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告訴你焦慮症的治癒之道
來自專欄重塑心靈李宏夫4 人贊了文章
《道德經》作者老子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和哲學家、道家學派創始人。在短短的五千言中,包含了非常高深的哲學智慧。常讀這本書,相信不同的人可以從不同的方面找到自己所想要的答案。
我們今天只是針對第二章的內容結合焦慮症的治療談談一些感悟: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在老子所描述的這個我們凡夫的世界中,任何東西都是因為一個存在,而另一個就相應的出現。就我們人的心靈層面來說,我們任何一個心靈,只要有平靜的時候,必然也就會有躁動的時候。同時我們的情緒亦如我們的八卦圖,任何的快樂之中也一定包含一定程度的痛苦,任何痛苦之中也一定包含一定程度的快樂。這也正是 「有無相生」的道理。
曾經在醫學界流行一種通過外科手術來摧毀心理患者大腦中的「病理性病灶」的設想,但是,後來在國際上這種方法被嚴厲禁止,因為當一個人對痛苦的感知沒有了,自然也就不會有幸福的感受力。也就是說它們是一不是二,並不會出現只有一個而不會有另一個的局面。
反過來說,我們在面對癥狀時,總是試圖滅之而後快,在出現相應的反應時,不是恐懼就是逃避。殊不知任何緊張、焦慮等情緒都是正常的,而我們的癥狀之所以會增強,就是因為我們認為那些情緒不正常,而試圖消滅那些癥狀所導致出來的。這也就是老子所說,知道什麼是好的,就不好了,或者不好的就出現了。
你認為沒有那樣的情緒是好的,於是你就去執著那個好,那必然就分裂出一個壞,可是道的運行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於是當那個壞的出現的時候,你就無法做到保持一顆平等心,心不能保持平衡,自然就會出現相應情緒的問題,這反過來加強我們的焦慮及擔心,形成負相暗示,導致惡性的循環,所以癥狀無法得到消除。即便是用藥,也很難達到康復而不複發,因為它違背了自然。
那應該怎樣做呢?
——聖人處無為之事。所謂處於無為,就是適應事物的自然規律,不造作!一切順應自然,順應它本來面目。「處於無為」用我們的話叫保持平等心。
那怎樣順應自然,保持平等心呢?
——就是不評判,不分析,保持覺知。
那怎樣做到不評判,不分析,保持覺知呢?
——言語道斷,再之後的只有在觀息法(註:1)的練習中去體悟了。因為語言已經無法再去做細緻的描述了,再描述就可能成為一個障礙,誤導大家了。
注1:觀息法是通過觀察呼吸的方式建立情緒的自我平衡,亦可達到凈化內心的作用。呼吸維持了生命的運轉,為人體提供了基礎的物質「氣」,中醫講「氣和血暢,百病不生」。生命伴隨著生命的開始到結束,呼吸的品質代表著生命的品質,持續的觀察呼吸,心就變得平靜。藉助觀察呼吸,讓我們迷茫的漂泊的「心」回歸安詳、平穩的生命本真。
觀息法具體練習步驟:
(1)選擇安靜不被打擾的環境,盤腿靜坐,腰背挺直,閉目。
(2)把注意力放在呼吸上,以「平等心」的原則去觀察、覺知呼吸的進出,對於的當下的呼吸狀況以及頭腦中的念頭都要保持不批判、不聯想、不糾纏,只是如實單純地觀察呼吸。
(3)初始練習時間可以以20分鐘為限,逐步增加。
關於觀息法具體操作當中的疑問解答可參見《淡定是修鍊出來的》第二章第2節。
我們也有公眾號喔~
重塑心靈心理康復中心(csxlxl)
來,找我練!Bug不再是Trouble!
推薦閱讀:
※新研究:到底有多少種基本情緒?
※強勢領導,逼退職場負面情緒
※情緒勒索:你的人生,總是在滿足別人嗎?
※張小嫻經典語錄-別讓壞情緒慌亂了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