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擺脫原生家庭帶來的影響?
元旦回家,爸媽冷戰,爸爸給我說原因,並說了一下媽媽的最近狀態,我就想起自己上一段戀愛結束時的狀態和我媽媽一摸一樣,而且對象的反應和爸爸現在的狀態一樣。我回來一想,發現自己許多事情都帶著這個家庭的印記,想改變卻無能無力。我怎樣才能去改變自己,或者是擺脫原生家庭所帶來的影響。
家庭是社會的濃縮,一個人是家庭的濃縮。在我們對自己的了解過程中,家庭,是一個避不開的結。
對於處於社會生活中的我們,一直被告知,家庭對我們的心理健康是多麼重要:嬰兒出生的頭幾年,是形成影響一生人際模式的依戀風格的關鍵時期;孩子人格的形成和智力的發展,也與父母的養育方式、尤其是早期的養育密切相關;很多流派的心理學家會認為,每個人的心理問題,大多能追溯到個人早期時候的成長及創傷經歷;家庭是個體生活的重要部分,作為日常生活事件、情感關係等的綜合體,影響著每一個人的情緒和心理發展等等。
但是,如果原生家庭給我們帶來了一些負面的影響,我們應該如何去擺脫這些影響呢?
李松蔚老師曾在他的一篇文章中寫道:「隨時都可以擺脫原生家庭的影響,只要做好準備。」那麼我們又應該怎樣去做準備,以擺脫原生家庭的影響呢?
本回答內容由簡單心理認證合作心理諮詢師李松蔚@李松蔚 提供。
「隨時都可以擺脫原生家庭的影響,只要做好準備。」這句話來自我前段時間寫的一篇文章,大家有興趣的話可以去我的公眾號(therapistlsw)上去看。這篇文章就是在講我對原生家庭的理解。
有很多對家庭治療的誤解,就會覺得家庭治療就是把什麼東西都甩到原生家庭的這個鍋上。其實完全不是這樣,恰恰相反,我們會認為原生家庭它對於一個人的行為來講並不是因果性的決定意義。甚至很多時候一個人,他說我今天這麼做都是因為小時候我爸爸媽媽他們對我不好,才導致我今天這麼做,我們會認為這只是一個說法。
我們認為他現在其實是可以選擇的。他之所以選擇要這麼做,是因為他這麼做其實會有某些特別的好處,或者是某些功能,那這個如果大家想要有更多的理解有一本書叫做《被討厭的勇氣》,回頭我會把我推薦的這些書,還有其他的一些資料我都會整理一下,用文字的形式,待會我會發上來。
這個《被討厭的勇氣》,阿德勒心理學裡邊有一個前提叫「目的論」,目的論的意思,就是其實跟家庭治療的這個核心理念很像,就是我們做事情其實不是因為以前我受到過什麼傷害,我才做事,而是為了之後我可以得到一些什麼樣的結果。
所以當我比如說過去曾經受到過傷害,而我現在已經意識到了這一點之後,我其實是可以做不同的選擇的,我可以繼續假裝自己是一個很受傷的一個人,然後繼續去呼喚愛,呼喚關注,我也可以去很大方地走出去,說我現在已經已經不一樣了,我很自信,我很樂觀,不同的行為方式得到的好處是不一樣的。
對於有的人來講,他可能會覺得我繼續以一個受害者的姿態去行使我的這個社會功能,它是讓我更適應的,或者是他得到的那些好處或者壞處我都比較熟悉,所以我更願意去扮演這樣一個角色。所以這就是我說的,有時候你需要做一點嘗試,做一點試驗,去改變自己原來的行為,然後你看看說我改變之後到底會怎樣?如果你發現我改變之後,其實也沒什麼大不了的,那你就改變了。當然也有的時候呢,你發現我改變之後,好像原來有的一些獲益其實就沒有了。
比如說一個典型的例子,有很多的好學生,很多的學霸,他在考完試之後,會說「唉呀我這次考得特別差,我覺得我不行」,當你聽到這些話的時候,你覺得這個人特別虛偽,很討厭,然後你會想你明明就知道你考得還不錯,對吧?你為什麼就不能大大方方的承認這一點?可是他就是不能承認這點,因為他承認了這一點之後,如果他充滿自信的考完就出來跟別人講,「我特別好,我覺得我這次發揮特別完美,我完美。」他講這個話其實他沒有什麼好處,他講完之後,他反而把自己放到了一個可能很容易丟臉,或者一不小心就會被別人嘲笑的一個一個地步。可是反過來,他如果裝弱,然後說自己不好,可能別人會安慰他,會鼓勵他,然後會說「唉呀你這樣都不好,那我們怎麼辦?」就這個可能對他來講反而是好的。
所以從目的論的角度來理解它,做的很多事情,並不是因為它過去受了什麼傷。學霸不是因為他弱,所以他才喊弱的。他就算知道自己根本不弱,它也還是會喊,因為他知道喊弱是對他更有利的一種表現方式,所以這就是我說要做好準備就能改變的原因,就做好準備的意思就是說我現在已經不需要再靠原來那種方式來獲得這些好處了。
因為我想要不一樣的好處,或者我有更好的方式來獲得那些東西,我不用以一種很可憐的方式來獲得別人的關注,我可以以一種很自信的方式來獲得別人的關注。當一個人能夠找到這樣的一個可能性的時候,他其實也就會比較容易地放棄那個看起來好像是由原生家庭塑造的問題。
所以在家庭治療裡邊我們不太去關注,到底過去發生的那個事情,怎麼就讓這個索引病人變樣子,而且好像永遠都改不了了。我們更關注的是假如你可以有不一樣的選擇,你會變成什麼樣以及那個樣子的情況下,會有一些什麼新的好處或者新的代價。
當我們搞清楚了,他後邊的這些部分其實就給了他一個改變的可能。
本回答節選自:【文字稿】李松蔚老師暢談家庭治療背後的哲學
學心理諮詢,到簡單心理Uni: 關注知乎-最有態度的心理諮詢學習社群
免費心理課程領取點擊→:《聽曾奇峰講俄狄浦斯期》
人人都能學習的心理諮詢專業課程→:了解一下
充實自己,離他們遠點。
我和你遇到同樣的問題。
每次說完呢,以為他們會改。
但你千萬記住,你才多大,你父母養成的幾十年的習慣不是說改就能改的。
我每次說完,他們都會說他們很好,他們沒事,只是我閑得蛋疼...
所以吧,少回家。
回去得越少越好,如果他們重視你,他們會改變態度,至少在你在家的時候會注意相處的模式。
如果他們不care你...
回去幹嘛...
自己賺錢,住個好點的地方,覺得孤單就養個寵物...
無聊就追劇,經常出去玩玩。
總之,千萬千萬別人為你能感化他們,我用了一年的時間來證明,這是不可能的...
覺察。
當你意識到自己在做什麼時,改變就已經開始發生。題主已經邁出了第一步了。
「原生家庭」這個詞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好像成為了一個貶義詞,家庭作為一個功能性單位,可能解決的問題比製造的問題要更多,沒有完美的家庭,我們多數人都從家庭中汲取過或多或少的資源。
你就是你的原生家庭的一部分,你就是你的原生家庭,你的改變,就是你的原生家庭的改變。
關於改變其實有很矛盾的地方,多數人其實並非真的想要改變,並非不能,而是不想。我們習慣了原有的結果,改變會帶來新的結果,我們不知道自己是否有勇氣接受。
然而,你想要不一樣的結果,就需要做不一樣的事情,如果你已經覺察到「原生家庭」對你的影響,接下來,不是能力的問題,而是勇氣的問題。
我想說的是,可否換一種說法,不是擺脫你的原生家庭,而是作為原生家庭一部分的你,如何讓自己和自己的家庭變得更加成熟,變得更好。
當然,如果這個問題給你製造了很大的困擾,還是推薦去專業的心理諮詢機構做一下心理質詢。
加油!
獨立,然後遠離
變得足夠強大再回去吧
善良而不夠堅強的人是沒有辦法的
經濟獨立,有錢。人格獨立,多讀書少被洗腦。
推薦閱讀:
※離異或單親家庭長大的孩子們,(現在已經是成人了)你們過的好嗎? 可以談一下原生家庭對你帶來的影響?
※限時免費報名|1小時解開《歡樂頌》隱藏的情感知識:你的原生家庭藏著你的愛情模式
※「寒門才子」的愛和生活,正在遭受原生家庭毀滅式舔食
※彩禮,暴露了原生家庭的三觀
※現在的孩子的童年比我們小時候幸福嗎?