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熊玲:父母的教養方式會決定孩子的人格發展嗎?

熊玲:父母的教養方式會決定孩子的人格發展嗎?

4 人贊了文章

父母的教養方式與孩子的人格發展有很重要的關係。

我有位來訪者,一位19歲的男生,由他母親陪著來做心理諮詢。母親顯得潑辣、能幹,她催促孩子「快去,好好跟老師談談」。孩子毫無表情,不置可否。著急的母親乾脆把兒子叫到休息室等著,然後她開始對心理老師滔滔不絕:「我兒子患抑鬱症都5年了,吃了不少的葯還是這樣子。他從小膽子就特別小,一點不像他爸。小學6年級時曾被同學用腳把他一根肋骨踹斷,他居然悶著幾天不說,疼得沒辦法,才被我們發現。我氣死了,狠狠罵他沒用的東西……」我詢問了他們對孩子的教養方式,她似乎有所反省的樣子說道:「也許是我們家長對他太嚴厲了,很少給他自由。他出生以後,我就視他為我的生命一樣細心呵護,生怕他餓了、凍了,生怕他在外面受到一丁點傷害。我教他千萬不要跟別的孩子打架、不要去惹事生非。從上幼兒園到小學3年級,都是我接送他。他的飲食、作息、活動都是很有規律的。10歲以前他非常乖巧、聽話,上初中後突然變得沉靜起來,寡言少語,不愛活動……」

從母親講述的內容足以讓我們感到:孩子的抑鬱症是她一手「造」出來的。母愛讓孩子在心理發育的關鍵期,經歷的是剝奪體驗或喪失體驗,使他自我發展的本能內驅力受到了阻礙。

上面這種案例在許多家庭都可以看到,成人在開始教育孩子時,便教育孩子種種根本不屬於「他的」感覺,比如教兒童要熱情、主動地「喊人」,要兒童守規矩、不要弄髒衣服、不要去有風險的地方。孩子有哭鬧、逆反行為時,通常情況下會聽到「不許哭!」「你咋這麼不聽話?!」「你才多大,脾氣就這麼犟」!如果孩子抱怨學習太煩人,父母多半會教導孩子學習有多麼重要。我們很少看到,父母在孩子鬧彆扭時這樣面對孩子:「孩子,看來你心理有委曲或有怨氣。過來,講給媽媽聽聽」。父母如果這樣做到,孩子的情緒之門便是打開著的。

可是,在我們的文化中,教育的結果經常是消除自發性,用成人的感覺、思想和希望,來代替被教育者的心理行為。而最早使兒童受壓抑的感覺之一是敵意與厭煩。孩子要取悅於大人、獲得更多的愛,或者要避免大人的疏遠、責怪、懲罰等,就意味著順從大人意志做一個乖孩子。開始,兒童是不再表示出他們的感覺,最後,他根本就放棄了這種感覺。兒童跟著成人,慢慢學會了用掩飾自己、抑制不滿等方法來挽救或維護友誼。這樣一來,孩子控制了自己的感覺而在服從他人的感覺中成長,那麼,他自我發展的本能內驅力就被停留。這種本能若始終未開發,他就可能是一個精神發育遲滯的人。就像孩子的智力,若是從小就不教他說話、識字,長大後他就是一個白痴。

精神分析治療家卡倫?霍妮在考察大多數神經症患者的兒童期時發現,這些人的共同特性就是有一種滋生神經症的病態環境,這種環境可以描述為:由於父母的神經癥狀態而不能給孩子真正的關愛;父母的某些行為與態度——如過渡控制和溺愛,造成兒童的挫折、無助與依賴。如果用客體關係心理學與早期依戀理論來分析,我們可以進一步說明敏感而缺乏自信的人格是如何形成的。

客體關係與早期依戀理論指出,人格的組織和建立是內化的結果。內化是一個心理過程。如果兒童早期的客體是壞客體(比如懲罰性或控制性父母),兒童將他環境中壞的規則性互動和特徵,轉化為他內部的規則和特徵。環境中壞的互動和特徵可以理解為卡倫?霍尼考察的兒童病態環境,即由於父母的神經症人格,而對嬰幼兒的各種漠視、恐嚇、過渡保護、過渡限制和懲罰等。這種病態環境的依戀關係,通過內化作用形成了兒童今後的人格特徵和行為模式——無助、強烈的自我中心和依賴。在任何衝突或風險性情境中,他會自然迴避,不敢表達、不敢正常反擊;在具有吸引力但需要一定能力才能獲得的事務面前,會茫然不知所措。從而逐漸形成迴避矛盾、抑制願望、情緒的極端化等個性特徵。


推薦閱讀:

如果每個人的臉,都相同。
UCLA social psy L5自覺意識和控制處理
讓子女抓狂,老年人對網路不僅僅是喜歡……
從心理學分析女生對你若即若離,忽遠忽近她是一種什麼心理!
防禦機制

TAG:社會心理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