現,年輕人,適應能力果然很強,就連10個小時的時差,也只倒了3天,就完美配合了西半球的東升西落。
那幾天,白天沒事的時候,總喜歡在周邊閑逛。沒有車,所以,能抵範圍超不出方圓5公里。而這5公里內的每件小事,都像是一扇窗子,打開了我對這個世界的另一層認識。一件件小事背後,折射出一個個有意思的社會現象和中美兩國人民對待同樣人事的不同態度。
講幾件小事,如下:
1、果汁續杯
我是個碳酸飲料的愛好者,但凡在外吃飯,首先選定的就是飲品。到美帝後,依舊如此。但是不同出現在這裡,國內的飲料,是一次性的交易,簡單來講就是一杯多少錢,然後就是一杯,喝光拉倒。而美帝,可無限續杯。5美元買一杯中可,無限續杯,直到喝吐。既然可以無限續杯,自然每次吃飯,都買最小杯,然後喝光了續杯就好。這樣猥瑣的想法,在華人和印度人的圈子裡很常見。而大部分老美依然選擇大杯,願意花更多的錢,去購買大杯可樂。這個問題,期初困擾我很久,既然可以無限續杯,為什麼要多花那幾美元?
關於這個問題,我還曾一本正經跟美國人討論過,結果,他們把問題反拋回來,問:既然能喝大杯的量,為什麼買個小杯,通過續杯的方式給自己找麻煩,直接買了大杯,坐那安心喝不就好了?反拋回來的問題,讓我陷入深深的思考。而最終的結論,落在了中美兩國人看待問題出發點的根本不同。
為什麼這麼說?美國人會認為既然可以喝掉大杯,那直接買大杯,省得來回續杯折騰自己。這句話的背後,體現的是美國人看待問題,或者說解決問題,習慣從「人」本身出發,以人為本。不麻煩,不折騰自己最重要。這也片面解釋了,為什麼在美國,會有很多人為了休息而不工作,寧可丟掉工作再找也無所謂。而國人和印度人,之所以會選擇小杯,其實我也打聽過,大部分人,還是持著和我如出一轍的想法,沒必要多花那幾美元。所以,從這個角度來看,國人看問題習慣從「利益」的角度出發,寧可不休息也要工作。
有讀者看到這,可能心裡不痛快,說國人以利益為驅動,太現實。其實,細想的話,以利益為主,並沒有什麼問題。平心而論,中國的生存壓力確實高於美國,巨大的人口基數是個無法規避的現實。資源不足順理成章地引發了競爭,人性最血腥、最侵略的一面,也將毫無遮掩地暴露。人再聰明、再複雜,歸根結底,終究還是動物,弱肉強食,是這個大自然亘古不變的法則。
有句話說得好,「沒有永恆的敵人,也沒有永恆的朋友,只有永恆的利益」。也許,再過個20年,當中國的發展程度趕上如今的美帝時,也許可樂也成了無限續杯的飲品。
2、與小孩合影
有天,陽光正好,驅散了連日陰雨的寒氣。我換上一身運動裝,打開谷歌地圖,向著北方最近的公園走去。邊走邊聽歌,邊聽歌邊觀察著周圍人事的點點滴滴,美帝的溫暖來自陌生人之間鬆懈的防備,迎面碰到的陌生面孔,都會被投來善意的笑容。公園上零散地點綴著幾人,有老人帶著寵物散步,有家人帶著小孩玩耍。美國的小正太,可謂遍地都是,歪瓜裂棗這種詞好像永遠不會用到美國小孩子的身上。藍色的瞳孔中總包含著一種不明的魅力,也許是孩子的童真,也許是未經世俗打磨前最純真的本色。這樣的小孩,以前只能在電視上看到。突然出現在身邊,我的第一反應就是去要合影,發到網上,證明我已踏足美利堅。
我故意和小孩媽媽搭話,然後表達自己想跟她兒子合影的意願。媽媽的回答,至今記憶猶新。她說:I am good with that if he has no problem(如果他同意的話,我沒有問題的).聽到這個回答,我的第一反應是,那麼小的孩子,真的有必要去徵詢他的意見嗎?回想自己小的時候,爹媽想讓自己做什麼,好像都是一種命令的口吻,幾乎沒有商量的餘地。而這裡同樣的小孩子,在是否和一位文質彬彬的外國叔叔合影的問題上,得到了該有的尊重。起初,小帥哥有點羞澀,拽著爸爸的衣角,看著我,扭扭捏捏。爸爸也只是試探性地詢問著願不願意,解釋著要對人友好,要樂於去幫助他人的意思。小男孩帶上頭盔,騎著自己的腳踏車來到我身邊,我蹲下摸摸頭,指著對面說,看那邊。然後有了下面這張合影。
男孩雖小,該有的尊重,卻一點不少。學會尊重別人是種品質,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擁有獨立自主的思想。以一己之意要對方按照自己套路來,多少顯得過於強勢。比如談戀愛,找男女朋友,看不順眼的人很多,無論好壞,學會尊重。自己不喜歡,只能說明不適合自己,不能說明對方就是劣品。這樣一種重要的品質,如果在小孩成長的時候缺少了,可想而知,長大後的他面對不同的人事物,首先想到的,不是去迎合和接納,而是排斥和詆毀。
現在很多的父母,喜歡強行介入孩子的決定,希望孩子按照自己的意願成長,來補償當年的不足和缺失。我懷疑,來自青春期的叛逆,就是缺少尊重所帶來的直接的結果,來自於抗拒的「擰巴」,隨著孩子意識的覺醒,將帶來種種逆反現象。人馬穿流中,難得一見的笑容,人和人之間,難以建立的信任,也許是最好的證明。
孩子在小,也是個擁有獨立生命的個體,生活是自己的,並非是父母的延續,被尊重大概是學會生活的前提。有句話說的特別好:有些人充滿戾氣和惡意,是因為他們從未被人尊重,我相信我能始終溫柔,因為我在年輕的時候遇到過懂得尊重的人。
3、我有,你沒有
第三件讓我產生思想碰撞的事,來自同一個實驗室的美國朋友Matt。有一段時間,課業、科研、找工作的壓力劇增,我化身長舌婦,天天抱怨掛嘴邊。有天Matt主動坐我旁邊,略表關心地詢問著我的難處。聽完我的話,Matt會心笑了笑,意味深長的講起了他自己的現狀。
Matt的爸爸是名律師,按秒收費的律師,在美國算得上收入最多的行業之一。可想而知,他家的經濟狀況絕對高於美帝人民的平均水平。讓我驚訝的是,Matt居然連打3份工來給自己掙學費,同時還申請著學校的獎學金。他和我坐同一個實驗室,課業科研壓力相差無幾,我無法想像在這種情況下,他居然還有精力打工,而且是3份。我一臉不明所以,問了一句:為什麼不向爹媽要錢,偏偏自己打工掙學費?他說:美帝大部分的孩子都是這樣,父母的經濟支持一般到高中畢業就結束。從大學開始,學生不再是小孩,而是具備法律責任的成年人,要學著獨立,學著掙錢養活自己。申請學校獎學金,或者銀行貸款,再或者打零工,是最常見的途徑。也有的孩子向自己家長借無息貸款,工作後,如數歸還。
聽著Matt的敘述,讓我突然想起了網上曾經流行的一則對話,美中兩國的富二代向爹媽問同樣的問題:我們很有錢嘛?卻得到了截然不同的回答。中國爸爸說,是的,我們很有錢,我的將來就是你的。美國爸爸說,我很有錢,但你沒有。中國爸爸的回答讓我想起了中國藝人謝霆鋒在兒子Lucas生日宴上說的一句話,他說,兒子你不需要努力,我努力就夠了。
曾經有人說過,這個世界上,很多事,大到人生的不幸,小到家庭內部的不愉快,很多是因為缺少人與人之間的「界限感」造成的。在美帝,父母和子女之間的經濟金錢關係,是分明的,「界限感」很清楚。相比而言,中國在這方面的「界限感」相對模糊。直到和Matt有次對話前,我依舊認為花著父母錢吃著喝著,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也沒有想著將來要還的念頭。現在想想,正是這種習慣,讓「啃老」現象在中國猖獗。習慣性的伸手要錢,延續到研究生、工作甚至成家之後。
清晰的「界限感」能帶來的最大好處,莫過於培養一個孩子獨立自主的能力。早日學會靠自己,用自己的肩膀來支撐自己的成長。這種意識的養成,會在將來避無可避的、接踵而來的困難面前,讓一個年輕人不那麼輕易放棄,懂得承擔和面對的重要性。也許正因為如此,才解釋了為什麼大部分的美帝孩子,眼神里洋溢著數不盡的自信。
有無數個人,問過我同樣的問題,去美國上學,花那麼多錢,到底值不值?我的答案是肯定的。坐下來靜靜思考,到底是什麼讓我如此篤定?是體面學校?是走出國門的談資?還是無數個第一次?現在想來,好像都不那麼恰如其分。真正難忘的,其實是留學為自己二十幾歲生命打開的另一扇窗子,讓我看到了不一樣的世界,看懂了幾分眼前的冷暖人間,看清了人物背後折射出的不同文化。而最重要的,是收穫了一個不一樣的自己。
誠邀樂於分享的你,將留學申請|生活經驗以視頻|文章|諮詢等方式分享給即將飛躍的飛友們-內容首發於『飛躍計劃』B站 和微信公眾號,並同步於 @留德華叫獸 知乎專欄。
關注下方公眾號,後台回復「QQ」獲取4個千人QQ群,尋找與你志同道合的飛友。
推薦閱讀:
※一位德國人圖示中西文化差異
※美國華人歧視鏈
※趣談中西文化差異二三事
※小差異帶來大問題—出國應該如何克服文化差異?(三)
※2. 聊聊學德語的那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